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戰役

2021-02-13 二戰歷史光影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在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德軍與蘇聯紅軍共出動了近8000輛坦克。參戰雙方共投入了約280萬名士兵,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5000架,也創下兩個紀錄就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最大規模單日空戰。

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意圖通過對蘇軍造成大量傷亡從而全面奪回戰略主動權,因希特勒的阻撓使得對蘇軍發動進攻的時間不斷延後,蘇軍事先已獲取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已建立三道縱深梯次防禦線。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掌握有限的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戰略進攻的時間和地點;戰役之後,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並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蘇聯紅軍從這裡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進攻。庫爾斯克會戰同時也被視為東部戰線的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關鍵轉折點。

戰爭背景

1943年初,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乘勝進攻,收復大量失地,但德軍在潰敗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也開始計劃向蘇聯紅軍反撲。他主動放棄了一些重要據點,誘使蘇聯紅軍深入,蘇聯紅軍在不斷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而德軍卻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

曼施坦因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向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聯西南方面軍發起反擊,西南方面軍遭到了重創,其第5集團軍遭到了毀滅,德軍開始向哈爾科夫進攻,蘇聯紅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佔的哈爾科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最高統帥部把第1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1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史達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

曼施坦因的這次反擊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控制了奧廖爾一帶。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控制了彼爾哥羅德地區。在突出部內的是蘇聯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蘇德雙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即將展開。 [1]

1943年7月5日早晨,大批德軍在飛機和坦克的配合下開始進攻,但遭到蘇聯紅軍軍的頑強阻擊,損失慘重,只好轉入防禦。蘇聯紅軍先後在庫爾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轉入反攻,德軍節節敗退,只好撤退。


德軍方面的情況


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使得德軍又充滿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過一次誘敵進攻後的防守反擊來殲滅蘇軍。他提出在夏季實施一個代號為「反手一擊」的大膽行動,其目的是通過迂迴到在亞速海的羅斯託夫以包圍紅軍,但希特勒卻選擇比較傳統的城堡行動以旨在粉碎位於庫爾斯克的突出部。曼施坦因只得接受了這個構想。有人認為庫爾斯克戰役是來自曼施坦因的最早策劃,這是不對的,亞速海岸圍殲戰才是他的最初設想,曼施坦因其後制訂庫爾斯克戰役計劃並堅持把這個戰役進行到底,充其量只是初衷未竟而退求其次——服從最高統帥希特勒的構想和意志。因為之前曼施坦因曾提醒希特勒注意,無論如何,推遲和中止這個戰役將在整個戰略上非常不利的,所以曼施坦因在戰役過程中希特勒猶豫和退縮時,異常堅決的要求將這個戰役堅持下去。而這一情況特別容易讓一般人誤解為曼施坦因主張計劃並實施了庫爾斯克戰役。

發動戰役

而對於這個退求其次的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也提出他自己的兩種建議,一是趁蘇聯紅軍立足未穩,先期發動進攻戰役,二是等待蘇聯紅軍先行進攻,待其疲憊和消耗,能量耗盡之後,德軍再行反攻,並抄擊蘇聯紅軍後路。後者曼施坦因更為看好。但希特勒拒絕了後者,認為讓蘇聯紅軍搶先進攻過於冒險。可是,希特勒雖然選擇了前者,試圖搶先攻擊,但又一再猶豫和推遲,並期待己方力量的增加。當然,蘇聯紅軍的力量增加的更快,這是盡人皆知的。

庫爾斯克突出部猶如一個拳頭從蘇聯紅軍的戰線中延伸出來,其正面長約250英裡,而底部卻不到70英裡,而且經過嚴密偵察,在該突出部發現了眾多成建制的部隊駐地,曼斯坦因計劃通過一次南北兩翼協調的鉗形攻擊,合圍並殲滅整個突出部內的蘇聯紅軍重兵集團。並且這次戰役的成功將縮短德軍的戰線,使德軍部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加。曼斯坦因的計劃得到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魯格元帥和陸軍總部參謀長蔡茨勒上將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團軍司令莫德爾上將和裝甲兵總監古德裡安上將的反對。反對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國在歐洲東線坦克損失巨大,到1943年5月,東線十八個裝甲師只剩495輛坦克,平均一個師只剩27輛。雖然改進過的3、4號長身管型坦克能夠壓制T-34/76,新式虎式和豹式坦克性能更是大大超過,但數量差距短期內無法彌補。古德裡安認為對庫爾斯克的進攻將使坦克遭受很大損失,他的改編裝甲兵的計劃也將破產。希特勒對此也猶豫不決。

