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首發 萃聚歷史文化菁華

2020-12-20 佛山在線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黃碧雲報導:昨日,《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暨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舉行首發式,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政華出席活動。

李政華代表市委、市政府對《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和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的出版表示祝賀。他強調,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編輯出版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業,我們要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寶貴財富,佛山要全力以赴持之以恆地推進。在編撰出版工作中,要進一步自覺契合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發展戰略,緊密圍繞佛山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進行謀篇布局,讓優秀的文化基因成為佛山經濟社會發展的持久動力,為當代佛山發展提供啟發和思考,在佛山高質量文化導向型名城建設、爭當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中發揮佛山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共10種書目,分別是《珠江三角洲農業志》(原著:佛山地區革委會 《珠江三角洲農業志》編寫組【1963-1976】,修訂:黃國揚 鄭海峰,審校:羅一星)、《明代佛山社會經濟》(羅一星)、《清代佛山社會經濟》(羅一星)、《佛山歷代狀元進士譜》(梁燕)、《明清佛山家風家訓研究》(黃慶林)、《龐嵩評傳》(戢鬥勇)、《李氏骨傷流派與李廣海》(陳凱佳)、《佛山古鎮老街巷》(湯浩寧、熊九成)、《佛山銅鑿剪紙》(關宏)、《佛山惠門四子與嶺南文化》(荀鐵軍)。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包括《中國佛山功夫文化》《中國佛山龍舟文化》,是適合國際傳播並代表佛山文化的中英文雙語讀本。

首發式上,叢書作者、學術委員會專家和出版社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陳忠烈表示,明清佛山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明清時期珠三角的全面開發大潮中,領軍的就是佛山。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時事評論家龍建剛說,佛山歷史文化的鍛造,對佛山製造的積澱、對佛山自信的塑造提供了強大涵養。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陳希說,《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編寫工作非常嚴謹認真,品質非常高,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

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肖風華認為,從出版的系統性、穩定性、豐富性、影響力、傳播力各個方面來看,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在地方歷史文化出版傳播上位居全省首位,在全國也是非常少見的。廣州出版社董事長柳宗慧說,佛山擁有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地方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中國佛山功夫文化》《中國佛山龍舟文化》 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好載體。

首發式上,李政華為叢書第五輯編著者頒發出版證書。市委宣傳部、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編委會還向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委黨校、五區區委宣傳部、佛山市圖書館、佛山市博物館等27家單位贈送書籍。

萃聚歷史文化菁華 涵養城市人文精神

昨日上午,《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暨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首發式在佛山新聞中心佛山日報社舉行。首發式座談會上,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專家、叢書作者、出版社相關人士齊聚一堂,圍繞叢書的編撰、內容、特色、亮點、價值、作用等展開論述。

黃國揚、鄭海峰:

《珠江三角洲農業志》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學術著作

前者系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後者系佛山歷史文化叢書文博會編輯部執行主編

 黃國揚

1963年,佛山地區開始組織編撰《珠江三角洲農業志》(初稿),1976年形成資料長篇,後因種種原因未能進一步完善並出版。

2018年前後,在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的主導下,叢書編輯部開始修訂這部塵封近半個世紀的著作。書稿記述了從新石器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珠三角流域地理環境形成、演變,自然資源、自然災害,修堤防洪、圍墾造田的歷史,以及農業種植、桑基魚塘等領域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具有存史、資政、教化等重要價值的學術著作。

 鄭海峰

在修編工作中,編輯部嚴格按照學術規範進行:一是在充分尊重原創的基礎上,客觀記述珠三角自然與社會歷史發展的脈絡;二是將文中帶有作者明顯主觀臆測的記述予以合理改寫,並對志稿中的計量單位、歷史地名等認真核實,確保初稿經過修編後,成為一部合格的專業志書;三是修正錯漏的注釋及參考文獻,並補充新的注釋。《珠江三角洲農業志》是一部經世致用的自然地理及農業水利方面的文獻性著作,這次修編出版把50多年前佛山地委的決策及專家著述以現代學術著作的形式呈現出來,對佛山人民、珠江三角洲人民、粵港澳大灣區人民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羅一星:

