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斥資約40 億元、耗時6年興建的首個「太平小鎮」旗艦項目——上海周浦梧桐人家(下稱「梧桐人家」)正式投入運營。這是目前國內一次建成、單體體量最大的醫養結合型養老項目。
中國太平方面表示,梧桐人家養老社區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國際醫學園區,集機構養老、社區照料和全科門診、康復護理等多功能為一體,可為約3500位老年人提供長期持續的高品質醫療健康養老服務,也是中國太平積極發揮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在加快推進和上海市的戰略合作、共同致力於康養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醫養結合」模式風靡
所謂醫養結合,指的是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對於老齡化時代而言,這是一種「剛需」。
國家統計局今年8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00年,我國老年型年齡結構初步形成,中國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1.9%,0—14歲人口佔比降至16.9%,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
中國很早就開始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部署,醫養結合概念逐漸亮相、完善。早在201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此後,多項相關文件陸續出臺。
此外,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測算,中國老齡產業產值將在2050年突破100萬億元,佔屆時GDP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巨大的需求牽引下,「醫養結合」項目發展迅速。國家衛生健康委9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醫養結合機構近4000家。今年,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老年健康促進行動還要求,到2022年,所有養老機構都能夠以不同的形式為入駐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並在到2030年期間持續改善。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高品質醫養結合項目需求也在擴張。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規劃》指出,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等內容。
專業度成最大關注點
據了解,對於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發展現狀,業界及消費者最大的關注點之一,就是醫養到底是不是「真結合」,醫療和養老服務的專業度和品質是否足夠。
中國太平方面表示,梧桐人家以美國CCRC體系為藍本,採取了「一園兩制」的運營模式,分別設置養老社區和養老院兩個運營主體。其中,養老社區主要針對健康自理長者,更加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的打造;養老院則主要針對介助介護長者,更加注重生活照護服務的提供。兩者在定位上形成差異,在功能上形成互補,為長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我們先後考察了上海多個養老機構,梧桐人家是把居家、社區和機構三種養老方式融合得最好的,一見鍾情,第三次我就搬過來了。」 梧桐人家首批入住的居民代表顧寶垣說。
梧桐人家將醫療與養老有機深度結合,為長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防、養、治、醫、康』為一體化的閉環整合式健康管理服務。負責該項目運營管理的太平養管相關負責人介紹,「梧桐人家自建的以小綜合、大專科為特色的二級康復醫院預計2020年下半年開業,將引入國外先進的老年病康復及專項護理技術。同時,社區將充分嫁接國內外優質醫療資源,搭建智能化遠程醫療系統,為長者提供線上線下、國內國外『零距離』的一攬子健康醫護解決方案。」
「社區還通過與滬上多家三甲醫院的合作,全面覆蓋保健養生、健康幹預、輔助醫療、專家門診等各服務環節,為社區長者提供優質的醫療和健康服務。社區還可以根據需求為長者提供高端專屬醫療服務項目,包括知名專家門診綠通、各大醫院轉診綠通、海外就醫綠通等。」該負責人表示。
太平養管相關負責人還透露,梧桐人家從生活服務、文娛休閒、健康管理、營養膳食四個方面滿足長者多元化的生活需求,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本土化運營管理體系,包含98項基礎服務和56項增值服務內容。以此為基礎,梧桐人家堅持以「個性化、定製化」高品質養老服務為核心,在提供基礎養老服務的同時,強調精神需求的滿足和老年生活方式的重塑,著力為長者創造快樂、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家園。
據悉,社區建有1.1萬平方米中心會所,涵蓋廚藝學堂、健身房、球類活動室、影音室、閱覽室、書法教室、恆溫泳池等設施設備,每棟公寓一樓都配備衛星會所供居民休閒、待客之用。除節日節慶、講座、生日會、運動會等常規活動外,社區還鼓勵志同道合的長者發起不同的興趣俱樂部。同時,社區也會根據長者需求舉辦定製化的專屬活動,如婚慶、家庭聚會、作品展覽、個人義賣等。
「梧桐人家有超過八成居民為各行各業的專家、教授、企業高管、離退休幹部等,他們本身有很多共同愛好,聚在一起融入各自的學識智慧與文化品位,在增進交流的過程中彼此滋養,營造出獨具一格的社區文化。」太平養管相關負責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社會上對養老機構有所保留,原因之一來自於「長者在養老機構無法享受家庭溫暖」的刻板印象。
太平養管相關負責人指出,梧桐人家提倡家庭文化理念,長者都有各自獨立的生活居所,同時也是社區大家庭中的一員,每天都在被關心和關注中,而社區管家就如同長者的家人,24小時全天候悉心照料長者生活。
此外,相關資料顯示,其「總體規劃設計由曾參與美國太陽城項目的世界頂尖設計公司美國道林集團操刀,其出色的適老化設計獲得2014年度美國第51屆「金磚獎」最佳在建項目大獎提名,梧桐人家亦成為當年唯一入選的養老項目」。
險企成「醫養結合」實踐主力
事實上,保險公司正在成為推動養老服務的重要社會資本力量,在養老產業全鏈條上均有布局。
保險公司與養老服務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保監會發布《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保險資金投資保障房建設和養老項目。今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2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更是表明鼓勵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投資主體舉辦醫養結合機構。一系列推動商業保險深耕養老服務的積極信號不斷釋放。
其實,商業保險與養老服務有著天然聯繫。商業保險機構可將健康保險產品、養老保障產品與自身開發的養老社區相結合,把單一的保險產品與養老需求相結合,即將投保人的健康保障、養老保障與保單有效期內的投保人健康管理、疾病防治、養老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使一張枯燥的保單變成充滿日常管理,最終可實現養老、醫療相結合的「綠色通行證」,真正解除投保人的後顧之憂。
而醫養結合,可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商業保險機構從投資方和管理方的角度看,更有將這兩種資源進行整合的優勢,將保險商業化運營管理的成功經驗運用於對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管理上。
此外,眾所周知,醫養結合項目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保險公司的資金實力也成為其發展醫養結合的重要支撐,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保險資金偏好長期穩健的資產類型,養老社區成熟後未來收益有望與長期債券一般保持穩定,這也是保險公司頻頻入局醫養結合養老社區的重要原因。銀保監會11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保險公司總資產20萬億元,較年初增長8.9%。一組行業數據也顯示,同期保險行業淨利潤實現近2800億元,同比增長122.72%。
另據了解,除了梧桐人家,中國太平正在加快推進「太平小鎮」全國布局,深耕布局康養產業的決心彰顯。其三亞海棠灣項目已於9月24日正式開工,成都溫江項目即將落地,珠海、南寧等地項目也都在積極推進中。
中國太平方面表示, 近年來,中國太平堅持「國家所需,太平所向」發展導向,主動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努力探索金融保險主業與醫康養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醫療健康、休閒養生等多元化功能融為一體,互通互聯,打造「支付有保險,看病有醫院,養老有社區」的醫療健康養老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