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年 政協委員親歷記

2020-12-25 中國網

人民政協網北京6月30日電(記者 紀娟麗 劉圓圓 徐金玉)

他們是香港回歸的見證者,見證了歷史永遠銘記的一刻;

他們是香港發展的參與者,共振在香港發展的時代脈搏;

他們是香港未來的推動者,期盼著東方之珠明天會更好;

他們是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們始終在親歷。

回顧篇

鄧竟成

回歸是盛典 終生難忘之

如今已脫下一身戎裝,成為香港航空有限公司副主席兼執行董事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鄧竟成,回首35年的警察生涯,最難忘的經歷當屬擔任1997年香港回歸典禮的總警司。

「其實在回歸之前,上世紀80年末、90年代初,香港曾出現一股移民潮。」鄧竟成回憶起回歸之前的一件事,「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天晚上,我與太太參加一個同學聚會,到場的5對夫婦,除了我們,其他4對都是已經移民或者準備移民的。當晚回到家裡,太太就問我,『我們怎麼打算?』我當時就對太太說:『香港不是我們的家嗎?』」鄧竟成說,自從那次之後,他們家再也沒有討論過類似的話題,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根在香港。

「20年前,當無數目光將注意力集中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時,我在現場的心情卻與大家不一樣。」回憶起當天的情景,鄧竟成仍然很激動,「大家的專注點都是交接的歷史性一刻,而我心中記掛著的是———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出錯。」

鄧竟成說,當時,他們小組負責幾場重要活動。第一場,也是最重要的一場是6月30日晚上政權交接儀式,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英國王子查爾斯、當時的港督及各國政要都在現場,對安保的要求非常之高;第二場是緊隨其後的立法會成立儀式,範徐麗泰宣誓就職臨時立法會;第三場則是7月1日早上,特區政府成立典禮。

「在那48小時裡,只有一兩個小時休息。」鄧竟成清楚記得,前兩場活動結束後,躺在家裡床上的時間是7月1日凌晨5:55,他定了7:00鬧鈴,起床後再開車到會場繼續第三場活動。這種連軸轉的模式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以鄧竟成為首的安保組也習慣了這種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直到7月1日早上10:00的活動完成後,我們才長長出了一口氣,回到警察總部,大家一起開香檳慶祝。」本希望結束後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但太太拉他去看「七一」晚上的煙花表演,想到機會難得,於是他欣然應允。「本想白天先休息一下,晚上再去看煙花。結果回家後,回歸的畫面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裡回放,興奮得完全睡不著。晚上看完煙花表演後,我仍然睡不著,直到7月2日快到中午才沉沉睡下,一睡就是三天。」說到這裡,鄧竟成哈哈大笑起來。「雖然真的很累,但對我來說,這是個榮譽,是一生都難以忘懷的經歷。」

6年半前退休離開警隊的鄧竟成,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定了兩條方向:一是做一些跟年輕人成長相關的工作;二是做一些有意義及自己喜歡的事情。幾年來,他曾擔任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主席,還在電臺節目裡擔任主持人,教年輕人做人處事應有的正確態度,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遇到的問題。

「即便現在任職於香港航空公司,前提也是公司同意我繼續做一些幫助年輕人成長的事及義務工作。」談及現在的香港年輕人,鄧竟成覺得他們現在太受照顧了,什麼東西都來得太容易。「如果要搞好香港青少年的教育,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每個青少年都參加一個志願者團體,通過團隊紀律讓他們知道對國家、社會、家庭乃至朋友都要有擔當。」鄧竟成表示,他將始終致力於幫助年輕人成長。

黃景強

見證與感動 給我內心力量

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近了,20年前那段令人難忘的時光,反而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副主席黃景強的腦海中日漸清晰。

「我是國家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也是香港發展歷程的見證者,看到祖國和香港繁榮發展的這一幕,內心裡實在是高興。」黃景強笑著說,普通話中還帶著濃濃的港味。

早在1978年,身為一名年輕的香港專業工程師,黃景強就曾代表他的老闆,受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其實,黃景強在學生時代就已十分嚮往祖國內地。「我到加拿大留學時,行李裡還裝著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錦繡中華》,這是我特意帶過去的,天天翻。就希望以後有一天能去這些地方看看。當老闆讓我去京開會時,我非常興奮。」

