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戰役,蘇聯憑藉縱深的防禦工事,抵擋住德軍的進攻並取得勝利,自此後,蘇軍完全控制戰爭局面,向德軍發起了反攻。
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共殲滅德軍36萬人,擊毀德軍坦克1500多輛,火炮3000多門,擊落德戰機1100餘架。面對如此驕人的戰績,戰後的蘇軍卻籠罩在一片悲傷之中,這是為什麼呢?
史達林格勒會戰中,被希特勒自詡「打開天常之門」的鮑羅斯第6集團軍,遭到蘇軍的全殲,蘇德會戰開始進入相持階段。
當時,蘇德雙方均精疲力盡,感到前途渺茫,都有罷兵言和的想法,兩國外長還一度在基洛夫格勒進行秘談,但由於分歧太大談判破裂,只能重回戰場一決高下。
史達林格勒會戰之後,蘇軍在德軍陣地,形成一個突出的\"舌頭\"狀縱深防禦區,德軍認為有機可乘,調集重兵,意圖從舌頭根部掐斷蘇軍退路,將深入整個\"舌頭\"的蘇軍合圍殲滅。
蘇方也料到德軍有此打算,因也對該地區大舉增兵,構築工事積極備戰。
按德軍部署,將從南北兩個方向對蘇軍的突出「舌頭」根部進行對切,北面由德軍克魯格集團軍群對蘇軍的羅克索夫斯基中央軍;南面則是曼斯坦因集團軍群對蘇軍瓦杜丁的沃羅涅日方面軍。蘇德兩方的戰略預備隊也全部被調往前線,都在這場戰役中押上了身家性命。
德軍原本要趁蘇軍防禦尚未建成時發起進攻,但希特勒卻要等待虎式和豹式坦克運抵陣地再動手,錯過了最佳戰機,當蘇軍戰線架構完畢,曼施坦因主張後發制人時,希特勒又急不耐下令進攻。
1943年7月5日,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出其不意的炮擊拉開序幕,德軍坦克的進攻一度被蘇軍的炮擊,炸得無所適從。不過曼施坦因立刻命令戰機出動,近千架次的戰機對蘇炮兵陣地輪番轟炸,蘇軍的炮火得以壓制,一天下來,雙方都損失慘重。
在其後幾天的對戰中,蘇德雙方勢均力敵,呈膠著狀態。9日,雙方短兵相接,進入白熱化肉搏戰,死傷不計其數。
7月12日,雙方在普羅霍羅夫卡的坦克大戰上演,蘇德雙方投入1500輛坦克進入戰鬥,德國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明顯傾軋蘇軍的T-34坦克,雙方不斷有坦克被擊毀,德蘇坦克的損毀率達到1:3,坦克的遺骸和士兵的屍體遍布整個戰場。
雙方的士兵也廝殺在一起,就連坦克兵也跳出損毀的坦克,參與肉搏戰,戰場上屍橫遍野。
7月10日,美英聯軍登陸西西里島,德國的盟友義大利節節敗退,就在庫爾斯克戰役已佔據主動的節骨眼上,希特勒決定終止庫爾斯克會戰,將裝甲軍團主力部隊調往義大利戰區,德軍只得撤出佔領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