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寫中國觀眾愛看的音樂劇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小柯 寫中國觀眾愛看的音樂劇(圖)

  小柯

  本名柯肇雷,1971年生於北京,集詞、曲、製作、演唱、表演於一體的著名音樂人,多次獲得金曲獎、最佳音樂電視獎等獎項。音樂代表作《因為愛情》《北京歡迎你》《等你愛我》《穩穩的幸福》等。

  印 象

  好音樂不會被埋沒

  不久前,小柯來到天津和平文化宮,與觀眾分享、暢談即將來津上演的《萬萬不能》《等你愛我》《因為愛情II》《我變了,我沒變》四部音樂劇。小柯說:「音樂劇的創作離不開我寫歌這個老本行。至於表演,也是一個圖開心的事情,我們現在的團隊在一起很多年了,大家磨合得很到位,相信觀眾走進劇場就能看見。」

  小柯是北京人,出生在一個音樂之家,父母都是搞音樂的,「所以從小家裡的『藝術細菌』密度就很夠」。在首都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1995年,小柯成為職業音樂人。他也做過歌手,在當時推崇原創音樂的「紅星音樂生產社」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念來去》。

  半年後,他覺得當歌手不好玩兒,於是專心回去寫歌。「當然呢,因為我會唱歌,有時候還唱,所以大家就老認為我還是歌手,其實我給自己寫的歌都沒有特別火,但是,也有很多給別人寫的歌,經常被認為是我唱的,也挺對不起人家的,哈哈。」

  談到為什麼不做歌手而轉做幕後,小柯打趣說:「因為我太胖了。如果讓我以減肥為長期的生活原則,我不願意。寫歌是我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因為寫歌沒有人關心你的形象,我在寫歌的人裡還算相貌出眾的,對吧?」

  2007年,小柯開始創作音樂劇,2012年,又在北京開設了小柯劇場,專門演出音樂劇,一路走來,轉眼已過去十年時光。外界環境在變,但是在他心中好音樂的標準從未改變:「你要洞察人們內心的思想,通過創作引起他的共鳴,而不是簡單的技術上的『蠻好』,我特別害怕人們用技術來表達『蠻好』,比如音色、手法、節奏,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你傳遞的情緒是不是能打動人。」他從不擔心好作品會被埋沒,因為首先應該判斷這個作品是不是真的好,「假如我是老闆,當我發現一個能讓我賺錢的人才,我為什麼拒絕?機會沒有大家想得那麼枯竭。」他堅信好的藝術品一定有商業價值,「藝術與商業這二者不是對立的,商業是水,藝術是船,商業會載著藝術這艘船駛向遠方。」

  近期小柯來天津做了兩次音樂劇演出,每次來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天津和北京離得這麼近,很多文化都是相通的。像老北京我們總說是一種『爺文化』,天津所謂的『哏』,其實也是一種『爺文化』,這是一種高傲的、不屈服的、骨子裡樂觀淡然的處世態度。也正是這種文化底蘊上的認同,讓天津觀眾在看我們的劇的時候,能有很好的體驗。」

  與《將愛》結緣二十年

  慶幸寫下當時的人生

  記者:最早熟悉小柯老師是您那首經典的《歸去來》,是在1995年,對吧?

  小柯:對,《歸去來》是1995年香港TVB拍的古天樂、李若彤版《神鵰俠侶》的內地主題曲,詞曲都是我寫的,是由胡兵和希莉娜依演唱的。這也是我第一首被大眾熟知的作品吧。

  記者:您可以說是音樂界的「爆款能手」,像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裡的音樂都是出自您手,當時那一批歌曲的確十分驚豔。

  小柯:真是回憶殺了,哈哈。當時創作這部劇音樂時我27歲,導演張一白歲數也不大,包括演員李亞鵬、徐靜蕾、廖凡、王學兵,我們都是大學剛畢業闖事業,開始團結在一起做事。當時我在寫的時候沒有考慮過太多,就是寫了我們當時的人生。像《遙望》的勵志篇、純情篇,《等你愛我》《誰》《我還能做什麼》,包括所有氛圍音樂和插曲,都是表達那個時代年輕人真實的內心所想。沒想到的是,這部劇播出之後會那麼火,片子和音樂都火了,還出版了原聲帶。這之後我們那幫人隔幾年都還會聚一次。

  記者:是不是有一種「將愛」情結?大家聚會時會唱哪首歌?