不過,當時觀禮團這位最年輕的副團長也還有一絲忐忑,30歲的他,還不會講普通話。「沒想到,接見我們的廖公(廖承志),開口就用粵語和我們交流,心裡感覺親切又輕鬆。他說,請我們港澳同胞多一點回來參與建設。」

「在慶典上,我見到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後來還在國家的安排下,到新疆參觀,又到四川成都、重慶,後坐船到長江三峽、武漢、廣州,一共遊覽了23天。」那次經歷,黃景強可謂「過了癮」。但行程中,因為對祖國內地,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不了解,還鬧了個笑話。「在新疆,我在車上看到當地人,感覺很奇怪,怎麼還有那麼多外國人在這裡!」黃景強笑著回憶,「這也是我除了香港、廣州,第一次這麼深入地了解內地。」

回去以後,老闆問他此行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建議?黃景強敏銳地說:「投資。可以用外匯來建賓館。」

在他的建議下,老闆與霍英東先生合作,建成了內地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廣州白天鵝賓館。

主權交接儀式那一天,黃景強作為籌委會委員,身在現場。「之前在香港的電影院,每次電影播放完,都會響起英國的國歌。而這一次,在1997年7月1日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起,那份感動已無法用言語表達。」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秉承「文化傳承」的理念,是黃景強內心給自己定下的責任。此次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地點選在了他組辦的饒宗頤文化館。這座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建築,有古樸的紅磚瓦牆,寧靜雅致的綠洲環繞,是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獲獎的首批保育項目。

這裡被打造成一個開放、廣闊的平臺,無需門票,只要推開一扇扇門,就可以自主進行參觀。拾級而上,「活字生香」漢字文化體驗展、「通海夷道絲路行者」海上絲綢之路展覽等,也做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現場更有來參觀的東南亞小朋友流連忘返。「我們希望通過新穎的、多元的網際網路技術,能夠拉近傳統文化和人們之間的距離,讓人們覺得文化有趣、有意思,這更有利於它的傳承和發展。」黃景強為此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款,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這樣的堅持和力量源於一份對一位內地老師的感恩之情。

很多人想像不到,這位始終倡導傳統文化教育、創辦澳門東亞大學(後改組為澳門大學)的黃景強,小時候還曾是個調皮的孩子,對學業不太上心。當時一位來自廣東的老師,用一

個暑假,改變了他的一生。「他暑假義務幫我補課,不僅講課上的內容,還講中國的傳統文化。我仿佛一下子被點通了一樣,再也不貪玩了,這樣才會有我的今天。」黃景強說,「我在回報我的恩師,也正是因為有感於一位真正的老師對孩子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所以我希望做公益、做教育,把更多的傳統文化傳遞下去。」

成就篇

陳清霞

做「一國兩制」的堅定執行者

「在這充滿生機、繁花似錦的季節,我們迎來了香港回歸20周年。為了慶祝這一重要日子,大力宣傳舉世公認的『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我們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度佳日,分享喜悅。」26日晚,香港大會堂,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文藝晚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陳清霞動情地說。

香港回歸前,陳清霞從加拿大學成回港。此後20餘年,從一名普通律師發展成為中倫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著名律師,既深諳國際仲裁事務,又熟知內地司法改革進程,陳清霞可以說是親身體會了香港回歸20年來的變化和進步。她說,香港回歸祖國後,成為一個特別行政區,與內地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又有著不同的政制體系和社會制度,實行「一國兩制」,讓香港既背靠祖國,又聯通世界,獲得了長遠發展。

陳清霞以自己所在的法律界舉例說,隨著香港回歸20年,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與交流更加緊密,一方面國內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外國企業通過香港走進內地的投資,體現在法律業務上,就是內地業務或者涉及內地的業務越來越多。另外,20年來,港方和外方都已經普遍接受合同的適用法律為中國法律,甚至一些涉外的合同也開始考慮將中國法院或仲裁中心作為解決糾紛的地點,這體現了大家對中國司法改革的信心。

20年,香港持續穩定發展,法律界只是一個縮影。如何實現香港的長期穩定發展,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十年前,為充滿發揮政協委員在兩地交流中的作用,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成立。聯誼會設置了多個專業委員會,在不同層面、不同形式開展活動,加強平臺凝聚力,增強委員向心力。

