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②:不同性格的孩子,怎樣在其個性基礎上得到發展

2020-12-22 蝴蝶飛舞Butterfly

前言

上一篇,我們討論了內向者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現在,就要將有關知識運用到今天這篇內容中,如何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

隨便上網一搜,滿屏都是,「孩子為什麼內向,多數和家長哪些方面分不開「「為什麼孩子內向,容易有厭世心裡?」等等,此處的「內向」明顯帶有貶義。

然而洛肯博士卻不這樣認為。她認為,在溝通與人格發展方面,內向與外向的孩子,各有其特殊的需求,家長的責任,就是幫助他們在個性基礎上得到發展。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人一旦有了孩子,就有責任充分了解內向者與外向者的需求,從而妥善地培養孩子。

對於年幼的內向者而言,當他們進入幼兒園與中小學時,就是進入一個以外向為「尊」、為「酷」的世界裡,能讓他們懂得欣賞自己的優勢與偏好,將是彌足珍貴的。不過,即便是外向孩子,最好也能儘早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優勢與障礙所在。

對待兩種性格的孩子,養育方法是不同的。

夫妻雙方如有一方是內向型,則孩子成為內向型的概率為50%。需要先評估孩子的性格傾向,然後按如何養育內向型孩子或者如何養育外向型孩子的方法去做。

洛肯博士的提倡的養育觀,其實是順其自然的方式。側重在「個性基礎上」發展,而不是矯正、改良甚至改變。

這種養育觀和西方有大量的左撇子不無關係。

一、當孩子的行為模式與小夥伴不同時,請以他們為榮!

01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與眾不同之處

洛肯博士在談到自己的兒子時,不無驕傲地寫道:我對內向型孩子有很深的了解,因為我自己就養育了一個!我的「兒子大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內向者,從小他便與外向的同齡者有顯著的區別。

他一點也不喜歡大規模的團體或人群,我們得費盡心機才能勸說他去參加小朋友的慶生會。讀幼兒園的時候,他豐富的心智活動就已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一些見識恐怕某些成人都未必能及。

字裡行間,絲毫看不出洛肯博士對兒子獨特性格的擔憂,相反,她以兒子為榮。

當她兒子六歲時,便求家長饒了他,免去他身著節慶服裝、參加聖馬丁節的遊行,他不喜歡人山人海,他覺得遊行音樂既吵又難聽。八歲那年,他不僅得出了「每位素食者每年可以拯救上百隻動物性命」的研究結果,更因此長期放棄了肉食。

他不喜歡大規模的團體或人群,得費盡心機才能勸說他去參加小朋友的慶生會。放學回家後,他會與他的好友們——巴赫、貝多芬、蕭邦、拉赫瑪尼諾夫在鋼琴旁待上整整一小時,以便從教室的喧囂中恢復過來。他的朋友不多,但全是知心好友。

她的兒子8歲那年,自己研究得出了「每位素食者每年可以拯救上百隻動物性命」的結論,於是就長期放棄了肉食。

要是換了其他家長,眼見自己的兒子長期吃素,立刻聯想到營養不良,發育不健全,一定會大驚小怪起來了。

可是洛克博士這位內向型學者,卻「放任自流」,允許8歲大的兒子長期素食。因為她說過,「內向者確實比較重視精神生活的豐富性。」

02心理學家指出,內向型孩子比起外向型孩子,剛開始確實發展得慢些

在中小學階段,由於學校、同學以及課業帶來的多重壓力,讓內向型孩子難以招架,致使他們可能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其實,就連不少內向者大人都是這樣的,他們喜歡同時或一次專注於一件事情,許多事情同時壓下來,就吃不消。而外向者則正相反,可以同時輕鬆處理許多事情,精力永遠用不完。

不過,一旦孩子長大成人,並了解了自己的需求與傾向,諸如居住狀況、學習專業、工作形態、社會生活等方面,他們照樣能獲得幸福與成功。

儘早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如同,成人需要了解自己一樣。

二、養育內向型孩子,重在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需求

01掌握養育四個關鍵點,順其自然,不揠苗助長

因為內向型性格在某種程度上被打上了負面的標籤,所以,洛肯博士對內向型孩子的養育似乎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憑藉養育內向型孩子的親身經驗,憑藉對內向型孩子的深刻了解, 洛肯博士從無數的對話與思考中總結了一套方法,與內向型孩子相處的秘訣。

