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2020-12-14 重樓逾陀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同臺吃飯,各自修行」,釋迦所倡的內觀禪,殊異於外道,不單「止」,還要「觀」,即不以住在「定境」為目的,而透過不斷的「觀」,通向體會三法印,趣向解脫。

如是,從原始佛教以降,佛弟子皆通過禪,體會定、慧,並開出諸種觀法,如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數息觀等、以對治各類執著,所謂「由戒入定,由定發慧」,就是佛教徒修行三學的整體關係。然而,由於眾人意趣不同,在傳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強調其中一部分,尤在佛教分裂成部派之後,對法,對戒的解釋,各取一端,名相紛陳,所環繞的,就是佛陀究竟「說」了什麼,「教」了什麼的問題。

《金剛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又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如來有沒有說法?如來不是啞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然會說。釋迦住世,說法凡四十五年,隨眾生根器,循循施教。《壇經(宗寶本).般若品》云:

「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各人悟性不同,施教方式雖然有別,但一言以蔽之,佛陀所指示的,就是一條破執、解脫之路。至於教法,本無定相,隨緣而施,是種種「施設」,三藏十二部,都可視為一套「臨時課程」,其功能就像《中阿含經》「筏舟喻」的小艇一樣(用完即棄)。但部派佛教徒則著著計較於章句,執「我空法有」,與佛陀的「破執」本懷,漸行漸遠,遂致大乘運動興起,龍樹菩薩弘揚「空宗」,蕩相遣執,諸部般若經常指出的,都是「緣起性空」,破名相、破二邊的中道。

可是,人的認知模式,總有局限。從佛教角度來看,無始以來,眾生均因無明而輪迴六道。無明,即不明緣起,不諳因果,形成種種執見,對世間法,甚至佛法也沒有例外。凡夫對經典的一字一句,愈奉為金科玉律,愈造成概念上的執著。另外,從科學角度而言,人對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關係上,由孩啼時期開始,無論父母親人或一草一木,都是存在於自身以外的「客體」,通過這種認知所累積的新知識、新思想,都不過是納入「可理解範圍」的新內容,而理解得愈「清楚」,就愈有「安全感」,愈有「立場」。

為了對應以上的思維局限(執著),佛經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莫執於法,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但經典到底是文字,始終要解釋,而且一旦述及「終極」、「究竟」、「第一義」這些概念時,往往詞不達意,所謂「不可思議」,因為一旦想起,便會落入新的執著。

誠如《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所述,最高真理非但是文殊師利咀裡說的

「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而是維摩居士那切切實實的「默然無言」。到底有沒有離文字,離名相而傳法的途徑呢?

《五燈會元.卷一》曾經提到,在靈鷲山法會時,佛陀接過大梵天王所獻的蓮花之後,高高舉起,弟子們莫明其妙,唯有大迦葉尊者默默報以一笑,釋尊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典故所流傳的,就是禪宗「拈花微笑」,「以心印心」的法門,亦是離文字相而體會佛陀解脫精神的原形。

所謂「心印」,就是直接體會。周裕鍇的《禪宗語言》說得很明白:

「佛教所言『心』是純粹的內在體驗,無法用言辭解說或文字傳達,這不僅因為體驗是非思維的精神活動,無邏輯可言……而且是純粹個人化的行為和成果……語言是思維的產物,是規範化、形式化的東西,而人的體驗卻是無限定、非規範化的形態,因此語言在表達人的體驗方面是無能為力的。」

而禪宗,就是在傳統依據經律論三藏來「理解」佛教之外,另闢一條直接體驗解脫精神的途徑,即「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施教原則重視實踐多於理論,上承原始佛教精神。然而,禪宗雖不立文字,卻不排斥經典,而視它們為成就「心印」的媒介之一,換句話說,就是不著於文字,不以字面解釋為究竟。

所以禪宗初祖達摩西來,亦以《楞伽經》傳法。相傳他見梁武帝,未能投緣,便轉至少林寺面壁九年,修「凝住壁觀」,並傳法予二祖慧可、慧可傳給三祖僧璨、僧璨再傳至四祖道信、道信傳至五祖弘忍、弘忍再傳至六祖慧能。禪宗由達摩的頭陀行到五祖的東山法門;由本於《楞伽經》到本於《金剛經》,經歷了頗長的融攝空有二宗、貫通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叢林化和世俗化的過程。