時光荏苒,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從成立、發展到壯大,已經走過了十年曆程。如今的聯誼會,是內地省市聯繫在港政協委員的重要平臺,是港區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參與香港事務的主要陣地,已成為香港愛國愛港社團中的重要力量。

回顧香港回歸20年曆程,陳清霞感慨,「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20年來,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說明「一國兩制」是最佳制度安排。2013年的國慶前夕的一幕,陳清霞久久難忘,那時她剛剛就任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國慶晚會,香港各界代表、社會英賢雲集,共襄盛會,團結、和諧的氣氛感染了在場的每個人。當全場齊聲高唱《歌唱祖國》的時候,她心情激蕩。晚會結束後,漫步在維港岸邊的紫荊廣場,目睹兩岸萬家燈火、高樓林立,海上輪船如織、波光瀲灩,一派溫馨、繁榮的景象。那一幕,就這樣深深印刻在她的記憶中,因為這就是回歸祖國後的香港,自己出生、成長,終身摯愛的地方。

「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謳歌『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鼓舞、激勵我們不忘初心,再接再厲,繼續前行,做『一國兩制』的堅定執行者,為建設香港的美好明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陳清霞說,「衷心祝福我的祖國繁榮昌盛富強,香港明天更加美好。」

石漢基

「書使」家族 不忘初心

漢榮書局,屹立在香港40餘年的名牌書店,寫著一個家族德望與美名共存的歷史。這樣名聲赫赫的書店,將是怎樣的富麗堂皇,大氣豪華?記者前往採訪時,頗有些好奇和期待。沒想到,一走進去,與其他書店並無二致,處處透露的是簡單和樸素。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漢榮書局有限公司董事長石漢基,一頭白髮,親和謙遜地迎了過來。他的辦公室與倉庫毗鄰,桌上滿滿的都是書,且都是做公益用的書。

石漢基說:「其實,我們並沒有專門統計過做了哪些事,只是我父親常說,我們要做一些別人有錢也做不到的事。」石漢基的父親石景宜,被尊稱為「文化書使」。正因如此,到現在,石漢基和弟弟的大多數精力都沒有放在生意上,反而是更多地撲在了文化交流的公益活動中。這幾年下來,他也成為了新一代「書使」。

為了推動港澳特區兩地國民教育發展,石漢基買下了內地一套《中國全方位透視叢書》的版權,內容包括民族、經濟、科技、教育、人口、外交等方面共12冊,將其轉換為繁體字印刷,並贈送給港澳特區各中學、公共圖書館各大專院校。「若是他們不看,那一點作用也沒起到。」石漢基為此費心費力地舉辦了「優秀學生獎勵計劃」及「中國全方位透視———學界閱讀報告大賽」,通過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們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加深對祖國全面的認識,並對獲獎學生給予獎勵。他還專門出版了一套國民教育課本《少年心———家事、國事、天下事》,免費贈送給全港中學做參考。

關注國民教育,也關注傳統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傳播。「中華翰墨情」佛(山)港澳臺中小學生書法比賽,就是一座架起的橋梁。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書法傳承的鏈條上,中小學生是不能忽視的群體。在電腦替代書寫的今天,向中小學生傳播書法文化,顯得尤為重要。」書法比賽非常成功,令石漢基驚喜的是,兩岸四地的孩子,還一人一字地寫出「佛港澳臺一家親」的書法作品。「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這句話,在石漢基心中說了很多遍。

「我的父親一直立足香港,致力於兩岸交往。」石漢基說,父親為實現「贈書報國」的宏願,自1978年便開始向大陸和臺灣贈書。「在那樣的年代,他可以做到將臺灣書捐到大陸,把大陸書帶到臺灣。為了更便於做兩岸工作,他在香港儘量低調。

但兒子理解父親,且一直踐行和傳承著家風。有人統計,近40年來石家總共向海峽兩岸捐贈了700多萬冊圖書,遍布全國700多個地區、2000多個圖書館,總價值超過數億元港幣。

目前,他們在香港僅有一家書局,未在內地做任何生意。在電子書大行其道,紙質書頗受衝擊的今天,漢榮書局仍在捐書、捐資,建石景宜劉紫英伉儷助學金、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挑戰杯獎勵金、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文化藝術館等,用一己之力幫助和鼓勵學生。「即使我們沒辦法捐資了,捐書仍然可以。有時資金不足,我們會把父親收藏的字畫也捐去給學校拍賣。」問及會否捨得,石漢基淡淡地說,「錢本就是身外之物,能夠保證基本需要就可以了。」

