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最後的坦克大決戰 國曆獨家

2021-02-14 國家人文歷史


1943年7月,蘇德戰場,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虎式坦克(亦被稱為Ⅵ號坦克,虎2是二戰末期出現的「虎王」)行進在從別爾哥德羅出發向奧廖爾進軍的途中,他們計劃南北夾攻,在庫爾斯克合圍蘇軍

文 |  李思達

節選自《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2月上獨家稿件,有所刪減,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

1943年3月到7月之間,在俄羅斯大地上持續了2年的炮火突然安靜了下來,對陣的蘇德雙方非常難得地處於一種相安無事的狀態。然而所有人都明白,這種平靜只是一種假象,一場鋼鐵與火的暴風雨馬上就要來臨。

雖然從去年夏天到秋天的戰鬥中,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城下損失了整個第六集團軍33萬精銳。但在當時就明白整個戰爭已經迎來轉折點,對許多人——尤其是以曼施坦因為首的一些德軍高級將領來說,未免還為時尚早。在他們看來,史達林格勒的失敗是冬天、巷戰加上希特勒的愚蠢等一系列意外導致的悲劇,德國的裝甲戰術依然是無敵的,只要擺正位置發揮己方長處,德軍就依然會是1941-1942年那個不可戰勝的機械化軍團。而在這年2-3月間爆發的哈爾科夫戰役更是加強了他們這種自信: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德軍抓住了戰機,面對輕敵冒進的蘇軍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不僅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還差點把瓦圖京指揮的蘇軍給包了餃子。另一方面,哈爾科夫之戰的失敗也給蘇軍最高統帥部潑了一盆冷水,讓他們從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的盲目樂觀中清醒過來,明白了自己面對的敵人,是一支怎樣讓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蘇聯春季的泥濘,暫時阻止了雙方更進一步的軍事行動,迫使蘇德兩軍沿著奧廖爾—庫爾斯克—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一線,處於一種縱向的「凸」字形的態勢對峙:在這個縱向「凸」字上方,是盤踞於奧廖爾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而中部庫爾斯克突出部則控制在紅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手中,在下方的別爾哥羅德,則是曼施坦因率領的南方集團軍。沿著庫爾斯克這個突出部,雙方虎視眈眈對峙著,使得炮火連天的東線戰場出現了一種反常的平靜。但在這種平靜的背後,是對陣雙方馬不停蹄的調兵遣將和積蓄力量。在這裡,德國人想要證明,他們的閃電戰依然能擊潰一切想要擊潰的敵人;而在這裡,蘇聯人也想證明,他們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才是裝甲作戰理論的王中之王;在這裡,就在這片庫爾斯克平原上,沒有冬天、沒有巷戰、再沒有任何藉口,只有坦克、鋼鐵、大炮;在這裡,蘇德雙方就像兩個勢均力敵鋼鐵巨獸,將要拿住自己的全部本領和實力,進行一場永垂戰史的生死搏鬥!

 

對於曼施坦因來說,哈爾科夫一戰的勝利,不僅一掃他去年冬天未能救援出第六集團軍的沮喪,還讓他拾回了對德軍裝甲閃電戰戰術的自信。因此,早在3月哈爾科夫戰役還在進行時,他就開始醞釀在晚些時候的夏季來次更大規模的作戰,以求最大限度地消滅蘇聯的有生力量,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賦予曼施坦因這種自信的,除了他對德國閃電戰戰術根深蒂固的信心之外,更有德軍新裝備給他做背書:在哈爾科夫戰役中,許多蘇軍坦克手驚恐地發現,T-34過去對其他德國坦克的安全距離,在德軍新出現的「虎式」坦克面前已經變成了致命距離;不僅如此,德軍的中型坦克和自行火炮(如Ⅲ號,Ⅳ號),由於普遍改裝了75毫米坦克炮,也在性能上全面壓制了蘇軍坦克。據德軍「大日耳曼師」宣稱,在3月7日到20日的戰鬥中,他們共殲滅了包括229輛T-34在內的269輛蘇軍坦克!


