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12月20日電 題:福建省啟能研究指導中心:殘障人士的「福樂家園」
中新社記者 張羽 吳晟煒
在福建福州的金山新區,有一個公益性的殘疾人託養庇護服務研究機構。作為福建省第一家為殘疾人提供託養服務和庇護就業的綜合型「福樂家園」的培訓示範基地,福建省啟能研究指導中心以中輕度智力及精神殘疾人為主要對象,開展託養服務、技能培訓、職業康復等,幫助智障人學會自理生活、融入社會,成為智障人士的溫馨家園。
生活自理源自千百遍的訓練
「讓關愛的陽光照亮每一個殘疾人的心靈。」19日,當記者走進福建省啟能研究指導中心,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這則醒目的標語。
在託養部教室走廊內,有一個叫做「微笑人生」的宣傳欄,上面貼滿了智障學員的笑臉照片,笑容燦爛。記者的突然到訪引起了學員們的注意,他們紛紛微笑著向客人問好。
常人眼中再簡單不過的交談、吃飯,對於殘障學員來說,甚至都要經過千百次的反覆訓練。在這裡,學員們進行生活自理、言語對話、錢幣使用等訓練,學習串珠子、插花、十字繡、剪紙、漫畫等技能,參加滾球、籃球、跳舞、唱歌等體育康復、音樂治療。
當天下午,學員們正在特教老師的指導下,上著興趣小組課。聖誕節就要到了,老師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畫一棵聖誕樹。23歲的男孩鍾奇,正用彩筆在白紙上認真地描繪著心中的聖誕樹。
「來啟能中心以後,老師鼓勵同學之間相互融入,鍾奇整個人就變了很多。現在我們叫他,他馬上就會回答我們的問題了,平時也會和同學去交流,幫助同學。」老師王林林說,智力四級殘疾的鐘奇,剛來中心時不愛說話,很內向。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如今的鐘奇不僅很能說話,還迷上了籃球。
不僅是畫畫,在教室的櫥窗內,還擺著學員們製作的精美手工藝作品。一個簡單的動作、一項基本的常識技能,老師都得針對不同學員的智力情況,手把手地教成百上千遍。也就是在這不厭其煩的反覆中,他們逐漸學會了自理,乃至自立。
扶持殘障人士就業 融入社會
在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支持下,如今福建省啟能研究指導中心託養了130多名16歲至45歲的智力及精神殘疾人,而託養並不僅僅是照顧好他們,還要通過手工勞動、康復健身等一系列的職業康復訓練,增強個人生存能力,最終讓他們重新走上社會,讓智障人士自立自強。
福建省啟能研究指導中心主任楊家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目前啟能中心開闢了庇護工廠,目的是針對殘障人士的保護性就業,通過不斷的康復職業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讓他們融入社會。
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惟妙惟肖的動漫人物……若不是有一旁的特教老師介紹,記者完全不敢相信,眼前精彩的動畫均出自殘障人士之手。在庇護工廠的其中一間動畫坊內,二十餘名動漫設計製作人員正在緊張地工作著,他們嫻熟的操作著各種設計軟體,而這個22人的製作團隊中有19名各類殘疾人員。如今他們正在進行著一部原創動畫片的製作。
目前,庇護工場區共入駐了4家企業,有動漫坊、工藝坊、電子坊、話務坊,分別開展動漫填塗、工藝美術、來料加工、客服服務等項目,為殘疾人提供了保護性就業,使他們最基本的生活得到保障。
楊家輝表示,庇護工廠已經招收了70多名的各類殘疾人,他們已經和企業正式籤訂了勞動合同,也有必要的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這也是企業入駐的條件之一。
據了解,啟能中心還大膽借鑑港澳臺先進經驗,針對智障人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對一就業跟蹤幫扶,及時發現其在工作中出現的機能、交際、心理等問題,現場教學,並在實際工作中引導智障人,避免類似問題重複發生,從而實現智障人融入社會,穩定就業,實現自我價值。
目前,智力及精神殘疾人託養服務及庇護就業工作,在中國還處於起步階段。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已建設了一批殘聯主辦、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運作模式的全日制託養服務機構,針對中輕度智障人士的託養服務體系正在形成。相信隨著社會各界參與度不斷提高,關愛的陽光將照亮更多殘障人士的心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