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眾多地方戲曲劇種中,像扽腔、四平調、蛤蟆嗡等小劇種風格獨特,韻味濃鬱。
針對一些小劇種受眾面小、人才稀缺等傳承現狀,藉助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支持,10月20日至11月18日,2020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在山東藝術學院舉辦,茂腔、扽腔、四平調等20餘名非遺劇種傳承人以此為契機研修技藝、交流切磋,為劇種傳承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女生身段「團扇組合」
據了解,目前,山東有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遺項目32個、省級非遺項目66個,非遺保護成效顯著,但就該類別來說,也存在傳承人群減少、忽視劇種本體特色等方面問題,尤其是一些生長於鄉土的小劇種,生存發展面臨更大挑戰。
比如,作為由民間說唱發展而來的呂劇,經過百餘年發展,雖成為山東代表性地方劇種,但其民間傳承依然面臨受眾基礎薄弱、人才隊伍不均衡等問題。來自東營市天一藝術團的王長瑜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民間劇團演員,自己唱呂劇的時間並不長,也從未接受過系統性科班訓練,知識、技藝都有待提升。像她這樣的情況在基層院團尤其是民間團體十分普遍。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男生身段「水袖組合」
正是注意到這些實際情況,山東省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著眼於「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目標和「因人因事施教」原則,面向全省基層戲曲劇團和民間戲曲表演團體招收學員,通過專業課、理論課、觀摩研討及排練演出相結合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升文藝素養、審美能力和表演水平。
11月8日,該研修班舉行教學成果匯報演出,學員輪番登臺,表演女生身段「團扇組合」、男生身段「水袖組合」「走邊」及《小上墳》《春閨夢》《狀元印》《問樵》等劇目選段,集中展示了在專業技術、理論水平、綜合素養等方面取得的進步。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春閨夢》選段
研修班輔導老師、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段曉羚介紹,針對地方戲曲小劇種以往「團代班」傳藝模式及演員底子薄、基礎差等方面實際,研修班表演教學更注重舞臺規範性、發聲科學性等系統層面。「我一直告訴學員們,培訓的目的不單是學習某一段戲,而是學習戲曲舞臺表演的普遍規律,經過吸收借鑑,將來再運用到本劇種中去。」 段曉羚說。
「參加這次學習我感到很有收穫,不光一些表演技法受到老師指教,還有幸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觀摩了許多其他劇種劇目,開拓了思路和眼界。」來自濱州市博興縣扽腔劇團的演員王成龍說,這段學習經歷令他十分難忘。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問樵》
作為山東傳統戲曲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山東藝術學院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協助下,已成功舉辦山東地方戲曲音樂、導演、山東梆子表演、戲曲作曲、呂劇表演等多期培訓班,著力解決各門類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同步帶動了地方戲曲的整體發展。
王長瑜說,隨著國家對戲曲藝術的大力扶持,自己面臨的研修、培訓機會越來越多,2018年,她還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呂劇青年表演人才培養」項目,另外,劇團也會積極爭取一些政策、資金支持為青年演員打造小型呂劇作品,提供再學習、再提昇平臺。
在濟寧市金鄉縣四平調劇團青年演員王興蛟看來,近年來,四平調發展傳承迎來一個好時候,隨著他們一批青年演員入選四平調項目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梯隊越來越完備。「我們每年開展『進校園』『送戲下鄉』等演出活動500餘場,另外,還會圍繞社會熱點創作新劇目,今年就排演了新農村建設題材的小戲《舅舅的那點事》,很受戲迷喜愛,演員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王興蛟說。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楊門女將·探谷》
作為非遺研培計劃參與院校之一,從2017年至今,山東藝術學院已連續承辦4屆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培訓班),累計上百人次參與。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表示,當前,學院師生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發揮作為山東傳統戲曲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的平臺作用,不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挖掘保護,更加紮實地做好戲曲人才培養工作,為山東地方戲曲發展和文化強省建設貢獻力量。(圖片由王立燕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