曼施坦因, 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司令

同樣給曼施坦因帶來自信的,還有德軍在東線實力的擴充。雖然在1942-1943年戰役中損失了大批人員。但由於採取了抽調西線部隊和從國內徵召了近200萬新兵等方式,德軍的實力不但不減,反而有所上升:到庫爾斯克戰役爆發的7月,整個東線德軍已達196個師(其中2個未滿員),光德軍自己的野戰總兵力達334.5萬人(加上其他僕從國兵力總兵力可能達380萬強),這是整個蘇德戰場上德軍兵力最強盛的時期之一。

與此同時,德軍坦克裝備也得到了大量更新補充,在1943年3月到6月底這段時間裡,德國在東線補充了1607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到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前,整個德軍在東線坦克和自行火炮總共達到了3434輛(坦克2398輛,自行火炮1036輛)。在這裡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巴巴羅薩計劃,當時德軍動員投入戰鬥中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就是3700輛左右。經過了兩年血腥殘酷的鏖戰,在東線的德軍裝甲數量雖然略有下降,但是質量卻有大幅度提升。德軍Ⅲ型,Ⅳ型坦克普遍改裝了威力更大的75毫米坦克炮,能在500米甚至更遠的距離上正面貫穿蘇軍的T-34和KV坦克。而最新的Ⅳ號H型坦克(1934年4月投產),在防護上也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正面改裝為80mm整體裝甲,炮塔和側面加裝了裝甲裙板。至此,德軍作為裝甲主力的中型坦克已經開始在性能上碾壓蘇軍坦克了。

然而,除了加強版的中型坦克之外,給予德軍更大信心的,是他們新投入戰場的無敵撒手鐧——重型坦克。

 

 

希特勒在視察過「虎式」坦克營之後曾經得意地誇口,一個「虎式」坦克營就可以抵得過以前一個德軍裝甲師。這的確不是隨便說說,在德軍編制中,一個「虎式」坦克營包括營部3輛「虎式」(2輛為指揮車); 3個坦克連45輛「虎式」(連部2,每排4輛),作戰人員1093人。而在此之外,還配備了6輛高炮裝甲車、10輛裝甲車、8輛坦克回收車、8輛坦克維修車、17輛四輪維修車、25輛四輪指揮車、2輛民用汽車、64輛吉普和111輛運輸車輛做輔助車輛,這樣強大的戰鬥力的確令人望而生畏。

1943年8月,庫爾斯克戰役中,步兵在在虎式坦克的掩護下,通過燃燒的村莊。作為德軍的攻擊先導力量,虎式坦克在此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對於防禦庫爾斯克的蘇聯紅軍來說,雖然他們不可能知道「虎式」坦克營具有如此強大的配置,但是通過前期的哈爾科夫戰役,他們已經察覺到了一些不妙的跡象。事實上,在戰爭初期,蘇軍坦克裝甲並不處於下風,尤其是T-34的60度傾角裝甲設計,使得小口徑火炮容易產生跳彈;而KV-1正面裝甲能達到100毫米,也曾經讓德軍坦克大吃苦頭。但是隨著戰爭深入,大片領土尤其是工業基地和礦產資源淪落於敵人之手,蘇軍坦克裝甲質量明顯開始下降。而且在戰爭中,德軍還發現T-34坦克火炮俯角較小,遭遇起伏地形時必須前傾作戰的弱點,因此在戰鬥中大量採用佔據稜線俯射的戰術,讓T-34的裝甲傾角優勢消失殆盡。

到了庫爾斯克戰役前,蘇軍坦克已經在技術上處於劣勢。面對德軍在技術上的明顯優勢,蘇聯從最高統帥部到防守庫爾斯克的兩個方面軍(北部中央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南部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瓦圖京、政委赫魯雪夫)都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蘇軍是不可能主動進攻的,唯一可行的,是採取防禦戰術:利用人數上的優勢建立廣大縱深防禦,不斷遲緩德軍的裝甲攻勢,直至其實力消耗殆盡,再投入預備隊發動反擊。從理論上說,這和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指導思想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唯一的問題是,這次沒有堅城作為依託,只能在原野上和德軍裝甲突擊力量硬碰硬。

