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將建設成世界一流數位化大橋
金羊網 作者:唐珩 汪海晏 2020-05-16
大橋數位化後,橋梁在環境和荷載作用下的變化、交通運行的狀況都可以實時反映和評判。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唐珩 汪海晏
「以前,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大橋。未來,我們要把港珠澳大橋建設成世界一流的數位化大橋。」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說,把信息化、人工智慧、數位化、5G等新技術應用在交通基礎設施上面,全世界目前處於並跑階段。一旦港珠澳大橋在智能化運營管理維護方面的成果出爐,不但可以為未來興建的橋梁設施應用,還可以助力已經運營的橋梁進行智能化維護。
運用綜合技術建數字大橋「新基建」的概念於2019年底出爐。不過,早在港珠澳大橋還沒通車的2017年,交通運輸部和科技部就建議,要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配合管養運行港珠澳大橋。2019年8月,「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國家重大專項出爐。
「所謂集成運用,是要將現成技術進行集成。但其實現在有些技術還沒有開發好,所以這是個開發和集成並重的項目。」蘇權科說,「我們現在採用智能化手段,利用機器人、無人機、水下潛水艇等來勘察,然後把智能化數據,包括雲平臺、邊緣計算、傳輸技術集成,以及AR、VR等可視化的手段運用起來,才全面檢測從空中到地下,從水上到水下,從內到外所有有可能發生的問題,並進行綜合評估。」
港珠澳大橋將通過研發智能化監測裝置、評估技術分級預警、養護決策、建立運維標準、可視化等步驟建設成為數位化大橋。大橋數位化後,橋梁在環境和荷載作用下的變化、交通運行的狀況都可以實時反映和評判。
跨江跨海大橋都能夠受益蘇權科介紹,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預計於2022年初步結出成果。屆時,中國的橋梁智能化運維在國際上將處於先進行列,全國的跨江跨海大橋都可以得益於這些技術手段。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存量很大,但不少交通基礎設施都到了二三十年的易損期。哪些該修,該什麼時候修?利用智能化運維可以科學判斷,也可以節省資源,爭取效益最大化。蘇權科說,二三十年前建設的橋梁一旦出現問題往往比較棘手,「現在每家橋梁業主單位都在做後期的完善工作,但單一的業主單位,建、管、養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港珠澳大橋數位化成果出來以後儘快推廣,可以儘快解決這些問題。」
建議增加大橋車流量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蘇權科今年提交了一份《關於增加港珠澳大橋通行車流量的提案》。他建議,加快實施香港口岸停車場計劃,提供足夠的停車位,供內地和澳門非入境臨時配額車輛預約使用,以刺激珠江西岸城市及澳門居民的赴港出行需求和提升出行體驗,讓更多的三地居民體驗大橋世紀工程自駛遊的樂趣。此外,為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在旅客運輸方面的功能,蘇權科建議重新檢視現有車輛配額政策,以交通需求為出發點發放車輛配額。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