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線招聘市場的爆發式增長與亂象頻現並存,近期曝出的「假招聘、真傳銷」陷阱讓有的求職者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也再次將在線招聘亂象推上了風口浪尖。在線招聘陷阱有哪些?網上求職如何擦亮眼睛?招聘網站違規失信行為如何整治?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調查。
網上找工作遭遇詐騙陷阱
網上找工作時被傳銷分子盯上、想利用暑期找兼職被詐騙錢財、面試剛結束騙子卻先打來錄取電話……一段時間以來,求職者在網上找工作時遭遇詐騙陷阱的案例接連出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記者調查發現,個別招聘網站已經形成詐騙產業鏈。一家知名招聘網站的區域負責人坦言:「在線招聘市場剛起步時,主要是存在一些小中介的騙錢行為。如今多是明目張胆冒充一些大牌公司招聘,以高薪為誘餌,實施詐騙。」
在諸多在線招聘詐騙形式中,「打字員、客服這種網際網路兼職是在線招聘詐騙的重災區。」安徽省一位基層民警說。
安徽黃山學院大三學生彭某便剛剛遭遇一起類似詐騙。看見某招聘網站招聘網絡客服,彭某想著利用暑假時間兼職掙錢。沒想到,進入對方給的軟體後,要先交馬甲費、會費。「交了上千元,卻沒安排一次工作。在網上發現很多人有此遭遇,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彭某說。
除此之外,信息洩露讓諸多求職者更容易成為詐騙受害者。一高校學生在招聘網站上投遞簡歷後,收到「用工方」簡訊聲稱收到簡歷,通知面試時間地點。結果面試後,被對方以「提前交納建檔費」為由騙取300元。「可騙子公司怎麼知道我的個人信息及投遞崗位情況呢?這些數據只有在線平臺掌握啊。」求職者不解。
詐騙形式防不勝防,讓不少求職者遭受財產損失。「在線招聘詐騙,以高薪虛假職位吸引求職者入套,再以各種名目要錢,如培訓費、保證金、體檢費,最後編織種種理由拒絕上崗或中途辭退,或直接消失。」一位辦案民警說。
招聘網站信息審核豈能睜一眼閉一眼
記者調查發現,騙子之所以能夠在一些招聘網站上橫行,與招聘網站本身不無關係。在流量變現的商業衝動之下,招聘網站對各類招聘信息幾乎「來者不拒」,表面上有審核機制,實則與虛假騙局「貌離神合」,各取所需;而過往案件中,網站鮮有被重罰的情況,使得騙子長期屢打不絕。
比如招聘網站「BOSS直聘」此前的審核就存在巨大漏洞:如果發布人「只發一個職位,公司名稱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可以找到、職位沒有明顯問題,就可以先發布。如果不觸發用戶舉報,就不強制審核他。」
天津一位辦案民警說,招聘網站對招聘信息缺乏審核,給一些人發布虛假信息以可乘之機。傳銷、電信詐騙等犯罪分子正是看到了這個漏洞,其發布信息多是「單個職位」的形式,如果有舉報,就「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表示,根據責利相當原則,由於在線平臺是最大獲利者,也應該令其承擔對等的法律責任,在相關案件中,應追加平臺作為第二被告,並在刑罰上體現其危害性的責任承擔,避免一旦出事就由行政處罰機關罰款整改了之。
針對部分招聘網站、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違規發布虛假招聘信息,造成部分求職者上當受騙、嚴重損害求職者合法權益的問題,人社部近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招聘信息管理的通知》,將對網際網路招聘平臺實施集中整治。
又到求職季,如何保護在線求職者?
福建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翔說,過完暑假,新一輪求職季即將來臨,相關管理部門應該採取系列行動打擊招聘詐騙行為,求職者也應該提高警惕保護自己。
首先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讓平臺承擔起應有的審核責任,從而在源頭堵住利用在線招聘平臺的違法行為,防止悲劇重演。
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說,根據責利相當原則,在線平臺是最大獲利者,也應該令其承擔對等的法律責任。在此類案件中,應追加平臺作為第二被告,並在刑罰上體現其危害性的責任承擔,避免一旦出事就由行政處罰機關罰款整改了之。
針對不斷增多的社交網站類虛假招聘騙局,多位受訪民警認為,在不涉及個人隱私的半公開信息平臺,如公眾號和朋友圈,應履行提醒義務。可設置針對「高薪招聘」等高疑似虛假招聘關鍵詞的自動提醒機制,以彈窗或標亮等形式增加一道防線。而對於點對點和群聊天信息,可以在相關聊天內容下方自動加提醒,儘可能降低犯罪分子得逞的機率。
張翔說,分析以往的在線求職詐騙案例可以發現,騙子固然花樣頻出詭計多端,但一些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放鬆警惕,也給了騙子詐騙成功的機會。他提醒廣大求職者,首先是應該儘量通過正規的、相對較大的在線招聘平臺求職,不要輕信社交平臺上發布的「網際網路兼職」「男女公關」等信息。同時在求職過程中要對招聘方進行多方核實,比如可以在招聘之外通過其他的渠道與招聘方取得聯繫,核實招聘信息的真實性。如果遇到去相對偏遠的地方面試、入職或者面試之前先交錢等情況,多諮詢師長朋友,必要時可以向平臺申訴甚至報警。
轉自:新華社「中國網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