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張平原
「廈門雲祭園」首頁。(手機截圖)
受疫情影響,清明祭掃追思有了不一樣的方式——您可以通過「i廈門」微信公眾號,在「廈門雲祭園」上免費創建紀念館,祭拜已逝親屬。而身在他鄉的親友,在通過紀念館創建者的審核後,也可以進入館內留言、祭拜,寄託哀思。
「廈門網上祭掃平臺『廈門雲祭園』正式開通五天,已建紀念館10388個。」昨日,「i廈門」平臺負責人李沛統計出最新數據。
紀念館如何「雲建立」?親友又如何「雲祭掃」?本報記者帶您一起了解這種文明祭祀新風尚。
能為已故者建紀念館 親友點擊連結就能祭拜
3月25日,當得知廈門網上祭掃平臺「廈門雲祭園」正式開通了,市民高婉怡立即點進「i廈門」微信公眾號,通過「掌上服務」,進入「廈門雲祭園」。「通過系統核驗基礎信息後,點擊頁面上『我要建館』,根據已故奶奶安葬地點選擇好墓園,輸入持證人、逝者姓名,系統自動核驗後,紀念館就建好了。」高婉怡拿起手機,一邊點進為奶奶建好的紀念館,一邊向記者演示如何祭拜。
紀念館不僅可以進行逝者生平簡介編輯、紀念館權限設置、查看祭拜記錄,還可以對紀念館進行模板、背景、頭像框、祭拜頭像等裝扮。通過頁面右方的「祭」標識,祭拜者可以為逝者贈送鮮花、蠟燭、燈具等各種祭品。
作為紀念館館主,高婉怡還能將紀念館連結分享給親友。「親友只要點擊連結,填寫申請人、與逝者關係,並通過紀念館創建者審核後,就可以前來『雲祭拜』了。」高婉怡說,除了審核親友申請入館祭拜的信息,館主也可查看所有親友對逝者的祭拜記錄。
「i廈門」平臺負責人李沛稱,為避免人員外出聚集、減少交叉感染風險,自3月25日零時起,我市開通網上祭掃平臺「廈門雲祭園」。截至前日,「廈門雲祭園」總建館數為10388個,其中自建館數8278個,預建館數2110個。「心香一瓣祭故人,讓我們用更安全文明的方式緬懷逝者,換個方式表達愛與思念。」李沛說。
改變傳統祭祀形式 寄託的思念沒有變
為逝去的爺爺「雲」建一座紀念館,在館中掛起明燈,燃起香燭,擺上鮮花……在市民李含智看來,在廈門工作的他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彌補遺憾——今年清明,因工作關係,他無法趕回四川老家祭拜先人了。
「假期只有3天,自駕回老家卻需要30多個小時,一來一回,匆匆祭拜後就要返程了。」李含智說,今年他找到了寄託哀思的新方式,「不但我自己會用,我還要教爸媽,讓他們也了解一下文明祭祀的新風尚。」李含智說。
市民劉迪群在「廈門雲祭園」裡為故去的爺爺創建了一座紀念館,把連結分享給了親友,邀請他們進館祭拜。「一些長輩不會操作,我手把手地教,大家很快就都接受並學會了網絡祭掃方式。」劉迪群說,在爺爺的紀念館裡已有四五十條祭拜記錄了。
「只要心中有對親人的眷戀,並不拘泥於形式。」市民吳灣夜認為,雲祭掃雖然改變了傳統形式,但寄託的思念和情感不會變。在她看來,與現場祭奠相比,在網上向先人獻花,以點燈、寄語遙寄哀思,少了喧鬧和汙染,多了綠色和潔淨,更與防控疫情、文明祭掃的要求不謀而合,「不扎堆、不聚集,這是對堅守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的最大尊重,也是疫情防控期間最合適寄託哀思的方式。」
【相關】
嘉庚先生祭祀活動可線上參與
「i廈門」微信公眾號推出
「雲上嘉庚-陳嘉庚紀念館」平臺
受疫情影響,一年一度的社會各界集中祭掃陳嘉庚陵墓活動採用一種特別的緬懷方式——3月30日,「雲上嘉庚-陳嘉庚紀念館」平臺在「i廈門」微信公眾號上線,讓廣大市民朋友、海外僑胞、嘉庚學子「遠程掃墓」,在線緬懷、追思嘉庚先生。
每年清明,集美鰲園都會迎來大批市民、嘉庚後裔、海內外嘉庚學子前來祭掃。為避免人員聚集,在市委統戰部、集美區委統戰部指導下,集美校委會、集美街道黨工委等合力,依託「i廈門」微信公眾號推出了 「雲上嘉庚-陳嘉庚紀念館」平臺。大家可以關注「i廈門」微信公眾號,進入「廈門雲祭園」,在首頁點擊「集美鰲園」;也可以關注「i嘉庚」微信公眾號,進入「集美鰲園」,線上參與嘉庚先生的祭祀活動。
同時,該平臺也推出了「線下祭掃」服務,市民可在線委託嘉庚郵局訂購鮮花,送至集美鰲園,或者自行訂購鮮花郵寄至嘉庚郵局,由郵局代收並敬獻至陳嘉庚先生墓前。
「『雲上嘉庚-陳嘉庚紀念館』平臺不僅有雲祭掃功能,還展示了陳嘉庚傳記、名人對嘉庚先生的紀念文章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嘉庚精神。」集美校委會辦公室主任陳群言介紹,未來平臺將不斷充實內容,比如增加嘉庚文物小故事、鰲園活動通知等,大力弘揚嘉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