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邁向解脫的階梯

2020-12-16 重樓逾陀

撰文:儼然

我們閱讀原始佛教的《雜阿含經》時,常常會被經中那些樸實無華的修行教示深深吸引,尤其是佛陀那因材施教的善巧方便,隨著不同根性的弟子而施以各別的教法,令弟子們契入甚深解脫境界,著實令人嚮往不已。

最近在讀其中修習解脫道的〈道品誦〉,看到有一個定型句子,十分突出,那便是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

這個定型句子在佛陀教示弟子修習七覺支及八聖道時,不斷出現在十數篇經典之中,可見其重要性,因此希望跟大家分享此中的看法。現先引其中談七覺支的729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修七覺分?謂:念覺分,乃至舍覺分。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另外,談到八聖道的,則如764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修八聖道,諦聽!善思!何等為修八聖道?是比丘修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是名修八聖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兩篇經文的格式是相同的,都是記述佛陀教示諸比丘,在修習七覺支及八正道中每一覺支或聖道時,都能夠「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這是作為修習七覺支或八聖道時,而能夠達至的依向處。七覺支在原始佛教的教法中,是被認作朝向覺悟的次第,而八聖道更被認為是行者見道後所實踐的中道行持內容,因此這兩個階段在各道品中顯得特別重要。我們試從這個修道的依向上,來看看其內容。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

何謂「依遠離」呢?在《瑜伽師地論》卷十三中有述及:

「云何遠離?謂五種遠離。一、惡行遠離,二、欲遠離,三、資具遠離,四、憒鬧遠離,五、煩惱遠離。」

這是在修道行為及條件的依止處,與天台智者大師《小止觀》中述及的修道「二十五方便」的具五緣十分相似,此中五緣為:

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這是從正反面說明了在修行過程上所應具備的內外條件及生活依止。從生活上依止著遠離世俗鬧市、行為上遠離惡行,乃至心靈上遠離貪慾等煩惱,都是修道人在悠長修行生活上,所應該持守的基本模式。

不過,在南傳方面的依止遠離,則不單止是在資具與行為中的依循遠離俗世內外諸緣,更是由修觀開始,沿著入定、出世間道乃至證果涅槃的整個修行歷程,能夠依止著暫時出離乃至永久遠離世間的修行模式。

依無欲:即能依止於遠離種種貪慾染著的狀態,不再追逐五根對五境而生起的五欲染著。世間人隨著感官向外攀緣,眼根著於色境、耳根著於聲境、鼻根著於香境、舌根著於味境、身根著於觸境,因而生起種種苦樂諸受,愛取有隨之而來,互相追逐,不能自持。修道人並非要泯除一切感官功能,而是在與對境起觸受的時候,須警覺自身對之遠離貪慾染著,並依止著「無欲」這個方向而前進。

依滅:即依止於寂滅,一切根境識、蘊處界、世出世間、煩惱的寂滅。這是學佛修行的最終極的寂滅,也是所有修學道法的依止目標。

最後向於舍:這是每一個修道行為都是以舍為手段。由於修行是為了要解脫,因此前面三個依止,是修道的一個個階段,由依遠離、依無欲、依寂滅,乃至趨向於這個徹底的捨棄,方達致解脫涅槃的終極目標。因此,在聖道的成就階段,舍乃是意味著完全放棄所有執著的狀態,才能與隨之而來的涅槃緊緊接軌。

邁向解脫的階梯

 在修行的道品方面,從阿含經的傳統順序來看,一般的是行者以修習四念住為始,經過四正勤、四如意足,然後發起五根、五力,乃至七覺支,這是進入菩提的前奏,最後便是八正道,從此踏入解脫的階位。而在七覺支及八聖道的修習上,佛陀指出,行者修習至此,乃能依止於「遠離、無欲、寂滅」,進而趣向於「舍」,最終修行圓滿,進入解脫之門。由此可見,「向於舍」乃是說明了邁向成就解脫的階梯。

在佛弟子之中,很多天資甚優的大弟子,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迦旃延等,都能在佛陀的教導下,極速悟入聖道,成就無學聖果。但一般弟子則要循著一定的修道歷程,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次第學習。於此,佛陀亦方便施設了很多修道的法門,讓弟子們可以隨不同階段,拾級而上,從凡夫步入聖者的階位。隨著修行的過程上,佛陀更設定其依止方向及原則。因此,「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正是這樣的一個修行定型句子,讓弟子們可以透過不斷的提醒,由此而踏進聖道之門。

這個三依一向背後的理念,便有點兒像佛陀的四聖諦教法架構,教示弟子於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的模式。二者所顯示的對照關係猶如下表:

