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戲曲人才培養提供長效支撐 山東舉行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

2020-12-16 海報新聞

在山東眾多地方戲曲劇種中,像扽腔、四平調、蛤蟆嗡等小劇種風格獨特,韻味濃鬱。

針對一些小劇種受眾面小、人才稀缺等傳承現狀,藉助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支持,10月20日至11月18日,2020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在山東藝術學院舉辦,茂腔、扽腔、四平調等20餘名非遺劇種傳承人以此為契機研修技藝、交流切磋,為劇種傳承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女生身段「團扇組合」

據了解,目前,山東有傳統戲劇類國家級非遺項目32個、省級非遺項目66個,非遺保護成效顯著,但就該類別來說,也存在傳承人群減少、忽視劇種本體特色等方面問題,尤其是一些生長於鄉土的小劇種,生存發展面臨更大挑戰。

比如,作為由民間說唱發展而來的呂劇,經過百餘年發展,雖成為山東代表性地方劇種,但其民間傳承依然面臨受眾基礎薄弱、人才隊伍不均衡等問題。來自東營市天一藝術團的王長瑜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民間劇團演員,自己唱呂劇的時間並不長,也從未接受過系統性科班訓練,知識、技藝都有待提升。像她這樣的情況在基層院團尤其是民間團體十分普遍。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男生身段「水袖組合」

正是注意到這些實際情況,山東省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著眼於「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目標和「因人因事施教」原則,面向全省基層戲曲劇團和民間戲曲表演團體招收學員,通過專業課、理論課、觀摩研討及排練演出相結合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升文藝素養、審美能力和表演水平。

11月8日,該研修班舉行教學成果匯報演出,學員輪番登臺,表演女生身段「團扇組合」、男生身段「水袖組合」「走邊」及《小上墳》《春閨夢》《狀元印》《問樵》等劇目選段,集中展示了在專業技術、理論水平、綜合素養等方面取得的進步。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春閨夢》選段

研修班輔導老師、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段曉羚介紹,針對地方戲曲小劇種以往「團代班」傳藝模式及演員底子薄、基礎差等方面實際,研修班表演教學更注重舞臺規範性、發聲科學性等系統層面。「我一直告訴學員們,培訓的目的不單是學習某一段戲,而是學習戲曲舞臺表演的普遍規律,經過吸收借鑑,將來再運用到本劇種中去。」 段曉羚說。

「參加這次學習我感到很有收穫,不光一些表演技法受到老師指教,還有幸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觀摩了許多其他劇種劇目,開拓了思路和眼界。」來自濱州市博興縣扽腔劇團的演員王成龍說,這段學習經歷令他十分難忘。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問樵》

作為山東傳統戲曲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山東藝術學院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協助下,已成功舉辦山東地方戲曲音樂、導演、山東梆子表演、戲曲作曲、呂劇表演等多期培訓班,著力解決各門類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同步帶動了地方戲曲的整體發展。

王長瑜說,隨著國家對戲曲藝術的大力扶持,自己面臨的研修、培訓機會越來越多,2018年,她還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呂劇青年表演人才培養」項目,另外,劇團也會積極爭取一些政策、資金支持為青年演員打造小型呂劇作品,提供再學習、再提昇平臺。

在濟寧市金鄉縣四平調劇團青年演員王興蛟看來,近年來,四平調發展傳承迎來一個好時候,隨著他們一批青年演員入選四平調項目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人梯隊越來越完備。「我們每年開展『進校園』『送戲下鄉』等演出活動500餘場,另外,還會圍繞社會熱點創作新劇目,今年就排演了新農村建設題材的小戲《舅舅的那點事》,很受戲迷喜愛,演員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王興蛟說。