論述明清時期佛山輝煌歷史

 羅一星

《明代佛山社會經濟》《清代佛山社會經濟》作者、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顧問、廣州東方實錄研究院院長

近年來,我先後多次到北京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查閱明清檔案中與佛山相關的文獻,將其與葡萄牙東坡塔檔案館藏中文檔案和東印度公司編年史的資料比對梳理,從而深度思考明清時期佛山輝煌歷史。

《明代佛山社會經濟》從中國製造業發展史的角度,論述了佛山出品的「廣鐵」曾作為宋、明兩代王朝的國家禮品和指定官鍋,參加到重要的政治、經濟活動中,比如明代的鄭和下西洋、北方九邊馬市的長期商品貿易中。

《清代佛山社會經濟》從中國城市發展史角度,論述了明清時期佛山作為「四大鎮」之首,突破兩千年來「郡縣城市」發展模式,所具有的經濟規模及其呈現出來的新經濟因素,代表著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工商城市發展的新途徑。尤其是對佛山史研究中的重大空白課題,如佛山市舶、廣鍋採辦、廣炮鑄造進行了新的系統研究,同時也論述了明代崛起的佛山,與廣州共同構成嶺南區域最高層級的兩大市場中心地,演繹了五百年「廣佛周期」的城市傳奇。

梁燕:

考證佛山科舉文化和歷史發展脈絡

《佛山歷代狀元進士譜》作者、佛山市圖書館館員

 梁燕

過去20多年,我一直在佛山市圖書館從事地方文獻徵集、服務和研究工作。從啟動編寫到書稿出版,花費了近十年時間,常常利用業餘時間尋找歷史名人的足跡,閱讀文獻資料,從中摘錄材料。每當伏案挑燈夜戰,我仿佛跨越時空與歷史狀元進士對話閒聊唐宋風韻、明清往事,成為了忘年交;我也經歷過沮喪、惴惴不安,一度想過放棄,但在老師、朋友們的鞭策鼓勵下堅持了下來,這也是我作為圖書館文獻服務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該書反映了南漢至清代佛山狀元進士群體的歷史發展脈絡,是考證佛山科舉文化的重要資料,希望能對展示佛山歷史文化形象,挖掘、傳承與弘揚佛山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綿薄之力。

黃慶林:

全景展示佛山家風家訓文化

《明清佛山家風家訓研究》作者、歷史學博士、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

 黃慶林

明清以來,佛山眾多望族通過加強家族建設、修撰家譜與家訓等方式,將崇文尚學、勤儉持家、講究誠信、務實進取、敢為人先等精神代代相傳,不僅對其家族的發展壯大、家族文化的塑造有著重要作用,還推動了佛山社會與人文精神的發展,甚至對嶺南文化的發展也有重要推動作用。研究佛山家風家訓能加深人們對佛山傳統文化以及佛山文化區別於其他地區文化的獨特認知。

戢鬥勇:

為佛山理學大家弼唐先生正名

《龐嵩評傳》作者,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

 戢鬥勇

這些年,全國學術界有一股研究王陽明的熱潮,在廣東,我更關注當時與王陽明比肩而立的湛甘泉,龐嵩就是甘泉學派的衣缽傳人。龐嵩是明代佛山張槎弼唐村人,人稱弼唐先生。為他作傳,是想為他在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正名,他雖然不像陳白沙、王陽明、湛甘泉那樣彪炳史冊,但完全淹沒無名,是不客觀不公正的。

閱讀《龐嵩評傳》這本書,可以帶你走向佛山學術理性的歷史文化深處。此外,龐嵩作為一個清官循吏,是列入《明史》循吏正傳的人物,而明代收入《明史》循吏正傳的全國只有30人。他一生清廉勤勉,是一個正面典型,政績蓋過了學術聲望。為他作傳,也是對佛山傳統廉潔文化的傳揚。

陳凱佳:

