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wetpixel、bbc、Roger Munns博客 翻譯:雪梨貓
4年製作、125次考察、39個國家的訪問、6000小時水下拍攝、1000米探測深度,7集的《藍色星球2》為觀眾展示了新的故事,用壯觀的新坐標和非同尋常的動物行為,幫助我們更好地欣賞和了解海洋的神奇與魔力。
早在2001年,《藍色星球》的創作團隊就把觀眾帶入了之前未曾在電視上見到過的海洋世界。後來,獲得無數獎項,為BBC在自然歷史的水下拍攝題材中贏得了很多讚譽。16年過去了,續集在先前的基礎上,又利用創新的電影工藝技術為觀眾展示了更多未知的海洋世界,呈現出「完全真實的大自然」。
技術的變革
在《藍色星球》系列的拍攝中,使用的技術和設備是不同的。《藍色星球2》使用的是UHD無人機搭載數字攝影機拍攝海洋上發生的事件,而《藍色星球1》則使用的是16mm膠片在直升機上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這部劇拍攝設備的主角,《藍色星球2》採用了RED DRAGON 6K數字攝影機取代了膠片機,得益於它超高的解析度和16.5檔+的動態範圍,曾被用於大多數的大型自然歷史作品的拍攝中。其攝影機在操作上,感光器在6K時最高真速為100 FPS,可利用REDMOTE遙控器進行無線控制。還有它的DSMC模塊化設計,搭配不同的模塊能夠適配幾乎所有的拍攝場景。在呈現出細節驚人的視頻效果的同時,不會出現大型設備系統因沉重而影響工作效率的負擔。
一名攝影師在談及拍攝設備時,他提到:「兩年以來,在拍攝中,RED一直被廣泛使用,幾乎沒有出現任何大問題。而且R3D格式高質量的畫面信息記錄,使得後期在二次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最精準的色彩信息還原和營造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雖然在拍攝上,許多攝影師也有其他的喜好,如使用VariCam或FS7,一些拍攝長鏡頭的攝影師喜歡使用Amira。但使用RED的好處是,1、輕巧便攜的機身。2、無論是陸地還是水下拍攝,都有與其配套的低通濾鏡(OLPF)搭配使用。比如:水下低通濾鏡在海洋深處能夠克服光線不足,呈現出很好的色彩效果。在一定程度上RED攝影機能夠彌補其它機型的個別不足之處。
在這個系列的拍攝中,還專門為RED攝影機配備了水下外殼、雲臺、無人機,以及肩扛設備等等,這麼高的便攜性,可能就是被大家廣泛使用的原因。
當然,也有用到其他拍攝設備:用於低照度拍攝的Sony A7S / A7S2相機,Phantom 4K Flex用於超慢鏡頭拍攝,還有GoPro。
另外,他們還為拍攝定製了「Scope」鏡頭,可以讓攝影師接近非常小的生物,但是廣角的。觀眾通過這個鏡頭拍攝出來的畫面,可以感覺到自己縮小到同小動物身體的大小,沉浸在這種宏觀的世界中。像這樣的鏡頭,通常用來拍攝陸地上的自然歷史故事比較多,而對於水下工作來說還是比較新的,攝影師成功地把一些情節展現出真實嶄新的面貌。
另一個技術上的改變,就是隨著水下呼吸器潛水技術的進步,使之攝影師在海浪之下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拍攝。「第一次,我們可以在水下放樣和坐著觀察,」導演解釋道。「之前只有45分鐘的潛水時間,現在,可以達到三小時,這是革命性的改變。」
同時,還有兩項突破,當涉及到在夜間拍攝時,可以使用低照度和紅外線攝影機,並通過使用微型攝影機與小型魚類近距離親密接觸。
「水下拍攝的一大挑戰,需要給攝影師一種方向感」 ——詹姆斯·霍尼伯內
「在水下拍攝,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水裡給讓人的感覺,面積非常大且非常藍,沒有方向感。」導演說:「要想了解任何拍攝對象的性格,就要了解它們的世界,這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拍攝整個旅程的鏡頭,水下攝影還使用了一系列專門開發的設備:
把攝影機放在抹香鯨身上
一群抹香鯨的水下鏡頭把觀眾帶到了它們的世界,而與成年鯨魚一起潛水的小抹香鯨的鏡頭只能通過給鯨魚裝上攝影機才能拍攝到。