當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為「堡壘」計劃爭吵不休的時候,蘇聯紅軍也在計劃下一步的行動。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瓦圖京大將主張發動一場先發制人的進攻,以打亂德軍的進攻準備並奪回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失去的戰略主動權,史達林本人也傾向於這一方案,而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則認為蘇聯紅軍應先保持防禦狀態,以堅強的防禦消耗掉德軍進攻能量,摧毀其裝甲兵力,然後再發動反攻。此時,根據前線的偵查和間諜情報都預示德軍將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聯紅軍展開大規模進攻,在一次會議上,史達林最終被說服,採納了朱可夫的計劃。於是蘇聯紅軍開始在庫爾斯克轉入了積極的防禦準備。

在前沿陣地,蘇聯紅軍精心地設計他們的防禦,構築了數道防線,防禦縱深超過100英裡,整個防禦體系由大量互相緊密配合的戰壕、鐵絲網、反坦克火力點和反坦克溝壕以及雷區組成,在德軍最可能的進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戰爭序幕

一個個被認為德軍可能發動進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過了,兩個月來前線顯得十分平靜,時間到了7月瓦圖京上書史達林認為蘇聯紅軍應該率先展開攻勢因為蘇聯紅軍所做的準備都是為了夏季的德軍攻勢而準備的如果到了秋天蘇聯紅軍的工事就將失去作用。於是蘇聯紅軍統帥部下令抓住一個德軍俘虜,之後,在突出部南部的蘇聯近衛第6集團軍捕獲了德軍第168步兵師的一個士兵,他供認德軍即將在第二天開始進攻,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蘇第13集團軍俘虜了一個德軍德國第6步兵師的中士,他也供認德軍將在幾小時之後發動進攻。為了打亂德軍進攻步驟,朱可夫於5日2時20分下達向德軍陣地實施了炮火反準備的命令,庫爾斯克會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德軍進攻

南線:蘇聯紅軍的炮擊完全出乎德軍的意料,造成很大損失,雖然比原計劃推遲了3個小時。而德南方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團軍根據預定計劃發動進攻,在損失36輛坦克後,德軍艱難的越過了蘇聯紅軍的反坦克雷區,猛攻蘇第67近衛步兵師的防線,面對德軍3個師的進攻,蘇第67近衛步兵師難以抵擋被迫後退,瓦圖京於是把方面軍預備隊調了過來,以期能把德軍擋在第二道防線外。但不幸的是德軍還是在蘇聯紅軍第二道防線上打開了一道缺口,並強渡了佩納河。

由於德軍的進攻比預計的要猛烈的多,瓦圖京被迫取消了原定反攻,而將計劃用於反攻的第1坦克集團軍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線後方以支援步兵進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側翼打擊德軍。這一天,德國空軍出擊了超過1000架次,完全壓制住了蘇聯空軍。經過一天激戰,雙方都受到了很大損失。

傍晚,瓦圖京向華西列夫斯基請求增援,後者在得到最高統帥部的同意後,立即把草原方面軍第5近衛集團軍的第2和第10坦克軍353輛坦克調往沃羅涅日方面軍。同時瓦圖京接到史達林親自打來的電話,要求他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戰鬥中,德軍只向前推進了數公裡,未能達成突破蘇聯紅軍防線的任務。第二天,德軍仍然頑強地繼續他們的攻勢,而瓦圖京也在計劃反攻,為此他向最高統帥部請求把草原方面軍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調給他指揮,他的請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這些部隊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到達。在制空權的爭奪上,通過空戰,蘇聯空軍也逐漸扭轉了劣勢,完全奪取制空權只是時間問題。

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 ,瓦圖京指揮部隊繼續在正面抵擋德軍向奧博揚推進,同時在兩翼連續發動反擊,雖然這些反擊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敗,但卻使德軍無法全力以赴的攻擊他們的主要目標。德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霍斯將軍見無法從正面突破奧博揚,便決定先從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黨衛裝甲軍轉向東北的普羅霍羅夫卡。接下來的兩天,德軍的進攻還比較順利,他們攻到了普羅霍羅夫卡城下,庫爾斯克會戰的高潮-上演了。