看完這些內容,你會發現,洛肯博士與目前流行的養育觀念相左。

她的養育方法完全遵循順其自然的方式,不搞「嫁接」和揠苗助長。

以下幾點可以說事無巨細,請務必認真參考,它們凝聚了洛肯博士滿滿的愛心。

讓孩子可以與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疏離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需求稱讚孩子獨特的稟賦在孩子中小學階段給予支持以下,我們逐一分析這四個關鍵點。

02讓孩子可以與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疏離

洛肯強調,內向的孩子往往從很小開始就需要獨處的空間以恢復活力。

有條件,就準備一間專屬房間;無條件,至少準備一個不受幹擾的區域,每天有一段固定時間供孩子專用。

弄明白孩子所能承受的肢體親密接觸程度:例如依偎、在車裡互相緊靠著等情境,並且尊重他們的舒適區。

洛肯博士並不建議家長,非要逼迫孩子改變。

03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需求

請注意,別對孩子的需求表達個人好惡。以身作則地引導孩子如何發現自己需求,例如運用「我能做什麼」「我現在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倘若內向型孩子在家庭會議上語氣有所保留,不妨找機會多徵詢他們的意見。

若內向的孩子有外向的兄弟姐妹,注意公平分配對他們的關懷、談話時間與決定等。

孩子越早知道人們有不同的溝通方式與性格,就越有好處!以身作則。倘若你自己喜歡且能輕鬆地與親朋好友們互動(在有需要的時候同樣能輕鬆地抽離),內向型孩子也能通過對你的觀察學到很多。

這一點,對內向型孩子的養育可謂重中之重。

04稱讚孩子獨特的稟賦

「你總是很謹慎,這樣很好」,這樣誇獎孩子不好。

「你在下水之前還會先檢視一下水深,我覺得這麼做很棒!」這樣就好多了。

同樣是誇獎「謹慎」這個稟賦特徵,前者不夠具體,太概念化。後者就是特定、具體的。這種稱讚才能效力持久。

05在孩子中小學階段給予支持

內向型孩子在課堂上往往不受矚目,老師給予他們的關注,少於那些較為醒目的同學。

在口語考試中,內向型孩子的成績也不如在筆試中那麼客觀。

內向型孩子容易被視為被動,在團體合作中他們的貢獻往往會被忽視。

請你通過與老師保持聯繫來改善這種狀況。雖然內向型孩子的大腦可能需要較長的信息處理時間,但他們的思考會比那些外向型同學來得更為徹底,並且可以更長時間專注於一件事情。

三、養育外向型孩子,重在讓孩子有個能說話的對象

01作為內向者的家長,養育外向型的孩子對你而言是一種挑戰

洛肯博士不止一次地提到,當今世界以外向為「尊」,以外向為「酷」。所以,養育外向型孩子會相對輕鬆些。然而,當家長中有一方是內向性格的,就要格外注意與孩子的互動。

因為內向型性格的家長,你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忽略外向型孩子的需求,那就是天生的表達欲望。這確實是一項挑戰。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讓孩子有個能說話的對象鼓勵孩子利用經驗與印象稱讚孩子特有的稟賦增進注意力接下來,我們依次解析這四點。

02讓孩子有個能說話的對象

一位內向型媽媽談到她的外向型兒子:「我愛他,可是跟他在一起,我就好像一直聽著收音機。凡是在他腦袋裡閃過的事,他就非得說出來不可。有時我真的快被他搞瘋了!」

只有表達出來,外向者才比較容易建構出自己的想法,不僅能從中獲取能量,還能獲得良好的發育。

還記得嗎?外向者是從社交、與人交流中獲取能量的。

因此,內向者的你,儘早促進孩子與不同的溝通夥伴建立友誼及互動,這對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有幫助。

你可以讓孩子邀請朋友來家裡玩,或是允許他們去朋友家或親戚家過夜,偶爾也可以帶他們去參加適合小朋友的活動或聚會。

03鼓勵孩子利用經驗與印象

由於大腦中傳導路徑較短,外向者傾向於迅速、衝動地做出反應。他們一方面可以飛快地從一個活動轉換到另一個活動,可是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此分心。

內向的你不妨利用自己的優勢幫助孩子,讓他們能夠暫時停下腳步反思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誰想要什麼?有沒有別的方法同樣可以解決問題?怎樣才能讓情況好轉?