在香港這個書香世家,記者更多看到的中華民族尊師重教、樂善好施的優良家風,是奉獻、是付出。石漢基說:「弘揚文化、關心教育、熱愛祖國、支持香港特區發展,努力促進兩岸和平統一,這是我一生要走的路,也是我肩負的責任。」

孫少文

背靠祖國謀發展尋根文化增自信

6月23日這一天,全國政協委員、SML集團掌門人孫少文全家出動,參加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萬紫千紅:香港新水彩》展覽開幕式。展覽在位於香港九龍觀塘的一新美術館舉行,這間美術館由孫少文的女兒孫燕華一手操辦,旨在推動公眾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和香港的多元文化,豐富香港人的文化生活。

「香港回歸20周年,要堅定對『一國兩制』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首要是夯實文化自信。」熱衷於中國傳統的孫少文對國學大家錢穆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任何一國的國民,對其本國以往的歷史,應抱有一種『溫情和敬意』。」「面對民族歷史文化,香港萬萬不能丟了這份溫情與敬意。」

走進孫少文的辦公室,迎面是一幅張大千的山水畫。從辦公室的落地玻璃窗向外望去,香港這座城市所煥發出的活力和生機讓孫少文充滿敬意。

20年來,作為親歷者,孫少文見證了「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親眼目睹這一創舉為香港所延續的穩定和繁榮。「香港與祖國,風雨同舟,命運相依;祖國的不斷繁榮富強,勢必為香港發展打開更美好的前景。」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作為企業家,孫少文深有體會。改革開放初期,他便回內地投資創業,香港回歸之後更加大了在內地的投資,同時將目光投向海外。如今,SML集團已經成為全球三大品牌標籤服務供應商之一,發展為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的跨國企業。

「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香港企業家,我是很自豪的。」背靠祖國,面向世界,讓孫少文的企業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是不少港資企業共同的發展之路。如今,在國家大力推進《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背景下,孫少文正謀劃著將最新的科技引回來,推進東莞工廠進一步向高端智能製造業轉型升級。「只有時刻將企業發展與國家政策緊密契合,才能搭上發展快車。」

重視金融貿易,讓香港經濟快速發展,然而,孫少文看到,香港在推動和弘揚文化上則略顯不足。沒有文化便沒有根,於是,他開始積極參與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十多年來不曾間斷。在今年提交給全國政協的提案中,他建議要積極探索弘揚傳統文化的多元、創新形式,將文化藝術項目推廣延伸至相關學科的國際交流和研討,在藝術、學術層面同步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比如依託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在香港設立故宮學國際研討年會機制,在增強香港文化自信的同時,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第二,要重視培養青年人的文化自信。第三則是要重視中小學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養。

「香港作為海內外文化交流的平臺,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孫少文說,在國家大力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充分發揮香港多元文化潤滑劑的作用,促進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民族盛衰看文化,社會興旺看教育。德才兼備的年輕人,是城市發展的原動力。」在孫少文的影響下,女兒孫燕華留學後回到香港,投身公益文化事業。對於女兒的選擇,孫少文感到非常欣慰,更大力支持。

背靠祖國才能發展,尋根文化才能更自信,這是香港回歸20年帶給孫少文最深的體驗,他表示,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讓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魏明德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穩固

「香港真的是塊寶地,希望香港以及香港的年輕人能看到回歸20年取得的成績,認清當前面臨的良好機遇,發揮好自身優勢。」接受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會長、香港德瑞集團主席魏明德剛從哈爾濱回來,風塵僕僕,又感慨良多。

作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不久前,身兼香港黑龍江經濟合作促進會會長一職的魏明德,帶領過百位香港工商界代表及香港青年代表來到黑龍江參加第四屆中俄博覽會,看到香港年輕人與祖國內地以及俄羅斯的青年暢快交流,無障礙溝通,魏明德無比開心。