戰後很長時間,史學家們一直認為在1943年7月12日蘇德雙方共有1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羅霍羅夫卡激戰,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也因此被認為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並聞名於世,成為一個傳奇。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資料的解密,尤其是冷戰的結束,前蘇聯資料的公開,使得研究者們發現這次坦克大戰的規模要比原先認為的小得多,雙方直接參戰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約600輛。其中德軍不到200輛,蘇聯紅軍約400輛。戰鬥打響,蘇德雙方幾乎是同時發動了進攻,在戰鬥中德軍「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與四號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優勢明顯,而蘇聯紅軍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樣距離下無法對德軍造成威脅,大量的蘇聯紅軍坦克在交戰距離以外就被德軍擊毀。蘇聯紅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戰報報告所屬坦克軍已經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已經將餘下的坦克編入步兵部隊。

在這天的坦克大戰中德軍雖然以相對較小的損失,摧毀了更多的蘇聯紅軍坦克,但他們卻沒能攻佔普羅霍羅夫卡,而隨後源源趕到的蘇聯紅軍援兵使他們的防線將更加堅固。

該戰役可被評為在戰術上付出很大代價及蘇聯紅軍被迫撤退,無論蘇聯紅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或德軍武裝黨衛軍第2裝甲軍均不能達到其目的,坦克的損失已經是引起爭論的題目,蘇聯紅軍的損失由少至200輛至多至822輛,其中大部分為絕對損失。同樣地,德軍的損失由少至80輛至多至數百輛,包括很多虎式坦克,這個數字在德國人於計算損失坦克數字的哲學上不可能成立,從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及第二帝國裝甲師的需要完全報銷的坦克數字只有3輛,另有數目不詳的坦克損壞,很多的損失來自都是蘇聯紅軍在之後的奧澤洛夫·魯緬採夫行動的反攻中因攻佔德軍坦克的維修工廠,因此行動中的德軍坦克損失數字大約是70至80輛,但不清楚需要短期或長期維修的數字。

當雙方的準確損失數字被確定後,戰役的結果很清楚,蘇聯紅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不能達到攻佔有利地形或擊潰德軍武裝黨衛軍第2裝甲軍的目的,雙方部隊均在戰役中被削弱,科涅夫決定用近衛第5坦克軍團對抗德軍對戰局有很大影響,因為這裡是德軍的主要進攻方向。

事實上,蘇聯紅軍強大預備隊的突然進攻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面的德國第9軍團因蘇聯紅軍的庫圖佐夫行動而被迫中止進攻令阿道夫·希特勒決定停止整個城堡行動,當他本來已考慮停止行動,這個預兆更令他胃病發作,而蘇聯紅軍在哈爾科夫以南的米亞斯河發動對新的德國第6軍團的攻勢令他必須將本來用於取得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面最後勝利的預備隊調往該處,而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亦決定將一部份部隊調往地中海戰區以應付盟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西西里島的登陸。

無論戰術上的成果如何,普洛霍羅夫卡戰役的結果轉變為紅軍在心理及實質上的勝利,德軍本來預計蘇聯紅軍需要轉入防禦及沒有更多的反坦克炮;但相反,蘇聯紅軍仍然擁有超過1,000輛坦克,這清楚地顯示出,蘇聯紅軍遠未被戰敗及這嚴重地影響德軍的戰略決定。

而這亦顯示出德軍在官兵質素的優勢已經減少,蘇聯紅軍以後更有信心發起大規模攻勢將德軍趕回德國境內,而戰略主動權更落入蘇聯紅軍手中。

北線:在北線,蘇聯紅軍的炮擊也使德軍的進攻比計劃推遲了2個半小時,在幾十分鐘的炮火準備和空中轟炸之後,德第9集團按計劃開始了進攻。

莫德爾為了把蘇聯紅軍的注意力從德軍的主攻方向上引開,先在左翼以3個步兵師實施佯攻,但被蘇聯紅軍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德軍集中了4個裝甲師和3個步兵師的兵力,經過激烈的戰鬥,他們突破了蘇第13集團軍的第一道防線,艱難地向前推進了5公裡。但在兩翼,蘇聯紅軍頑強地守住了陣地。在地面激戰的同時,雙方的空軍也在進行激戰,這一天德軍出動了1000架多次,蘇聯空軍也出動了600餘架次。雙方戰至終了時,德軍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裡,卻至少損失了70輛坦克。

第二天,羅科索夫斯基開始發動反擊,莫德爾也把預備隊投入戰場,於是一次大規模坦克戰展開了。經過激戰,蘇聯紅軍的兩個坦克旅遭到重創,損失了約70輛坦克,德軍一路乘勝前進,殺到蘇聯紅軍第二條防線前,但被蘇第17近衛步兵軍以及趕來增援的蘇第17坦克軍阻止住了。

凌晨,德軍再一次發動了進攻,企圖奪取交通樞紐波內裡,戰鬥是異常激烈,德軍數次攻入市區,但都被頑強的蘇聯紅軍趕了出來,而蘇聯空軍經過激戰,奪取了庫爾斯克北部地區的制空權,從此給德國地面部隊以很大威懾。