04稱讚孩子特有的稟賦

外向者有多麼需要被他人關注!特殊的稱讚格外能夠鼓舞外向型孩子。

因此,多強調正面的事情,對外向孩子會格外有益。

"湯姆,你的作業做得真好,字跡工整,答案全對了,」

「湯姆,我太喜歡你挑選的母親節禮物了,」等等。

05增進注意力

外向型孩子在口頭參與或團體合作上多半沒什麼問題,比較為難的,是較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件事情上。

不過,專注是可以訓練的。你不妨模擬競賽,讓孩子在20分鐘內挑戰看看,可以做對多少數學題。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格外能激勵外向型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上。

四、結語

然而她的觀點依然鮮明:接受並鼓勵內向型孩子保有其特質,這對他們的幫助會是長久的。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便不會因為苛刻的自我批判態度將自己封閉起來。

與外向型孩子相比,內向型孩子更容易懷疑自己,批判自己。家長尤其不要將自己的煩躁情緒轉嫁給內向型孩子,他們很可能會因此自責。

現在我們就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內向,多數和家長什麼什麼分不開」,這些命題的錯誤之處在於,不是孩子內向有什麼不好,而是身為內向型,孩子更容易產生失敗感、自責感等。大部分情況可能就是源於家長的態度。

春秋時期,孔子善於根據學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導他們。

子路問他聽到正確意見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讓他先請示一下父兄;孔子轉而對冉有說可以立即照做。

學生公西華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為人謙讓應鼓勵,子路輕率剛猛要慎重行事。

孔子的意思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所以,要養育好孩子,家長自己就必須要學習性格方面的知識。人云亦云,今天一套方法,明天一條妙招,不如看懂一本書,再實踐。

總之,引導孩子越早認識自己的優勢與障礙,孩子就越能接受自己。

人生起跑線,你以為是什麼?

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能夠在一個尊重自己所有特質的原生家庭長大,並且這些特質還可以繼續發展下去,那麼他的人生已經有了最好的準備。