有交流就有火花,有平臺就有機會,這是魏明德多年在香港從事金融業的深刻體會。就在第二屆中俄博覽會上,在他牽頭籌劃下,德瑞集團與印尼方和哈爾濱電力集團籤訂了合作協議,要在印尼建設一項大型發電設施。「印尼方在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上缺少資金,祖國內地擁有高端技術,但缺乏項目,這正是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可以做的。」從英國劍橋留學後回到香港,魏明德開始進入金融業,在一家外資銀行工作的他,深切體會到了香港優勢,尤其是在香港回歸後,背靠祖國的香港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魏明德回憶說,香港回歸前,金融機構還是以港資為主。香港回歸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紛紛到香港成立分部,就是瞄準內地市場,也是看到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如今,20年後,中資金融機構已經佔據了香港市場。「現在,走在香港街道上,隨處可見中資機構。」魏明德興奮地說:「其實不是外資金融機構撤走了變少了,而是中資機構紛紛進軍香港且發展迅速,外資相對佔比下降了。」

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回歸20年來,香港金融業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多次公開演講中,魏明德常引用兩組數據:

一是回歸20年來,香港金融業生產總值平均增速是同期GDP的兩倍。金融業在香港GDP中佔比提升7個百分點,金融業成為拉動地區經濟和就業增長的主要因素。為凝聚行業力量,魏明德牽頭成立香港金融發展協會,創辦金融行業國情班,加強業界了解國情與國家發展戰略,更好幫助香港金融業在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尋找到位置與角色,把握未來機遇。

二是由於香港新上市企業及投資者多數來自內地,香港中資行迅速冒起。據統計,亞洲區(日本除外)新股承銷排名中,2007年時只有中國銀行一家中資行打入十大投行,短短十年間,至2016年的十大投行僅得兩家美資行,其餘8家均為內地投行。

金融業的持續發展,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也讓魏明德看到了機遇。他說,香港回歸祖國後,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香港與內地的深入融合,尤其是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建設,香港金融業大有可為。於是,2014年,他放棄讓不少人羨慕的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一職,創辦了德瑞集團。

多年在香港從事金融業的經歷,不僅讓魏明德收穫了專業經驗,更積累了豐富資源。於是,他積極發揮優勢,帶領協助內地企業一同「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助推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目前,德瑞集團與以色列及馬來西亞政府合作的創新科技、清潔能源項目都在順利推進中。

「推進『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是了解當地的國情,例如,我們在印尼的一個項目,在收購土地時,當地原居民就提出要免費為他們建學校,那麼就要找有國際視野的學校合作,香港就有這方面的優勢。」魏明德說,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好香港的橋梁作用,加強交流,讓更多香港中小企業和香港年輕人參與其中,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才能更加鞏固。

展望篇

梁亮勝

社團是愛國愛港重要力量

隨著回歸20年的日子越來越近,香港各種回歸慶祝活動也陸續展開。6月25日,由香港客屬社團總會主辦的「水陸繽紛嘉年華」大型慶祝活動在香港大埔科學園舉行,集競技運動、娛樂、親子與美食於一體的嘉年華活動,吸引了上萬名香港市民前往。這是香港各界慶祝回歸祖國20年活動的一角,也是香港社團強大影響力的生動寫照。

活動現場,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客屬社團總會主席梁亮勝。「20年前回歸前夕,那時的香港頗有些人心動蕩,社團要做的就是提振信心。」梁亮勝回憶說,「記得那天傾盆大雨,社團組織了香港數百萬市民,冒雨走上街頭,迎接解放軍、中央駐港機構踏上香港土地。那天的場面非常感人,那種熱情,是我人生最震撼的記憶之一。回歸20年來,社團組織已經成為愛國愛港的重要力量,堅持用社團凝民心、聚民力,香港的未來一定越來越好。」

「香港是個社團社會。社團組織通過鄉情、親情、血緣和一些商業交往,將鄉親們連接起來,形成一種長期的友情。」梁亮勝說,在社團組織裡,人們互相鼓勵、互相支持,這樣的連接很讓人信任。「所以,在香港,很多政協委員都雲集在社團組織裡,傳播正能量,為香港建設多出一分力。」

「別看我們現在搞活動,動輒吸引上萬人參與,以前可不是這樣的。」梁亮勝說,一些不了解社團組織的市民,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觀望。好在很多社團長期堅持,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市民看到社團豐富的活動與影響力,給香港社會發展帶來的正能量,漸漸地他們也願意加入其中。「比如香港廣東社團總會,三年前不過是30萬會員,而現在已經發展到350多個團體,擁有60多萬會員。香港客屬社團總會,也從成立之初的64個團體增至目前的73個團體。」