傳承弘揚佛山特色中醫藥文化

《李氏骨傷流派與李廣海》作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凱佳

我長期從事嶺南醫學研究,學術流派既是具有中醫特色的醫學傳承現象,也是醫藥文化的傳承載體。研究學術流派,可以反映地域特色醫學文化。李氏骨傷流派以佛山為平臺,始於李才幹,盛於李廣海,傳於家族,普於弟子,以手法、夾板、傷藥為三大診治法寶聞名於世。李氏骨傷流派的發展,正是嶺南骨傷科傳承發展的一個縮影。此外,李氏骨傷流派第三代傳人陳渭良教授、第四代傳人楊海韻教授等,提供了寶貴的口述史料,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與可信度。希望這本書能傳承弘揚佛山特色中醫藥文化。

湯浩寧:

串珠成鏈呈現佛山古鎮風貌

《佛山古鎮老街巷》作者、佛山地方古建築研究專家

 湯浩寧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佛山人,從小對佛山古鎮的歷史抱有濃厚興趣。我這本書以清末民初佛山28堡為研究對象,以佛山古鎮的「工商貿易」為主線,將散落在歷史長河中點滴記憶串珠成鏈,解讀佛山古鎮的演變,以正古鎮之「名」。我深信它可以滿足文史研究相關人士的需要,更可以彰顯和弘揚佛山的傳統精神。感謝我的搭檔熊九成為本書的研究、撰寫作出的貢獻。

關宏:

再現佛山銅鑿剪紙發展脈絡

《佛山銅鑿剪紙》作者、佛山市博物館副館長、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

關宏

銅鑿剪紙是廣東佛山獨有的剪紙藝術品種,始於元末明初。由於銅箔廠在20世紀70年代就停產了,銅鑿剪紙的傳承隨之出現斷層,是迄今為止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剪紙類別。本書是對佛山銅鑿剪紙發展脈絡的一次系統梳理,期望今後佛山也能對獅頭、藤編、刺繡、竹編、木雕、香雲紗染整技藝、金箔鍛造技藝、紙樸工藝等傳統工藝加強研究和保護力度,讓這些項目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荀鐵軍:

從士風與詩風看佛山士人在全國的文化地位

《佛山惠門四子與嶺南文化》作者、歷史學博士、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長

  荀鐵軍

佛山惠門四子是指清中期廣東學政惠士奇門下的何夢瑤、羅天尺、勞孝輿和蘇珥四位佛山人。佛山惠門四子所代表的風氣的演變,凸顯其承前啟後的士風、詩風及影響,既體現了佛山士人在全國的文化地位,同時凸顯了嶺南文化在全國的地位。佛山人文薈萃,與佛山有關的嶺南人物與文化燦若星辰,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很多。希望以這本書為新的起點,不斷深入挖掘和研究佛山歷史文化。

/專家點評/

陳忠烈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編撰《佛山歷史文化叢書》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業。明清佛山文化是中國曾經的先進文化代表。在明清時期珠三角的全面開發這個大潮中,領軍的就是佛山,這是當時國內國際歷史所決定的,也得益於當時先進文化凝聚的人口優勢。改革開放初期到今天深化改革開放,佛山依然在引領潮流,歷史積澱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推出《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就是要繼承歷史文化的精華,並以此為佛山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作出貢獻。

龍建剛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 時事評論家

20多年前初到佛山時對佛山歷史文化知之甚少。有一回走進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師閱覽室,閱讀學者羅一星撰寫的《明清佛山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後深受啟發。此後花費一個月時間進行書籍精讀,寫下1萬多字的閱讀筆記。正是此次閱讀經歷,我打開了一扇認知佛山的大門。我對叢書作者表示敬意,因為一座城市的故鄉是它的歷史,一座城市的未來在於人民的內心。佛山歷史文化的鍛造,為佛山製造的積澱、為佛山自信的塑造提供了強大涵養。

陳希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編寫工作非常嚴謹認真,品質非常高,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這首先體現在選題的全球公開招標,對作者的資歷及專業水平進行全面的考察上。另外,作者撰寫書稿以後,在出版前還要經過編委會的審稿,評審非常嚴格,叢書專家委員會會對每本書進行評審,面對面與作者交流,提出修改意見。叢書在堅守學術性和專業性的前提下,還追求可讀性,定位準確。我用張之洞一副對聯評價《佛山歷史文化叢書》:「昔賢整頓乾坤締造皆從珠江(漢江)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佛山(歐亞)遙。」

