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將為你們介紹一些江西特色美食。江西省在浙贛鐵路開闢以前,風氣是比較閉塞的。民性純厚,生活儉樸,儘管物產很富饒(過去除了食鹽要仰仗浙淮,其餘生活必需品都可以自給自足),但是衣食方面,還是很保守質實的,人家都說江西人土氣,確實如此。吃的菜偏重於量,烹調的變化不多。除了南部的贛州,和廣東只有痴嶺之隔,有些東江菜的影響。
其中,北部的九江濱臨長江,和皖(安徽)鄂(湖北)一水相通,有些手法上的模仿,內地的菜,大都是大魚大肉,沒有什麼特別口味。至於大城市,如南昌、吉安、萍鄉、上饒這些地方,有外人經營酒館,則各有師承,有川揚蘇浙的菜,然而只是少數人所能享受,在民間不起什麼領導作用。
誠然,江西長時間在北洋軍閥把持下,直隸(革命前的河北省)館的薄餅(卷木輝肉吃的,也有叫「和菜戴帽」的)、菜盒子(一種包韭菜肉餡烤的餅),普雲齋的炸醬拌麵(手拉不用刀切的麵條);六扒館的扒肘子、扒醬鴨,手藝都可以和北京大飯館媲美。松鶴園的松子魚的做法,也能敵得上揚州的,這也是因為鄱陽湖的魚產豐富、原料上等,和揚州接近高寶湖一樣,佔了地利。前面說過本地菜重量,由下面這些情形,一斑可窺全貌。
而紅燒肉,是切成大塊的,每塊總在二兩上下,用人參豆腐條(一種切成條子經過油炸的豆腐)配料,一桌飯總在二三十塊,而且有吃不完、帶起走的習慣,席散以後,客人用竹筷一穿便帶回去了。所以每逢年節喜慶,動輒宰兒頭豬,是極平常的,真夠得上「屠門大嚼」(當然指的是中等人家),吃魚吃雞,也是整條整隻的。可以看出這些作風,都是富厚誠懇的表現,滋味還在其次。
因此外地人譏笑江西人土氣,是事出有因的。不過我倒覺得這種講實惠不重表面的務實精神,還是值得欣賞的。浙贛鐵路開通以後,風氣雖然漸趨奢侈,也只是少數大站有些變化。雖然江西菜餚烹調上沒有什麼特色,卻有幾種物產,是江西特有的,對材料和飲食營養有很大的貢獻。
眾所周知,鄱陽湖的魚產豐富(魚乾銷南洋的數極大),其中有一種很魚,細小和火柴枝一樣,體白無鱗,成群結隊在水面浮遊,動輒萬計。日光月夜,常把湖面映成一片銀色。瑞洪是贛江入湖的口子,銀魚聚集更多,漁戶用細網撈捕,曬成銀魚乾出售,這種銀魚炒菜川湯,鮮美無比,在菜館列為名貴菜類。廬山是聞名中外的遊覽避暑勝地,富有溪壑之美。
最後,在映谷溪流中生長一種石魚(亦名「石頭魚」),只有銀魚的一半大,體色發青,其鮮味更勝過銀魚,附近山民打撈起來,曬乾後就可以儲存不壞。這種魚制湯,只須沸水一衝,就比雞汁更美,日本人有一種「堅節」也是魚乾,要用刨子創成細屑衝湯,遠不比上石魚的鮮美,如果用它炒蛋,搶火一翻,芙蓉蛋的味道,就遜色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