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什麼是窮人思維?什麼是富人思維?假如分別給窮人和富人100萬,結局是不一樣的。選擇不同,結果也不會相同。而什麼會讓選擇不同呢?選擇背後的思維在起作用,思維決定了選擇,思維不同,選擇則不同。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財富。
文/後山人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人談起「格局」二字,什麼是格局?後山人認為格局這個詞,和「眼光」、「境界」、「思維」等詞很接近。
所謂大格局,就看一個人能否以一個宏觀的眼光、高遠的思維去透視社會,分析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則。格局的大小也就說明了一個人境界的高低,進一步體現了一個人思維的深淺。
格局的大小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思維的深淺亦如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決定了不同思維人群的不同的命運,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財富。
假如,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現在同時擁有100萬,窮人和富人對這筆財富的支配行為,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背後影響他們行為的正是他們不同的思維——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
對於這100萬「橫財」,窮人第一反應肯定是欣喜若狂,想著怎麼去揮霍一番,然後把剩下的錢積攢下來,存下來,以後慢慢花。而截然相反的是,富人也會對這筆錢感到高興,但不一樣的是,富人想著怎麼拿這筆錢去繼續「生錢」,去投資。
正如羅伯特清崎的《窮爸爸富爸爸》所講述的:
清崎有「兩個爸爸」。「窮爸爸」是他的親生父親,一個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親,一個高中沒畢業卻善於投資理財的企業家。清崎遵從「窮爸爸」為他設計的人生道路:上大學,服兵役,參加越戰,走過了平凡的人生初期。直到1977年,清崎親眼目睹一生辛勞的"窮爸爸"失了業,"富爸爸"則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清崎毅然追尋"富爸爸"的腳步,踏入商界,從此登上了致富快車。 清崎以親身經歷的財富故事展示了"窮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錢觀和財富觀。窮人只想著為錢工作,富人想著怎麼讓錢為自己工作。
窮人一輩子都想著怎麼努力去掙錢,怎麼努力去省吃儉用,攢錢。奈何,掙了一輩子錢,攢了一輩子,也窮了一輩子。正如《窮爸爸與富爸爸》所體現的,窮人只想著為錢工作,富人卻想著怎麼讓錢為自己工作!
在窮人眼裡,基本沒有通貨膨脹的概念,他們甚至覺得錢放在銀行很安全,而且還有一定的利息,真划算。但是,他們可能還不知道銀行的這點微薄的利息基本是跑不過通貨膨脹的。絕對的安全意味著絕對的危險,試想,當初的「萬元戶」,如果沒有給錢找個好去處,到現在,還能買到什麼?
窮人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懶惰和不耐。正如一個笑話所言:「但凡要飯的,沒有要早飯的,因為他要是能早起,也不至於要飯。」
不耐,就是極度沒有耐心。而說來也巧,投資卻是極度考驗耐心的一件事。拿股票市場來講,不管你是買股票,還是持有指數基金。可觀的投資收益都是建立在長期投資的基礎之上的,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
而正好,在窮人思維影響下的人,不可能有這種耐心。而相比投資來講,消費仿佛反而更具有誘惑力,即時消費,即時享受,痛快!而投資,讓你望穿秋水而不可得,痛苦!
貨幣是具有時間價值的,這個價值剔除了通貨膨脹的影響,而是考慮了在一定的時間久期下,從期初到期末,貨幣在一個合理的社會平均報酬率基礎上產生的複利。而我們之所以投資,就是為了獲得這一部分合理的社會平均報酬率。
所以,朋友,給你100萬,你會選擇如何處置?
聲明:文章所涉及投資理念及標的,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後山人說:原創之路不易,望諸君多加支持,喜歡就點讚收藏,愛就轉發分享,歡迎留言交流,曼投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