德軍雖給蘇聯紅軍造成很大損失,但蘇聯紅軍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堅守住了陣地,在波內裡城內,德軍付出慘重的代價後,佔領了大半個波內裡,但蘇聯紅軍仍控制著市內一些重要據點,使用德軍無法繼續推進。1943年7月9日莫德爾以300輛坦克向蘇聯紅軍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結果仍然是失敗的,此時德第9集團軍的攻擊能量已耗盡,10日莫德爾被迫轉入防禦。

西西里登陸

根據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精神,英美聯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實施登陸作戰。由於義大利的局勢的變化,德國在該地區的兵力無法抵禦西方盟軍的進攻,同時,庫爾斯克會戰不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且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第9集團軍有被切斷後路,重蹈史達林格勒德軍覆滅的危險。希特勒決意終止「堡壘」計劃,決定抽調在西線重整的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前被重創的幾個師以及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全殲但是重新組建的師組建成B集團軍群去義大利。他召集克魯格、曼斯坦因等人到他的 「狼穴」總部開會,宣布這一決定,由於中央集團軍群糟糕的局勢,克魯格贊同希特勒的決定。

但曼斯坦因則強烈地反對,他認為德軍不應在決戰戰場上草率收場,德軍還有充分力量,可以繼續以優勢的坦克交換比消耗掉蘇聯紅軍裝甲力量,以便使蘇聯紅軍至少不能在德軍撤出進攻後立即發起強力反擊,所以在這個戰役剛剛進行到決戰高潮時取消「堡壘」作戰是錯誤的決定。

而經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打擊後更加缺乏勇氣和耐心的希特勒最終取消了進攻,德軍開始後撤,雙方基本恢復了交戰前的態勢。

戰爭結果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損失兵力25萬多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損失飛機1 000架。蘇聯紅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更為慘重代價的代價,損失兵力80萬,損失坦克6 000輛,損失火炮5 244門,損失飛機1 700架。

庫爾斯克戰場遍布著數以百計燒焦的坦克和飛機的殘骸,以及無數的屍體。雙方的區別在於:蘇聯紅軍在遭受了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仍然能按照計劃開出防線發起全面反攻,而歐洲東線德軍則再也無法扭轉整個東線戰局。