這些小型橙色攝影機標籤通過用一根釣魚竿放在鯨魚身上,並用吸盤固定在哺乳動物的身體上。在30小時後設備會自動釋放,攝製組人員可以使用無線電標籤的定位找到設備。
用凡士林保護自己,微型攝影機跟蹤拍攝兩名勇敢的攝製組成員決定拍攝最致命的水母,其觸手長達30米。為了避免被蟄傷,Rafa Herrero和Andrea Casini在加那利群島拍攝的三個月時間裡,用氯丁橡膠和凡士林保護自己。
他們設計了新的攝影機設備是一個專業的浮動裝置。這意味著攝影機可以沿著水母的同一條水流滑行,把一個微距攝影機附在船的側面拍攝靠近的觸手。當條件穩定到足以拍攝時,畫面就會被記錄下來。
在冰山上拍攝海象
一隻母海象試圖為她的幼崽找到一片海冰,以讓它休息的動人畫面。它能喚起人們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是一種令人回味的方式。
為了拍攝,專業攝影師不得不攜帶一臺重達50公斤的UHD「巨型鏡頭」攝影機跳入冰冷的南極水域。它太大了,需要三個人才能把它弄到水裡。
這是與開發商Gates Underwater Products公司一起建造的24英寸半球形埠作為分屏鏡頭,工作人員無論在水線以上還是水線以下都能夠實現完美的對焦和曝光。
巨型鏡頭設備使我們能夠清晰地記錄在水面以上的世界和水下世界的情境。例如,當我們拍攝坐在海冰上的海象時,你可以看到浮在巨大海冰下方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
鯊魚離得太近
在海底700米深處,你不太清楚你會發現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在潛水艇上的三人小組發現了一些巨大的六鰓鯊,差點成為了它們的晚餐。
幸運的是,所有的製作人員和技術安全地回到了地面。
在完全黑暗的世界裡拍攝
蝠鱝不是生活海底的居民,它生活在淺海區域。然而,為了拍攝它們,攝影師需要克服在黑暗中拍攝的挑戰,UHD低光攝影機對於科爾特斯海的拍攝使用上有很大的影響。在這裡,高感光度的佳能和索尼相機用於拍攝夜幕降臨的夜光中拍打翅膀的淺水蝠鱝。
該劇製片馬克·布朗羅表示,低光技術發展如此迅速,那些由光線創造出藍色效果的浮遊生物,從未像現在這樣被拍攝出來。
他透露:「如果我們在夜間埋伏用光照亮掠食者,它就會留在它的洞裡。但是它不能檢測到紅外線,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捕捉到以前從未見過的行為。」
UHD水下探頭攝影機是由一個帶有微小前端元件的鏡頭組成,用於捕捉珊瑚裂縫內的小型珊瑚礁鏡頭。他說:「我們設法進入珊瑚礁,並在其中尋找,就像自己是一條小魚,章魚的觸鬚在圍繞四周到處都是,真的覺得自己就正在經歷這種事情。」如果沒有水下探頭攝影機,就不會有這些身臨其境的鏡頭。
潛水艇是如何工作的
為了能在1000米波濤之下拍攝,在《藍色星球2》的拍攝中使用了兩艘潛水艇,需要住在船上勘探並研究航線。
三個人需要花6-8小時的時間呆在重達八噸的交通工具上,但是拍攝所需的鏡頭最多需要12個小時才能完成。所看到的「氣泡」是由七英寸厚的丙烯酸組成的,當進入到未知的地點時,它會起到保護作用。其中一個潛水器上裝有8K攝影機,以便看到最小的生物。
另外一個創新是使用UHD tow-cam攝影機,它能夠正面拍攝掠食的魚類和海豚。以及,Suction-cam攝影機提供了捕捉鯨鯊的POV鏡頭,並且還能進行巖石池的UHD運動控制延時攝影。
接下來的內容來自Roger Munns博客,關於這次水下拍攝的自述,了解一名攝影師的工作歷程。
我拍了四集中的9個故事,以下是我個人統計的一些數據。
拜訪的國家: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哥斯大黎加,巴哈馬,馬爾地夫,印度尼西亞,日本
實地拍攝天數:150天
我拍攝的故事數:《同一片海洋》(2),《珊瑚礁》(4),《深藍》(1),《我們的藍色星球》(2)
呼吸器記錄時間:225小時
記錄的總潛水時間(大約):560小時
最長持續潛水:253分鐘
在cafetiere做跳水次數大約為:240次
