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壽時代到來,民眾的健康和財富需求不斷提高。構建多層次醫養保障體系,需要政府、企業、家庭等多方合力。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決定了其長期投資支持養老、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優勢。
記者從業內調查了解到,保險業在參與構建長壽時代下的產業體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保險業布局養老社區,開發醫養結合項目,不僅能解決產業發展的融資問題,也能實現保險資金投資的多元化。
保險公司紛紛布局養老社區
目前大多龍頭險企均已布局商業養老產業鏈,「養老年金+養老地產+長期護理」產業鏈雛形初現,但整體還處於初期階段。
今年1月21日,楊先生和老伴劉女士住進了大家保險友誼養老社區,本計劃只住10天試一試,沒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北京市養老社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他們一待就是80天。據了解,楊先生原本沒有想過要住養老院,覺得養老院沒有「家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和腦力都跟不上,老伴還有輕度阿爾茲海默症。如今住進離家很近的友誼社區,疫情結束了,想回家隨時可以回去。兼顧養老需求和自由,「沒有比這更好的生活方式了。」楊先生說。
一位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養老產業為保險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保險公司通過整合養老資源,將多層次的養老服務與保單有機結合,有利於形成新的銷售場景和客戶群體,從而有效提升保險主業競爭力。
從2009年泰康成為保險業內第一家試點建設養老社區的公司開始,陸續巨額投入養老地產的保險公司已經有十餘家。
新華保險已運營新華家園·北京蓮花池尊享公寓、新華家園·北京延慶頤享社區、新華家園·海南博鰲樂享社區三個養老社區項目,未來還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的重點城市繼續布局養老項目。
8月18日,中國太保在上海的首個大型頤養社區項目在崇明島正式動工開建,總建築面積11.7萬平方米。2020年以來,中國太保在探索長三角養老服務一體化方面持續發力,這是中國繼杭州之後第二個動工開建的長三角養老項目。
中國太保壽險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將探索通過年金險、長護險和重疾險對接養老社區部分費用,有效提高客戶入住高端養老社區的支付能力。
大家保險集團推出「城心養老」、「海外養老」、「旅居養老」三大產品線。其中,「城心養老」是大家保險在養老領域差異化競爭中著力打造的核心模式。大家保險甄選城市核心區優質物業,打造「臨近醫療,親近子女,更近人間煙火」的「城心」系列養老產品,通過「高品質持續護理養老社區+社區嵌入式護理站」模式,滿足不同年齡階段老人需求,提供從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到專業護理的一站式高品質養老服務。目前已運營的有朝陽養老社區、友誼養老社區、阜外養老社區以及北京·外交部街護理站、北京·陸軍26所護理站。
大家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3-5年內,大家保險將圍繞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遊和成渝等五大城市群進行重點布局,在全國範圍內逐步形成覆蓋省會城市及區域重點城市的養老機構網絡。
從「傳統人壽保險」到「大健康產業生態體系」
「金融業可以也應該發揮更重要作用。大家保險將養老確立為集團重點戰略,舉集團之力發展養老事業。」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表示,大家保險集團正通過全鏈條引進和本土化移植,打造對標國際、符合國情的高質量養老服務體系。
據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陳東升介紹,截至目前,泰康已在全國22個城市布局了泰康之家養老社區,有7個城市的社區已經開張。「我們也形成一整套從拿地、設計、運營的模式,選址一定是位於近郊或新城,距離城區約30-60分鐘車程;社區周邊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優美;交通條件發達,還有滿足30分鐘黃金急救時間的醫療機構,保障居民們便捷醫療的需求;同時,基本上都是1000戶以上規模,每個社區基本都配建了康復醫院,還有10000平米左右的活力中心也是我們的標配。」
陳東升說,人類社會正在進入長壽時代,中國更是面臨老齡人口數量大、老齡化速度快和未富先老的三重挑戰,解決方案之一就是擴大健康養老的供給。
據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兼營運長劉挺軍介紹,面對長壽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泰康打造大健康產業生態體系,形成長壽、健康、富足三大閉環。通過整合保險支付與醫養服務,從「傳統人壽保險」覆蓋到整個「大健康產業生態體系」。