三依一向 | 內容 | 四諦法

依遠離 |依止於遠離世俗人生的實況|苦應知

依無欲 |依止於消除煩惱執著的根源|集應斷

依滅依 |止於嚮往涅槃寂滅的目標|滅應證

向於舍 |向著捨棄執見的目標而邁進|道應修

舍的三種特性

從佛教的經典中,說明一切修行的成果,主要是從舍而獲得,不論是阿羅漢、闢支佛,乃至於佛,所有解脫門的歷程,其實都是不斷向於舍而行。沒有舍,便無解脫可言了。因此《金剛經》也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也是說明了要徹底捨棄一切相之執取,方能成就佛道之理。

在《大乘廣五蘊論》中,當論及「舍」的意義時,乃指出「舍」是依無貪、無瞋、無痴乃至精進的力量,因而獲得心的三種特性:

「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

心平等性是內心遠離昏沉、掉舉等等過失,而達致心的平等性。這是從修道開始,行者不斷練習改進而到達平等持心、均衡的階段。我們內心很多時不斷上衝,即過度亢奮,因而胡思亂想;有時卻是下墜,即萎縮迷糊,因而昏昏欲睡。心平等性便是遠離起伏之心,達至心的平衡。

心正直性便是內心平衡之後,逐漸能夠往前而不再歪曲、不偏不倚,直向解脫。心無功用性更是遠離一切雜染,把修行養成為良性習慣,自然而然地運用純熟,達到心無功用、任運自然的階段。

由內心具備著這三種特性,必然地能夠離開一切不清淨法,安住於清淨法之上。所以,我們可以說,舍是修行解脫的階梯,一切修法無不依循著以「向於舍」的方向來邁進。從依止於出離心、離欲心、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的修習,行者最終能夠舍斷我執與法執,達致一切寂滅、無上解脫的目標。

