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乘經論中的〈七覺支〉看「大乘禪法」與「小乘禪法」不同?

2020-12-20 重樓逾陀

撰文:提舍

作為一個菩薩,就要學習用佛的智慧,來看所有的人事物,能夠如此,雖然自己還不是佛,但是心量與佛是相應的。小乘修七覺支的目的,是令行者自己能從煩惱得解脫,其他的人是否解脫,端賴各人的因緣善根。但對大乘的菩薩行者而言,是以成就國土、利益眾生為目的。大乘佛教是不管一切眾生是否有善根來修行,都應該要努力促成他們見到佛性。

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真正絕對的好與壞。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善人與惡人,而是自己的心,不受善與惡的影響,不會因為情緒波動,而生煩惱,如果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關心人,也就不見有常人所說的善、不善法了。

----------------------------------------------------------

摘錄自《七覺支》《阿含經》大乘經論中的七覺支 (上)

大乘和小乘不同的地方,是在於大乘重視生活,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小乘則比較重視個別的出離行。因為我是大乘禪法的傳承者與修行者,所以在講《阿含經》的七覺支時,已將大乘的精神涵融於其中。接下來便來看在漢譯的大乘經典中,對七覺支的講述。

一、《維摩經》卷中〈問疾品〉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意思是說,雖然修行小乘的七覺支,可是不要被小乘法所限制,應該了解、認知、體會佛的廣大智慧,用這種態度來修行七覺支,那便是大乘的菩薩行。佛的智慧,包括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作為一個菩薩,就要學習用佛的智慧,來看所有的人事物,能夠如此,雖然自己還不是佛,但是心量與佛是相應的。

小乘修七覺支的目的,是令行者自己能從煩惱得解脫,其他的人是否解脫,端賴各人的因緣善根。但對大乘的菩薩行者而言,是以成就國土、利益眾生為目的,所以要說︰「自己未度先度人,正是菩薩初發心。」菩薩修行七覺支,是為了利益眾生。例如讓大家都有自由之時,我們的自由便不會受到阻礙,讓大家都能有安定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一定沒有問題,以利益他人來保障自己的利益,是最可靠最安全的。所以大乘佛教是不管一切眾生是否有善根來修行,都應該要努力促成他們見到佛性。

二、龍樹《大智度論》卷一九所載的「七覺支」

「菩薩於一切法,不憶不念,是名念覺分。」

意思是說,大乘菩薩於一切法,既不回憶、也不繫念,是七覺支中的「念覺支」。所謂「一切法」,在經論中有許多的表達方式,基本是指佛說的法聚及法義,在法聚的三藏十二部及法義的四諦、三學、三十七道品、解脫道、菩薩道之中,又說了色心二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以及有為無為、有漏無漏法、世間出世間法,乃至《唯識論》所說的五位一百法等。

大乘的菩薩在修念覺支的時候,對這些「法」是不憶、不念的。不像小乘的念覺支,是觀照四念住的身、受、心、法,那是有所憶念的。此處的不憶不念,即是於念而無念,頓斷對一切法的攀緣心及依賴心,猶如禪宗菩提達磨所說的「理入」和「絕觀」,直入不思議的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

「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是名擇法覺分。」

在《阿含經》中的擇法覺支,是簡擇善法及不善法而為擇法的功用。大乘的擇法覺支,是從直體諸法自性空的角度切入,一切法既然都是自性空,哪裡還有善、不善、無記可供簡擇呢?

小乘所講的擇法,是指用佛之教法,包括法聚及法義作為標準,來審思簡別,確定哪些是佛所說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當依善法修行,舍卻不善法及無記法。但《大智度論》講的,就不一樣了,凡有分別善與不善,仍舊落於法的執著。

對於凡夫及小乘而言,必定有善、不善、無記的三法之別。例如曾有位年輕人在結婚的蜜月過後來見我,我問他新婚的太太好不好?他說:「在結婚之前,我認為她樣樣都好,結婚一個月後,我也說不上來她究竟是有多好或有多不好。」

另有一個女孩子結婚一段時間後,就來跟我抱怨說:「算命的人真是騙人,當初憑八字算命說,結婚之後一定會很好。我先生在婚前對我百依百順,要什麼有什麼,婚後就原形畢露,漸漸地,他的狐狸尾巴都露出來了。」

我告訴他們的方法是,結婚就是結婚,結婚之後要彼此適應,彼此包容。人,怎麼可能十全十美,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男人或女人,只有用自己的智慧心及慈悲心去適應,用平常心來看一切事物,便沒有什麼好或不好的問題。有的情人就是喜歡被他所愛的人輕輕地打、俏俏地罵,認為打是情、罵是愛,不打不罵似乎就是不關心了,這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恐怕是因人而異了。

