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節目《1818黃金眼》一直是浙江人的快樂源泉。有人說它就像極了日本綜藝《月曜日未央》,專門追蹤普通人的雞毛蒜皮,讓人好奇編導到底上哪兒找來的這麼多稀奇古怪的人和事。
這檔地域性極強,本來只能在浙江省內收看的節目,因為小吳的兩道眉毛火遍了全國。
後來,我們發現,《1818黃金眼》在房產報導領域也是獨樹一幟,勇鬥開發商,手撕黑中介,堪稱維權正義先鋒。
看《1818黃金眼》曝光的奇葩案例,就好像一本普通人的買房血淚史。漫漫買房路上,除了還不完的貸款,還有踩不完的坑。
01
開發商的嘴,騙人的鬼
在購買新房時,對大多數業主來說,能夠作為有效參考的只有開發商提供的沙盤、宣傳冊以及樣板房。業主驗房時,發現建築質量差,漏水之類的問題已經被《1818黃金眼》報導過好多次了。
層高縮水也是開發商最愛使的詐,而 Loft 結構的公寓則是中招的重災區。湖州一處剛剛交房的精裝酒店式公寓就被業主吐槽像霍比特人的家。
合同中註明的層高是 4.48 米,但實際測量一樓的層高為 2.03 米,二樓為 2.01 米,加在一起比合同的數字明顯縮水了不少。身高 1 米 65 的業主朱阿姨,伸手就能夠著天花板。
業主代表蘇先生購買的邊套的戶型更加讓人看不透,四面八方全都橫著梁,而且就直接橫在人眼前。
落地窗的高度也是莫名其妙,要看窗外的風景還得蹲著。
房間的內部開了一個門洞,狹小的空間只能彎腰才能穿過,完全不明白這樣的開口有什麼意義。
甚至連洗手臺的頂上都有橫梁,洗個手一不小心也會頭破血流。
有業主翻出了買房時參觀樣板房拍下來的視頻,裝修挺精緻,二樓的層高也挺正常,而且一根橫梁也沒有。
看到新房的買家秀,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業主的崩潰。他不止一次地對著鏡頭吐槽:「這樣的房子買來幹嘛?」
業主鬧得兇,開發商跑得也快。《1818黃金眼》的記者和業主一起找到了合同上開發商的註冊地址,發現那裡已經變成了一個老年醫院。
更讓人寒心的是,當記者和業主在找到當地住建局採訪時,正好在樓梯口遇見了一位方姓的局長。當記者自報家門,表明了採訪的意願,連喊了好幾聲,對方只當沒有聽見,徐徐下樓離去。
《1818黃金眼》按照規定給住建局留下了採訪提綱,也一直沒有收到回復。節目組在這條報導的結尾意有所指地用了這個鏡頭,也算是一種無奈之下的春秋筆法了。
02
開發商憑什麼這麼橫?
期房制度是原罪
開發商之所以能夠如此肆無忌憚,「期房」制度是原罪。目前在中國的地產市場,新房交易中期房佔比為80%-90%,交房周期一般需要2年至3年的時間,這也為開發商的騷操作提供了發揮的空間。
樣板房可以拆掉,宣傳材料可以銷毀。一句「口頭承諾」,「戶型圖僅供參考」就能把業主打得啞口無言。
《1818黃金眼》看得多了就會發現,開發商敷衍業主用的全都是這套萬能話術:
「我們是完全按照圖紙施工的」
「圖紙都是相關部門審批通過的」
「一切以合同為準」
學會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是所有開發商必修的功課。
湖州市的劉先生在購房前,銷售對他口頭承諾說樓盤將全部安裝落地窗,收房後卻發現只裝了普通窗戶,而且欄板的高度很高,隔壁阿姨身高在 1.4 米左右,視線已經被遮擋得差不多了。
對於這個問題,開發商負責人王總開啟了瘋狂甩鍋模式:
「這都是藝術啊!難道你們不尊重藝術嗎?」
而寧波的這處樓盤,面對業主維權,則採用了「社會人」警告。
業主們因為小區遊泳池實際和規劃不符去找開發商理論。到售樓處一看,好傢夥,開發商直接派出了一群身穿襯衫領帶,戴著墨鏡的精神小夥堵在門口。
畸形的「搶房」操作,也助長了開發商囂張的氣焰。
拿《1818黃金眼》的主場杭州來說,近兩年來由於購房調控更加嚴格,一個接一個地在樓盤之間奔波參加搖號,已經成為新房購買者所必須經歷的儀式。典型的賣方市場也使得購房者完全沒有什麼挑剔的餘地,只好乖乖做韭菜。
新搬來杭州工作的小梅購房屬於剛需。他通過搖號,選了一套帶軟裝 95 m 的實體樣板房,單價兩萬多。開發商給樣板房內的軟裝開價 52 萬,要求小梅把這比款項和首付一起交後,才能籤訂正式的購房合同。
小梅交了錢,拿到了軟裝清單才發現,他花的錢除了買下樣板間裡的桌椅沙發等家具,居然還包括用來展示的衣服飾品和進口食品(也就是幾瓶巴黎水)?
