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五次收復臺灣的始末

2020-12-24 七話歷史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道盡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之情,也體現了他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主權,任何人都不能有分裂祖國統一的想法。而現在有一些心懷不軌的國家和勢力卻想方設法地分裂我們和臺灣同胞,有的人更是公開發表分裂言論,這完全就是「漢奸」行為。古有鄭成功率2萬大軍收復臺灣,才有了臺灣17世紀的發展,而今我們絕對不能忘本。

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一部分

最早是在三國時期,那時候的臺灣名叫夷洲,當時的吳國為了發展勢力,在公元230年間派諸葛亮和孫權渡海峽來到了夷洲,那時候的臺灣條件非常惡劣,吳國的軍隊遭到了當地土著的抵抗,最終返回到了大陸。到了隋朝,隋煬帝也曾先後三次派軍隊去到臺灣(當時稱琉球),經過3年東徵,隋軍獲得勝利,當時還從臺灣帶了好幾千人回來,那時候就像是收復了一個野蠻小部落。從此琉球就成為了中國的一部分。

歷史上正式駐軍臺灣

到南宋時期(公元1171年),汪大猷奉王室之命駐守臺灣。當時的臺灣非常落後,為了島上的人民能夠更好地生存,汪大猷駐守臺灣期間就不斷地謀求臺灣地發展,實行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建牙開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駐軍臺灣。

歷史上正式管轄

到了元朝,這個與中國古代大陸也是隔海相望的領土得到了正式的管轄,元朝時設立澎湖巡檢司,正式對臺灣進行管轄。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現在的臺灣),當時的臺灣隸屬福建,而且是名副其實的福建省泉州同安縣(今天的廈門)澎湖村。這也是歷史上中國正式在臺灣設立行政機構實行管轄。

一直到明朝,都延續了巡檢司一職,而巡檢司是元明清時期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主要就是朝廷用來管轄那些偏遠、人煙稀少地方的職位,就好比現在的「村委會書記」。

第一次從外賊手中收復臺灣

公元1602年,在明朝大將軍沈有容帶領軍隊來到臺灣,殲滅了當時在臺灣海峽一帶猖狂的倭寇,百姓熱烈歡迎大將軍的部隊來到臺灣,趕走了倭寇,這也是歷史上中國第一次趕走外賊,收復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明末清初,荷蘭殖民者搶佔了中國臺灣,公元1661年,鄭成功親率兩萬大軍東徵,成功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廢除了殖民者的剝削制度,設立學校、實行農耕、發展文化和經濟,這才讓臺灣在歷史上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想要將臺灣作為自己的抗清基地,但是他沒過多久就去世了,自此他的子孫開始了對臺灣地區長達近20年的管理。1681年清朝政府派施琅大將收復臺灣,結束了鄭氏一族對臺灣的管轄,至此臺灣正式與中國實現了歷史意義上的統一。

1684年清政府設置立臺灣府,隸屬福建,康熙加強了對臺灣地區的行政管轄,增派軍事力量的同時也不斷發展臺灣的經濟文化。

清末臺灣被割佔

日本在1894年向清政府發起了侵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午中日戰爭,最後清政府敗退,籤訂了歷史上最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直到二戰勝利後,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現在的臺灣

