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WA
壯族曾是一個崇拜許多圖騰的民族,圖騰圖譜中不乏碩大靈異的神物,也有銅鼓圖騰、鱷圖騰、蛇圖騰、鳥圖騰、牛圖騰、蛙圖騰等等……出現在神壇上、服飾上不可怠慢的神靈。其中,壯族先民對蛙圖騰有著特殊的尊崇,也是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圖騰之一。
蛙崇拜的起源
以農業為主的壯族有著豐富的稻作文化,明清均有各代地方志記載壯族先民種植水稻。水稻的種植對於自然要求的依賴性很強,這種「靠天吃飯」的情況下,壯族先民發現,蛙的鳴叫、活動與天氣的晴雨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他們相信蛙有神秘的力量,能主宰雨水,便想通過對蛙的崇拜、通過圖騰締結人蛙之間的關係 , 從而獲得幫助和保佑 , 以確保風調雨順 , 不旱不澇。
同時在生存環境惡劣的原始社會,部落除了飢餓,還面臨著猛獸、災害、疾病的威脅,人口稀少的壯族,十分渴望增加人丁,獲得勞動力,保持本氏族的繁衍。而蛙旺盛的生殖能力,符合他們期望多子多福的心理,所以他們祭祀蛙,幻想這種旺盛的繁衍能力能移到人身上。
另外,壯族先民對蛙的崇拜與雷王崇拜息息相關。生活在雷雨地區的壯族先民相信雷王有善惡之辨、能呼風喚雨 , 因而把雷王與密洛陀、米洛甲視為三大主神。周去非《嶺外代答》也有記載 : 「……敬事雷神 , 謂之『天神』, 其祭曰『祭天』。」可見壯族先民對雷王的膜拜之久。壯族人認為蛙是雷王的兒女 , 於是把對雷王的敬畏轉移到現實中的蛙,把蛙看成雷王在人間的使者。
壯民通過禱告、獻祭、巫術、樂舞等表現手段來寄託自己的感情,心理上得到庇佑的滿足,克服對大自然的恐懼,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蛙崇拜行為,滲透壯族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神話傳說中的蛙崇拜
蛙崇拜內涵豐富,源遠流長,藝術表現形式更是豐富多彩,手法各異,發展及衍變成神話傳說、詩歌、螞蟲另節與螞蟲另歌會、蛙紋銅鼓、花山崖壁畫等。
在壯族地區,有著許多關於蛙的神話傳說與歌謠,隆林壯族地區便有《青蛙仙子》一說:黑蛙到人類家中成婚,繁衍後代,解決了人類生殖危機;百色壯族地區則流傳《蛤蟆皇帝》的故事:風水先生家的三媳婦生下一隻蛤蟆,長大成人後,想娶公主,於是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娶了公主,當上了一個十分會治理國家的皇帝。
除了蛙人婚媾的神話故事,還流傳很多蛙對於農業生產有著神奇作用的傳說,在這些神話傳說中,蛙被賦予了非凡的智慧,是壯族人民的保護神,成為了人們崇敬和歌頌的對象。
節日習俗中的蛙崇拜
壯族有著許多與蛙崇拜有關的節日與習俗,最為著名的是流行在廣西紅水流域沿岸一帶壯族地區的「螞蟲另節」,規模之盛大、時間之長久、形式之獨特 , 在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活動中是罕見的 , 其中保存的對蛙的崇拜是相當完整 。
螞蟲另節是由原始圖騰祭祀儀式轉變而來的 ,雖然今天的節慶的氣氛已經逐漸掩蓋了原來的宗教氣氛 ,仍可以在蛙卜、螞蟲另歌會、螞蟲另舞等活動中找到當年的痕跡。但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螞蟲另節祭祀圖騰祖先 ,表達自己的崇敬情緒 , 求得五穀豐登,多子多福的期望是不會變的。
除此之外,民間藝術對於蛙崇拜的表現不勝枚舉,如銅鼓中的蛙雕像,德國學者邁爾認為,銅鼓飾蛙意在喚雨,累蹲蛙則有學者認為是對生殖的祈求,大青蛙背上馱著小青蛙,有雌雄抱對之意,象徵著生命的繁衍。
我國最大的崖巖畫——花山壁畫也有蛙圖騰崇拜的表現活動,壁畫上的正面人物皆成蛙形 ,現存的許多民族資料都表明 , 圖騰崇拜的民族往往會扮裝成圖騰的樣子進行祭祀 , 以螞蟲另節的螞蟲另舞為例。
蛙作為一種古老的壯族圖騰 ,也是氏族識別的標誌和名稱,壯族人民將它紋飾在身上、服飾上、壯錦上、壁畫上……是壯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並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變遷,被賦予新的內涵,同時蛙的身上也記載著壯族的發展史和變化史 ,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生活軌跡得到了生動地體現。總之,蛙圖騰崇拜所蘊含的精神世界是複雜,多層疊加,令人回味無窮。
也因此,將蛙呈現在米洛甲品牌當中,蛙的壯美與花的柔美融通,凸顯民族文化世界的豐富內涵,同時也顯現出壯族文化的包容與開放,既息息相關,又獨立成不同的神靈,居於神聖的地位,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