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專訪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劉信義:發揮上海優勢 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貢獻「上海力量」
作者: 林潔琛
[ 上海發展金融科技有基礎、有底蘊,科技賦能金融有實力、有空間。良好的金融基礎,是培育金融科技的重要土壤,也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需求和動力。整體而言,上海四方面優勢比較突出。 ]
近幾年,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滲透和進化速度大大超過人類的預期。在中國,金融科技正在見證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中國智慧轉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上海已搶先在金融科技的賽道上奮起發力。
2020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首次躋身全球前三。金融科技評分章節中,上海連續4期排名前三。
全球排名連續躍升之後,上海將如何發揮金融科技的集聚優勢?成為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將在哪些方面發力?由上海國際集團倡議發起成立的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將如何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帶著這些問題,在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期間,第一財經獨家專訪了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理事長、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劉信義。
第一財經: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首次躋身全球前三。金融科技評分章節中,上海連續4期排名前三。上海發展金融科技有哪些核心優勢?
劉信義:今年9月最新一期英國智庫Z/Yen集團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上海超越東京,首次躋身全球第三名。上海各項綜合得分與第一名紐約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代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正越來越受到全球經濟金融界的肯定和認可。
在國家戰略驅動下,經過多年積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機構體系、金融服務水平、金融發展環境、金融雙向開放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步。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85%以上的直接融資總額來自上海金融市場。今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有望超過2000萬億元。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及黃金國際板等在滬啟動。A股相繼被納入明晟(MSCI)、富時羅素(FTSE)、標普道瓊三大國際指數。截至今年9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合計持有7.9萬億元人民幣資產,是2016年初3.3萬億元的兩倍多。
今年以來,疫情並沒有阻擋金融開放的步伐。一批國際金融巨頭紛紛落戶上海。4月1日,公募基金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隨即一批全球頂級的資產管理公司正式提交在滬設立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申請。截至目前,全國8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中有4家、30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戶上海。一大批外資金融機構正積極籌備在滬設立獨資或合資金融機構。
上海發展金融科技有基礎、有底蘊,科技賦能金融有實力、有空間。良好的金融基礎,是培育金融科技的重要土壤,也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需求和動力。整體而言,上海四方面優勢比較突出。一是金融要素市場體系功能完善,金融科技企業獲得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支撐;二是金融機構體系門類齊全,為金融科技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三是金融法制、金融人才、金融風險防範等方面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為金融科技企業提供了全方位支撐;四是地處國內金融對外開放的前沿,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水平較高,「雙循環」戰略連結功能日益增強,多個國家戰略疊加匯聚,發展金融科技的大環境相對優越。
此外,上海地處長三角經濟帶,依託長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應,資本、人才、技術、產業和企業等創新要素聚集;同時國際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加快聯動發展,吸引和培育了一批重要的頭部金融科技企業。這些都是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獲得長足發展的可喜因素。
第一財經:上海要成為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還有哪些短板亟須補齊?需要在哪些地方發力?
劉信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包括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在內等文件,都把金融科技的發展上升至國家戰略。金融科技已成為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