@蝴蝶飛舞Butterfly歡迎交流、留言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越是性格內向的女人,越是讓人著迷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學告訴我們,性格內向的人同樣擁有著外向人所不具有的寶貴的人格品質。而相比於大膽主動的外向型女孩,性格越是內向的女人,越是厲害,表現在感情方面就是——越善於抓住男人的心。什麼是內向型性格?
  • 兒童心理學:孩子性格內向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內向不好。 還擔心長大後步入社會無法適應,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有這樣的擔心其實不無道理,因為當下社會性格內向的人,確實不佔優勢。 但家長們必須明確的是。 孩子性格內向,部分原因是天性,一般很難改變。
  • 讀懂性格、找到最佳拍檔,《內向心理學》這樣說
    這其中又有很多內向者,內向者如何在婚姻市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合適的另一半,對每個內向者來說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內向心理學》這本書作者是德國人西爾維亞洛肯,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培訓師、諮詢師。本書由王榮輝老師翻譯,於2019年12月份出版,是一本地地道道的新書。這本書從內向者的視角來看待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視角獨特,尤其讓內向性格者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 心理學:內傾型性格將會成為主流,性格內向的人並不需要社交
    所以外界往往會主動去定義他們,比如說:內向的人不容易交往、內向的人不好就業、內向的人往往有心理疾病等等。 其實這些看法都是典型的刻板印象,是一種外人對內向的人的誤解。 心理學領域認為,性格內向的個體是一類喜歡僻靜、樂意獨處並且不喜歡與人交往的人。
  • 心理學:內向性格就真的比外向的差嗎?六道題測試你是什麼性格
    如果一個人在社交時表現得很容易害羞,不太愛表達自己,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很內向。而喜歡交朋友,性格看起來大大咧咧,就會說這個人很外向。只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性格,但是在心理學這一門學科中對人們性格的界定遠遠沒有那麼簡單。而且現在的社會對外向者傾斜更多,經常有人說,如果想要成功就應該大膽地走出去行動。外向的人在社會上混得如魚得水,但是內向者經常在人際交往中碰壁。
  • 《內向心理學》:外向,其實是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我無法想像那些內向型的孩子,在面對家長和老師的期待時心裡到底承受了多大的壓力,想必不比任何一位家長在面對生活壓力時輕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孩子活成自己的樣子?因為內向的性格在社會根本沒有競爭力。——這個答案無疑是錯誤的,是人們對內向者的誤解。
  • 內向真的不好嗎?搭建「恢復壁龕」,培養「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一、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三大不同「內向」與「外向」定義,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這也是心理學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劃分方式。那麼,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還有哪些具體區別?內向者和外向者獲取精力方式的不同 內向的人傾向通過安靜的獨處獲取精力、恢復能量,與人交際,如果不是特別有意思,對他們來說,都是精力外洩。
  • 《內向心理學》:成功不只屬於外向者,內向者也有不可取代的卓越
    西爾維亞·洛肯的「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學系列」作品《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內向心理學》出版後都成為暢銷書,廣受好評,成為熱門公眾話題。洛肯博士作為一位安靜的內向者,2012年8月,她登上《明鏡周刊》封面故事,並於同年獲得德國「年度演說者」殊榮。
  • 培養孩子個性和性格的發展
    人們喜歡說,「這個孩子很有個性」。什麼是個性?簡單地說,個性是一個人在處理環境關係時與他人不同的習慣、行為方式和某種傾向性,這些反映出來的是比較穩定的各種心理特徵的總和,包括思維方式、情緒反應和行為風格等。
  • 心理學:性格內向的人,往往過著「高配」的人生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在心理學範圍認為:內向性格的人從來都不是「怪物」,而內向也不是一個貶義詞,只是與外向型的人獲取快樂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性格外向的人社會資源會很多,機會也會很多,但是並不代表性格內向的人就難以成功,反而性格內向的人會默默的提升自己,更加的注重細節,雖然總是沉默不語,但是他們會在本質上提升自己。
  • 「內向型性格」比外向型差?答案與你想得不同,父母別急著貼標籤
    性格外向的人具有健談、活躍、喜歡競爭的特徵,他們在「社會密集型領域」可以更好的施展自己,擁有更多的財富與朋友。而且在商業社會中更有可能獲得所謂的「世俗成功」。在職場上,外向的人也明顯比內向者更受歡迎,更容易得到賞識。
  • 心理學家:性格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在心理學上,性格內向是指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這樣的人的言語、思維和情感常指向於內。 在艾森克個性問卷中,就把典型的內向性格描述為: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
  • 不同氣質類型的娃,性格特點很不同,家長管教方式要斟酌
    文章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世界上更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我想哪怕是同卵雙胞胎在喜好和性格上都會有所差異。作為孩子的培育者引導者,只有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才能找到適合孩子的教養策略,幫助孩子全面成長。
  • 親子成長|內向V.S.外向,不同個性的孩子該如何相處?
    活潑大方是外向,害羞膽怯是內向,身為父母的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是什麼樣的性格呢?內向或是外向其實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曾有研究指出:兩歲的孩子的表現若是靦腆害羞與內向,那麼到了十八歲的時候,孩子的個性本質則依然是如此,改變的僅僅只是外在的行事作風。有些父母們認為,外向的孩子較受歡迎也比較容易成功,因此,會想盡辦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外向,卻疏忽了錯誤的方法,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孩子為什麼會內向?一、天生的性格造就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孩子安靜沉穩,而這些都是孩子的個人特色,也決定了孩子擁有一個怎樣的性格。首先,內向的孩子會更懂得如何來跟自己相處,他們比一般的孩子要更善於思考。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智商越高的孩子就更具有內向的傾向,他們在文學、藝術、科研領域上也有著更好的發展。
  • 心理學告訴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過去,我們會把內向評價為一種負面性格,認為這種性格不適合與人交往,在各類場合中會吃虧。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上需要內向的人,很多工作和場合也只有內向的人才能應付。
  • 《內向心理學》養育內向小孩的最好方式居然是在家裡這樣做
    德國語言學博士、企業培訓師西爾維亞·洛肯在她的《內向心理學》一書中就對家長提出:「如果家裡有內向型的孩子,請在家裡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作為一名安靜的內向溝通諮詢師,西爾維亞·洛肯深知內向和外向是一個高度多元的話題,可以利用他們的差異來提高生活質量。
  • 內向的孩子一定有他們自己的柔光
    發展心理學專家傑羅姆·凱根曾經測試了 462 位嬰兒,並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追蹤研究。 孩子內向或外向,雖然後天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但仍很難超越基因所劃定的框架。內向和外向都是與生俱來的個性特徵,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 能定性的只有我們給這些性格貼上的標籤。
  • 色彩心理學告訴你:性格可用顏色定義,家長要學會讀懂孩子
    文丨阿月寶寶趣事(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曾有心理學家提出過,一個人的性格可以用顏色來定義,不同的顏色象徵著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徵。其實,除了成人之外,很多孩子的性格也可以通過顏色來定義。
  • 孩子性格內向不好?讓科學來告訴你答案
    ;三歲定八十,性格內向一輩子沒出息;性格不好,小時候一定有過童年陰影;內向的人都膽小、懦弱、好欺負......每個人心中對於性格的判定都有不同的標準。有人認為孤僻、靦腆是內向的代名詞、沉默寡言是內向的顯性特徵、默默無聞是內向的低調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