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aria Ziegler on Unsplash
1.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各行各業苦不堪言,但總有東西能夠證明自己的保值能力,比如說房子。
《經濟學人》統計顯示,全球經濟遭遇重創之際,許多中高收入國家的房價卻漲聲一片。儘管有房一族容光煥發,但房子作為貧富差距的分水嶺,恐將埋下世代衝突的種子。
2.
目前,全球主要財經媒體的焦點,一般都在股市上。相比之下,較少有人注意到另一個同樣熱絡的市場——房市。
縱觀全球可以發現,許多歐美國家即便遭遇第二波疫情衝擊,房價依舊屹立不倒,堪稱「西方不敗」。
《經濟學人》稱,10個在第二季度進入封鎖期的中高收入國家中,竟有8個房價上漲。
依據非官方統計,美國房價較去年上漲了5%,德國上漲了11%,英國房價更在8月創歷史新高。
不少觀察家指出,房市蒸蒸日上的原因,部分和股價上漲的理由相同,但房市的一片風光,更明顯反映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房價上漲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更為深遠。
Photo by Thái An on Unsplash
3.
首先,樓市和股市一樣,獲得了超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撐。比如在美國,許多經紀人最近表示,30年期固定利率貸款的利率持續下降,低利率不僅讓民眾負擔得起貸款,也讓房子的報酬率變得較其他安全性投資來得高,因此更吸引人。
其他經濟政策,也助推了樓市一把。政府大力支撐家庭收入水平,美國政府就做到了「發錢發到手軟」,讓美國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比疫情暴發前還高,加上貸款還款延期等保護措施,都讓失業的勞動者不至於賣房求生,阻止了房價下跌的可能。
而在英國方面,政府更暫時停止徵收買房時需要支付的印花稅,樓市因此備感振奮。
英國銀行Nationwide最新房價數據顯示,英國8月房價較7月上漲2%,為2004年2月以來最大單月漲幅。8月英國房屋平均售價224123英鎊,約合20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7%,達到歷史最高點。
此外,西方這波樓市榮景,不只是政府幫忙吹出來的,其固有的社會結構,也添了一把火。
今年,因新冠疫情失業的族群主要是低薪的服務業勞工,這些人多半還在租房。相反,在家工作的專業人士則因為縮減支出而積累了大筆現金,現在在家的時間又比以前長,還有比現在更適合換大房子的時機嗎?
這種社會結構,又以美國為甚,其結果是財富瘋狂聚集。以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為例,由於各類資產不斷增值,兩人的財富也屢創新高。
根據瑞銀集團和普華永道日前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在以上述兩位為代表的科技富豪的帶領下,美國頂尖富豪財富總和高達3.5萬億美元,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像是疫情根本不存在一樣。
Photo by Anthony DELANOIX on Unsplash
4.
這就是疫情帶來的超級不平等,其中房子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即便銀行在削減風險最高的貸款時,房價仍舊扶搖直上。
在美國,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取得的貸款佔總貸款比例提高了。在英國,房價上升是已經有房的人相互競價的結果,而不是首購族在搶購,因為首購族通常較為年輕,也較容易受到經濟衰退影響。
所以,以下這一場景變得更多了:房價高導致尚未買房的人更痛苦,他們必須更努力籌措首期款才能取得貸款,躋身靠低利環境獲利的族群。但當他們終於攢夠了(很多人一輩子也攢不夠),與有房一族的差距早已拉得更開。
在那些把買房視為人生重要裡程碑的國家,這個問題更為嚴重。在這些地方,高房價會促使年輕人轉而支持民粹主義者,威脅到自由市場的存亡。投機政客高舉打倒有錢人的口號,正常商業秩序也會受到波及。
或許有人指望,隨著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幹預,樓市就會趨於冷清,然而,疫情對長期利率的影響不太可能改變,希望買更大房子的欲望也不會消失。高房價最終可能成為新冠疫情留下來的永久遺蹟。
如果果真如此,往後幾年的房價將會加深近十年浮現的世代衝突。抗疫的經濟成本多半由年輕人承擔,卻主要被用於保護老年人,使問題更為棘手。
《經濟學人》最後建議,政府應該做的是減弱民眾對擁有房產的執著,合理做法包括:建立規範完善的租房體制給予租房者保障、自住者則不給予補助、放寬對房屋規劃的限制……理想的目標是,要讓樓市不再只是滿手現金的人才玩得起的遊戲,要讓「晚上車」的年輕人不至於對社會失望。
同時,政府應該活用稅收政策,像這種稅務上的調整,可以有效填補政府財政缺口,也可以從幸運靠房屋致富的人手上拿一些收益回來。
總而言之,房價上漲反映經濟復甦的前景,從這點來看,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當前資產價格與勞動力市場天差地別的情況,對那些沒能搭上便車的人來說,恐怕格外不舒服。
| 免責聲明 |
《華人家族財富》所刊發的文章及觀點,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閱讀者請根據獨立判斷做出投資決策,《華人家族財富》不對投資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 The End -
撰文 ACE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