做社團工作,是要動腦筋的。梁亮勝介紹說,以前的客屬社團成立之初,只考慮到廣東人,所以叫「香港廣東客屬社團總會」,後來發現除了廣東人,香港還有很多客家人。於是5年前,客屬社團決定去掉「廣東」二字,變成了現在的「香港客屬社團總會」,成為香港所有客家人的組織。「做社團工作,就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想辦法讓市民了解你、接納你,讓他們覺得加入進來非常愉快,這樣社團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香港新一代年輕人對國家、對家鄉缺少了解。父母讓他們回家鄉看看,他們不理會,反而是通過社團組織一幫年輕人,互相帶動,他們就願意回家鄉了。」梁亮勝說,去年,他帶隊組織700餘人回家鄉廣東梅州,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年輕人。「有些年輕人已經20歲了,不僅從沒有回過梅州,有的甚至連深圳都沒去過。」

通過與年輕人聊天、座談,梁亮勝發現,家鄉的親情、風景、經濟建設、城市面貌感染著他們,他們沒想到家鄉原來這麼美好。行程結束後,他還組織每人寫一篇小文章,或者用鏡頭記錄下自認為最美的家鄉,並在照片背後附上自己的感受。「類似『尋找家鄉故事』的活動,幫助香港青年認識家鄉,效果非常好。香港客屬社團總會每年都要搞幾次,通過這樣的活動,才能真正幫助香港年輕人增加對國家的認同感。」梁亮勝堅定地說。

王惠貞

青年是香港的未來

「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6月27日,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4位香港青年歌唱家縱情高歌,與上海愛樂樂團同臺獻藝,美妙的音樂唱出了對香港回歸20周年的祝福。

促成這樣一場雙劍合璧演出的,正是坐在臺下、臉上掛著淡淡笑容的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王惠貞。

「這是我們今年一項新的嘗試,希望日後有更多內地與香港青年人在音樂藝術上的合作交流。」王惠貞開始做香港青年工作,始於2004年。彼時,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

「眼睛看到的才算知道了。」王惠貞真誠地說,香港青年多走進內地,多去看,才能認識國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比別人講多少都要好。」

帶著這樣的理念,她牽頭的交流第一團啟程了。「剛開始學生不好找,我們就組織委員中的第二代參加。沒想到反響很熱烈,廣西共有14個市,我當初就計劃一年做一個團,去一個地方,可以先做14年……」

眼看著,規劃的「14年」已經到來,王惠貞的青年團,卻不僅走出了廣西,走進了廣東、上海,更走向了世界。這其中,香港青年的內地實習計劃和創業計劃,影響尤為深遠。

香港青年到內地交流,不能單以旅遊的形式走馬觀花。

「做青年活動,不是浮雲,而是要落地,深入基層。2011年前後,我們啟動香港大學生內地實習計劃,就是希望孩子們通過在內地實習交流,更深入地了解這裡,積累工作經驗。」為此,她爭取到了與香港中直企業協會合辦,將難得的國企實習工作機會提供給香港青年。「國企神秘的面紗在學生面前揭開,包括中國銀行、中國人壽等,規範的制度化經營,令學生們眼前一亮。」

不僅如此,很多青年學習社工專業,還可以到上海大劇院、歌劇院、街道辦等單位,有不可多得的鍛鍊機會。「尤為特別的是,內地老師不只是給他們工作,讓他們真正有活兒幹,到了周末,也帶他們去了解真實的上海、廣州。在企業實習,高管每周也要抽出時間給學生進行培訓等。」王惠貞說。

上海閔行區統戰部更加別出心裁,邀請香港青年做一天的上海市民。一個上海家庭接待一位香港青年,通過一天的深入交流,更了解當地的文化底蘊和生活習慣。

有實習有就業,更有創業。

「我們申請到了青年創業基金,通過網絡報名的已有300多個,實際提交的設計方案也有160多個,但我們只能選出10個進行資助。在社團做會員,可以做得很廣。做青年工作,卻要做得深。若只是泛泛地傳播,作用很不夠。」王惠貞說。

王惠貞還為創業青年訂製了一套學習方案。「我們邀請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士進行培訓,這些課程,不只是被選上的青年可以聽,當初那些報名的青年人,都可以免費來上所有的課程。」王惠貞說,「給他們創業基金,是要讓他們真正了解創業是怎麼一回事,具備創業的技能。」