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真正絕對的好與壞。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善人與惡人,而是自己的心,不受善與惡的影響,不會因為情緒波動,而生煩惱,如果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關心人,也就不見有常人所說的善、不善法了。

在我們禪中心,也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有些家庭,老人家是信佛的,過世之後,留下了破舊的佛經、佛菩薩像、錄音帶、佛書,但是他們的兒子媳婦不信佛,也不先向我們問一聲,就把這些東西送來了。常常按了門鈴之後,就把好幾箱東西往門口一放,掉頭就走,等到我們開門之後,要找他們也找不到了。請問︰哪些是善人還是惡人?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不論如何,我們生氣也沒有用,還是要妥善處理比較重要。

「內觀禪」與「修行解脫」

坐禪實錄:若要坐禪,達至「絕觀」,這個原則一定牢記!

何謂「直覺」、「直觀」、「絕觀」?

「正念修習」的7個必經階段

#佛緣#

相關焦點

  • 如何修習〈七覺支〉?修持〈七覺支〉有什麼功德,佛子不可不知!
    佛經告訴我們,在心念微劣猶豫、提不起勁時,或是在心念掉舉猶豫、浮動不安時,應該及時用方法來調理,才能順利修行七覺支。猶豫,是對自己、對方法沒有堅決的信心;微劣的狀態,是心力不夠,或者體力不濟;掉舉的狀態,是身心浮躁、忽升忽降。修行七覺支可以治療我們的身心諸病,而得身心的健康。
  • 佛教:道安說法般若、散徒傳法,使小乘禪法開始了大乘化之路
    道安在佛圖澄門下,主要從學小乘佛教,重禪數之學,同時也修學了大乘般若學說。他一生當中,也翻譯、研究、注釋了很多小乘經典。但道安來到襄陽後,受南朝玄學思想影響,使他中年以後,主要研習和講授的都是大乘般若思想。他成為魏晉時期般若學說的六家七宗中其中的一個流派「本無宗」的代表人物。
  • 從《金剛經》、《圓覺經》、《涅槃經》中看「無我」與「我相」
    編輯:普寂緣起與大意本篇主要是談我義及由此體相關係而衍生的「我相」(此「我相」有別於下文中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中的「我相」,故以引號標示) 。眾所周知,無我是佛法基本理論。《金剛經》中述及的「我相」更可細分為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圓覺經》對這四相有比較詳細的解讀。有趣的是,《涅槃經》卻處處說有我。當然,這個「我」的意義,在層次上是完全不同的。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這是對漢傳佛教中的「淨土法門」之教義修持作出的誤解。此等對淨土東亞佛教之研究,多以「依信仰彌陀本願往生西方淨土」為主。對漢傳佛教淨土祖師之論注中的「發菩提心自利利他」共成佛道之究竟法了解,卻有所不足。因此,本文會以淨土經論作參考材料,從而找出早期淨土祖師對發菩提心作為修持淨土門之內容。
  • 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各主要宗派如三論、天台、唯識、賢首,以至禪宗,都有對本經的註疏。禪宗的五祖很重視本經的教學,六祖慧能更由於聽五祖講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更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本經「最尊最勝」(見《神會和尚遺集》引《南宗定是非論》卷下)。
  • 大乘、小乘、密乘
    一般上就只能是「阿羅漢」。最高級的。而菩薩呢,也有。但是呢,這些菩薩呢,被「阿羅漢」看輕。那在大乘經典裡面就講到一個故事。就是佛在的時候,彌勒菩薩也降世人間。他在人間的時候,他也跟佛陀出家,他的法名叫阿逸多比丘。阿逸多比丘就是未來佛,彌勒佛當比丘的名號。阿逸多比丘。他是下一尊佛,也是十地菩薩以上。但是,這下一尊佛在人間啊,被「阿羅漢」看成是凡夫。為什麼看成凡夫呢?
  • 何謂「信」?什麼又是「信實」、「信德」和「信能」呢?
    所以,經中每比喻「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是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善、美」一種真摯、純潔的景慕與嚮往。01 什麼又是「信實」、「信德」和「信能」呢?「信德」是信世出世間的聖人,皆有有漏、無漏功德,其中惟佛獨具最崇高圓滿的無漏智德,值得我們皈依效學。「信能」則是深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本覺德性,只要依此覺性去開發,則皆有成佛的可能性。 綜合以上對「信」、「德」、「能」-三者的信仰,其實也就是對佛、法、僧三寶的信仰。其中又可分為「住持三寶」和「自性三寶」二種。
  •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邁向解脫的階梯
