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格內向,每次到人多的地方就不敢開口說話,適合什麼職業?」
「我性格不夠開朗,需不需要改變自身性格?」
「這份工作我挺喜歡的,但就是性格不太合適,怎麼辦?」
......
心理諮詢室中總是會聽到這類問題,甚至有的人還會憤慨道:「這個社會最大的歧視不是性別歧視,而是性格歧視。」
很多人似乎都有誤區,認為內向性格的人不合群。
其實,這只是因為內向者需要向內獲得能量,更習慣獨立思考問題,獨自一人時自身壓力才能釋放,活力得到補充;而外向者則是向外獲得能量,所以他們在社交場合中總是如魚得水。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性格對一個人的成功是有一定的影響因素的,愛因斯坦、比爾蓋茨、巴菲特、村上春樹等都是內向性格的人,那麼內向者為什麼更容易取得成功?
思維敏捷者
世界上有57%的人是內向者,在有天賦的人群中也是內向者居多,獨立思考和安靜使他們游離於人群之外,與外向開朗、健談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多數內向者不喜歡社交,但內向者並不是不擅長交流,只是不喜歡交流。
MBTI16型人格對內向性格的定義是:專注於內心世界,能夠通過仔細考慮資訊、觀點、概念來獲得滿足感,而不是通過與人相處、團隊合作來獲得滿足感。
內向性格的赫本曾說過,「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會很開心。」
這個社會中對內向者或多或少存在偏見,他們會被認為太保守、孤僻;工作中,也會被認為不合群;有些面試官甚至會說,我們只需要那種能夠積極帶動團隊,善於表達自己的員工。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凱恩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寫到,在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外向者往往被賦予更有能力的假象。
其實,內向性格的人與外向者最大不同在於,他們擁有非常重要的獨立人格。
一個內向型的人,能夠吸引人們追隨他的精神世界,感受到獨特的魅力,這才是內向性格賦予內向者最大的價值。
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能夠有效讓內向者達成前後的高度一致性,他們可以敏銳觀察到別人的心思,甚至是常人所忽視的細節。
投資專家巴菲特曾說過,「投資成功的秘訣無關智商,你只需擁有一般水平的智慧,剩下的就是抑制自身衝動的性格。」
內向性格的人往往擅長收穫並維護一段親密穩定的長期關係,也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
在人際交往中,內向者並不是討厭社交,而是不喜歡浪費時間用在低質量的交流上。
性格內向的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他們是敏銳的觀察家,更是有天賦的作家、畫家、媒體家。
對於他們來說,細節是最重要的東西,他們能夠從細節中提供富有價值的想法,並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同時聽取意見。
上帝視角
畫家梵谷也是一名內向者,梵谷的畫作有很高的動態和很重的情緒。實際上,作品往往都是人格的呈現。
梵谷對筆觸、色彩、張力的控制能力,已經達到了無可匹敵的境界。他的《星空》是一部讓人感到眩暈的作品,在這幅畫中,梵谷的筆觸出現了大量方向上的對抗,它們全都在延伸、翻轉,如同激流一樣流動。
正是因為他非常敏感,對於事物的看法和把握往往會超越常人,這使得他的畫作也更加具有深度和創造力。
同時,內向者會將時間更多地用來思考,本能性的「先弊後利」的思維順序才是造成內向者保持獨立思考的根源。
內向者追求認知的深度,他們會將信息中的每一個細節研究徹底,從而做出最準確的答案。
因此,內向者更適合從事研究型人才,如:科學家、發明家等。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最應該做的就是接受自己,而不是選擇對抗或改變自己的性格。這樣做會讓你迷失在被動選擇之中,變得越來越偏激,也無法利用自身優勢獲得成功。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人這一生,最大的權利就是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