「『候鳥式養老』、『醫養結合』、『優年生活』、『合悅江南』、『三點一線、四季常青』、『梧桐人家』……這些詞彙如果和養老社區結合起來,老年生活便有了明媚的詩情畫意。」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說。這樣的詩情畫意已經在保險公司的手中變為現實。
發展養老社區對於壽險公司來講,也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壽險資金需拓展與其長期資金相匹配的投資渠道;另一方面,壽險公司可以通過養老社區,把養老保險產品和養老服務銜接起來,延伸保險產業鏈。
多位專家對記者表示,從保險公司產業鏈來看,養老社區向上可銜接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護理保險等產品,獲取資金和客戶來源。同時,可帶動下遊的老年醫學、護理服務、老年大學等產業,能夠極大地延伸和擴展壽險產業鏈,使關聯產業整合互動,相互推進。在一些發達國家,大型保險公司通常會選擇投資住宅和養老社區等商業地產。
在王國軍看來,保險產品與養老實體的有機結合既有助於解決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進程中面對的養老難題,也為保險公司的發展開闢了一條光明大道。
養老服務供給尚仍待補足 需形成多方合力
在老齡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我國養老產業迎來升級發展的新時代。眾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領域,社會養老服務供給不斷增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供給的巨大缺口。但同時也應看到,行業仍存在供需錯配現象,養老服務供給尚仍待補足。
目前,養老社區還存在費用較高、資金來源不穩定、配套設施水平層次不齊等問題。
有人提出,養老社區的費用太高,有的機構每月收取每個老人的費用就達2萬元。但養老機構也表示,養老社區運營時間長、資金回籠慢,給老人提供的服務也很優質,目前價格較難降下來。專家建議,養老社區機構可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檔次的服務標準,實行有償服務、低償服務。同時也能吸引私人投資,拓寬資金來源。
有業內人士指出,保險公司傳統的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業務,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廣大民眾對保險服務的新期待和新需求。「尤其是原有的財務補償模式,不出險就感覺不到保險公司的存在,出了險保險公司就只管事後賠錢。」該業內人士表示,保險也要順應新時代的消費升級趨勢,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
興業證券分析師王塵表示,投資模式上,部分險企採用重資產模式,使用自有資金建立養老社區,部分險企則採用純輕資產或輕重資產結合的模式;定位上,目前龍頭險企的養老社區整體上以高端養老社區為主,但具體定位上有所區別。我國險企養老社區的收入來源包括入門費、會員卡、月費和其他服務費用等,並通過給予滿足條件的保險客戶入住養老社區的資格、優先入住的權限和部分折扣優惠的形式來實現和保險業務的聯動。由於我國險企養老社區仍處於初期階段,「只租不售」的監管要求也使險企養老社區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目前大多數養老社區還處於運營虧損的階段。
川財證券分析師陳靂認為,相較其他企業,保險公司在參與構建醫養產業體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保險公司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保險金的累積,解決不同層級客戶未來長期的養老和健康資金需求。在養老社區領域,保險公司需要挖掘需求,將傳統養老險、健康險與入住養老社區相結合,打造保單實物化。
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看來,民生發展的最大訴求是健康和養老,這其中不光是經濟問題,也存在服務問題。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胡曉義認為,「老有所養」有廣泛的內涵和外延,主要是三「養」,第一養是「養命」,即保障基本生活;第二養是「養身」,即保障基本健康;第三養是「養性」,即保持開朗心態。「老有所醫」層面,對老年群體的醫療務必區分於其他群體,醫療資源供給方面要與醫療機構的專業技術結合,形成政府、家庭、社會多方合力的立體架構。
專家認為,我國醫療養老保障還面臨著公平性、可持續性等問題,現狀決定了大力發展多層次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目前我國養老服務供給仍待補足,需政府、企業、市場形成多方合力,持續發力。(記者張斯文 王虎雲)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微信編輯:山曉倩
監製:蔣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