庫爾斯克爆發前,蘇軍在這個突出部已經部署兩個方面軍(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133萬人,近2萬門火炮、518門火箭炮和3489輛坦克及自行火炮),此外還有作為戰略預備隊草原軍區的57萬人(163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510門火炮及563架飛機)。並且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僅在沃羅涅日方面軍防區,就有8萬多個步兵掩體、5322個指揮和觀察所,塹壕和交通壕長度達4240公裡!還有近30萬反坦克雷和30萬反步兵雷;而中央方面軍防區則挖了5000公裡的塹壕,埋設了40多萬枚地雷)。雖然,蘇軍總兵力和裝備數量上都超越德軍,但是面對德軍在重型武器和戰鬥人員的經驗和訓練上的上質量優勢,能否以己方數量壓倒質量而能勝出?蘇軍最高統帥部其實心中無底。

 

 

按曼施坦因的想法,「城堡」(亦稱「衛城」「堡壘」,德軍對庫爾斯克戰役作戰代號)作戰應該在春季泥濘期一結束就發動,以達到閃電戰戰術所強調的突然效果。在戰後他的回憶錄中還堅持認為,希特勒的猶豫不決和拖延才導致了「城堡」準備時間太長,留給蘇軍足夠時間構築堅固的防線,使得作戰最終失敗。然而這也怪不得希特勒,他寄予厚望的王牌——「虎式」坦克等重型坦克生產的實在太慢,平均每天只能生產一輛,完全沒有辦法滿足前線發動戰役突擊的需求。對當時的德軍來說,其實是一個兩難的處境:要積攢足夠強大的突擊力量,就必須耗費寶貴的時間等待;而要搶在蘇軍反應過來之前發動突襲,那就等不到威力巨大的重型坦克。歸根到底,作為一個好的裝甲指揮官,曼施坦因只是從戰術的角度出發考慮作戰問題。而他根本沒有看出來,他引以自傲的裝甲閃電戰戰術,其實背後是以整個國家工業國力作為支撐的。在1943年,經過2年血戰的納粹德國,國力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消耗,已經和當年全盛時期不能相提並論了,而對手的蘇聯也不能與昔日的波蘭和法國同日而語。此時的德國國力,其實早已無法對蘇聯再實施任何完美的閃電戰戰術,在「城堡」作戰中,德軍無法做到戰役突然性和戰術攻擊性兩全就是明證。

1943年6至7月間,德軍向庫爾斯克輸送了大批虎式坦克,期望其能在戰役中收到奇效

直到6月底,德軍才在庫爾斯克集結完畢。其裝甲部隊大約是當時整個蘇德戰場一線戰場上所能動員的75%左右(約2600—2700輛),在戰役爆發後,還有1個連的虎式和一個裝甲師陸續加入。在整個「城堡」作戰中,德軍共分為兩個攻擊方向,北面是莫德爾指揮的第九集團軍、第二集團軍(一部),突擊力量是753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虎式」31輛、「費迪南」89輛、「灰熊」45輛;南部則是主攻方向,是由曼施坦因指揮的第四裝甲集團軍、「肯普夫」戰役集群及第二集團軍一部,突擊力量是150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虎式」102輛、「黑豹」200輛。


1943年夏,庫爾斯克戰役中的紅軍反坦克小組正在使用PTRD-41反坦克步槍擊退敵軍坦克。隨著德軍重型坦克的出現,這種步槍作用逐漸減少,後多被蘇軍改用於摧毀堡壘、防禦點等固定目標

7月4日,沉寂了一百多天的俄羅斯大地被炮聲所震撼,史上最大的坦克決戰——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德軍從南北兩個方向氣勢洶洶地向蘇軍防禦陣地殺來,企圖將蘇軍切斷合圍在庫爾斯克。在戰役開始,德軍一改昔日的攻擊方式,反而模仿起蘇軍的慣用戰術:先以工兵和步兵在炮火支援下突破陣地,摧毀反坦克炮並清除雷場,然後再將裝甲主力投入戰場。這樣他們就可以保證坦克在開戰初期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並且能夠完整地進入敵方縱深並擴大戰果。

