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導 2017年年末,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國家寶藏》節目像一股「清流」般出現在中國綜藝市場上,在電視圈、文博業界以及視頻網站上引起廣泛討論。《國家寶藏》於2017年12月3日首播,將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節目官方介紹寫道:「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節目每期介紹的文物有兩段故事:在「前世傳奇」中,影視明星變身歷史人物,「基於史實合理虛構」,讓時代洪流中文物的坎坷命運登上舞臺。在「今生故事」中,以博物館長、發掘人、藝術家,乃至運動員為代表的名人講述文物的獨特現實意義。
明星演繹是節目始終保持高關注度的法寶。張國立擔任的1號講解員給節目定下靠譜基調,李晨、王凱、梁家輝、王剛、段奕宏、劉濤等擔任國寶守護人,則帶來活潑氣息。
合併圖片:寧靜飾演武則天,梁家輝飾演司馬光
談影響力,要看跟誰比
一個節目的影響力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比對,數據上援引收視率,案例上則可比對同類型節目。
2016年和2017年,是主旋律綜藝文化節目的起勢之年。前有《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有《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皆以新穎的節目形式呼應公眾對文化自覺、正能量的集體需求,由此引發大量網絡關注。但是,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上曝光率高、討論多,不代表節目真的火。
《國家寶藏》雖然由明星站臺,但是在大綜藝的範圍內,它顯然無法以同樣打明星牌、名人牌的綜藝「千年老大」《快樂大本營》,乃至《奇葩說》、《演員的誕生》為收視率對標。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前述節目已成公認的綜藝經典,長期以來的收視率造假已成電視業頑疾,給許多基於數據的討論蒙上陰影。同時也不難發現,製作精良的節目,如《國寶檔案》、《博物館奇妙夜》並沒有獲得已有用戶範圍之外的關注。
合併圖片:前兩年收視造假報導頻現(圖片來自人民網)
《國家寶藏》在文博節目娛樂化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堪稱形式創新的標杆,但它昭示的並不是娛樂需求多麼大,而是年輕觀眾對文化內容仍有渴求。
相對以往嚴肅的文博類節目走精耕細作觀眾群的「小眾」路線,《國家寶藏》在嗶哩嗶哩網站的播放量一開始便大到驚人——單集30萬起,其中不乏大量明星粉絲、以及本就能接受歷史文物類話題的外圍觀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宋向光也是這檔節目的關注者,他告訴參考文化,後者指向的依然是全國範圍內具備相當歷史知識儲備的人群。
因此可以說,《國家寶藏》這檔以「明星+文物「歷史再創造為鮮明特色的節目,對比的是其他老牌電視頻道的文博類內容,例如央視紀錄片頻道、英國廣播公司,以及探索頻道的紀錄片。
兩種目光同時審視
與此同時,用國內綜藝節目的運作規律包裹嚴肅文博內容,導致節目落入「同時接受專業、業餘目光審視」的尷尬境地。「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考慮到內行指代的是整個考古、歷史、博物館界的研究者和發現者,外行眼中的「瑕疵」則成為內行眼中不可原諒的錯誤。
12月17日晚播出的第三期節目,河南博物院攜婦好鴞尊、雲紋銅禁、賈湖骨笛三件國寶現身。賈湖骨笛的「今生故事」由音樂家蕭興華介紹:1983年,他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小攤上發現了這支骨笛。
這隻9000年前的骨笛,實際上由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全國考古學會理事張居中於1987年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發掘出土。張居中向參考文化介紹,當時他找到好友蕭興華鑑定其音樂功能。「我跟蕭興華有多年合作。作為此節目顧問團成員,在前期策劃時多次向他們詳細全面地介紹骨笛發掘和歷史意義,但是播出後才發現『今生故事』還是出現了事實錯誤。」
《國家寶藏》「前世傳奇」部分同樣劍走偏鋒,比如對雲紋銅禁採取了不同於史學界主流的解釋;古代服飾研究者祁楠更是發科普長文吐槽「CCTV的服飾慘過古裝劇!」更有學界人士叫屈:「人微言輕,影響力太小,一旦錯誤傳播出去,幾輩子也解釋不過來。」
