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論語·八佾篇》:堯舜禪讓、武王伐紂,孔子曰「未盡善也」

2020-12-12 文拓說教育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為官,因與國君意見不合,又看不慣「三桓」不遵禮儀的行為,辭官周遊列國。雖然一路之上艱辛無比,但孔子依舊寄情於山水之間,學習於阡陌之中。來到齊國之後,孔子雖然已經頗有些狼狽,但他的精神狀態卻是極好,特別是當他聽到了齊國最美妙的音樂《韶》和《武》的時候。他完全沉醉於其中,身心感覺極為的舒坦、寧靜,連一路之上的疲勞和困頓,都減輕了不少。為此,孔子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對於孔子這樣的經歷,他的弟子將其記載在了《論語》之中: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這一段內容,出自《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五章。翻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評論《韶》樂說:「極盡其美了,又極盡其善啊。」評論《武》樂說:「極盡其美了,但未能極盡其善啊。」

本章之中的《韶》,是中國古代的樂曲,傳說是產生於舜時期的樂舞,又稱《簫韶》、《大韶》、《大磬》,約自夏代以後又稱為《九招》、《九辯》及《九歌》。而本章之中的《武》,是讚美周武王能夠安定天下的樂曲,因其以武定天下、得民心,故而其樂名為《武》。

在本章之中,孔子所謂的「美」,主要是用來形容樂曲的外在表現的特點,是指樂曲的聲音、氣勢等等給人的感受極為舒服、美好;而「善」,則是蘊於「美」裡面的精神,也可以理解為樂曲的內在精神與境界。

《韶》與《武》,它們作為齊國最有名的兩首樂曲,又被孔子同時提及,並開口稱讚其為「美」。由此可見,這兩首樂曲應該都是能夠讓聽者動容的樂曲,無論其形式也好,還是內容也罷,應該都是不相上下的水平。然而,孔子對於它們的點評,卻有著「盡善」與「未盡善」的區別,顯然是大有深意,並非簡單地從其外在表現來判定的。結合《韶》與《武》兩首樂曲的背景,以及孔子的思想,其中原因便呼之欲出。

原來,《韶》這首樂曲,是舜用來讚美堯的,而舜的王位又是通過堯的禪讓得到的,可謂名正而言順。顯然這種以禮禪位、以德繼位的形式,與孔子所推崇、提倡的思想不謀而合。在這種情況之下,孔子便認為《韶》的精神內在,既正統,又能讓後人受到教育和啟發,所以便能得到「善」的評價。