在北面戰場20公裡寬的正面上,莫德爾指揮的6萬德軍在4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帶領下,像一道裝甲洪流般湧向蘇軍陣地。「虎式」和「費迪南」對於蘇軍的炮火毫不在意,然而卻未能很快通過蘇軍防線。事實證明,蘇軍的防禦戰術生效了:眾多的反坦克地雷阻擋了德軍坦克前進的步伐,而後方的重炮則對陷入雷場的德軍裝甲部隊不斷開火,而德軍步兵也被機槍和迫擊炮封住了去路,等德軍好不容易在雷場中開闢了4條通道之後,又被蘇軍快速設障分隊所阻撓,這些勇敢的戰士一邊用燃燒瓶和手榴彈襲擊德軍坦克,一邊就在德軍坦克履帶前布雷。

這種無畏的攻擊方式,對沒有反步兵裝備「費迪南」威脅尤其大。蘇軍的縱深防禦招招克敵,使得德軍的裝甲突擊進展緩慢,鏖戰了一日付出不小傷亡之後,北部的德軍才正面突破了6—8公裡,然而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又是蘇軍第二道防線。

在北面德軍陷入苦戰的時候,5日曼施坦因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也向北發動猛攻。密集的裝甲隊形,就像堵鋼鐵之牆一樣,惡狠狠地壓向蘇軍陣地。一開始,德軍坦克技術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在2200米的距離上一舉擊毀了蘇軍為數不多的坦克,但接下來卻在蘇軍防禦陣地前遇到了麻煩:和北面德軍一樣,他們僅前進了3公裡就陷入了蘇軍地雷陣,被蘇軍的炮火尤其是76毫米火炮打得抬不起頭。直到10個小時之後,才在以損失了36輛「黑豹」的代價衝了過來,突破了蘇軍的防線。在這一天,德軍動用了上千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付出了300輛左右的代價之後,僅僅是突破了蘇軍第一道防禦線,抵達其第二道防禦線。

7月4日和5日的戰鬥,是整個庫爾斯克戰役的縮影。的確,德軍的坦克,尤其是重型坦克在整個戰役中對蘇軍坦克擁有壓倒性優勢,但是蘇軍實現構築好的多層次、大縱深的防禦體系,卻給他們帶來極大的麻煩。在戰役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德軍在重型坦克的帶領下發動突襲,但在蘇軍陣地前沿就會陷入反坦克雷場,而他們一旦為了躲避地雷降低坦克速度,就受到蘇軍炮火的猛烈的打擊,甚至在戰鬥中出現過「費迪南」被榴彈炮直接擊中艙門,整個被炸得粉碎的情況。如果德軍步兵或者工兵試圖前進開闢坦克通道,則受到蘇軍預設的機槍和迫擊炮的攻擊。這種場面在整個庫爾斯克戰役中不斷重複。雖然德軍戰功赫赫,不斷大量殲滅蘇軍坦克,然而自己也在進攻中消耗殆盡,在突破了10—20公裡之後往往就損失了大量重型坦克,無法繼續擴大戰果。而蘇軍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人員代價,但仍然依靠大量堅固的大縱深陣地、密集的雷場和龐大的戰略預備隊,在沒有特別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有效地遲緩了德軍的裝甲突擊,使得德軍攻擊無法達成任何戰略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德國的裝甲閃電戰戰術,實際已經被蘇軍用縱深防禦破解。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最讓後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在7月12日爆發的普羅霍洛夫卡之戰。這場遭遇戰,以史上最大的坦克會戰而聞名——在這一天,蘇軍近衛第五坦克集團軍,在這裡遭遇到了從南面和西南面奇襲過來的德軍黨衛軍第二裝甲軍和第三裝甲軍。蘇軍在普羅霍洛夫卡西南展開,共有85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軍則共有坦克、自行火炮816輛(部分在修),足足1600輛坦克在此捉對廝殺,書寫了戰史上永恆的傳奇。