  小柯:其實這些歌都要唱,但是每次聚會,最後一首歌固定都是《二十年後再相會》,反而不是《將愛》裡的。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大家都以為二十年會很久,沒想到忽悠一下,就過去十幾年了,所以2012年張一白重新翻拍了電影版的《將愛情進行到底》。

  記者:電影版《將愛》可以說是對過去的一種懷念,當您再看到這部電影時感受如何?

  小柯:這個電影做後期的時候我都在,那時還沒有合成的樣片,我看到一個情節點,就是李亞鵬送徐靜蕾回家,要翻一道鐵柵欄,十幾年前的電視劇裡,他們兩個人回學校,大門已經鎖上了,需要翻鐵柵欄,李亞鵬一下子就翻了過去,但徐靜蕾翻不過去,李亞鵬託了徐靜蕾一把。在電影裡,同樣是鐵柵欄,徐靜蕾身手敏捷,李亞鵬卻翻不過去了。這個細節觸動了我,於是就有了《因為愛情》裡的第一句歌詞:「給你一張過去的CD,看看那時我們的愛情。」

  影視音樂重在情懷

  要和導演一起完成一個故事

  記者:能作出這麼多優秀影視音樂,您有什麼經驗能跟我們分享嗎?

  小柯:那幾年做的影視音樂確實比較多。我認為創作影視音樂,音樂人首先要和導演有一樣的審美情懷,起碼要完成一個共同的故事。現在好多導演和影視音樂的創作者,他們心裡想的不是同一個故事,這讓我感覺特別奇怪。影視作品畢竟是一個表達藝術的途徑,創作這種東西是你心裡有話要講,你要表達的是一種真摯的感情,不能說瞎話。

  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說瞎話呢?因為能賺錢。這也是我這兩年看到的一個怪現象。我曾經問一個導演,你為什麼要拍這個電影?回答說,因為這個電影改編自暢銷網絡小說,我不知道這個小說好不好,只是很多人都在看。至於這個小說是不是你這個導演要闡述的一種思想,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你對未來的看法,你對過去的看法,這些他們都不考慮,只是因為這個小說值錢。以這樣的心態拍電影,是拍不好的。其實不只是電影電視,任何行業都是一樣,音樂也是。

  記者:您最近幾年創作的影視音樂跟以前比少了很多,是什麼原因呢?

  小柯:對,2013年之後影視音樂寫得就比較少了。一方面是最近幾年工作重心轉移;另一方面就是最近幾年面對的影視項目有大量都是賭博式的,我不太願意把時間放在這上面。只是在2015年給《滾蛋吧!腫瘤君》寫了片尾曲《對不起》,並是我自己來唱的,也是因為這部電影比較打動我。

  記者:音樂這個行業不如以前火爆,您認為原因是什麼?

  小柯:其實社會對音樂的需求一直都是很大的,機會也很多。但是,不要認為唯一的理想就是,唱歌當歌星。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了不好,這個行業裡更需要一種人才的支撐,所以音樂教育很重要,教師是一個很重要的職業。我不支持剛從藝術高校畢業的學生去做老師。我當時就是畢業後留校教了三年書,但後來教不下去了,因為每當學生們看著我的時候,我往往都不敢回答他們的問題,我生怕自己回答錯了,生怕我說錯一句話影響他們的一生。年輕人都要踏踏實實地去積累。

  記者:就是您剛才說的,工作重心轉移是吧?

  小柯:對,最近這五六年寫歌還是我很重要的一個工作,遇到合適的作品還是會去寫,也會自己來唱,但我更多的精力都用來做音樂劇了。我不像高曉松那麼喜歡跨界,什麼都要玩兒一下。我就願意搞一些和音樂沾邊兒的事,做音樂劇是我小時候就有的夢想。簡單說,音樂劇是一個能更好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是最符合我的能力的。

  記者:出於什麼樣的契機讓您轉型做音樂劇?