在研修班匯報演出中,學員表演《楊門女將·探谷》

作為非遺研培計劃參與院校之一,從2017年至今,山東藝術學院已連續承辦4屆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傳承人表演研修班(培訓班),累計上百人次參與。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表示,當前,學院師生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發揮作為山東傳統戲曲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的平臺作用,不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挖掘保護,更加紮實地做好戲曲人才培養工作,為山東地方戲曲發展和文化強省建設貢獻力量。(圖片由王立燕拍攝)

相關焦點

  • 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結業
    12月9日,中國戲曲學院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匯報演出暨結業儀式順利舉行。據了解,今年11月,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的指導下,由中國戲曲學承辦的長城文化帶戲曲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正式開班,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的21名學員在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教學實踐基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修學習。
  • 連雲港傳統戲曲發展是否正煥發「第二春」?
    淮海戲省級傳承人霍一君老師的講座以傳道為重,凸顯淮海戲文化的內在價值,將專業的戲曲知識,以深入淺出的講課方式娓娓道來,重在培養學生對淮海戲的審美情趣,傳達古海州人的生活習慣、情感態度、價值,避免講座落入存粹知識化、技能化的傳授模式。   「應該說廣大農民群眾對地方戲是十分喜愛的,但由於市場培養不足,以及多年來送戲下鄉無償演出的做法,形成目前『有需求無市場』的現象。」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戲曲藝術內涵豐富,從多樣化戲曲劇種到各劇種大量題材風格各異的劇目,共同組成了戲曲這座五彩斑斕的藝術大廈,傳統經典是重要組成部分。戲曲經典傳承並非一成不變。在跨地域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表演形態變化;在不同時代語境下,因觀眾審美趣味實現了發展。
  • 破解新時代戲曲「生態密碼」
    創新是關於戲曲現代性的命題  作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戲劇源流之一,中國戲曲在廣闊的歷史流變中,形成了濃鬱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特徵,以及異彩紛呈、具有強烈差異化的戲曲文化生態系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量地方戲曲劇種的湧現,使戲曲藝術創作與展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全國各藝術種類創作中始終處於先列方陣。
  • 濟南市呂劇院/濟南市劇院與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12月24日上午,濟南市呂劇院/濟南市京劇院與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戰略合作籤約儀式舉行。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蘭紹彤,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靜,副局級領導幹部莊巖等領導及來自山東藝術學院的師生代表、濟南市屬文藝院團的演職員代表、省市新聞媒體記者等120餘人參加了籤約儀式。
  • 活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四類地方小戲曲簡介
    本文為「史家之韻」原創,首發企鵝,次發頭條號、百家號;歡迎關注——史家之韻。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戲曲是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
  • 閩劇《雙蝶扇》表演人才培養福州結碩果
    10月23日晚,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閩劇《雙蝶扇》表演人才培養結項匯報演出在福州舉行。 23日晚,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閩劇《雙蝶扇》表演人才培養結項匯報演出在福州舉行,參加培訓的近30名閩劇青年演員登臺獻演。10月23日晚,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閩劇《雙蝶扇》表演人才培養結項匯報演出在福州舉行。
  • 十地方戲曲群英薈萃 豫劇《桃李梅》亮相吉林
    十戲曲《桃李梅》鳴鑼開槌,名團名家名角春城薈萃。20日19:00,「花開桃李梅」——十地方戲曲劇種《桃李梅》同城匯演參演劇目,豫劇《桃李梅》在吉林省東方大劇院精彩亮相。豫劇起源於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