值得欣喜的是,現在參加過實習計劃的學生,有一些留在了內地發展,更有的成為了國企中的骨幹。還有幾位創業青年,自己去了「一帶一路」相關的20多個國家,由此在廣州做了一個平臺項目,未來商機無限。

「作為政協委員,港澳委員有著雙重責任,既要推動內地長期發展,也要維護香港的利益。加強社團中的青少年工作,對於內地與香港的發展,都很有幫助。青年人是我們工作的方向,他們代表未來,值得我們更多的期待。」王惠貞說。

相關焦點

  • 香港回歸二十年!來聽浙江人香港人「異鄉」打拼的故事
    李德麟:忘不掉那一夜的大雨和心情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常委、香港浙江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香港大唐金融集團副主席兼執行長李德麟。「我來香港三十多年,至今難忘20年前的6月30日,那天晚上雨很大……」李德麟在電話裡說起香港回歸當晚的情景。1997年6月30日,李德麟早早和全家人圍在電視機前,守候著激動人心的時刻。
  • 記唐山市政協委員、百川集團總裁楊淑傑
    接軌世界領跑未來——記市政協委員、百川集團總裁楊淑傑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本報記者 張磊 通訊員 常永利 楊群)她是國內最大軌道交通檢修試驗設備製造企業的掌門人,她是「以人為本,科技創新」經營理念的倡導者,她還是一名關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 讓老字號回歸中山路商圈 思明區政協委員建議打造美食城
    思明區政協委員認為,如今的中山路遊客聚集,應讓「老字號」抱團發展,在中山路商圈打造「老字號」美食城,讓遊客能更好地體驗廈門的飲食文化。  【抱團發展】  利用空間打造美食城邀外地「老字號」一同進駐  飲食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
  • 陸東立委員:2018年政協委員述職報告
    陸東立委員:2018年政協委員述職報告 www.gxbszx.gov.cn  2019-01-09 15:01  閱讀:197713次  作者:  編輯:楊煜智  來源:平果政協辦
  •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香港疫後重生需要團結
    中新社香港5月19日電 題: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香港疫後重生需要團結中新社記者 曾平即將第八次參加全國兩會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施榮懷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專訪時表示,今年兩會他除了會提出有關工業界發展的提案以外
  •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美眾議院通過涉港法案昭顯美國偽民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美眾議院通過涉港法案昭顯美國偽民主的霸權 10月16日電 (記者 索有為 唐貴江)美國國會眾議院當地時間15日審議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等涉港法案,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16日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對此表示強烈譴責,認為該做法昭顯美國偽民主的霸權,必將遭到香港廣大市民、香港主流民意的堅決反對。
  • 紫荊花終要向陽開放——訪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
    7月1日以來,香港國安法落地施行,填補了香港回歸23年來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漏洞,為香港社會由亂入治打開全新局面,讓香港民眾歡欣鼓舞。「紫荊花終要向陽開放。」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凌友詩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國安法的出臺,體現著中央堅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誠意與決心。我們堅信,有祖國做強大後盾,東方之珠定能重新綻放璀璨光華。」
  • 港星湯鎮業升級當廣東省政協委員(圖/簡歷)
    資料圖:香港影星湯鎮業。 中新社發 黃躍輝 攝中新網12月30日電 昨日公布的第十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名單,香港男影星湯鎮業成為其中一員。他由廣州市越秀區政協升級為廣東省政協委員,也算是娛樂圈的一個傳奇。香港「明報」報導,湯鎮業是無線的五虎將之一,跟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與苗僑偉同時期出道,他在《天龍八部》中演段譽成經典角色。不過,觀眾對他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他與翁美玲的一段情,翁美玲自殺身亡令他被千夫所指。交上黴運的湯鎮業星途載浮載沉,更曾拍三級片;1992年與亞視藝員姜坤結婚育有3子女但離婚收場。
  • 香港回歸後是否要改變政治體制?李瑞環講了一個老太太洗茶壺的故事
    香港將以無可阻擋的步伐奔向祖國的懷抱!但回歸路上依然面臨各種挑戰。△1997年6月26日,全國政協迎接香港回歸座談會在京舉行。 人民政協報記者 姜貴東 攝1993年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李瑞環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主席。
  • 1997vs2017 香港回歸二十年數據大盤點