  小柯:我從1995年開始從事專業的音樂作曲,10年之後,也就是在2005年的時候,已經有了一批大家比較熟悉的音樂了。突然有一天,在一個朋友聚會上,一個我並不認識的人指著我說,小柯你要不做音樂劇你就浪費了。說得我挺詫異的,當時的顧慮是,音樂劇在中國沒有群眾基礎、沒有市場。他說我太功利,我說他太理想,然後我們倆就開始辯論。但是「掐」完之後,我的確走心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籌劃自己第一個音樂劇的。

  用中文寫中國音樂劇

  讓中國觀眾喜歡

  記者:做音樂劇對您來說難度大嗎?

  小柯:要說一點兒難度都沒有,肯定是不可能的。從2007年開始,北京奧運會之前開始做第一個音樂劇,當時組織團隊排練演戲,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對劇場演出這個行業的理解更不成熟。那時候演戲就像一個流浪的孩子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演了一圈才發現,這買賣是賠錢的。後來我找朋友做了一套完整的財務分析,發現最大的成本是不同劇場演出間隔浪費的時間。第一反應是,做音樂劇首先要有自己的劇場。

  記者:所以就有了小柯劇場是嗎?

  小柯:對,我們的演出團隊基本穩定下來之後,我就開始籌備建自己的劇場。2012年,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固定的場所,專門用來演出我們的音樂劇,就是在北京798藝術區的小柯劇場。當然建劇場也有很多曲折的故事,當時為了節省成本,設計基本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可以說是一磚一瓦見證了劇場的成型。到了2012年12月,忽然說這個劇場能開業了,我才突然想起來,演什麼啊?趕緊回家寫劇本。那個階段覺得很辛苦,從建劇場到寫劇、再到演劇,經過了大概一年的倉促和慌亂,但也很享受。我們現在演出很穩定,也會很從容地安排外出巡演,就像今年,我們安排了四個天津的巡演劇目,希望大家能喜歡。

  記者:做音樂劇和寫歌有什麼區別嗎?

  小柯:都能表達自己,但是歌曲的時間有限,一首歌只有三四分鐘。當你想表達更多的時候,就得找更大的體裁,所以音樂劇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而且我想表達的東西也很多,我做音樂劇就跟咱們天津的煎餅餜子一樣,一上就是一整套。像我們的愛情三部曲《穩穩地幸福》《等你愛我》《因為愛情》,還有《因為愛情II》;還有一套,是現代平民題材的「你說我容易嗎」系列,即《百萬約定》《千萬留神》和《萬萬不能》。今年9月到11月,要在天津上演的就是這兩個套裝裡的精選劇目。

  記者:您覺得自己的音樂劇有什麼突出的特點嗎?

  小柯:寫中國觀眾愛看的音樂劇,一直是我的目標。音樂劇不是咱中國的原創,不像百老匯在美國,那麼有群眾基礎。我這麼多年的目標就是用中文寫中國故事,讓中國的觀眾喜歡。我覺得,想把戲做好就要具備兩個方面,一是純熟的技巧,二是像孩子一樣的內心。所以我音樂劇裡的音樂都是自己的,有很多之前我寫的、大家比較熟悉的旋律,也有很多全新的作品,我得把它們都串起來,這樣才能控制整個戲的表達。我希望觀眾能覺得好聽、好看,能得到觀眾的認可。戲中想要表達的態度,也都是站在老百姓生活的角度去闡述的,我自己也會去演戲裡的一些角色,能在劇場聽到觀眾的笑聲和掌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記者:這些戲之間有什麼內容上的聯繫嗎?

  小柯:當然有了,要不怎麼能說是一套呢。我們做的音樂劇還是比較接地氣兒的,每一部戲的人物,也都有內在的聯繫和瓜葛。比如說,我們有一個人物,前後出現在三部戲裡面,他的形象、設定都是有承前啟後關係的,起到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就是所在的故事不同,有點兒像電視連續劇。當然這幾部戲都是獨立成章、故事完整,單獨去看也都沒有問題,不會說弄個半截兒的故事出來。如果你串起來看的話,還是能發現人物個體和他們之間的一些發展和改變的,這是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有點兒類似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吧。