肖風華

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

從出版的系統性、穩定性、豐富性、影響力、傳播力各個方面來看,《佛山歷史文化叢書》在地方歷史文化傳播上位居全省首位,在全國也是非常少見的。

柳宗慧

廣州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

地方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佛山擁有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中國佛山功夫文化》《中國佛山龍舟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好載體。

原標題:《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首發

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同時面世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束維、黎紅玲、黃鶴婷 

圖|記者周春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推出第七輯
    」叢書(下稱「叢書」)第七輯22日在北京首發。該「叢書」是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國家重要文化工程,整項工程將逾130部,共將組織120餘位作家,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湧現出的一大批傑出文化巨匠立傳。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此前已完成60部人物傳記的創作與出版,此次出版的10部傳記將傳記人物總數增至70人。
  • 三水重量級文化叢書即將發售,內含福利→
    這套叢書,你一定不能錯過!《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是在三水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旅體局的大力推動下,由三水區作家協會聯合佛山新聞網推出的講述三水歷史文化故事的書籍。同時,《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也與歌曲《相約淼城》、繪本《戀上淼城》一脈相承,「遇見、相約、戀上」組成城市三水「文化三部曲」。
  • 傳播歷史文化名人事跡 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讓文化先賢走入尋常百姓家  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近日在北京首發。該叢書是中國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國家重要文化工程,共組織120餘位作家,為5000年中國文明史上120多位文化巨人立傳。
  • 《中國馬文化》叢書首發 掘銅奔馬等代表內涵盤活文化
    9月10日,由甘肅武威組織編纂、讀者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馬文化》叢書首發儀式在蘭州舉行。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青出席首發儀式。 崔琳 攝中新網蘭州9月11日電 (記者 崔琳)在銅奔馬發現50周年之際,由武威市官方組織編纂、讀者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馬文化》叢書首發儀式10日在蘭州舉行,該叢書系武威市邀請知名專家學者以出土於當地雷臺漢墓的銅奔馬為標誌和旗幟,深度研究、歸納、引領中國馬文化的研究和普及,發掘中國馬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形態體系,旨在盤活文化資源。
  • 遼寧:讓活態歷史典籍成為文化建設的資源力量
    為傳承盛京文脈,瀋陽市文史研究館於2008年啟動了《瀋陽歷史文化典籍叢書》工程,逐年整理出版一批遼瀋地區久被湮沒的重要文化典籍,並明確涵蓋關於瀋陽歷史沿革、城市變遷、重大事件、典章制度、社會生活、各類人物、文化著述、風俗風物等方面的珍稀典籍,對研究瀋陽歷史文化有較大參考價值的典籍和手抄本、孤本典籍,優先納入整理書目,經過十餘年的努力,迄今已整理、研究、校注、出版了九輯27冊歷代典籍,包括多種罕見的瀋陽先賢作品
  • 編撰《人文江西叢書·歷史文化名人傳記系列》的緣起與構想
    編撰《人文江西叢書 歷史文化名人傳記系列》,以至於關注江西文化,於我個人而言,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緣分;是一種對江西這方工作生活之地樸素的情感表達,更是一種對江西文化深沉的致敬。我生長、求學於荊楚,早歲工作於京華。
  •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推出韓作榮遺作《李白傳》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推出《天生我才——李白傳》 小新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7電(記者高凱)《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日前推出《天生我才——李白傳》,這部傳記由詩人韓作榮創作,是他生前的一部遺著。全書38萬字,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爍古耀今的文化大觀園——品讀大型叢書《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
    王錦慧 原文竹   書櫥裡珍藏著一套《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每當聞著淡淡的墨香撫之讀之,便恍若時空悠然穿越倒轉,群峰般聳立的歷史文化名人躍然字裡行間。他們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有李白、杜甫、岑參、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有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文天祥;有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有施耐庵、羅貫中、吳承恩、蒲松齡、吳敬梓、曹雪芹……  一套叢書造就了一座爍古耀今的文化大觀園,怎不令人驚奇、驚喜、驚嘆!
