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過商業模式驅動經營、產品驅動業務的階段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認識到組織能力與人才的重要性,因此組織能力建設逐漸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但與此同時也遇到了一個困境:組織能力如何被評價?人力資源的工作價值如何被量化?絕大多數的CEO一定會選擇人力資源效能這一定量方式去衡量,這也是組織能力的可量化指標,工作理念會隨之演變成:向⼈力資源管理要結果,⼈力資源管理要敢於綁定業務。
近日,房多多生態合伙人&總政委劉曉宇受邀出席肯耐珂薩「2020第五屆中國組織能力調研」雲峰會,從「組織效能」和「個人效能」兩大層面,分享了他們人效突破的實踐。
房多多成立於2011年,是中國居住服務領域領先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2019年11月,房多多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被譽為中國「產業網際網路SaaS第一股」。公司從2017年起進化到組織能力強化的第二階段:提升效能。憑藉優秀的組織能力健康度,獲得「2019第四屆全國組織能力調研最佳實踐獎」。
什麼是人效?簡單理解就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投入產出比。具體來說,可以拆解為兩個層面:組織效能和個人效能。前者是由組織管理模式的基因先天決定的,是第一優先的。後者更多取決於個人意願與能力,這和「組織能力楊三角」理論中的員工意願、員工能力是相關的。
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已經成為了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以人為本是前提。當我們在人效上有所突破後,整個公司的投產比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那麼,如何將人效作為企業經營的支點呢?從以下四個維度與大家分享實踐經驗:
第一,通過組織模式的進化,提升組織效能
組織管理模式的設計,決定了組織效能,同時也是人力資源工作的原點。因為,組織模式不僅承接了戰略落地,決定企業的運轉效率,從而影響經營結果,也為人才發展提供了土壤。
房多多經歷了2次組織模式的進化,第1個進化是從科層式組織到平臺型組織.當構建了平臺型組織後,按「前中後場」進行分布,小團隊的「前場」加上大平臺的「中後場」。
第2個進化是平臺型組織模式與項目組制的融合。項目組制,是個縱向的靈活機制,一方面實現了組織的創新敏捷性,另一方面有助於打破部門牆,實現人才復用。這是提高企業人效非常重要的抓手。
提升組織效能對人力資源管理負責人的要求也會隨之變大,要擁有戰略高度,即使不能匹及CEO,也必須能深刻理解戰略深意;其次要具有經營思維,密切關注業務指標的達成,成本、費用佔比情況;第三就是我們常說的懂業務,站在業務維度去看問題;最後學會基於數據化的衡量,根據結果、效能進行資源配置。
第二,從員工意願和員工能力出發,提升個人效能
個人效能的提升,首先要看員工意願,我們會做很多文化牽引。從戰略宣導、目標共識、變革推動、組織氛圍、價值觀,在意識層面促進大家達成共識。
再來看看楊三角中的另一個角「員工能力」,我們認為在這個維度,評價與培養是兩手抓的。員工評價非常重要,因為評價是分配資源的基礎,公正的評價是保留人才的基本保障。選到優秀的人做正確的事,企業才會越來越成功,所以我們打造了房多多大學,這是線上平臺與線下練兵相融合的培養。我們希望,員工待在一家有夢想的公司,自身能有所成長。
第三,搭建進化背後的人力資源管理支撐體系
人效數據獲得顯著優化的背後,背後有兩個獨特的人力資源體系在支撐:政委體系與COE協作、合伙人機制。
政委是組織中的二把手,他們是員工思維的建設者、員工能力的推動者。對於政委的定位,很多人問是不是HRBP?我說HRBP的事政委要幹,但是政委的重要性遠遠大於HRBP,因為作為政委,需要懂業務、提效能、推文化、促人才,是為人效負責的。政委同時還要與COE做好協作,COE是重要的機制建設者。
房多多的合伙人制是動態變化的,在發展過程中如果沒有達成,大家是願意退回的,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員工能力、認知的收集。因為大家認為合夥的不是錢或者激勵,而是大家的能力合作,共同推動組織的前進。這是從原來的個人決策,轉向了科學的組織決策。
第四,數據化運營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部最重要的指標是人效。同時還會有人才指標,比如招聘限時到崗率,通過政委協同各業務線進行人效指標分解,從數據中反向尋找問題。
HR的工作如何量化,很多人為此困擾。其實做得好的HR團隊就有能力去量化,做的不好的HR才會強調做了多少事,不會數據說話。我們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一定要明白:如果不能落到可量化的反饋上,很多工作都會失去意義,人力高效的基礎是數據驅動。
經過這些維度的實踐,近三年房多多的人均收入和投產比都在持續增長,與行業傳統公司相比,房多多的人效是10倍以上。這些都是採用平臺化組織模式,加上日常數據化的管理,達成了最終人均效能的提升。
當前,由於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的擠壓,企業必然要回歸到組織管理這一原點,充分挖掘運營管理中的數據紅利。肯耐珂薩認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數位化是企業繞不開的趨勢,網際網路時代組織沉澱了大量的員工數據,HR管理者要善於藉助平臺或者系統工具,來積累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背後的規律,通過數據走向理性決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