為什麼性格越是內向的人,越厲害?心理學家的解釋告訴你答案!
現代社會,「內向」逐漸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人們總是習慣於把那些在公眾場合不善交流的人打上各種負面標籤,認為他們是不合群、孤僻、不懂得人情世故、極度內向的。事實上,在心理學範疇,內向性格從來都不是一種貶義的描述,他們只是與外向性格者的心理能量獲取方式不同罷了,兩者並不存在孰優孰劣。
內向者喜歡「內省」,從內部獲取能量,而外向者喜歡社交,從外部獲取能量。外向性格者固然在社會中能夠獲得更多資源與機會,但也並不能說明內向性格者沒法獲得成功。細心觀察生活你會發現,那些性格內向的人,在某些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以至於他們比外向性格的人更有影響力,更容易取得成功。
決策優勢
我們知道,性格內向的人一般不喜歡嘈雜的環境,相比於同朋友談笑風生,他們更喜歡在安靜的環境裡獨自思考。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在安靜的環境中,由於很少受到外界的幹擾,他們能夠更理智、更冷靜的心態來分析問題,因此往往能做出更恰當的決策,其反饋也會比較樂觀。而在嘈雜熱鬧的環境中,人很難保持平穩的心境,往往會因受到環境氛圍影響而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
因此,熱愛獨處的內向者在思考與決策方面相較於外向者有很大優勢,前者的思維往往更加敏銳豐富,也更加具有跳躍性,因此他們的創造性反而會強於那些表面看上去十分活躍的外向者。同時,由於內向者的思維習慣,他們的內心一般會更加敏感細膩,對一些小細節的洞察力非常強。李安就是典型的內向者,相比於那些侃侃而談、指點江山的影視圈人物,李安確實表現得不善言辭,而他在學生時代也因為自己的內向而受到了欺負與排斥。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內向的性格,李安執導的影視作品總是會表現出一種獨特的魅力,觀眾會感覺到劇情的紮實與富有邏輯性,同時在他細節表達方面也是達到了細緻入微的境界。這樣的作品要求導演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洞察力與思維張力,以及豐富而變化的創作靈感。在人物的描寫與塑造方面,李安也擅長另闢蹊徑,從獨特的視角來敘述故事,因而往往給人帶來另一種形式的震撼。
因此,內向性格從來都不是阻礙一個人成功的缺陷,內向者自有內向者的成功途徑,我們用社會的主流評價體系來評價那些性格內向的人,自然就會得出內向者「能力不足」的偏見。
擁有剖析本質的「上帝視角」
外向者熱衷於社交,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更多樂趣與成就感,在表面上也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他們看待事物更加注重外在表現、過程與結果。而內向者則更加傾向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對於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與現象,他們更喜歡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分析背後的原因,而不是進入其中享受參與的快樂。
固然他們會失去很多樂趣,也容遭受偏見與歧視,但這種剖析本質的「上帝視角」給他們帶來的是卓遠的見識。因此,他們的思想會更加堅定,不容易被現實中的種種誘惑帶離正確的方向。他們全面、長遠、客觀看待問題的方式,也讓他們特別擅長換位思考與理解他人,並在人際關係裡擁有強大的包容心。
從這點來看,許多內向者在雖然不善交流,但卻擁有極高的情商,往往能夠獲得更高質量的朋友關係。錘子科技的創始人羅永浩就是這樣一個性格執拗而內向的人,他曾經聲稱自己「參與超過五個人的飯局就會感到局促不安」,但也正是他的性格特點賦予了他獨特的「匠人精神」,讓他一度接近「顛覆世界手機市場」的夢想。
其實,內向者的優點還不止於此,他們往往意志堅定,富有使命感與責任心,並且擁有很強的自制力。他們絕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缺乏社會競爭力」,而是在一些獨特的領域發揮自己的實力。不過,內向者也確實更難抓住機遇,在如今的社會裡,缺乏發掘他們潛力的「伯樂」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