考古從業者普遍認為,既然節目定位為用文物說歷史,就要基於史實。張居中直言:「呈現事實和形式創新沒有矛盾。」他希望媒體在創新的同時,不要忽視其中的問題,並應藉此改良流程和機制。「文物是歷史的載體,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恰恰因為電視對外界的話語權,很多學者都會對文博類節目盡力相助,所以應尊重考古工作者的發現。」
但是外界判斷的出發點則不同。《國家寶藏》一改人們對兩年來綜藝抄襲風的印象,以乾貨和舞臺效果滿足了大多數人對職業精神、大國敘事的需求。從微博評論可看出,即便行家指出錯誤,絕大部分觀眾認為這並不影響情感共鳴,錯誤可以原諒。
何況,普通觀眾也並非一味叫好,許多人戲稱節目為央視版《演員的誕生》。每一期節目播出前,官微會放出歷史人物「定妝照」。不要小看普通觀眾對演技的挑剔度。當選擇青澀的「流量小花」來演繹我國著名歷史英雄花木蘭時,不僅網友一片吐槽「這集我就跳過吧……」,粉絲們集體護主的架勢,更讓觀眾只敢打出三個問號來表示不滿。
《國家寶藏》討論熱度空前,其最大好處是讓專注於嚴肅內容生產的文博專題片、紀錄片類節目受到相當刺激,繼而引發主創思考如何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儘可能的娛樂人——做出如《藍色星球》那樣備受專業人士讚賞,寓教於樂,同時具備全球影響力的項目。2018年開年,央視紀錄片頻道史無前例地推出了一系列「賣萌」網際網路文案,推廣他們的重頭節目《如果國寶會說話》,即為一種有趣的對照。
電視節目《如果國寶會說話》宣傳圖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便有25集,但每個文物的介紹只有五分鐘,短平快卻不失深度和趣味。從時間上看可能並非對《國家寶藏》的直接反擊,但其以同樣的創新優勢吸引了大量年輕網民的關注。
你見或者不見,我就在那裡
如果博物館會說話,它可能要對節目觀眾唱出扎西拉姆·多多的詩句:「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據報導,《國家寶藏》是在2017年3月博物館遴選事宜確定後才得以全面推進。「央視綜藝」微博曾發布題為「《國家寶藏》顧問團寄語」的預告片花,裡面反覆提到了一句話:「讓我們走進博物館,走進歷史」。
欄目組通過遴選9個博物館提供的90件文物,從中挑選了既有突出歷史價值、又容易進行劇本再創造的27件。敲定文物後,再邀請較合適的明星為「國寶守護人」。有不少網友稱竟不知家鄉有如此豐富的館藏,將來一定拜訪。
「九大博物館」館長坐鎮舞臺,進行點評,群眾對此喜聞樂見,不少人表示「文物終於活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對參考文化說,「《國家寶藏》之所以成為一個現象級產品,最重要在於其激活年輕人的心、激活文物價值、激活電視機構探索自身獨特的創作本領。」
九名博物館館長坐鎮《國家寶藏》
節目充分激發27件文物的文化內涵,沒有他們,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可能錯失重新認識博物館的機會。但是,「博物館對明星文物的打造持審慎態度。以避免人們扎堆湧向熱門藏品。」 宋向光對參考文化說。
宋向光認為博物館和媒體效果只是偶爾交叉的同路人。「我始終關注網上對節目的反饋,現在看來,請明星圍繞單個文物進行表演,觀眾評價最多的確實還是演技。所以,對博物館呈現歷史的獨特功能,長期來看基本不會有影響。」
而針對 「讓文物煥發活力」的說法,宋向光表示,這是大眾認識裡長期存在的一個偏差。故宮博物院的梁金生也不止一次向媒體表示,文物在他心中有持久的生命力。
「真正通過文物走進歷史,需要通過同時代內不同地點出土物件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其差異,來了解影響和特點。博物館的文物不是死的,它本身的形狀、功能就在默默訴說。」 宋向光認為空間感是博物館最大的優勢——當人們步行其中,一個個去看的時候,就能感受到這種「關係」的存在,了解歷史演變,感受文化脈絡。
網絡視覺時代的局限似乎讓博物館難以突圍。但是綜藝節目在多大程度上能幫助博物館進入人們的生活?宋向光進一步向參考文化分享了他的看法:「實際上,進入人們生活也不是現代博物館存在的目的。」他覺得博物館自始至終的作用依然是提升公眾素養,而非迎合。
《國家寶藏》從文博領域吸取知識和資源來提升綜藝節目品質,它在跨界方面做到了極致。但是長久以來的媒體生態是否會導致同質化節目扎堆出現,進一步說,究竟「基於事實的合理虛構」進行創新是否本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涉及到製作方,專業資源、市場和觀眾取向的多重考量。(文/趙一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