早上8時,蘇軍在炮火準備之後,發出「鋼鐵、鋼鐵、鋼鐵」的信號,300輛蘇軍坦克,沿鐵路線向 「希特勒」師率先發動猛攻。而德軍憑藉「虎式」88毫米坦克火炮的威力,不斷在800米距離上擊中蘇軍坦克。而蘇軍則依靠數量的優勢,不斷蜂擁過來,迫使德軍坦克且戰且退——在付出30輛坦克的代價之後,蘇軍得以迫近,在近距離上擊毀虎式。隨後,戰鬥在普羅霍洛夫卡各處展開,德軍在士兵嫻熟的技術和出色的裝備火力下,不斷給予蘇軍坦克重大殺傷。而蘇軍以大量的犧牲為代價,衝到德國坦克面前抵近射擊,也不斷給德軍造成減員。在戰鬥中,德軍坦克最開始佔盡優勢,在開闊地上不斷遠距離擊毀蘇軍坦克,然而他們的樂觀並沒有持續太久,蘇軍坦克就像「不要命的瘋子」一般衝了過來,儘管他們不斷後撤想要拉開距離,但是源源不斷的蘇軍坦克不斷逼近開火,僅一個連就有5輛「虎式」被擊中起火,而其他的德軍坦克也都不同程度受損!


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第5近衛坦克軍的T-34坦克向普羅霍羅夫卡行進。普羅霍羅夫卡距別爾哥德羅(德軍南部集團軍群出發地)北30公裡,1943年7月12日,在這裡發生了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裝甲作戰

雖然德軍在作戰上佔據優勢,但是長時間的作戰帶來的疲勞和彈藥的損耗卻無法得以彌補,到了中午的時候,蘇軍又投入了第二梯隊共100多輛坦克。德軍在這時已經無力再戰,在一半戰車喪失戰鬥力之後,不得不撤出了戰場。戰鬥過後,雙方的坦克殘骸布滿普羅霍洛夫卡原野,天空瀰漫著黑色的硝煙、大地上遺留著燃燒鋼鐵,就像整個蘇德戰爭的火與鐵濃縮到這裡一般。

在普羅霍洛夫卡之戰中,蘇軍損失了2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德軍損失了約150輛,雖然付出了重大代價,但是蘇軍卻挫敗了德軍奇襲普羅霍洛夫卡的企圖,而且更關鍵的是,德軍為數不多的「虎式」大量損耗,而後續又很難補給上,蘇軍的數量優勢,最終開始顯現威力。勝利的天平,已經慢慢開始向蘇軍傾斜了!

 

 

在普羅霍洛夫卡戰後不久,整個德軍已經對庫爾斯克戰役勝利失去信心,除了曼施坦因一個人固執地認為勝利在望,只差最後一把勁之外,沒有人還覺得這場戰役有打下去的意義了。隨即,希特勒以盟軍在義大利登陸需要支援為理由,將黨衛軍的裝甲師調走,在事實上中止了「城堡」——也就是庫爾斯克戰役。

此刻的德國裝甲軍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他們最精銳的部隊、最精良的武器、最傑出的指揮官和最拿手的裝甲戰術,在已經成長起來的蘇軍面前,再也無法取勝了。經過德國裝甲軍這個最好的「教練」兩年多的「悉心栽培」,蘇聯裝甲軍已經成長為一個讓人膽戰心驚的強大對手。雖然他們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通過庫爾斯克戰役,他們向世人展現出了蘇式大縱深裝甲作戰理論的巨大威力:防守時,他們可以抵擋住世界上任何一支裝甲軍的攻擊;而在反攻時,他們又能用鋼鐵洪流淹沒任何一個對手。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國裝甲軍就一步步走向了沒落,而蘇聯裝甲軍還剛剛開始向巔峰進取。而他們庫爾斯克的手下敗將德軍,則在1944年的阿登反擊戰中,用了很多蘇軍的作戰經驗,在油彈雙缺的情況下,狠狠地「教育」了一番西線盟軍的裝甲軍,間接讓英美領教到了蘇聯裝甲軍的可怕威力。其後果就是,在整個冷戰之中,用大縱深作戰理論武裝起來的蘇聯坦克洪流,一直是北約最大的夢魘。

圖志 | 最出色的演員也無法表演的「文革」歷史畫面

2016年,是「文革」爆發50周年。經歷過那段歷史的年輕人在老去、死去。他們有多少是不願跟子女過多聊往事,只是基於烙在骨子裡的後遺症而叮囑子女小心謹慎?而作為子女的我們,年輕一代,又有多少人願意傾聽父母輩們經歷的「老掉牙」故事?