相比而言,《武》是用來讚美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功,其中必定金戈鐵馬、殺氣肅然,少不了一番鐵與血的內涵。另外,還可以從中得出的一個結論,那就是:武王得天下,是在徵伐之中取得的,並非如同舜與堯那樣,是通過禪讓傳承的。這樣的情況,顯然與孔子所謂的「禮」是相違背的,精神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在本文之中,孔子才得出了兩首同樣「美」的樂曲,一首「盡善」,而另一首「未盡善」的結論。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二十六章》 原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武,武王樂。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舜紹堯致治,武王伐紂救民,其功一也,故其樂皆盡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徵誅而得天下,故其實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湯放桀,惟有慚德,武王亦然,故未盡善。堯、舜、湯、武,其揆一也。徵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爾。」
  • 堯舜禪讓和漢獻帝禪讓的差別!
    堯舜禹堯舜禪讓和漢獻帝的禪讓肯定是不一樣的!在上古時期,也就是堯舜時期,剛剛脫離了原始社會,生產力欠缺,遠遠達不到溫飽水平,屬於你吃兩口,我就沒吃的了那種狀態,當時執政者的思想也是單純,只是想著怎麼樣解決溫飽問題,讓人民過的好一些,所以說在那個時候天下為公,還沒有家天下的情況,選定繼位者都要認真考察一番: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
  • 《論語》·樂:偉大的音樂能夠穿透我們的心靈,直抵情感的軟肋
    春秋之樂文王反商,武王伐紂,建都鎬京(今西安),史稱西周。周公攝政,制禮作樂,文明一統,國強民富。時至幽王,荒淫無度,褒姒一笑,烽火四起,失信諸侯,兒戲軍政,犬戎入侵,西周滅亡。平王繼位,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東周。
  • ...男孩:起名字大全:大方優雅、美麗溫存的出自論語有典故的女孩名字
    【敏秀】 「敏」這個字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是寓意女孩以後能夠有敏而好學的高貴品質。
  • 《論語》求知|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謂《武》(3),「盡美矣,未盡善也」。【注釋】(1)楊伯峻:韶,舜時的樂曲名。(2)楊伯峻:美,可能指聲音言,善可能指內容言。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堯「禪讓」而來,故孔子認為「盡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討伐商紂而來,儘管是正義戰,依孔子意,卻認為「未盡善」。
  • 《悟學.第三十五篇》人之胸襟度量在其識!
    《悟學.第三十五篇》論語.八佾第三.新解讀(四)悟學.十八子 20200110 亥-子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演員,你知道嗎?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演員,你知道嗎?《封神榜之武王伐紂》該劇主要講述了痛失妲己並慘遭兵敗的紂王,在大周武王姬發拜姜子牙相父,正式起兵伐,紂王大敗臨潼關。最後眾將真靈全部進入封神榜封為真神。《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演員,你知道嗎?
  • 青銅利簋,西周最早的傑作,解密武王伐紂的時間,只是古人的食器
    利簋簋是一種古代食器,用來盛裝煮熟的穀物類主食。01破解武王伐紂的時間當年作為西周有司的利,受到了周王賞賜的青銅,因而這件青銅器就叫利簋。它被認為是國之重器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底部刻了三十餘字的銘文(金文),揭曉了武王伐紂的準確時間。銘文凡4 行32 字,首字「珷」,是「周武王」之「武」的專字,銘文所云「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 武王伐紂,到底是替天行道,還是蓄謀已久的奪權?
    關於武王伐紂這個問題,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武王伐紂的意義要遠大於武王伐紂的歷史事實。相信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就是相信武王伐紂的歷史事實,相信這個歷史事實,就是回應一個真理,這個真理就是「天道報應」。當權者只要淫暴無常,就必將遭受被推翻的報應。
  • 一具遺骨揭露堯舜禹禪讓內幕
    後來,舜又禪讓給治水成功的大禹。然而《韓非子》中記載:「古之所謂聖君明主者,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而天下譽之。」《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到底真相怎樣呢?考古發現,4000年前陶寺堯都毀於戰爭。
  • 武王不想伐紂?你看他封了黃飛虎什麼官,兩個字說明一切
    《王事情腦補封神史》第191期:開國文/王事情第67回,時當紂王35年三月初三日,姜子牙在西岐上出師表,中心思想就一句話,奏請武王伐紂裡面有八個字,打點東徵、一應錢糧,看著簡單,做起來其實千頭萬緒,牽扯了西岐這臺龐大戰爭機器的方方面面,不是一天兩天、甚至十天八天能做完的。西岐馬上要打的,可是一場滅國級戰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提前半年到一年做謀劃、做準備,是完全應該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何時何地,武王都可以按下暫停甚至停止鍵,阻止這一切。他既然不曾按,那便代表他不想停。
  • 論語:泰伯篇第一百四十九篇
    原文: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翻譯:孔子說:「堯當君主,偉大崇高,可比於天!他的恩德,無法形容!他的功勞,千古!他的制度,光輝燦爛!
  • 《論語》:泰伯篇 解讀誰為2020高考語文全國1卷負責
    嘿,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你們可以學一下堯舜禹嗎?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說:「堯作為國家君主,真是偉大呀!崇高呀!
  • 孔子《論語節選》
    論語(選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們。」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影視劇《武王伐紂》裡的梅山七傑之首,真是孫悟空前世嗎?
    那麼之前有一部影片叫做武王伐紂的。不知這一部古劇給大家帶來了什麼樣的感覺帶來了什麼樣的意義,其實說起這部劇作為梅山七怪中武功技巧最好、最高的千年白猿這個人物一出現的時候就擔任了當時殷商的元帥、統領。他和楊戩二郎神都會七十二種變換、變化的功夫技巧。在武王伐紂裡面他變換成了,武吉的模樣。並通過自己的手段技巧騙去了龍吉公主的照妖寶鏡哈哈哈。
  • 【文化林苑】一部《論語》有115個成語典故,你都知道嗎?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B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解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出自】《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3.北辰星拱【解釋】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
  • 堯、舜禪讓制度,是為人民選擇賢明君主,避掉昏君誤事
    禪讓政治:最後要特別談禪讓政治。禪讓的禪是指告天,經過上天的同意,傳位給這個繼承的人;讓是指禮讓賢能者,所以禪讓是為公不為私。堯開始這樣的德政,舜承襲之。舜見大禹治水、行政能力與個人德性都十分賢能,就把禹推薦給上天,讓禹代理天子職務。
  • 論語泰伯篇之分析
    《論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共二十篇,泰伯篇是第八篇,泰伯篇共二十一章,主要講述德行的行為。第一章是講述吳泰伯具體的有德之行為,以及對泰伯德之行的評價,認為泰伯的德行是至德。在本篇中,還講述了另一種被稱為至德的德之行為,是周文王的至德。本篇不僅講述至德泰伯與至德文王,還講述了古代聖君堯舜禹的有德之行為。
  • 堯舜禪讓:古虞國人靠什麼奪得霸主,讓古唐人成了被統治階級?
    堯舜禹,血淋淋的禪讓文/郭峰(書房記專欄作家)禪讓:堯舜禹時期領導地位是拱手相讓?真實的情況是血淋淋的唐堯霸主地位維持了200年,古虞國、古夏國與它是宗藩關係?晉商不只明清厲害,歷朝歷代都很厲害,源源可追溯到堯舜時期。為什麼?和運城解州的鹽有直接關係,近水樓臺先得月,販鹽啊,有經商的條件和傳統。山西這地方出商人,還和它的地理有關。商人和文人有相似之處,需要積累,經驗、資本、文化積累。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 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