雖然我參與拍攝了幾個故事,但是我仍然不過是一臺大機器裡的一個小齒輪。研究、製作、管理、編寫和剪輯該系列投入了許多精力和時間。最後一集是在布里斯托整個製作組加上攝影師、科學家、全體船員、直升飛機駕駛員,以及甚至是潛水艇駕駛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每段內容都是經過數月研究的結果,攝影組裝備精良,做好充分準備並且非常關注細節,因此才能拍出如此精美的畫面。我很驕傲並榮幸成為這個才華橫溢、敬業的團隊的一員,並參與製作了該系列。15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度假村攝影師時,我在西巴丹水上屋看了《藍色星球1》,該紀錄片對於我職業生涯的開始具有很大啟發,而我仍然無法相信自己居然參與了續集的拍攝。
我大約是在3年前加入該項目的,當時我向《同一片海洋》和《珊瑚礁》的製片人喬納森·史密斯提了些建議,但吸引他的卻是我在SWV工作時得知的一條小丑魚的行為。在《珊瑚礁》播出前,我不會透露小丑魚到底做了什麼,但它的行為真的很出乎人意料之外!幾個月後,我和喬納森帶著350kg的設備、一臺呼吸器和計劃回到了馬布島!快進到兩年前的2017年6月,我和雷切爾·巴特勒、丹·比切姆正在日本結束《藍色星球2》的最後拍攝,這兩人在過去兩年的製作中成為了好朋友。
雖然,參與製作該項目我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比起整個團隊的工作量不過九牛一毛。這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紀錄片不僅製作團隊規模大,而且製作周期非常長。
我曾經為BBC自然歷史部門拍了些大型紀錄片,比如《生命》、《冷血生命》和《生命的故事》,但這是我首次參與拍攝多個故事。我很高興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合作機會,並且尤其高興能為珊瑚礁片段的拍攝風格和畫面做出貢獻。設備方面有一些很棒的創新,比如水下滑軌,機動宏觀定位器和Scope鏡頭,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製作水準和從棲息於珊瑚礁的小動物視角來拍攝。
即便如此,大多數拍攝仍然是使用傳統的水下攝影設備,比如使用了Gates水下攝影機罩以及 RED Dragon 6K攝影機。這些大型感應攝影機對於多年前使用的小尺寸晶片、標清畫質的廣播級攝影機拍攝的《藍色星球1》而言,有很大的進步。RED DRAGON 6K攝影機擁有30.7x15.8mm(對角線34.5mm)的大尺寸感光器,對於極限光線環境下的處理,16.5+的動態範圍和4K拍攝下150FPS的驚人升格能力,讓畫面層次豐富細膩。
與此同時,使用無氣泡的呼吸器可以防止被打斷和在水下待得更久,這些技術的進步意味著我們現在能夠以電影製作風格來拍攝水下場景,就和拍攝陸上的野生動物影片一樣。
我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珀西』,這隻魚使用珊瑚來打開貝殼吃裡面的肉,但是它所依賴的珊瑚卻面臨海水溫度上升的威脅,致使許多珊瑚被漂白,死亡。
最讓我感到自豪的事情之一是《珊瑚礁》裡很大一部分發生在西巴丹島,西巴丹島是個獨特且迷人的島嶼,擁有世界上最棒的一些珊瑚礁潛水點。這是個讓馬來西亞人尤其是沙巴人感到驕傲的地方,而我希望他們會為它在國際舞臺上亮相而更為自豪,並且這將轉化為對它的持續保護和關懷。這部紀錄片並未迴避討論海洋和海洋生物所面臨的威脅。儘管在當地保護和管理珊瑚礁對於防止破壞性捕魚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全世界人民改變生活方式。
2016年和2017年的漂白事件使我在澳大利亞拍該紀錄片時拍的一些珊瑚礁深受其害,這些大型漂白事件發生得越來越頻繁,我希望我們所拍的影像能使人們更尊重和熱愛海洋(以及海洋生物),更好地保護這個寶貴的環境。
在小團隊裡工作往往會培養出偉大的精神,而我很幸運能與一些出色的製片人、研究人員和助理合作。條件通常很艱苦,工作時間很長,設備有時損壞就得立即改變計劃,但我們總是懷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神,幽默感和所掌握的豐富知識來完成一切。
經過三年的努力工作,終於可以坐下來看片了。希望大家都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