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我們醉酒,你醉茶,考慮下改名叫『茶鬼』唄。」小罐茶審評師張婷婷的閨蜜常拿她開涮。張婷婷平均一天要喝70至80杯茶湯,審評高峰期時,這個數字會翻倍。茶葉中的咖啡因是「醉魁禍首」,因為喝茶過量導致咖啡因攝入超標,張婷婷會醉茶醉到手發抖、心發慌。
張婷婷是小罐茶審評團隊成員之一,她的狀態是審評團隊的日常工作縮影。
張婷婷和她的同事們,每天都要從外形、滋味、茶湯、香氣、葉底等方面,綜合判斷一款茶葉的品質等,保證每款小罐茶茶葉品質的穩定性。在這個過程中,令他們最快樂的事情就是遇到一款令他們滿意的好茶。
一直以來,中國茶遵循傳統的師徒傳授、家族傳授模式,靠一代代的匠人,憑藉個人經驗進行評審,把控茶葉品質。茶葉往往被視為農產品,對於茶葉的審評是對成品的一次把關,看其是否合格,整個過程中缺乏量化的質控標準,品質穩定性存在較大挑戰。這也成為了中國茶難以高端品牌形象走向大眾市場、國際市場的關鍵。
在小罐茶,做的是科學審評,試圖為審評建立清晰、明確的質量把控標準。區別於傳統做法,小罐茶的審評由新品研發階段的「找茶」和產品上市後的「找茬」組成,可以說,既是跋山涉水「找茶」的過程,也是拿著顯微鏡「找茬」的過程。
新品開發階段,小罐茶審評師從成百上千的樣品中進行海選和分析,確立屬於小罐茶的新品目標值,內外部專家反覆審評,從而生產和確定一款真正高質量的好茶。而等到產品研發成功,審評師還要對每批次茶葉原料進行嚴格審評與把關,保證小罐茶最終的上市產品品質,始終處於相對的高穩定性。
「小罐茶是用消費品思維來做茶,消費者一定是希望拿到安全、乾淨、又好喝的茶,我們對質量問題是零容忍的,所以,在審評環節,就要科學化、標準化。只有這樣,才能確立標準,有規矩可循,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從業者經驗的做法。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給消費者帶來一款真正高品質的好茶。」張婷婷如是說。
只有經得住6道審評關口,才有資格裝進小罐
小罐茶的一款茶葉從立項到上市,平均需要2年時間。在這2年內,一款茶葉要經歷6道審評關口,才能被認為是質量達標,順利到達消費者手中。
簡單地說,茶葉審評就是從外形、滋味、湯色、葉底等方面判斷一款茶是否合格。大家普遍地把茶葉視為農產品,往往只對成品進行一次審評。與一般做法不同,小罐茶在審評中設置了6道關口,以及「市場反饋提質機制」。只有順利通關6道關口的茶葉,才能最終與消費者見面。同時,消費者提出的建議,會通過反饋渠道回流到審評中,進一步完善審評機制。
這6道關口,具體是怎麼樣的?
小罐茶要研發一款茶葉新品時,審評師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收集市面上幾乎全部的茶樣,成千上百種,分析、海選,挑得頭暈眼花是正常的。「海選茶樣的主要目標就是分析不同茶樣的利弊,找到接近或符合我們期待值的一些樣品,最終確定屬於我們小罐茶產品的目標值。」張婷婷介紹。隨後,基於這些目標值,審評師會和制茶大師共同研究,不斷調整工藝,推出若干款目標茶樣,反覆審評,直到初步確認一款達標的樣本。
除此之外,這款目標茶樣要獲得認可,還要經得住外部專家的審評。在小罐茶審評團隊裡,就有像龔淑英、沈紅這樣的行業權威專家。他們會對小罐茶新品做盲評檢驗,也就是用數字密碼代稱不同的目標茶樣,打亂茶樣順序進行感官審評,不透露茶源,保證審評的公正客觀性,只有通過盲評的茶葉,才能推向市場。
對於一款上市的茶葉而言,等待它們的還有3道審評關口。「我們對每批次的茶葉原料都要抽樣,做嚴格的審評,保證每一批上市產品都完全達到品質的目標值。如果原料出現了問題,我們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項審評,分析問題源,和制茶大師一起想辦法解決,堅決不讓不符合小罐茶標準的產品流入市場。」
而對於來自消費者的聲音,小罐茶還會不定期地對不同產品提出質量提升計劃,根據新的品質目標,進行多輪次的新提質樣本生產和審評。