點擊圖片查看

中國人給了海參崴一切,但在海參崴的歷史上卻形同空白

海參崴來自古老的肅慎(滿洲)原住民語言,漢譯為「海邊漁村」或「海邊曬網場」。清朝時闖關東的河北、山東人把這裡叫做「崴子」,以為當地盛產海參,所以漢譯為「海參崴」。後來,海崴被沙俄改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統治東方」,成為沙俄在遠東地區的重要軍事要塞。


點擊圖片查看

相關焦點

  • 希特勒給多少虎式坦克 德軍才能打贏庫爾斯克會戰?
    1943年夏天,蘇德戰場中部形成一個奇妙對陣形勢,戰線在奧廖爾地區突然向東彎曲,緊接著在奧廖爾以南的庫爾斯克地區又向西彎曲,最後經別爾哥羅得向正南延伸至哈爾科夫東南地區,形成一個「弓」字形。在陣地上雙方各有楔入對方戰區的突出部。7月25日,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部,對面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預設反坦克陣地。
  • 【歷史】史上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
    【史上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
  • 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會戰——庫爾斯克戰役
    蘇軍在庫爾斯克附近驅逐德軍,因而蘇軍在庫爾斯克形成一個很大的突出部。蘇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佔領了這個突出部。中央方面軍以北是布良斯克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以南是西南方面軍由於蘇軍佔領了庫爾斯克以西的突出部,既能對德軍奧廖爾集團和別爾哥羅德集團的側翼進行的突擊,也能解放烏克蘭、頓巴斯和白俄羅斯。因此1943年蘇德圍繞著庫爾斯克進行了多次會戰。
  • 「庫爾斯克」死亡平原: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會戰
    一則虎式坦克遠距離作戰的優勢無法發揮,二則蘇聯士兵們投擲一個簡陋的燃燒瓶就可能對虎式坦克造成致命傷害。而蘇聯T34坦克機動性更強,最重要的是它們造價低廉、構造簡單、生產數量也相對很大,就像蘇聯士兵可以前赴後繼地不斷補充上來。在平原上,雙方坦克一輛一輛地被摧毀;在被毀的坦克旁,雙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擊,互相肉搏。
  • 庫爾斯克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意圖通過對蘇軍造成大量傷亡從而全面奪回戰略主動權,因希特勒的阻撓使得對蘇軍發動進攻的時間不斷延後,蘇軍事先已獲取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已建立三道縱深梯次防禦線。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
  • 國曆獨家 長崎事件:大清對日交涉中唯一的一次勝利
    文 | 雪珥 《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1月上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1885-1886年,是中國海軍史最為揚眉吐氣的時候——北洋艦隊剛剛成軍,迅速躋身世界強大海軍行列
  • 庫爾斯克會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參戰人員達到了數百萬人,並且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軍事裝備。
  • 淺談庫爾斯克會戰
    希特勒選擇了比較傳統的方式想要粉碎位於庫爾斯克的突出部,只不過他對這個計劃很猶豫,因為這場進攻極有可能損失大量坦克,曼施坦因雖然不太情願這個作戰,但他還是勸希特勒早做決定不要猶豫。最後希特勒終於下定決心,發布第6號作戰命令:中央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從4月28日起開始做好準備,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發起進攻,作戰代號「堡壘」。
  • 歐洲戰場—庫爾斯克會戰
    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5輛坦克,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2000架,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坦克 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企圖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已做好建立三道防禦線的充分準備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兵器,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傷亡慘重
  • 庫爾斯克戰役回眸
    古德裡安認為對庫爾斯克的進攻將使坦克遭受很大傷亡,他的改編裝甲兵的計劃也將破產。因為德軍主力的3號、4號坦克已被證明不是蘇聯T-34坦克的對手,而新一代5號(豹式坦克)和6號(虎式坦克),月產量分別只有50輛和25輛,難以形成戰役優勢。