相關焦點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宋的「侘寂」,可不僅僅是「清平樂」
    這是一種侘寂之美。「侘寂」的哲學,對如今日本文化影響深遠。不僅建立起自成一派的美學風格,其生活哲學觀念也悄然根植於這個族群的生活細節中。可惜的是,大部分後人早已迷失在現代的惡俗中,與心智修行漸行漸遠;只怕即使有這個意,卻也沒了那份心了。「侘寂」美學,建立於禪宗思想之上。我心即佛,我見即佛;萬物皆「空相」、「無相」。
  •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邁向解脫的階梯
    世間人隨著感官向外攀緣,眼根著於色境、耳根著於聲境、鼻根著於香境、舌根著於味境、身根著於觸境,因而生起種種苦樂諸受,愛取有隨之而來,互相追逐,不能自持。修道人並非要泯除一切感官功能,而是在與對境起觸受的時候,須警覺自身對之遠離貪慾染著,並依止著「無欲」這個方向而前進。
  • 禪宗之辯|如何理解「本來無一物」vs「時時勤拂拭」這兩首詩?
    在禪宗的歷史上,有神秀的漸悟和惠能的頓悟之爭,這個爭執並非來自神秀和惠能本人,而是各種陷於是非的旁觀者,他們並沒有徹底領悟內心,反而被文字所擾,讓這種紛爭變成了傳言。在「六祖壇經」中,惠能說,「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 從禪宗的「門派競立」到「龍樹正法」再到分裂,看禪語錄的價值!
    於是禪宗興起,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重新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所謂「不立文字」,並非否定文字,不要文字,而祗是不拘泥於文字而已。「教外別傳」的「教」,即語言文字,佛教經論也。教外別傳的意思,即是說明眞理並不存在於經論之中。因為當一個求道者經過不斷修行實踐,而至徹悟時所見的境界,乃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達,是超越了經論的。
  • 何謂「信」?什麼又是「信實」、「信德」和「信能」呢?
    首先以一確乎有實、有德、有能的實體,作為信仰的對象,然後對之生起「深忍」—— 深切的忍可,也就是透過深刻有力的理解後,得到生命堅定的智慧,生起不移的信心,並進而引發一股實現理想的希求與渴望,這就是「樂欲」。所以說「勝解是信因」、「樂欲為信果」,而其體性則為「心淨」,能令煩惱、汙濁的心靈,得到澄明的情淨。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二、一切歸之於「空」前奏完了,身心內外都潔淨了,再回返到「空」性,亦即「…空去自身我執,渾入虛空中,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我與虛空皆了不可得。…」。一切歸之於本體之「空」,沒有了自己的身心,化為虛空,無邊無際,無量可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段與本法「圓滿次第」的精神相同,也與禪宗的心法無別,如能定在這境界上,愈久愈好。
  • 中國山水畫「簡」的思想來源:道家和禪宗的悟道思想
    從理論的角度說,它和道家以及禪宗的思想有著極深的淵源。換言之,它深受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的『道』觀念影響。如果立足於具體的創作實踐角度,中國山水畫的『簡』,可以表現為物象的形貌之『簡』和構成物象的用筆之『簡』。
  • 《王國之心》是如何塑造「黑暗」的?
    作為一個長篇故事,《王國之心》創造過不少梗,迪士尼式動作自帶一種笨拙的滑稽感:「光」、「黑暗!」、「鍵刃!」、「朋友!」和「冰淇淋」這類詞出現得過於頻繁,以至於被人拿來當喝酒助興遊戲(比如說到其中某個詞就喝一杯);有粉絲還致力於補充各種設定,通過續作或衍生作品對時間線和世界觀進行各種補充與修訂。
  • 據龍樹觀世間、世間集以淺釋「三法印」
    但若觀察到世間(如有情的自體) (注2)本身或一切事物之基礎(基本元素,空間生滅法等)。自性妄執依然不能消除。不是尋求一個第一因去「創造」這個世界(自性見的自有)就是以為某些法是不變的,與其他事相作對比,如空間,時間是客觀存存在,不受其他關係的影響。部份學者還將空義也解錯了。他們將法不斷分析為不真實,即是空。
  • 「道」與「涅槃」、「輪迴」是什麼?