洗手間裡的紀梵希毛巾,衣櫃裡的 BV 公文包也都是粗糙的仿冒貨……花了 52 萬,就這???
小梅很氣憤:「三年以後才收房,進口食品都過期了,這樣搞有意思嗎?」
開發商的回應是典型的理不直,氣也壯。
最終,開發商的態度也依然是這麼強硬:「要麼退房,要麼來告我。」
言外之意很明了:房子你愛要不要,你不買,還有人搶著要買。
只要錢已經落到了開發商的口袋裡,想讓他們再吐出來就難了。
03
房子的秘密,
中介才不會告訴你
如果說買期房風險大,那麼買二手房總歸看得見摸得著,所見即所得了吧?不一定。也許在看不見的地方,套路更深。
例如,買完二手房才發現房子是危房的新聞,《1818黃金眼》幾乎年年都報過。而中介的套路一般都是裝傻:我也不知道!
不僅房子本身可能有問題,房子的產權問題也很有可能踩坑。
紹興的小金通過中介買了一套二手房,已經入住了很長一段時間,房東卻一直以沒時間為由沒有辦理過戶。小金向房東繳納房貸的銀行取出了房產證,律師卻告訴他,證是假的。而且造假的技術也就小學生水平,「不動產」的字都寫錯了。
原來,房東朱先生在還房貸的同時,又把銀行的房產證和假證偷換了,二次抵押給了另一家信託公司。明明中介產調沒有做好也有責任,但中介公司21世紀不動產的老闆表示:不知道,不背鍋。
照這樣說,他們公司可能應該改名叫21世紀不「東」產。
中國人買房還很講究一些忌諱。遇到這種情況,中介才不會主動告訴你,直到中介費的款項到帳。
寧波的李女士在中介的介紹下看中了一套二手房,總價 200 萬出頭。李女士先是籤了合同,交了 10 萬定金和 1.5 萬中介費。
後來她在小區裡聽別的業主說起才知道,原來就在離自己看中的房子不到五十米的地方,竟然有一個「停屍房」。
李女士嚇得來到了鄰居所說的那棟兩層小樓,看見一樓的一間小屋內雜亂的擺放著一些椅子。
其中一張的背後寫著「哀樂堂」。
但是上到二樓的臺階上,每一級又都貼著「囍」字,有種說不出來的詭異。
按照當地的習俗,辦喪事需要吹打三天,一樓的大廳和小房間就是做這個用的;二樓則用來辦婚宴。紅白喜事放在樓上樓下一起辦,這樣的設定總讓人覺得心裡發毛。
雖然房子算不上兇宅,但只要心裡有一點點膈應,這房子就沒法住了。
李女士找到中介質問為什麼沒有提前告知哀樂堂的事,中介也裝傻:「你也沒問我呀」。
《1818黃金眼》的地產新聞算是教會了我們一點行業機密。要幹好房地產,首先得懂點藝術。開發商都會畫畫,尤其得擅長畫餅;中介們都學過川劇,最擅長變臉。
對於多數中國人來說,買房是這輩子最大的一筆支出。《1818黃金眼》給我們揭露的魔幻樓市令人絕望:開發商和中介的套路一個接一個,橫著豎著,吃啞巴虧的都是購房者。
幾乎每一個《1818黃金眼》曝光的維權故事,購房者面對開發商和中介的推諉,都像是拿雞蛋碰石頭。也正是因為民生新聞節目的存在,能讓雞蛋們看到一點勝利的希望,磕得更加硬氣一些。
作者 | 健啖
策劃 | 好好住編輯部
你的購房路上有什麼糟心事?評論區見~
來 分享、點讚、在看 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