概括起來,海選茶樣、目標茶樣、專家盲評、批批審評、問題審評、質量提升構成了小罐茶科學審評的6道關口,是整個茶葉品質的道道保障線。茶葉專家沈紅認為,「小罐茶的品質標準,我是放心的。每一個裝進小罐的產品都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審評師「找茬記」:我們知道每一片茶葉的故事
雲南、浙江、安徽、福建……春茶採摘期,作為一名茶葉審評師,半個月內要跑遍這些產茶區,這是小罐茶審評師俞華的親身經歷。「當天看,當天走。早上採鮮葉晚上做茶,往往是晚上十點以後才能喝到,喝到凌晨一兩點,通過審評發現其中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凌晨一兩點,俞華完成一個產茶區的審評後,隨即啟程奔赴下一個產茶區。俞華和同事們就是在這樣日夜兼程的奔波中,實現從生產、倉儲等不同環節把控每一款小罐茶茶葉的品質。
那麼,這群小罐茶的審評師是通過怎樣一套科學方法完成審評工作的呢?俞華歸納為4個詞、16個字:專業團隊、五因子法、密碼審評、問題追溯。
小罐茶擁有一支由內外部專家組成的15人審評團隊,他們由高級評茶師,以及龔淑英、沈紅等多名教授級行業權威審評專家組成,他們只對茶葉質量負責,對茶葉品質擁有1票否決權。
「審評前,審評師要卸去全部首飾,不能吃辛辣食物,不能化妝和噴香水,更不能抽菸喝酒等,以免影響對茶葉香氣滋味的判斷。」俞華笑言,走進小罐茶公司,如果見到穿得「清湯掛麵」的女士,十有八九是一名審評師。因為影響味覺和嗅覺的事,她們是一定不會做的。
而所謂五因子法,就是茶葉的外形、香氣、湯色、滋味、葉底五個維度。小罐茶審評師不僅要靠專業和經驗發現茶葉在這些方面的情況,他們還在探索讓每款茶在這些方面都擁有可量化的評價標準體系。為了保證對這五方面審評的客觀公正,小罐茶要求審評師一定採用盲評的方式,也就是說,利用數字密碼代稱茶樣,進行保密性審評,每位審評師獨立提出意見。
對於小罐茶的審評師而言,他們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要問題追溯。審評師不僅承擔著對茶葉品質的判定工作,而且還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幾乎每一位小罐茶審評師都有著這樣共同的經歷,為保證一款茶的高品質,他們得親自到茶園、工廠,把發現的問題告訴制茶大師、供應鏈夥伴,和他們協作提出解決方案。
「有次,我們對普洱茶做審評,發現在某個指標上,無法達到標準。我和幾位審評同事直接到雲南,反覆挑選了5-6輪毛茶,從最初的100噸,挑到80噸,再挑到60噸,最後挑到20噸,才找到了真正符合我們標準的茶葉。」小罐茶審評師孫倩說,「有人說我們茶葉上市晚,這是因為我們做出茶後不是馬上鋪到市場。我們每一款可以推向市場的茶葉,都是反覆審評、反覆測試,符合我們自己的標準和期待,才能把他們呈現給消費者。」
在小罐茶,品質也是一種品格
對品質的高標準堅守,不辭辛苦尋找到一款好茶,是小罐茶審評師幸福的事情。俞華表示,「一年中有大半時間在外出差,做茶葉審評相關的工作,是發自內心地喜歡,而願意不斷地提高做好茶的標準。」
審評只是小罐茶全產業鏈管控品質的重點環節之一。小罐茶還堅持全部產品「雙檢雙測」,既要接受國內相關機構的檢測,也和國際質量管理機構SGS合作,對標國際標準;同時,全部產品從鮮葉、加工完成的毛茶到成品茶,都要經過3道嚴格的農殘檢測,每年投入百萬級檢測費用。2017年年底,小罐茶在黃山投資15億元建設茶行業首個智能中央工廠,升級中國傳統茶生產方式的標準化和智能化。通過這些布局和舉措,小罐茶希望可以更加嚴格地把控著每款茶的品質。
「做好品質,不僅是對消費者的責任,更像是我們自己的品格,是能否贏得尊重的關鍵。小罐茶用消費品思維做茶,對質量問題一定是零容忍。」孫倩強調說。
「我有48年的茶齡,到現在為止,好像還沒有看到像小罐茶這麼敬業、專業、生氣勃勃的審評隊伍。」沈紅專家表示,「小罐茶則的技術力量很雄厚,對品質要求是很高的。」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