  • 假如穿越了:45輛99式坦克加入庫爾斯克會戰,德軍能反敗為勝嗎?
    發生在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會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其規模空前而且也很可能絕後,這場戰鬥中8000輛蘇德坦克的較量成為人類軍事史上最龐大的鋼鐵對決。其結果,就是德國國防軍最後的戰略進攻力量損失殆盡,而蘇軍仍然保留了足夠的軍力,從此之後戰爭中的德軍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從而徹底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著名的231虎式坦克中彈252次仍舊全身而退
    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是希特勒東線戰場爭取戰略主動權的最後一搏,希特勒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取得戰役勝利,於是把當時德軍最新研製 虎式坦克和斐迪南重型坦克殲擊車
  •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庫爾斯克會戰,又名庫爾斯克攻防戰,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同時也是二戰時期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
  • 庫爾斯克會戰:開出虎式坦克依舊慘敗,德軍一打二為何不再復刻?
    這場戰鬥讓德軍失去了最後的機會,徹底走向滅亡的道路。這一戰發生在何處,德軍又是如何輸掉這場戰鬥,又是為何會因此輸掉二戰?一、雙方勢在必得的戰略要地這場蘇德戰場上的關鍵戰役便是庫爾斯克會戰,是一場規模宏大的大型戰鬥。
  • 一輛現代坦克穿越到庫爾斯克戰場會怎麼樣?答案:會死的很慘
    1916年9月,18輛「馬克」Ⅰ型坦克突破了德軍防線,從此開闢了陸軍機械化新時代。經過一百年發展,坦克成為名副其實的陸戰之王,火力、裝甲、機動、通訊能力越來越先進。那麼,假如現代坦克回到二戰時的庫爾斯克戰場,能否完虐那個時代的坦克呢?
  • 庫爾斯克戰役(一)——橫空出世
    我們將獲得最後的勝利!       就在總攻發起前兩天,幾挺德軍機槍突然晝夜不停嘶吼起來,在戰事平靜的地段,偶爾的火力偵察是常事,蘇軍沒有在意。但這次不同,在機槍和夜幕的掩護下,數個戰鬥工兵小組躍出戰壕,向兩軍防線間的無人區推進。他們的任務是在蘇軍布設的雷區中為坦克和擲彈兵清理出一條安全的道路。
  •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在1000米距離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
    那麼,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在1000米距離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    在二戰中,德軍的88毫米炮具有極強的穿甲能力,是德軍最具威力的反坦克神器。那麼,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在1000米距離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
  • 【二戰往事】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內含資源)
    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企圖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軍要進攻的情報並已做好充分準備。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傷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盟軍登陸義大利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義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壘計劃的進攻。
  • 如果有45輛99式坦克加入庫爾斯克會戰的德軍,德軍會翻盤嗎?
    在此情形之下,蘇聯與德國集結了近乎能夠調集在一起的全部力量,決定與對方決一死戰,由此,庫爾斯克會戰被正式打響。在此次戰役中,蘇聯兩軍展開了坦克對決,雙方皆集結了大規模坦克部隊對敵軍發起進攻,而此次戰爭以蘇聯取得勝利而告終,此時軍迷們就發問了,若是德軍陣營中多裝備45輛99式坦克,戰局能出現反轉嗎?
  • 庫爾斯克戰役始末:成敗對雙方都很重要,蘇軍後發制人
    7月12日,草原方面軍主力、羅特米斯特羅夫的第5近衛坦克 集團軍強行軍300多千米,趕到普羅霍羅夫卡地區,與正在向東突擊、尋求機動的德軍豪塞爾第2黨衛裝甲軍遭遇,蘇軍850門坦克、自行火炮,同德軍500 多門坦克、自行火炮展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達到高潮,蘇軍已將坦克戰略預備隊全部投入,而德軍還有幾個師的坦克戰略預備隊尚未 投入,曼施坦因打算讓對手消耗到相當程度後,於決定性時刻放出最後幾個坦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