  小柯口述

  十年前我寫《北京歡迎你》

  距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已經過去了十年。記得十年前,北京奧運會倒計時第100天的時候,百位明星齊唱的歌曲《北京歡迎你》唱遍全國。這首歌是我作的曲,對我來說,其實這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我就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北京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為北京奧運會這個家門口的盛會盡一份力。當時參與演唱的一百位歌手、演員,其實也都是和我一樣的心情,當然如果再組織一次這樣規模的總動員,我想可能得等到咱申辦世界盃了。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製作這首歌,還是有些壓力。最難的地方是,當時奧組委有一個要求,就是說,要寫出一首歌,能讓所有中國人都愛聽、愛唱,要把全民的奧運精神全都烘託出來。眾口難調嘛,寫一首歌讓全國人民愛聽、愛唱,這一點非常難,當時不敢說能做到,即使是現在,我還是不敢說做到了。有這麼多人能喜歡這首歌,記住這首歌,我就已經很高興了。而且,如果要說當時這首歌的成功,林夕老師真的功不可沒,他的詞確實是寫得好,有高度,有意趣。

  我們請了一百位明星,一起演唱這首歌,這是國家的盛會,大家都熱情澎湃,我現在還能回憶起來幾乎每個人來的時候的故事──王力宏被我「騙錄」了第一個完整的導唱;成龍錄音之前老擔心自己唱不好;戴玉強老師錄音是最緊張的,唱得滿頭大汗,等等,太多了。但總體來說,錄製這首歌我們的壓力還是很大的,時間緊任務重,整個過程都十分倉促。當時,包括我在內一共三個製作人,我負責錄音棚裡的工作,另外兩個人,一個負責棚外的工作,一個負責聯絡。所以在當時就是,一個歌手來了,到了之後下飛機,直接就給拉進棚裡,錄完之後又拉到場地上去拍攝MV,拍完之後那個狀態就是──給轟走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預算沒有那麼多錢,哈哈。