    現先引其中談七覺支的729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七覺分!何等為修七覺分?謂:念覺分,乃至舍覺分。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如是修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先談華嚴宗的發展華嚴宗是中國大乘八大宗之一,可是它並不源於印度。它始於中國,是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依歸,故稱為「華嚴宗」。後來因傳說中《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來而加以推廣的,所以後人便推崇龍樹菩薩為初祖,而把杜順等依次稱為二祖、三祖,如此類推。華嚴宗在盛唐成立,到武則天時受其看重而達至顛峰。但後來華嚴宗後繼無人,加上遇到唐武宗時的「會昌法難」,各佛教宗派的發展受到重大打擊,華嚴宗自此衰微。可幸在宋朝高麗國送回《華嚴經》的疏章,華嚴宗因此而得以復興。
  • 從禪坐到禪宗,從「我空法有」到「以心印心」,怎樣的解脫之徑?
    禪,本為梵文「禪那」( Dhynna )的簡譯,意為「靜慮」、「思惟修」。早於釋迦成佛前,印度人已經坐禪,在樹蔭下苦思生死問題,或於定中體會梵我合一,提升精神境界。可見坐禪是一種修行的形式,從《梨俱吠陀》到《奧義書》時代,坐禪已流行於各宗派。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指坐禪。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本文通過對「佛說」的界定,對「大乘非佛說」論由來的回顧,對歷史上兩種思潮發展、碰撞的簡述,進而以雙方共許的《阿含經》、聲聞律以及部分大乘經論為依據,對持上述見解者的三條主要論點進行逐項辨正,強調公元1世紀以來大乘佛教的勃然興起乃「復興」而非「新興」,闡明大乘顯密經教既源於佛陀本懷,又出之佛陀時代。
  • 我贊成大乘是佛說
    大乘即佛說有根據如下:先以大乘小乘之共同推崇的基礎經典《增壹阿含經》為依據,在《增壹阿含經卷第一》的序品中,有多處提及大乘,這就是說,大乘於早期原始佛教經典中已經提出來,絕非是後期的產物,這是息爭的第一要素。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然後他看到面前的蓮池,在蓮池中,有不同的蓮花在生長著,有些蓮花是淹沒在水中,有此則已生長到水面,有些更透出水面,不為汙水所沾染。於是他想到,同樣的,世間之中,也有各種不同根器的人,雖然有些人是愚昧的,也會有一些人是能了解他所體驗的,於是釋尊才決定說法。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因「緣起」為佛法要義所在,初學尤應於此多所措意,故特闡發。又大乘顯教可分為中觀、唯識、真常等三大系,本篇則站在中觀立場,闡明緣起法之義理。第一、緣起為佛法中心佛法有一特別說理,不共於世間學問,就是「緣起」。
  • 《大乘起信論》講解三:為了眾生離苦得樂,紹隆佛種,而造此論
    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
  • 從「回向」略談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此乃阿彌陀佛在因地興大悲,發起真實悲願心,以「他力回向」名號功德,致使眾生信心求念而得生,同時令歸命彌陀的念佛人「巧方便回向」,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往生彌陀報土。這種「他力回向」可視為「往相回向」。我們不妨從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五念門」中的「回向門」,探究淨土法門的菩提心,特別是前後的重重因果。
  • 論釋《大乘菩薩四加行位》
    小乘起用四加行是證須陀洹,名初果羅漢,稱為見道位;大乘起用四加行是證初地菩薩, 名大聖人,也稱為見道位。從見道位上才開始正式進入修道位。大、小乘所用四加行是不相同的,小乘的四加行在前面已介紹過了,大乘的四加行是在十回向位之後,加行園滿後直接登地,進入十地菩薩位的修行。 大乘四加行用的法門是止觀大定法、即:一、奢摩他:意譯止、寂靜、能滅,為禪定的異名。
  • 佛學: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辯中邊論,非空、非不空
    本論是無著的《瑜伽師地論》的精義所成,共分為十一品,分別是攝事品、攝淨義品、成一善巧品、成無常品、成苦品、成空品、成無性品、成現觀品、成瑜伽品、成不思議品、攝勝抉擇品。論中廣泛述空與無性,發現觀瑜伽,為法相宗止觀的根本論典。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或宗《華嚴經》,或宗《法華經》,或宗《涅槃經》,荊溪贊天台云:「依經帖釋,理富義順。」烏有所謂教外別傳者乎?或難之曰:天台所云云,都在《法華》七卷內耶?應之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作者無之,述者有之,九流之通例如此矣。智者大師即補結集者之略,又正翻譯者之拙,又或囊括大意,或融合眾文,或發揮孤文,或不忽旁沉,或搜剔隙罅,或舉一例諸,微獨禪人而已。
  • 修法供養最重要的是用大乘的認識來修十二支因緣
    《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欲成就佛的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而在廣修供養諸佛中,法供養是最殊勝的,經言「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秪那由他分,伽羅分,算分,數分,諭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首先是能夠聽聞、信解、受持、讀誦最甚深的大乘佛法,能夠為眾生解說,用這樣的方式守護大乘佛法不斷絕,是名法供養;還有就是除了守護大乘法不令斷絕以外,要有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