相關焦點

  • 《公主連結》矛依未怎麼樣 矛依未厲不厲害
    導 讀 公主連結矛依未的技能是什麼呢?矛依未擁有什麼樣的技能呢?矛依未適合什麼樣的戰鬥環境呢?
  • 從作意到無意 由有依到無依
    先由有依,放棄以後,才能證得無依法。究竟的覺者是無依道人,一般達不到,那我們是四依道人,修行人依法,依義,依了義,依智而行,而凡夫依欲望而活。這是從相上解釋。從法義上解釋,佛是覺悟,覺悟是無依法,怎麼證得呢?
  • 靜波法師:「四依學佛」 學佛者的根本所依
    如果我們的師父講的不是佛法,那我們真的可以遠離他。為什麼?因為我們學的是佛,絕對不是人。所以要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要了脫我們生死的。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人生就這麼短暫,有些佛教徒越學越苦惱,這是不對的,要麼你就別學了,如果越學越苦惱,說明你沒學好,說明你不得法。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42願 悉得清淨解脫願
    便發願加持他方諸菩薩眾,速證「清淨解脫三昧」。清淨就是指回到自性,契入實相真如。實相寂靜為清淨,擺脫煩惱系縛為解脫,寂照平等為清淨解脫三昧。是故,清淨解脫三昧亦即念佛三昧。於此三昧中,動念頭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即以無量意生身前往他方,供養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尊。而且是不隔時,無前無後,同時恭敬尊重供養無量諸佛。應化無量身,供養無量佛。神通功德,不可思議。
  • 公主連結矛依未怎麼樣 511矛依未全方位解析攻略
    公主連結矛依未怎麼樣?在公主連結re:dive手遊中矛依未又稱511,她的天樓霸斷劍在遊戲裡可謂是無敵的存在!接下來就和40407小編一起來看三星前衛矛依未的角色詳細攻略叭!在公主連結re:dive手遊中矛依未又稱511,她的天樓霸斷劍在遊戲裡可謂是無敵的存在!接下來就和40407小編一起來看三星前衛矛依未的角色詳細攻略叭! 矛依未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除了物質身體之外,其餘感受、思考、意志、認知等心理現象,都只能看到不停的變化而已,其中何來有不變的「自我」呢?「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雜阿含經》由於人類的思維特性,往往將概念二分,以掌握其意義,成就知識。
  • 何謂「信」?什麼又是「信實」、「信德」和「信能」呢?
    首先以一確乎有實、有德、有能的實體,作為信仰的對象,然後對之生起「深忍」—— 深切的忍可,也就是透過深刻有力的理解後,得到生命堅定的智慧,生起不移的信心,並進而引發一股實現理想的希求與渴望,這就是「樂欲」。所以說「勝解是信因」、「樂欲為信果」,而其體性則為「心淨」,能令煩惱、汙濁的心靈,得到澄明的情淨。
  • 依於義, 不依語; 依於智,不依識
    【依於義, 不依語; 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經句出處: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 隨順十二因緣, 離諸邪見, 得無生忍; 決定無我; 無有眾生, 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 離諸我所。
  • 「道」與「涅槃」、「輪迴」是什麼?
    佛陀並未支持這個見解--無論個人或種族有否嘗試,我們從此生到他生,將自然地朝向解脫--。法的道路需要覺察,以及有技巧的努力。沒有「法」,個人的不滿足(貪),將無止境地持續。佛陀不自滿於只達到帶來短暫快樂的覺察;他追尋從輪迴中終極的解脫。
  • 《公主連結》繁中版限定角色茅依未即將登場
    《公主連結》繁中版限定角色茅依未即將登場 新聞 178整編 ▪ 2019-06-28 11:17:49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即由因緣形成的意思。所謂「因緣」,約當世間所說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成的,亦即為條件的所在。條件是複雜的,變動的,故宇宙人生存在的現象也是紛繁而變幻不定的。人生所以充滿苦惱,就由於我們受到現象所迷惑,而起種種顛倒執著,莫能從中超拔解脫。佛陀卻能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覺悟到一周遍而必然的法則,由是「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語)。這個法則就是緣起法。
  • 依圖醫療CEO:解讀首登Nature Medicine的中文NLP輔診研究成果
    雷鋒網按:以醫學影像分析起家的依圖醫療,其實也早已在醫學NLP領域默默耕耘兩年多。近日,其聯合廣婦兒研發的中文AI輔診系統一炮打響。因相關論文是「全球首次」中文電子病歷NLP技術刊發在頂級醫學雜誌上,該診斷系統備受業界關注。雷鋒網第一時間採訪到依圖醫療CEO倪浩,深挖系統背後的技術細節及依圖醫療在NLP領域的布局與思考。
  • 佛學入門系列|實踐「八正道」
    因為大乘能隨於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脫,小乘能依正見而行,也可得到解脫。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後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為正見,正見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見,就不會妄修瞎行,徒勞無功。說到八正道,非僅限於小乘人修八正道,因為八正道有世間和出世間兩方面:依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成為善人君子,依出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獲得生命的解脫,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名為阿羅漢。
  • 淨空法師:「依報隨正報轉,物質隨意念變化」
    佛經講得多,叫「依報隨著正報轉」。用現代話說,物質環境隨著我們念頭產生變化,念頭好,環境沒有一樣不好,真的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災厲不起,人民安樂。近代,這三十年來,(量子力)學家發現,人的意念與山河大地,乃至太空當中星球運行有關係。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
  • 依儂化妝品:無添加不只是概念
    經過一些列糾紛,化妝品廠商敗訴,他們開始意識到儘量不在化妝品中添加對皮膚有刺激的化妝品成分,無添加的概念由此誕生,而像依儂講求無添加有機護膚的生產廠家也應運而生了。小編發現,市面上許多品牌只是滿足了不添加防腐劑便會打出「無添加」的旗號,甚至有個別只說不添加尼泊金酯類防腐劑就號稱是無添加產品,實力不夠就跟消費者玩起了文字遊戲。多年以來,依儂懷著對大自然美膚力量的敬畏不斷實踐探索,提升研發實力與生產技術,用實力將配方簡化。
  • 唯識體系的所依經典
    唯識體系的所依經典天佑唯識宗所依經典總有「六經十一論」,架構成瑜伽法相之教、理、行、果。《解深密經》有四譯: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脫經》、元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五卷、陳朝真諦譯《佛說解節經》、唐朝玄奘譯《解深密經》五卷。
  • 從「有法可依」走向「法律可依」
    從「有法可依」向「法律可依」轉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法治一定是善法、良法之治,不僅要求「有法可依」,更要求「法律可依」,即法律應具有「可遵循性」,「法律要求必須做的一定是可能做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後,有相當部分的人認為現在法治的主要問題不再是「無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法治工作的重心也應當從立法轉向執法和司法領域。其實,我國還有一些領域「無法可依」,尤其是無「法律」可依,而「法不可依」的現象更值得關注。
  • 「最後的『無賴派』」依田紀基的驚天趣事
    原題:囲碁対局停止処分の依田九段 「最後の無頼派」の仰天伝説摘自:News-Post seven翻譯和整理:找藉口安靜 要寫的東西有點多2月12日,前名人依田紀基九段,因為對日本圍棋的總本山日本棋院發布了不正當言論,被處以半年停賽處罰。
  • 加盟天依晾衣架費用要多少?天依晾衣架專賣店裝修怎麼樣?
    投資加盟晾衣架行業,天依晾衣架對投資商來說是值得加盟的好品牌。天依晾衣架不斷對產品進行創新升級,使其滿足消費者需求,從而獲得市場的高度認可。選擇天依晾衣架,選擇成功,加盟天依晾衣架,與天依晾衣架一起成長,共贏未來。那麼,加盟天依晾衣架費用要多少?天依晾衣架專賣店裝修怎麼樣呢?接下來就了解下天依晾衣架的相關招商加盟資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