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如現代科學的發展一樣,離不開一個立體架構,包含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面向市場的技術開發;離不開系統性進化、全方位突破和階段性聚焦;從外圍支撐向核心引領轉變、由賦能向增能和產能演進。隨著5G技術發展、金融基礎設施和制度體系的完善、智慧城市建設持續發力,特別是新發展格局中戰略連結功能的發揮,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格局中,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契機,在面向市場的技術開發、應用研究上不斷深化發展,正著力在基礎研究上尋求更大的突破。
對於上海發力金融科技中心建設,需要考慮來自技術發展、數據運用、業務與生態、客戶體驗、合規與監管挑戰等方面的挑戰,需要在五個方面取得突破,可以概括為「五個度」,即技術的成熟度、技術和業務的結合度、客戶的接受度、行業內外數據的融合度以及監管的適配度。
首先是技術的成熟度。金融科技是以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技術發展有其自有的原發性以及連續性、跳躍性等特點,而商業目的或業務訴求的發展,是對一項技術認可或商業化應用的動力,推進著技術的革新與升級。以邊緣計算、智能晶片、5G+物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從算力、算法、存儲、網絡等維度,為科技金融創新提供底層支撐。金融科技正向傳統金融產業進行多維度、多層面與多鏈條的加速滲透,不斷催生新的產品、業務和生態。技術的成熟度,業務場景應用中的可靠程度和價值貢獻度,是最基礎的考量。
其次是技術和業務的結合度。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量子計算、移動互聯等前沿科技手段,只有與金融機構的業務場景高效結合、落地,才能產生業務價值,優化經營效率和成本,為客戶帶來更好的價值體驗,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風控水平,滿足合規和監管要求。比如,客戶進入金融機構經營場所後,技術能否迅速對其精準畫像和匹配業務策略,將其從目標客戶轉化為高價值的商業客戶。這涉及金融機構的數位化轉型、技術的融合創新、運維能力的匹配,還涉及配套的商業倫理和相適應的法規政策。
第三是客戶的接受度。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通過智能化的產品設計產出千人千面的個性化產品,可以增加產品觸達能力、便捷性和響應速度,豐富在線體驗,深度滿足客戶需求,挖掘客戶消費需求潛力。當涉及客戶消費習慣改變和隱私安全等因素時,客戶會有不同的選擇,接受程度也不同。比如虹膜識別、人臉識別等生物安全技術,有的客戶就不一定接受。有的客戶關心便捷、效率與效益,有的客戶更關心數據隱私保護以及隱私交易、隱私合約等安全功能。
第四是行業內外數據的融合度。數據首次被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增列為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戰略性資源和重要生產力。商業銀行存有大量結構化數據,可以對購買金額、次數等結構性數據進行信用識別,但缺乏動態的非結構化數據。電商巨頭等平臺公司擁有具體購物數據以及大量非結構性數據,可用算法識別購物偏好、購買動機、真實購買力,給出差異化的信用數據和額度不同的信用貸款。金融機構要深化數據資源應用,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倍增作用,需要推動行業內外數據的融合。對內進行數據治理,做好數據分級和分類施策。對外要理清數據權屬,實現數據規範共享和高效應用。把公司內部數據、行業數據以及相關行業數據整合利用起來,需要推進和優化產業生態、業務模式和監管方式等領域的深層次變革。
五是監管的適配度。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著金融服務生態,極大地釋放金融服務能量。金融科技在提升服務效率、增強金融可及性的同時,也帶來了對金融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挑戰。金融科技企業在增強金融普惠性的同時,並沒有改變依靠信用、使用槓桿的金融本質。監管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技術創新?這就存在監管與技術創新匹配性問題。比如人臉識別,理論上技術的識別水平已經高於人工平均水平,監管角度必須考慮負面小概率事件的發生。目前,監管正努力在激發市場活力和避免風險上做好平衡,及時總結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沙箱」試點經驗,強化以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為重點的金融監管協調。
上海要補齊短板,就需要在上述「五個度」上持續發力,不斷突破和提升。金融擁抱科技,金融科技擁抱監管,監管不斷進步,以金融科技創新推動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新生態,不斷把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推向新的境界和水平。
第一財經:作為聯盟參與的成果之一,您如何評價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8個應用項目?監管沙箱被視作金融科技監管模式的創新。您對金融科技創新與監管方面有何思考和建議?
劉信義:金融科技創新,是對現有金融體系的高效賦能。作為整體來說,它標誌著社會金融體系的進步、發展和成長。但金融始終是金融,金融科技不管用什麼技術手段進行創新,它解決的依然是金融問題。金融科技的發展仍然要依託金融、服務金融。因此金融科技創新必須遵循金融的規律,遵守金融監管的規則。監管部門對創新的態度,始終是積極而審慎的,特別在金融科技創新方面的態度是鮮明的,推出「監管沙盒」就是開放態度的表現。同時,監管也必須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線。
今年8月,央行上海總部公布了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即上海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從公示情況來看,首批共有8個項目「入圍」。申報主體涵蓋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民營銀行、銀行卡清算機構等持牌金融機構及相關科技公司。在技術應用上,試點項目多聚焦於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等前沿技術在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領域的應用,致力於提高金融便民服務水平、提升數據風險防控能力、紓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等。「監管沙盒」機制及其多方參與主體的有益實踐以及金融科技項目的後續產業化推廣,有助於建設國際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態,助力上海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