相關焦點

  • 庫爾斯克戰役回眸
    德軍計劃:曼施坦因希望通過一次主動進攻來殲滅蘇軍。庫爾斯克突出部很自然的成為他的首選目標。曼斯坦因向希特勒提出希望通過主動進攻來殲滅蘇軍,即從別而哥羅德方向自南向北進攻庫爾斯克和從奧廖爾方向自北向南進攻庫爾斯克的鉗形攻擊,合圍並殲滅整個庫爾斯克以西的6個紅軍集團軍。並且這次戰役的成功將拉直並縮短德軍的戰線,使德軍部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加便於防禦。 該計劃得到德國中央集團軍司令京特·馮·克魯格元帥和陸軍總部參謀長庫爾特·蔡茨勒上將的支持。
  • 庫爾斯克戰役(一)——橫空出世
    在他們的身後,機槍嘶鳴,坦克怒吼,地獄之門仿佛被打開,庫爾斯克會戰正式拉開序幕。       這場會戰是一場規模恢弘的重要戰役,而且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後不久就迅速發起的,整個戰役都貫徹了德軍以往的夏季攻勢中的先發制人的戰略方針。
  • 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會戰——庫爾斯克戰役
    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二戰蘇德戰爭期間,蘇軍在庫爾斯克實施了戰略性防禦和進攻戰役,史稱庫爾斯克戰役。
  • 庫爾斯克戰役始末:成敗對雙方都很重要,蘇軍後發制人
    與此同時,蘇軍統帥部也注意到庫爾斯克突出部問題。3月20日左右,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蘇軍將領研判了整個東線形勢後,起草了一份報告給斯 大林,預測今年夏季德軍會從南北兩翼夾擊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認為"我軍為了先敵行動而於最近轉入進攻是不妥當的",最好等到蘇軍在防禦中消耗了疲憊的 敵人後,再投入新銳預備隊轉入全面反攻。
  • 不可思議地縮水,庫爾斯克戰役或許根本不是德軍孤注一擲的努力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用它來描述庫爾斯克會戰,蘇德兩軍在1943 年夏天進行的超大規模裝甲戰。這場戰役的意義也和其規模一樣,一向被認為是巨大的。雖然有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場戰爭的轉折點是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失敗(1941 年),或是德國第6 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的被圍(1942 年),但也始終有著相當數量的人認為這個轉折點出現在庫爾斯克。這是「德國裝甲兵的天鵝之歌」,是他們集體的死亡衝鋒,是這場戰爭中讓人清楚地認識到哪一方將主宰另一方命運的時刻。
  • 庫爾斯克戰役謎團:T-34/76與「虎」的生死對決 結局令人絕望
    庫爾斯克戰役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最重要的戰役之一,成為很多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
  •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著名的231虎式坦克中彈252次仍舊全身而退
    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是希特勒東線戰場爭取戰略主動權的最後一搏,希特勒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取得戰役勝利,於是把當時德軍最新研製 虎式坦克和斐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
  • 淺談庫爾斯克會戰
    老實說,在我看來,這場戰役就不該打,不光曼施坦因第一方案不是這個,古德裡安也持反對意見,因為之前的戰鬥,德國在歐洲東線的坦克損失巨大,雖然德國有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這兩種坦克的性能甚至超過了T-34,但跟蘇聯的數量差距短時間內無法彌補,如果庫爾斯克作戰失敗,德國將損失大量坦克,這樣古德裡安改編裝甲部隊的計劃也就破產了,希特勒也曾認真考慮了古德裡安的話,但是他在猶豫再三後還是選擇進攻。
  • 歐洲戰場—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東線戰場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
  • 庫爾斯克:最後的坦克大決戰 國曆獨家
    1943年6至7月間,德軍向庫爾斯克輸送了大批虎式坦克,期望其能在戰役中收到奇效直到6月底,德軍才在庫爾斯克集結完畢。隨著德軍重型坦克的出現,這種步槍作用逐漸減少,後多被蘇軍改用於摧毀堡壘、防禦點等固定目標7月4日,沉寂了一百多天的俄羅斯大地被炮聲所震撼,史上最大的坦克決戰——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德軍從南北兩個方向氣勢洶洶地向蘇軍防禦陣地殺來,企圖將蘇軍切斷合圍在庫爾斯克。
  •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在1000米距離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
    那麼,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在1000米距離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    在二戰中,德軍的88毫米炮具有極強的穿甲能力,是德軍最具威力的反坦克神器。那麼,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在1000米距離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
  • 庫爾斯克會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參戰人員達到了數百萬人,並且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軍事裝備。
  • 【歷史】史上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
    【史上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
  •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庫爾斯克會戰,又名庫爾斯克攻防戰,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同時也是二戰時期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
  • 從威龍成品模型看庫爾斯克會戰(上)
    希特勒準備在夏季攻勢採用南北鉗形夾擊的方式消滅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聯重兵集團,再次把握戰爭主動。南北兩路都以交通樞紐庫爾斯克為目標向心突擊。戰役代號:堡壘德國北線的裝甲矛頭由第九集團軍負責,防禦大師莫德爾上將指揮。
  • 二戰之庫爾斯克大會戰
    二戰之庫爾斯克大會戰(一)侵略與抗爭最震撼的較量在遭到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失敗後,希特勒耿耿於懷,此刻他又把目光聚焦在庫爾斯克由蘇軍控制的突出部
  • 希特勒給多少虎式坦克 德軍才能打贏庫爾斯克會戰?
    1943年夏天,蘇德戰場中部形成一個奇妙對陣形勢,戰線在奧廖爾地區突然向東彎曲,緊接著在奧廖爾以南的庫爾斯克地區又向西彎曲,最後經別爾哥羅得向正南延伸至哈爾科夫東南地區,形成一個「弓」字形。在陣地上雙方各有楔入對方戰區的突出部。7月25日,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對面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預設反坦克陣地。
  • 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開始連敗,一直被打回柏林,原因為何?
    希特勒制定了「堡壘作戰計劃」,計劃五月四號對庫爾斯克地區發動進攻,但因為雨季的來臨,再加上德意軍隊在北非戰場遭遇慘敗,希特勒不得已把進攻時間推遲到七月份,庫爾斯克會戰前,德軍就面臨兩線作戰,這是德軍的硬傷。
  • 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大獲全勝,為何蘇聯士兵卻笑不出來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戰役,蘇聯憑藉縱深的防禦工事,抵擋住德軍的進攻並取得勝利,自此後,蘇軍完全控制戰爭局面,向德軍發起了反攻
  • 深海救援——回不來的「庫爾斯克」
    點擊頂部藍字關注我們「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20周年紀念活動昨日(8月12日)在聖彼得堡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