  • 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花落」浙傳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白菁潔 通訊員 唐佳麗)12月18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浙江省電影家協會、桐鄉市人民政府、浙江傳媒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推優表彰盛典在浙江傳媒學院桐鄉校區舉行。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作為西九文化區主要表演藝術場地,於2019年1月開幕,致力保存、推廣及發展戲曲,包括粵劇及其他中國傳統劇種。它面向更多來自區內及世界各地的觀眾,推廣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在2019 年,戲曲中心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地方」之一。  東西方文化和諧碰撞
  • 國戲副院長冉常建:探索院校與戲曲院團聯合培養人才教學模式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指出,目前戲曲院校的教學特點是課堂教學有餘,舞臺實踐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索戲曲院校與戲曲院團聯合培養戲曲人才的教學模式,在邊演邊學和邊學邊演中,為戲曲藝術培養更多人才。冉常建談到,新中國戲曲教育發生了三個質的轉化:從科班教育向有學歷的革命幹部培養的轉化,從單一的中專教育向多層次的大專、本科、研究生教育轉化,從建校之初只有戲曲表演和器樂演奏為主體的戲曲教育向綜合性藝術門類齊全的戲曲教育轉化。對於戲曲教育未來的發展,冉常建也提出了完善措施。
  • 在發展中保護 在保護中發展(藝文觀察·讓戲曲走進當下①)
    1992年,原文化部曾舉辦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所謂「天下第一團」,就是一個劇種只有唯一一個專業劇團——名稱很響亮,現實很殘酷。3年前,我們曾對地方戲進行調研,發現現存348個劇種中,241個劇種擁有國有團體,而靠業餘傳承人自發傳承的佔1/3。可見,稀有劇種在當代的生存和發展,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戲曲傳承著各地的風土人情、方言聲腔、藝術審美。
  • 百戲盛典落幕,中國戲曲如何再出發
    培育人才、培育觀眾、守住劇種DNA、保護瀕危劇種……現場的名家和專家紛紛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百戲盛典3年在崑山演出201場,現場觀眾人數達11萬人次,網絡直播觀看量超1.5億人次,抖音播放量超4.2億次。如何看待戲曲火在電腦和手機上?
  • 中國五大戲曲指的是哪五種
    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1、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2、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之一。
  •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 應邀在京參加戲曲名家...
    西部網訊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在京舉辦精品劇目示範演出活動,特邀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梅攜大型秦腔傳統劇《再續紅梅緣》於12月19日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參加啟動儀式並進行首場示範演出
  • 小劇場戲曲有可能會改變和激活中國戲曲
    小劇場戲曲不小,非但不小,還大有可為。甚至在我看來,小劇場戲曲有可能會改變和激活中國戲曲。從近年戲曲小劇場的路跡看,小劇場本身並不僅僅是以一個空間的概念廣獲共識,戲曲小劇場作品個性意識追求更鮮明。特別通過此次展演,讓我們看到了青年演員對傳統的繼承和自我理解後的突破意識,感到他們創造力正在被很好地激發出來。
  • 枝繁葉茂百花盛 荊楚戲曲魅力新
    這些現實題材的戲曲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反映時代熱點,關注民生話題,充分發揮不同劇種、行當、流派等藝術手段的表演優勢,使作品形神兼備,為觀眾喜聞樂見。大小劇種 同臺競相爭豔湖北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戲曲的重要流變地。
  • 戲曲的行當與服裝
    很多人喜歡看戲,但在欣賞古典戲曲時,對戲曲的劇種、腔調、行當、服裝、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為幫助廣大戲曲愛好者了解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些知識,現就戲曲的行當分類與服裝區別略介如下:戲曲的「行當」,也叫「角色」,是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演化歸結而成的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
  • 2020年陝西省戲曲行當展演圓滿落幕
    連續幾日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劇場鑼鼓鏗鏘,氣氛熱烈,演員們神採奕奕,個個亮出絕活,在展演中盡情釋放著青春風採和舞臺魅力,彰顯了新生代戲曲演員的新興力量,贏得了觀眾此起彼伏的掌聲叫好聲。演出不僅讓觀眾零距離欣賞到了代表全省戲曲最高水平的醜行戲、武戲人才培養成果,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觀眾對傳統藝術的熱情。
  • 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戲曲學院將聯合舉辦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
    圖為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海報2020年正值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和中國戲曲學院(簡稱「國戲」)聯合主辦的2020·北京中國弓弦藝術節將於12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