相關焦點

  • 尹姝貽首演音樂劇 搭檔小柯詮釋剪不斷的愛情
    尹姝貽扮演溫曉蕾獲好評  由著名音樂人小柯老師、歌手尹姝貽、青年演員桑可舟領銜主演的小劇場音樂劇《因為愛情2》,自首演以來收穫眾多觀眾和業內人士的好評,場場火爆,歌手尹姝貽搭檔小柯,出演一對讓人糾結的情侶。
  • 小柯音樂劇「憑愛」受眾星力捧 胡夏劉心主演
    6月16日-6月28日即將在北京先鋒劇場上演的小柯音樂劇《憑什麼我愛你》受到很多明星歌手的大力支持,紛錄製vcr呼籲大家支持中國原創音樂劇。譚維維錄製VCR力挺小柯音樂劇網易娛樂5月20日報導 6月16日-6月28日即將在北京先鋒劇場上演的小柯音樂劇《憑什麼我愛你》受到很多明星歌手的大力支持,紛紛錄製vcr呼籲大家支持中國原創音樂劇
  • 古典樂、民謠、音樂劇……即墨打造青島音樂文化新地標
    11月20日、21日,「小柯劇場」2020音樂劇新作《想把我唱給您聽》在即墨博蘭斯勒大劇院連演兩場,導演小柯親自登臺出演男一號「戶可乙」,把「柯氏音樂劇」的全貌展現給青島觀眾。小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即墨之行,既是推廣音樂劇文化,也是出於對即墨建設者的敬意。2020年,即墨繼續鞏固全區音樂產業的優勢;在相繼孵化出樂都音樂谷、即墨古城民謠季之後,今年繼續加深與國內著名文化企業和音樂名家合作,打造青島音樂文化新地標。小柯音樂劇與即墨的對接,也極大增加了市民在文化演出領域的獲得感,成為年末演出市場的一大亮點。
  • 音樂劇《周日戀曲》演繹「尋愛之旅」 涪陵觀眾感悟愛的真諦
    巴渝傳媒網訊(實習生 陳紅宇 記者 羅菲菲)12月26日,中國內地女演員婁藝瀟帶著音樂劇《周日戀曲》來到涪陵,演繹了一場全新的「尋愛之旅」。當晚,在全場觀眾的翹首以盼中,演出大幕緩緩拉開。
  • 中文版美國音樂劇《我愛你》在紐約外百老匯首演
    中文版美國音樂劇《我愛你》在紐約外百老匯首演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1日 21:54 來源: 來源:新華網由4名中國演員出演的中文版美國音樂劇《我愛你》9日首次登上紐約外百老匯西區戲院的舞臺,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歡迎。中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與百老匯亞洲娛樂公司聯合製作了中文版音樂劇《我愛你》。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製作人王德順用三個「第一」來概括這次演出的重大意義:這是外文版的百老匯音樂劇第一次在紐約演出,中國演出班底第一次在百老匯演出,中美演出團體首次共同投資製作一部音樂劇。
  • 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中國觀眾等了17年的「搖滾歌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巴黎聖母院》法語版曾於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過5場,震撼視聽。時隔17年,法語原版開啟了第一次中國巡演,這是20周年紀念版首度來華,更是該劇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國巡演。
  • 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主創見面會 直言中國觀眾太「燃」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10月13日報導:時隔近3年,2019全新升級版的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正開啟全球巡演,目前正在上海火熱上演中,而上海觀眾更領先歐美觀眾一睹為快。昨日,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主演見面會在上海橙劇場·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總製作人俞心悅、主演科莫、伊蓮、朱麗葉·貝阿爾、洛朗·班等在見面會上分享那些製作和巡演背後的故事。
  • 音樂劇《重生》深圳首演,見證奇蹟因愛而生
    9月24-26日,國內首部禁毒題材音樂劇《重生》於深圳保利劇院開啟首演,這部作品的籌備日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年前,歷經漫長的打磨與等待,這份凝聚著愛與信仰的禮物,終於被觀眾們親手拆開。羅映珍在一篇日記裡寫:「你是我的全部,我亦是你的所有,舍一不可」這樣純粹飽滿濃墨重彩的愛,能夠輕而易舉地撼動每一個願意相信愛卻害怕相信愛的我們。回顧兩日首演現場:歌聲催人淚下 舞蹈撼人心魄9月24日的演出由被稱為「行走的音樂劇教科書」的國家一級演員劉巖和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徐瑤分飾男女主角。
  • 「茉莉花」劇院上演音樂劇《茉莉》觀眾倍感親切
    「茉莉花」劇院上演音樂劇《茉莉》 觀眾倍感親切   由五朵「茉莉花瓣」組成的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被市民親切地稱為「茉莉花」劇院。昨天下午,福州市閩都文化藝術中心(原福州市歌舞劇院)在「茉莉花」劇院上演了音樂劇《茉莉》(原稱《茉莉香》),令觀眾倍感親切。音樂劇《茉莉》劇照。  音樂劇《茉莉》是參加第七屆福建藝術節的一臺原創劇目,以三坊七巷為背景,在時空交錯中,講述了一段浪漫而傷感的愛情故事,吟唱出那獨有的花之韻——茉莉的美麗與執著。