  • 《阿壩州文庫》系列叢書成都首發
    《阿壩州文庫》系列叢書成都首發   中新網成都9月4日電 (記者 安源)《阿壩州文庫》系列叢書首發式4日在成都舉行。該系列叢書是第一部全面、詳實而權威地反映阿壩藏區文化事業艱苦奮鬥歷程和顯著成果的書系,堪稱阿壩州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  為增強阿壩州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以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各項事業向前發展,阿壩州委、州政府自去年4月開始啟動了建州60周年文化工程,著手開展對該州歷史文化成就進行總撰是的回顧與總結,開始全面系統彙編阿壩州文庫的各項工作。
  • 《絲綢之路文化叢書》作者訪談
    傳承古絲綢之路的文化記憶——專訪《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文學篇主編、新疆作協副主席劉亮程中國昌吉網訊(記者 劉茜)12月14日上午,在州圖書館二樓沙龍區,《絲綢之路文化叢書》文學篇主編、新疆作家協會副主席劉亮程,和記者打招呼後落座,開始講述與「叢書」有關的點滴。
  •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近期書目(第十七、十八輯)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近期書目(第十七、十八輯) 2020-06-24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我的書屋·我的夢」走進文化禮堂,共讀《杭州優秀傳統文化叢書》
    通訊員宋穎馬麗記者駱炳浩「我的書屋·我的夢」走進文化禮堂、共讀《杭州優秀傳統文化叢書》活動,今天上午在富陽區靈橋鎮新華村文化禮堂舉行。我們厚植人文,以富陽特色地方文化為範疇,重點挖掘提煉最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組織青少年兒童、文化志願者和全體市民,走進農村文化禮堂,走進農家書屋,走進圖書館閱覽室,持續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讀好優秀傳統文化叢書,在講好富陽故事中,引導人、影響人、塑造人,堅定文化自信,強化使命擔當。活動現場,少兒古詩連誦,帶領大家穿越千年,領略杭州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
  • 佛山九江百年吳家大院 見證僑鄉歷史文化(圖)
    佛山九江百年吳家大院 見證僑鄉歷史文化(圖) 2016年12月19日 14:49   來源:佛山日報
  • 《齊魯海外名人傳記叢書》第二輯出版
    □李奎林 李 木 報導  本報濟南訊 旨在弘揚和展示海外山東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記述和展示海外山東人心繫祖國家鄉桑梓情懷的《齊魯海外名人傳記叢書》第二輯日前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16卷出齊 有望推出有聲書、微電影、動漫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2月22日報導:在2017年、2018年、2019年的上海書展上,13卷「海派文化地圖」叢書相繼首發。隨著2020年最後3卷的出版,「海派文化地圖」叢書16卷全部出齊。
  •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人物傳略》叢書出版 高放主編
    近日,中國工人出版社隆重推出《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人物傳略》叢書,該叢書由著名學者、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研究學界泰鬥高放教授擔當主編,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中共中央黨校、浦東幹部學院等高校的專家學者聯合編寫而成,共20冊,目前,第一輯10冊已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
  • 《常州地名歷史文化大辭典》首發 收錄22687個地名
    常報全媒體訊 5月16日,《常州地名歷史文化大辭典》(以下簡稱《大辭典》)首發儀式,在常州工學院遼河校區舉行。本辭典共400餘萬字,收集有文字記載開始到2010年間的常州各類地名22687個。正文後設有常州歷史地圖、常州市歷史沿革簡表、1996-1980年常州市新舊地名對照表、常州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
  • 《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工程創作會召開
    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工程創作會1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叢書」編委會主任何建明就叢書工程的總體框架和創作要求作了說明與動員。   《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工程創作會18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叢書」編委會主任何建明就叢書工程的總體框架和創作要求作了說明與動員。
  • 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遊徑名單公布!家門口的文化美景,確定不來瞧一瞧?
    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 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是由廣東省內地級以上城市依託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將當地的革命歷史文物、文化遺產資源
  • 卡通波羅雞 演繹嶺南文化故事
    南方日報記者 丁玎 攝南方日報訊 (記者/姚藝曲 通訊員/埔宣)首屆嶺南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即將拉開帷幕,作為廟會裡深受老百姓喜歡的傳統手工藝品波羅雞,昨日迎來了卡通版波羅雞系列叢書第一輯正式首發,黃埔區育蕾幼兒園30多名小朋友在首發儀式上獲贈第一輯共六本圖書及一批波羅雞形象周邊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