    《數說香港》系列短片,帶你360度看香港。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年,這套七集的短片,從就業、人口、貿易、旅遊、婚姻、住房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現了香港回歸20年來的變化,以數據作支撐,用事實來說話。想去香港旅遊?想知道香港人月收入多少?想跟香港人「談婚論嫁」?想問問香港人如何買房?
  • 全國政協委員歐陽堅:近8年甘肅變化最大的是農村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協主席歐陽堅接受採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以釘子精神帶領幹部群眾埋頭苦幹,推動貧困地區面貌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打贏脫貧硬仗奠定了決定性基礎。
  • 彭丹做客《鏘鏘三人行》暢談從性感豔星到政協委員
    彭丹做客《鏘鏘三人行》(視頻截圖)前晚,昔日的「性感豔星」、如今的「政協委員」彭丹做客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在香港娛樂圈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彭丹突然低調轉戰內地發展,15年來拍了不少紅色主旋律作品,如今更成為甘肅省政協委員,惹來外界的不少質疑。在前晚的節目中,彭丹提出「女人不單要有胸部,還要有胸懷」,並稱性感不等於暴露,她拍攝香港商業電影的底線是三點不露。對於豔星能否出演主旋律電影的爭議,她表示:「我覺得可以演,電影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只是類型不同而已。
  • ...當一名好委員 ——記九屆縣政協委員,東運集團靈臺交通技工學校...
    【政協委員風採】辦一所好駕校 當一名好委員 ——記九屆縣政協委員,東運集團靈臺交通技工學校校長曹… 2021-01-07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法庫縣政協主席劉連恆走訪部分政協委員
    中新網遼寧新聞12月14日電 據法庫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消息,縣政協主席劉連恆在走訪法庫縣部分縣政協委員時指出,今年以來,政協委員紮實履行政協各項職能,不斷提升政協工作的科學化水平,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 全國政協委員的「原子筆之問」:用「自主創新」解題
    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的「原子筆之問」:用「自主創新」解題   全國政協委員的「原子筆之問」:用「自主創新」解題   【解說】3月9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多名政協委員將就有關議題作大會發言。
  • 全國政協委員陳開枝'洩密':我有三個提案
    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明天召開,在粵全國政協委員昨起陸續赴京  特派記者尹安學、通訊員吳睿報導:昨天開始,部分在粵全國政協委員陸續抵達北京,參加將於明天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  「一年就這一次大會,一定盡力行使好參政議政的職責!」
  •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召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職動員會
    今天(5日),在市「兩會」前夕,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召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職動員會,社市委主委錢鋒出席並講話。會上,社內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踴躍發言,交流了各自準備的建言內容。會上氣氛熱烈,代表委員們就不同議題提出見解,共同推動建言的深入深化。錢鋒邊聽邊記,同代表委員們深入討論,並就一些話題談了自己的建議。「去年動員會上,與大家相聚一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錢鋒說,「今天,在座代表和委員提出了許多好的議題。這些議題涵蓋範圍廣、研究程度深、立意站位高,大家都很受啟發,收穫頗豐。」
  • 全國政協委員張水波教授傳達全國兩會精神
    本站訊(通訊員 王晨)為認真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6月28日下午,期刊中心黨支部與組織部、統戰部、黨派辦聯合黨支部共同學習2020年全國兩會精神。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張水波教授為與會老師進行了精彩的宣講報告。校黨委常委、校長助理、統戰部部長張力新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了支部學習。會議由期刊中心黨支部書記陳金龍主持。
  • ...文化的忠實守護者丨記松江區政協委員、區道教協會會長顏春喜道長
    【委員風採】堅持文化自信,做傳統文化的忠實守護者丨記松江區政協委員、區道教協會會長顏春喜道長 2020-07-17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外地政協委員品嘗「建甌名小吃」
    東南網訊 「就這味道,吃起來既糯又柔,滑溜可口……」建甌市政協委員宋聲良吃著芋餃讚不絕口。13日,建甌市政協主席葉國壯帶領外地政協委員到正宗老字號安泰「雙李記芋餃」、解放路「三家村扁肉」品「建甌名小吃」。「光餅、扁食、芋餃、板鴨、大腸粿……」是我們在外遊子的思念,每次回到家鄉,就想來嘗嘗。外地政協委員張建利說。「都是熟悉的味道,吃起來特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