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有句諺語:這個世界上只有死亡與交稅是永恆的。
一直以來,貧富差距過大一直都是我們熱議的話題,但是很多人並沒有直觀的感受,但是最近有專家說了一個理由,讓人瞠目結舌,目瞪口呆。
2020年10月12日,經濟學家樊綱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
沒房產稅和資本利得稅,或是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換句話說,就是貧富差距的拉大,就是因為沒有收稅。
其中一個是房產稅,這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指一切與房地產經濟運動過程中有直接關係的稅,這個很容易理解。
那什麼是資本利得稅呢,它指的是對非專門從事不動產和有價證券買賣的納稅人,就其已實現的資本利得徵收的一種稅。
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你的房子和股票債券因為市場價格上漲而增值,你因此受益賺到錢了。
這筆錢你是需要交稅的,這就是資本利得稅。
這位經濟學家說,就是因為沒有收這兩個稅,所有貧富差距才會這麼大,只要收了這兩個稅,收入差就會非常小,大家都共同富裕了。
多收稅,竟然還能減少貧富差距,這簡直堪稱史上最搞笑的觀點了。
在中國,房地產稅可以成為最難收的一種稅了。
從2010年,國家就開始重提房地產稅,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年,我查詢了一下關於房地產稅的相關描述,結果非常感人。
2011年,上海和重慶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開始徵房地產稅。
但是到了2016年,上海房產稅收入為171億元,土地出讓金收入1568億元。重慶房地產稅收57億元,土地出讓金705億元。
房產稅的收入和拍地的收入,簡直是是天壤之別。
直到現在,依然是「穩步推進」,「穩妥推進」這樣的用詞,可以明顯的看出房產稅推進之艱難。
假如房產稅開始全面徵收,那麼一旦房價出現崩塌導致土地拍賣出讓金收入銳減甚至流拍,房產稅根本堵不上這個窟窿。
地方的財政收入大量減少之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要知道中國的地方債早就已經理不清了,這個雷必然會引爆。
出問題了,誰來背這個鍋?
而且房產稅的本質是稅收,既然是稅收,那總得有人納稅吧,誰來交稅呢?
而且問題的關鍵在於,房地產稅根本不會減少任何的貧富差距,只會憑空增添納稅人的負擔。
現在最流行的提議,就是把房產稅按照人頭進行面積減免,比如人均減免40-60平。
這樣一來,就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問題和漏洞。
我舉個例子,我家買的房子,是北京的郊區,1萬1平,100平,價值100萬,但是我家裡就我一個人,國家給減免了40平,按照60平來收稅。
但我的同事小李,他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本地人,家裡在北京二環內有2套房子,每套100平,單價10萬,價值2000萬,家裡有5口人,結果免稅。
我的房子100萬資產,年年都交稅,他家2000萬資產卻能年年免稅?
窮人納稅養富人,這樣收稅貧富差距只可能越來越大。
還有說按照每年房產的1%無差別收稅,這也只是理論上,實際也是不可能的事兒。
很多北上廣買房的人,當年也是幾萬元買的,甚至還有免費的福利分房,現在價值上千萬,即便按照1%徵收,每年也是數十萬。
你辛辛苦苦掙了一年,工資還不到10萬,結果一年的工資都用來交房產稅了還不夠用,但房子你也不敢賣,這能減少貧富差距麼?
至於所謂的資本利得稅,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你辛辛苦苦全家六個錢包湊齊了首付,然後買了一套房,買完過了幾年,好不容易房價漲了點,月供還在還著呢。
這個時候突然每年都讓你交一筆稅,因為你房價漲了,你是交還是不交呢,今年房價漲了,那明年跌了是不是也可以給個補貼呢?
同樣,股市更是變幻莫測了,股票帳戶裡的數字,真的就只是一堆數字,只不過是紙上富貴罷了。
只要你的房子不賣,股票不賣,那就沒有實際的資本利得,徵稅更是無從談起,賺錢了徵稅,虧欠了怎麼辦,維權麼?
這當然不公平了,所有人都稅負一樣的稅種,我們稱之為累退稅,這和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稅特性是反過來的。
個人所得稅的特徵就是,你收入越高,承擔的稅負越高。
但房產稅和資本利得稅的特性恰恰相反,收入低的收入群裡,這兩種稅佔他們的收入的比例越高。
幾千萬工薪階層,繳納了上萬億的個人所得稅,同時再全面放開徵收房產稅,還有資本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的稅收徵收。
那麼只會導致,工薪階層平均稅負較重,造成徵稅不公平。
房產和股票,對富人來說是財富、投資品,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具有投資屬性的剛需「消費品」。
對你我來說,房產其實是一個債務的「紙牌屋」,屋子裡面沒有黃金,只有真實的負債。
同樣,富人可以根據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的行情靈活選擇實際,但你不能。
中國現在的確比原來富裕了,但是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富裕,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僅僅改革開放了40年。
但同時還有太多的歷史包袱沒有甩掉,貧富差距也是極大。
但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最重要,想要通過徵收兩種稅,就改變中國貧富差距更是天方夜譚了。
所以,徵收房產稅和資本利得稅,表面上是保護窮人,抑制富人的。
但實際上很容易就變成保護富人,剝削窮人的結果,想法和結果往往就背道而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