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三代佔據臺灣的簡述和清政府收復臺灣的措施及經過

2020-12-12 鐸鐸百曉生

在16世紀中後期歐洲爆發了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尼德蘭革命,隨著尼德蘭革命的成功一個新興的國家荷蘭共和國開始成立並且隨著其國力的強盛開始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為了在亞洲進行侵略擴張,荷蘭在1602年成立了荷屬東印度公司、由於當時的英國尚未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在國力上尚且無法和荷蘭抗衡、而最早進行殖民擴張的西班牙也在和英國的戰爭中損失慘重,無力和荷蘭抗衡、只有另外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在和荷蘭的爭奪中佔據了一些上風。荷蘭憑藉著超強的國力先後佔據了爪哇【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和錫蘭【今天的斯裡蘭卡】等地,在佔據了這些地方之後荷蘭以他們為跳板把魔爪伸向了我國的臺灣、雖然當時的明朝一開始還能抵抗荷蘭的侵略,但是最終卻默許荷蘭佔據臺灣、1624年荷蘭正式佔據了臺灣,並且從此開始了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

1644年明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成立了南明、在弘光帝被殺後南明的福建總兵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等人擁立明朝宗室朱聿鍵稱帝,是為隆武帝、此後清軍繼續向福建進軍,隆武帝被殺鄭芝龍降清【在1661年因為鄭成功的原因鄭芝龍被殺於京師菜市口】、而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堅不降清,並且在隨後的十幾年間和清朝展開了一系列的鬥爭、期間鄭成功雖然率軍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在1659年【清順治16年】率部攻打南京失利後鄭成功部損失慘重,鄭成功有感於清朝的統治很難撼動再加上其愛國之心、於是他便想收復和他當時所佔據的金廈隔海相望的臺灣,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後鄭成功率部於1661年陰曆二月開始攻臺、在經歷了將近一年的艱苦作戰後隨著荷蘭駐臺灣最高指揮官揆一籤字投降,遠離祖國38年之久的臺灣終於又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鄭成功率部收復臺灣的軍事行動,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重大勝利、通過這一鬥爭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雖然在收復臺灣以後不久鄭成功即因病去世,但是在其子鄭經以及其孫鄭克爽的統治下臺灣採用了一系列明朝的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使得臺灣在日後成為一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社會,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提供了思想上的佐證。

雖然鄭氏三代收復臺灣以及此後對於臺灣的統治有著以上這些積極的因素,但是對於當時的清王朝來說鄭氏三代的所作所為和吳三桂等三番也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清王朝受制於當時的形勢無法解決臺灣問題。1662年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繼位,是為康熙帝、康熙帝在繼位後先後經歷了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後為了實現國家的大一統決定收復被鄭氏佔據了二十多年的臺灣、在一開始由於當時的權臣納蘭明珠主張以安撫為主,收復臺灣的事情進行的很不順利、直到一個叫姚啟聖的人的出現,收復臺灣才真正被提上了日程。其提出的三剿三撫更是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這三剿三撫具體而言就是收復臺灣一定要堅持三必剿、這三必剿首在剿其心其次是剿其兵最後是剿其海路,而三撫的第一撫則是首先要撫其祖上功業,其次要撫其民心民心不可欺也不可棄、第三撫就是要安撫延平王鄭經。可以這麼說正是這三剿三撫為收復臺灣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再加上當時三藩之亂已經被平定清朝有了一個良好的大後方可以全力的收復臺灣、另外還有一代名將施琅和其師姚啟聖一文一武的末期配合,以及康熙帝的全力支持、在經歷了一番苦戰後清軍最終於1683年【康熙22年】陰曆八月正式收復了臺灣。在收復臺灣後清政府的一些大臣比如索額圖等人以臺灣臺灣孤懸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費巨大等理由,主張放棄臺灣、而施琅以臺灣的戰略地位重要為理由,據理力爭最終說服了康熙帝、臺灣從此被正式併入了大清的版圖。1684年清朝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布政司、200年後的1885年清朝設立臺灣省,首任巡撫為淮軍名將劉銘傳。

