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提舍
作為一個菩薩,就要學習用佛的智慧,來看所有的人事物,能夠如此,雖然自己還不是佛,但是心量與佛是相應的。小乘修七覺支的目的,是令行者自己能從煩惱得解脫,其他的人是否解脫,端賴各人的因緣善根。但對大乘的菩薩行者而言,是以成就國土、利益眾生為目的。大乘佛教是不管一切眾生是否有善根來修行,都應該要努力促成他們見到佛性。
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真正絕對的好與壞。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善人與惡人,而是自己的心,不受善與惡的影響,不會因為情緒波動,而生煩惱,如果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關心人,也就不見有常人所說的善、不善法了。
----------------------------------------------------------
摘錄自《七覺支》《阿含經》大乘經論中的七覺支 (上)
大乘和小乘不同的地方,是在於大乘重視生活,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小乘則比較重視個別的出離行。因為我是大乘禪法的傳承者與修行者,所以在講《阿含經》的七覺支時,已將大乘的精神涵融於其中。接下來便來看在漢譯的大乘經典中,對七覺支的講述。
一、《維摩經》卷中〈問疾品〉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意思是說,雖然修行小乘的七覺支,可是不要被小乘法所限制,應該了解、認知、體會佛的廣大智慧,用這種態度來修行七覺支,那便是大乘的菩薩行。佛的智慧,包括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作為一個菩薩,就要學習用佛的智慧,來看所有的人事物,能夠如此,雖然自己還不是佛,但是心量與佛是相應的。
小乘修七覺支的目的,是令行者自己能從煩惱得解脫,其他的人是否解脫,端賴各人的因緣善根。但對大乘的菩薩行者而言,是以成就國土、利益眾生為目的,所以要說︰「自己未度先度人,正是菩薩初發心。」菩薩修行七覺支,是為了利益眾生。例如讓大家都有自由之時,我們的自由便不會受到阻礙,讓大家都能有安定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一定沒有問題,以利益他人來保障自己的利益,是最可靠最安全的。所以大乘佛教是不管一切眾生是否有善根來修行,都應該要努力促成他們見到佛性。
二、龍樹《大智度論》卷一九所載的「七覺支」
「菩薩於一切法,不憶不念,是名念覺分。」
意思是說,大乘菩薩於一切法,既不回憶、也不繫念,是七覺支中的「念覺支」。所謂「一切法」,在經論中有許多的表達方式,基本是指佛說的法聚及法義,在法聚的三藏十二部及法義的四諦、三學、三十七道品、解脫道、菩薩道之中,又說了色心二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以及有為無為、有漏無漏法、世間出世間法,乃至《唯識論》所說的五位一百法等。
大乘的菩薩在修念覺支的時候,對這些「法」是不憶、不念的。不像小乘的念覺支,是觀照四念住的身、受、心、法,那是有所憶念的。此處的不憶不念,即是於念而無念,頓斷對一切法的攀緣心及依賴心,猶如禪宗菩提達磨所說的「理入」和「絕觀」,直入不思議的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
「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是名擇法覺分。」
在《阿含經》中的擇法覺支,是簡擇善法及不善法而為擇法的功用。大乘的擇法覺支,是從直體諸法自性空的角度切入,一切法既然都是自性空,哪裡還有善、不善、無記可供簡擇呢?
小乘所講的擇法,是指用佛之教法,包括法聚及法義作為標準,來審思簡別,確定哪些是佛所說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當依善法修行,舍卻不善法及無記法。但《大智度論》講的,就不一樣了,凡有分別善與不善,仍舊落於法的執著。
對於凡夫及小乘而言,必定有善、不善、無記的三法之別。例如曾有位年輕人在結婚的蜜月過後來見我,我問他新婚的太太好不好?他說:「在結婚之前,我認為她樣樣都好,結婚一個月後,我也說不上來她究竟是有多好或有多不好。」
另有一個女孩子結婚一段時間後,就來跟我抱怨說:「算命的人真是騙人,當初憑八字算命說,結婚之後一定會很好。我先生在婚前對我百依百順,要什麼有什麼,婚後就原形畢露,漸漸地,他的狐狸尾巴都露出來了。」
我告訴他們的方法是,結婚就是結婚,結婚之後要彼此適應,彼此包容。人,怎麼可能十全十美,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男人或女人,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心及慈悲心去適應,用平常心來看一切事物,便沒有什麼好或不好的問題。有的情人就是喜歡被他所愛的人輕輕地打、俏俏地罵,認為打是情、罵是愛,不打不罵似乎就是不關心了,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恐怕是因人而異了。
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真正絕對的好與壞。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善人與惡人,而是自己的心,不受善與惡的影響,不會因為情緒波動,而生煩惱,如果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關心人,也就不見有常人所說的善、不善法了。
在我們禪中心,也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有些家庭,老人家是信佛的,過世之後,留下了破舊的佛經、佛菩薩像、錄音帶、佛書,但是他們的兒子媳婦不信佛,也不先向我們問一聲,就把這些東西送來了。常常按了門鈴之後,就把好幾箱東西往門口一放,掉頭就走,等到我們開門之後,要找他們也找不到了。請問︰哪些是善人還是惡人?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不論如何,我們生氣也沒有用,還是要妥善處理比較重要。
「內觀禪」與「修行解脫」
坐禪實錄:若要坐禪,達至「絕觀」,這個原則一定牢記!
何謂「直覺」、「直觀」、「絕觀」?
「正念修習」的7個必經階段
#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