歷史問題

解決了外患還有內憂的問題,1949年蔣氏集團敗退臺灣,導致海峽兩岸分離至今。然而臺灣自古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民族的底線,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可挑戰。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明末之後收復臺灣,第一次38年,第二次22年,第三次代價最大
    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臺灣幾次離開祖國懷抱,又幾次被收復。最後一次離開祖國懷抱是在國共內戰之後,國民黨敗逃臺灣,至今沒有回歸。明末之後有過三次收復臺灣,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三次。
  •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圓圓尋親歷險記二:收復臺灣
    2020-12-30 21:43:39 來源: 今日臺灣 舉報 借其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屬性,以及外皮綠色、內心紅色,象徵臺灣當代具有普遍意義的熱愛臺灣和祖國的熱血少年。動畫片一共五集,採用穿越的思路讓圓圓參與到歷史事件中,借圓圓的視角回顧並講述臺灣的「前世今生」,通過追溯重要的臺灣歷史事件和人物,展現兩岸的「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淵源。
  • 歷史上收復臺灣背後之英雄們的恩恩怨怨
    康熙時期收復臺灣,第一功臣當然是施琅,然後是姚啟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李光地,明珠也能算半個。這幾個人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收復臺灣的問題上都很堅決,都有貢獻,但在收復臺灣以後,對臺灣是棄是守上則意見相左,好在康熙深明大義,終於把臺灣納入版圖。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個一個說。
  • 收復臺灣的見證者——臺南赤崁樓
    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臺南為基地掠奪附近海域,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也開啟了漢人往臺灣移民的歷史。公元1624年,荷蘭人佔領臺灣,於大員港建立奧倫治城,後更名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並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歷史是如此巧合,這一年正好是38年後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的那一年。
  • 《鄭成功收復臺灣》告訴你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人生軌跡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默讀課文,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認識鄭成功的愛國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2、認識「憎、廈、艦、銘、撰」等生字;積累「憎恨、銘記、撰寫、千軍萬馬、張牙舞爪、走投無路」等詞語。教學難點: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認識鄭成功的愛國精神。教學過程:一、揭題,質疑1、導入:在我們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愛國將領、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西班牙人打敗明軍,開始了對臺灣的統治。然而好景不長,荷蘭人也看到了臺灣這一塊肥肉,他們也打敗了明軍,也打敗了西班牙,將西班牙人從臺灣趕走。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其實,我們從明朝後期就開始落後了。歐洲人在四處冒險,開闢新的領域,而中國人只有鄭和下西洋,但是後來卻從海上退回去了,再次回到了陸地,開了歷史的倒車。這一退回陸地,直接宣告了中國落伍於世界。
  • 鄭氏三代佔據臺灣的簡述和清政府收復臺灣的措施及經過
    ,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後鄭成功率部於1661年陰曆二月開始攻臺、在經歷了將近一年的艱苦作戰後隨著荷蘭駐臺灣最高指揮官揆一籤字投降,遠離祖國38年之久的臺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鄭成功率部收復臺灣的軍事行動,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重大勝利、通過這一鬥爭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因為它和祖國大陸本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部分的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臺灣在歷史上曾稱「島夷」、「夷洲」、「琉球」。三國時期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志》(約成書於264—280年)中記載,吳王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萬人遠徵,到達夷洲。這是歷史上有關臺灣的最早記載。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鄭成功趕走紅毛真乃民族英雄,但還有一人比他更早收復臺灣!
    臺灣海峽的海底就像一條河谷,有向南和向北兩大河系,這是當它還是陸地時,被河水衝擊、侵蝕而形成的,最深處不過100米,大多數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臺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從臺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臺灣。
  • 臺灣歷史概況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先住民系古越人的一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即今臺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關於臺灣最早的記述。隋朝曾3次派人到臺灣(時稱流求),「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
  • 美麗臺南,濃縮寶島四百年變遷,鄭成功由此登陸收復臺灣
    到臺灣旅遊,其實應該把臺南作為首選。因為它不僅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也是全島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小吃文化名鎮,更因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驅逐荷蘭殖民者,由此登陸收復臺灣作為首府經營,這裡人文薈萃,幾乎濃縮了整個臺灣地區的四百年歷史變遷。臺南是全臺灣的美食博物館,赤崁棺材板是臺南特色必吃小吃!別看名字嚇人,但寓意升官發財!所以,臺南旅行就從探尋美食開啟吧!
  • 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他的行為對中國,最大意義是什麼?
    然而我們也知道,荷軍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的洋槍洋炮可厲害著呢,況且他們已經在臺灣駐紮好一陣了,還建立了軍事據點,想要攻下他們絕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麼,鄭成功具體是如何收復臺灣的呢?他的行為又有怎樣重大的意義呢?
  • 為中國收復了『百萬領土』,把臺灣變為中國一個省,是他提出來的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目前新疆領土約160萬平方公裡。如果左宗棠當年沒有收復這片土地,中國的領土就要減掉一塊。朱五宗黨收復新疆的過程並不順利。阿九百佔領新疆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李鴻章等人會把這片土地全部夷為平地。反正人少,繳納的稅金也少,但是朱五宗湯看了一百年,明白了不能失去國土的道理,努力說服慈禧太后,一定要收復新疆。
  • 明朝將領沈有容收復臺灣:堂堂中國,豈乏金錢巨萬萬!
    文/晚風暮雨提起收復臺灣,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的「國姓爺」鄭成功,實際上,在鄭成功之前,還有一位三次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沈有容。竭祈神睹,楹宇秋寺,實心微厥靈祖戰捷乎,請更諸爽皚者,師抵南澳,攻島彭山殲之……」鎮守海疆期間,沈有容最為人稱道的功績,是從倭寇與荷蘭人手中三次收復東蕃(臺灣)。萬曆三十年秋,倭寇侵入臺灣,以這裡為基地,四處燒殺劫掠,殘害閩浙漁民和商人。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不過施琅三次出海,卻因颱風而未能成功。不過清廷仍然不死心,又派福建招撫總兵官孔元章先後兩次渡海招撫鄭經,但均告失敗。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了。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臺灣。三藩之亂結束後,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
  • 資料:臺灣的歷史
    這在臺灣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臺灣,鄭克爽率眾歸順。自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清朝治理  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之後,翌年在臺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
  • 最大古地圖《福建輿圖》系國寶級古籍 與收復臺灣有關
    ­  絕大多數福建人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地圖是康熙年間製作的《福建輿圖》。昨天上午,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蘇品紅在福建省圖書館的國家珍貴古籍巡講中,專題介紹了這件現珍藏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被稱為國寶的《福建輿圖》,並向本報記者首次披露了從1909年以來,該圖被6次打開的內幕。
  •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不禁讓人感慨,臨死之前的他竟是含恨而終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這一點毋庸置疑。縱觀歷史,在明朝時期,在17世紀初,荷蘭成為西方的海上馬車夫,佔據著海上霸主的權利,而侵略也是隨之而來,當時的臺灣也不能倖免。1604年,荷蘭開始發動對臺灣以及澎湖列島的攻擊,最終在明朝當局的軍事抗議下,荷蘭軍隊撤離出臺灣區域,而到了1622年,荷蘭依舊對於臺灣和澎湖列島不死心,想要長期佔領臺灣和澎湖列島,於是再次發動了侵略臺灣的戰爭。1924年,荷蘭佔領臺灣,從此便開始了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