    佛陀並未支持這個見解--無論個人或種族有否嘗試,我們從此生到他生,將自然地朝向解脫--。法的道路需要覺察,以及有技巧的努力。沒有「法」,個人的不滿足(貪),將無止境地持續。佛陀不自滿於只達到帶來短暫快樂的覺察;他追尋從輪迴中終極的解脫。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在〈淨諸業障菩薩章〉中說到,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執著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由是而妄見流轉,因此不能入清淨覺。據筆者的理解,這四相是修行時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所覺證的我相,內容非常深邃奧妙。首先是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亦即眾生心所證之的境界。就是說,在行者證悟的當下,發覺有一個「我」在證所證的境界,這就是我相。
  • 電子菸,從「風口」到「黑洞」
    雖然線下電子菸店已經努力將老用戶圈到了「朋友圈」,但由於人們封閉在家,銷售業績一定不會好看。某電子菸品牌的線下專賣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園區封閉,基本沒什麼生意。如果把時間推回到一年之前,電子菸這個誕生不到兩年的新興行業,還是國內大熱的創業「風口」。幾乎在一夜之前,做手機的、做印表機的,甚至寫公眾號的都加入到電子菸的創業淘金浪潮之中。
  • 「生態放生」對當代佛教「生態環保」與「心靈環保」的啟示
    ,以免有人伺機於放生後馬上抓回,然後再次出售圖利;遇有特殊情形,如信眾居士發心,即可隨時選擇適合之處做放生,只要如法稱念佛號加以接引即可,不一定要舉行整套的儀式。自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早已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標。環境的汙染問題日益嚴重,不再只是如何淨化與挽救的問題,而是關係到人類能否持續性發展,乃至能否生存下去的問題。隨著科技發達及經濟繁榮,為人民帶來富裕,而自然環境的汙染,更是每況愈下,走上了不歸之路,其破壞之進行遠遠超過了經濟發展的速度,自然環境的全面救治與保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 通過大乘經論中的〈七覺支〉看「大乘禪法」與「小乘禪法」不同?
    小乘修七覺支的目的,是令行者自己能從煩惱得解脫,其他的人是否解脫,端賴各人的因緣善根。但對大乘的菩薩行者而言,是以成就國土、利益眾生為目的,所以要說︰「自己未度先度人,正是菩薩初發心。」菩薩修行七覺支,是為了利益眾生。
  • 從「輸血」到「造血」,樹蘭醫療助力「健康晉江」
    病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國際化醫療資源和方案,2017 年,晉南分院更是高分通過國際 JCI 評審,晉江市醫院也在國際化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走出了獨具特色的國際範。「最近這幾年,市民對晉江市醫院、晉南分院的信任度不斷提升,以往需要到外地就醫,如今有更多人選擇就近在家門口看病。」
  • 一個寫滿了「如果」的奇妙世界
    所謂西芳寺樣式,是指下部的「心字形」池泉回遊式和上部的枯山水兩段式庭園,造庭者是鎌倉時代末至室町時代初期大名鼎鼎的高僧夢窗疏石,據說這園內的苔樹竹石水之間,皆是彼時已65歲高齡的他關於禪宗理想鄉的具現化。至於是怎樣的具現,興許是他在《夢中問答集》中寫過的:「山中並無得失,人心才有得失。」
  • 禪坐法要:「七支坐法」實修7步驟,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定現此感
    松解束縛,使身安適,常帶笑容,使精神愉悅,皆為靜定之要,故禪坐姿勢,皆有關於氣脈,身見歷然,我執難去,反為正覺之礙矣。倘不調正姿勢,隨意而坐,曲背彎腰,久必成病,故修禪坐者,或致氣壅,或致嘔血,色身禪病,坐是叢生,可不慎哉。
  • 從「有用」到「有趣」,知乎「新知大學」顛覆場景營銷
    「新知大學」的高明之處則是從解決大學生們在校園中棘手的問題入手,結合圖書館、教室、宿舍等校園場景,同時利用知乎站內內容資源,與學生們建立起天然的互動,拉近與用戶的距離,為大學生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原來知識不光可學、可用,還可觸,可玩兒。
  • 燕郊從「睡城」到「逆襲」還要多久?
    是的,燕郊被很多媒體稱為「睡城」,但這個標籤並不會一直伴隨著燕郊。「睡城」有自己發展的規律,有的發展緩慢,有的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大贏家。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上,曾經有過三大最負盛名的「睡城」:分別是90年代的望京,00年代的通州以及10年代的「回龍觀天通苑」。相信大多數燕郊上班族在北京租房的時候,都選擇過以上地區,也包括燕郊生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