  • 百老匯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北京首演 觀眾明星齊贊賀
    央廣網北京9月9日消息(張瑜瑜)昨晚,百老匯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開演,該劇自7月底登陸上海大劇院以來,已在上海灘颳起了一陣「怪醫」風暴,廣受觀眾好評。這部由業內翹楚上海華人希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英文簡稱「CC Live」)歷經兩年精心製作的音樂劇,是繼中文版《媽媽咪呀!》
  • 音樂劇《當愛已成往事》武漢感動上演
    這是我們的出品人與製片人鍾麗芳女士的願望,她是武漢人,她如今把愛和溫暖帶回了家鄉。這也是所有演員在這片土地上表演的最大意義,謝謝武漢!」12月9日晚22點40,李宗盛作品音樂劇《當愛已成往事》武漢站首演落下了帷幕,王錚亮作為演員代表在臺上動情分享了演出後的第一感受。
  • 《聲入人心》的火,能燒熱中國音樂劇市場嗎?
    接踵而至的綜藝節目和商業代言、突然湧進劇場的飯圈文化、開始走向主流市場的音樂劇演員……但在繁榮的表象背後,《聲入人心》是否真的像《中國有嘻哈》之於國潮文化一樣,實實在在影響到了中國音樂劇市場的發展。在《聲入人心》第二季剛剛開播之際,網娛觀察也與曾經出品過《因為愛,所以愛》、《梵谷》、《泰愛你》等原創音樂劇以及引進劇《信》中文版等劇目的「繆時文化」創始人張志林聊了聊《聲入人心》前後,音樂劇的「中國行」。
  • 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成都首演打動觀眾:「藝術永存」令人淚目
    12月13日晚,法語原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在四川大劇院首演。2個多小時的演出十分精彩,擊中不少觀眾的心,為在場的觀眾呈現了一場完美的世界級視聽盛宴。50餘首金曲一唱到底,天籟之音令觀眾一飽耳福。不少觀眾看完演出後表示,此版本的《巴黎聖母院》令人回味無窮。
  • 音樂劇《阿拉丁與神燈》以3D多媒體與小觀眾互動
    【深圳商報訊】(記者 祁琦)8月20日、21日,深圳保利劇院第9屆「打開藝術之門」暑期系列演出將為大小觀眾獻上3D多媒體魔幻音樂劇《阿拉丁與神燈之沉睡精靈》,連演4場。 2014年,國內專業視覺工程服務商——數虎圖像和國內外優秀創作團隊合作,開創了中國視覺系兒童劇品牌——DT兒童劇,自主開發、製作面向4至12歲兒童及家長,以多媒體互動為主要表演形式的合家歡舞臺劇目。
  • 海峽時報:百老匯音樂劇湧入中國大城市
    【新加坡《海峽時報》10月21日報導】題:百老匯來到中國  上海廣告經理克裡斯蒂娜·傅的朋友可能會花1000元人民幣看一場中國流行音樂會,但她自己寧願花這些錢買票看百老匯音樂劇或芭蕾舞。普通中國人不熟悉的西方藝術節目現在開始湧入中國大城市,指望觀眾會樂意花大價錢看更高雅、更有世界性的演出。
  • 2019中國音樂劇公司TOP30
    而在去年11月節目播出前,這些音樂劇的上座率還只有5成左右。更有成員表示,曾經有辛苦排練幾個月的戲,演出的時候,臺上演員比臺下觀眾還多的經歷。與前兩種相比,中國的原創音樂劇明顯處於劣勢。以《聲入人心》節目中音樂劇作品的歌單為例,成員所演唱的音樂劇選段有80%都來自國外音樂劇,中國原創音樂劇選段寥寥無幾。而綜觀中國音樂劇發展歷史,原創劇目雖然在數量上還算可觀,但真正有代表性的優質作品卻十分稀缺,像《蝶》《金沙》這樣能令人耳熟能詳的更是鳳毛麟角。
  • 新民藝評|評線上音樂劇《一愛千年》:說「愛」本不易,上線需謹慎
    《一愛千年》,一個有些驚豔的劇名。作為首部線上首演的原創音樂劇,創作團隊強調了「白蛇傳」作為家喻戶曉的IP的突破性打造,加上《聲入人心》打造出的音樂劇男性偶像的加盟,幾乎是吸引眼球,票房成功的保證。可是,當大多數購買了線上觀看的觀眾吐槽6元錢花得不值的時候,難言除了極少數粉絲外,有多少人會為這部音樂劇再次買單。疫情緩解之後,《一愛千年》也組織了京滬等地的巡演,依然沒有獲得多少關注與反響。圖說:音樂劇《一愛千年》 官方圖網絡不同於傳統媒體,具有即時性的反饋。
  • 獻給信仰與愛的讚美詩,音樂劇《重生》首演現場好評如潮
    羅映珍在一篇日記裡寫:「你是我的全部,我亦是你的所有,舍一不可」這樣純粹飽滿濃墨重彩的愛,能夠輕而易舉地撼動每一個願意相信愛卻害怕相信愛的我們。回顧兩日首演現場:歌聲催人淚下 舞蹈撼人心魄9月24日的演出,由被稱為「行走的音樂劇教科書」的國家一級演員劉巖和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徐瑤分飾男女主角。9月25日的演出由青年男高音歌手馬佳飾演男主角羅金勇,首次出演音樂劇的馬佳表現令人驚喜。
  • 為何中國音樂劇發展了30年仍未起步?
    中國音樂劇離大眾最近的一次當屬湖南衛視《聲入人心》的熱播。即使《聲入人心》口碑不錯,從娛樂性來說是成功的,但是它將音樂劇大眾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拔苗助長,誤導新生觀眾等負面作用。《聲入人心》是一次中國音樂劇拔苗助長式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