相關焦點

  • 鄭氏三代對臺灣的開發
    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從鄭成功收復臺灣到1683年康熙統一臺灣,臺灣經歷了鄭成功、鄭經、鄭克(土+爽)三代的統治和經營,臺灣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鄭氏政權在臺灣建立起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 鄭成功曾從荷蘭人手裡收復了臺灣,為何鄭氏政權守不住臺灣呢?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臺灣淪為了荷蘭的殖民地,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裡,明朝政府一直未能收復臺灣。直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率兵進軍臺灣,與荷軍激戰九個月之久後,於第二年(1662年)成功從荷蘭中手中收復了臺灣。
  • 明末之後收復臺灣,第一次38年,第二次22年,第三次代價最大
    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臺灣幾次離開祖國懷抱,又幾次被收復。最後一次離開祖國懷抱是在國共內戰之後,國民黨敗逃臺灣,至今沒有回歸。明末之後有過三次收復臺灣,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三次。
  • 歷史上,五次收復臺灣的始末
    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道盡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之情,也體現了他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主權,任何人都不能有分裂祖國統一的想法。而現在有一些心懷不軌的國家和勢力卻想方設法地分裂我們和臺灣同胞,有的人更是公開發表分裂言論,這完全就是「漢奸」行為。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隨著清軍擊敗了雲南等地的反清勢力,清廷在戰略上開始北瞰南望,關注邊疆地區的治理,在南方重點應對臺灣鄭氏政權,提防鄭氏割據勢力的騷擾,並試圖招安。但康熙十二年爆發了「三藩之亂」,使得清政府經略和統一臺灣有所延後。清政府統一臺灣之前,清廷不時遣人招撫鄭成功的子孫,未對臺灣施展足夠壓力,故鄭氏政權「志得意滿,斷無輸誠向化之念」。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明末清軍入關的時候,臺灣還在被西方殖民者所佔據。後來是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才一舉收復了臺灣。鄭成功去世之後,鄭氏子孫偏安一隅,面對朝廷的招安無動於衷,甚至提出希望像琉球等國一樣像清朝稱臣進貢,只不過這些提議都被清朝拒絕了。
  • 明末時期,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康熙與臺灣成為內附
    導讀:明末時期,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康熙與臺灣成為內附臺灣是孤懸在中國東南海疆上的一個島嶼,宋元時代已有國人移民該處。明末有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等人來到島上經營開發,不過後來鄭芝龍任明朝官員,荷蘭人進入了寶島,直到鄭成功東徵臺灣,建立反清復明基地,從此清鄭才隔海對抗起來鄭成功擊敗荷蘭人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制訂過一系列開闢島嶼的計劃,可惜他不久病逝,這些開臺事業只有留待他的兒子鄭經來實現了。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臺灣。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鄭成功成功地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不過施琅三次出海,卻因颱風而未能成功。不過清廷仍然不死心,又派福建招撫總兵官孔元章先後兩次渡海招撫鄭經,但均告失敗。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了。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臺灣。三藩之亂結束後,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
  • 鄭氏集團被清兵追殺到臺灣後,竟出現了和平期間
    如果他的地盤,能從臺灣擴大到東南沿海,或者擴大到長江流域,那麼鄭氏集團對清朝提出的外交要求,就和宋金議和相差不多了。康熙十九年(1680),清軍借著平定「三藩之亂」的餘威,再度出兵,收復了金、廈等沿海島嶼。鄭軍被迫返回臺灣,退保澎湖。康熙二十年(1681),鄭經去世。鄭氏集團由於內部傾軋,再次發生政局上的震蕩。
  • 臺灣的歷史
    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臺灣。鄭成功在進軍臺灣時,向荷蘭殖民者表示臺灣「一向屬於中國」,臺灣和澎湖這兩個「島嶼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佔有和耕種這一土地」,荷蘭「自應把它歸還原主。」經過激烈戰鬥和圍困,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籤字投降。
  • 在臺灣正式屬於清朝省份的十年後,又被清政府給割讓出去
    清朝大將施琅在168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中稱,臺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倘若放棄臺灣為「紅毛」(荷蘭人)佔據,「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
  • 清代史: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統一中國,臺灣回歸
    為了穩固江山,讓清朝走向更加輝煌的盛世,康熙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和改革。在擒鰲拜、平三藩之後,他又趁著告捷餘威,把注意力轉向臺灣。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侵略者,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但仍然用南明永曆年號,以明朝遺臣的身份繼續同清廷對抗。
  • 明明姚啟聖在收復臺灣中,貢獻大於施琅,為何康熙卻只獎施琅
    由於鄭軍善海戰,而清廷一直沒有訓練有素的水師,因此和鄭軍作戰時,一旦鄭軍避於海上,清軍則無策可施,為此姚啟聖特意奏請康熙,希望加強水師建設,以達到早日收復臺灣的目的。在康熙的支持下,第一支萬餘人的福建水師得以組建,並配備裝備優良的戰船和西洋火炮等,其四,舉薦良才。
  • 臺灣島內人口數量何時開始暴增?福建對臺4次大規模移民你知多少
    鄭成功收復臺灣鄭氏時期入臺的漢族移民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官兵,及其家眷和隨遷人口,總數約為3萬~4萬人;另一部分是清朝政府實行遷界,導致福建及廣東沿海地區大量因生活所逼的居民遷居臺灣。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臺灣四百年簡史
    直到汪直、徐海被明朝封疆大吏胡宗憲設計策反除掉;其後散落的倭寇被戚繼光、俞大猷掃除後,臺灣島又進入了明末的歷史漩渦裡,成為了鄭氏王朝對抗清政府的據點,鄭成功極其後代前後統治了臺灣數十年,對臺灣的中國文化基礎進行了初步的培植,在此之前,可以說臺灣是個中華文化荒漠也不為過。
  • 臺灣鄭氏政權戰鬥力為什麼越來越水?以至於輕易被康熙的清廷所滅
    這隻力量曾經非常強大,可以說是整個亞洲的海上霸主,與同時期西方最強大的荷蘭來了個硬碰硬,把臺灣收了回來,還曾準備佔領菲律賓,大陸方面佔據著金門,廈門等據點,一度讓清廷坐臥難安,提心弔膽,每天在京城總能聽到「海警,海警」。曾經這麼一支牛逼的隊伍為什麼後來就不行了呢?第一,局勢的變化。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4月,荷蘭出動艦船遠徵中國,在進攻澳門失敗後,艦隊轉向澎湖,並在7月登陸並佔據了澎湖。1624年,明軍出兵收復了澎湖,荷蘭人轉而撤離到臺灣。他們在臺灣西南沿海一稱為「大員」的狹長小島上築起了「熱蘭遮城」,作為荷蘭統治臺灣的中心;之後又在臺灣本島的赤崁地方建立了一個市鎮,名為「普羅汶蒂亞」。當時明朝政府正面臨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和東北女真族崛起的威脅,無力顧及臺灣的防務,臺灣就這樣落入荷蘭人手中。
  • 臺灣的地理歷史概況
    臺灣農耕面積約佔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臺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1700多年前,《臨海水土志》中就有關於對臺灣的記載,這是世界歷史上關於臺灣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歷代王朝都在臺灣設立了行政機構,對臺進行了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