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由曼施坦因指揮,德軍為什麼還會失敗?有三點原因

2021-02-13 軍迷觀天下

1943年初,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獲勝的蘇聯紅軍乘勝追擊,德軍節節敗退。曼施坦因主動放棄一些重要據點,誘敵深入,他抓住蘇軍戰線過長的弱點,在哈爾科夫發起反擊,重創蘇軍。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佔的哈爾科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最高統帥部把第1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1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史達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哈爾科夫反擊戰結束後,在庫爾斯克地區兩軍陣線上形成了一個凸出部。兩軍陷入僵持,一場著名的坦克大戰即將展開。

庫爾斯克會戰,一場大規模對攻戰,一場坦克大戰。德國天才指揮官埃裡希·馮·曼施坦因與蘇聯著名元帥格奧爾吉·朱可夫的一場對決。

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雙方共投入約280萬兵力,8000輛坦克。

其中7月12日雙方共有1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羅霍羅夫卡激戰,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後被人們稱為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成為一個傳奇。戰鬥結果是德軍進攻受挫,蘇軍全面反擊,獲得了會戰的勝利。可以說此次會戰是蘇德戰場的一個分水嶺。

裝備精良的德軍為什麼會失敗?其中有三個關鍵因素。

第一,戰機貽誤

從曼施坦因建議進攻開始,到希特勒同意進攻,這之間一共有4個月的時間。

3月10日,曼施坦因建議發起進攻,但希特勒希望等待虎式坦克、斐迪南等新型裝甲到位。

4月15日,希特勒籤署6號元首令,制訂「堡壘」計劃,準備進攻,此時距曼施坦因提出的進攻日期已經一個多月。

5月10日,蘇軍已經做好防禦準備。進攻的最佳時期已經失去,但德軍現在進攻仍有獲勝可能。

6月17日,德軍參謀部反對計劃,認為戰機已過,但希特勒一意孤行,堅持要求進攻,直到7月5日計劃才得以實施。

蘇軍利用這段時間設立6條防線,縱深120多英裡,由大量互相緊密配合的戰壕、鐵絲網、反坦克火力點和反坦克溝壕以及雷區組成,僅第一道防線就埋下了94萬枚地雷。

第二,兵力對比懸殊

德軍方面:

78萬名士兵、2928輛坦克、9966門火炮、2110架飛機

蘇聯方面:

191萬名士兵、5128輛坦克、25013門火炮、2792架飛機。

軍力對比上德軍全面落後於蘇軍。德軍擁有虎式、費迪南等性能優越的坦克,但數量上不成規模。蘇軍的T-34系列坦克雖然性能火力不及德軍,但數量龐大,足以和德軍抗衡。

蘇方三個方面軍對德國第9和第2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佔2.4比1的優勢,在坦克上佔1.9比1的優勢。此外,索科羅夫斯基的西方方面軍、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及西南方面軍的第57集團軍和第2坦克軍也被部署到了庫爾斯克地區,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複雜局面。在軍工方面,到了1943年,搬遷到遠東的蘇聯軍火工業終於開始達到並超過戰前水平,同時英美等西方的援助也開始大量抵達。

經過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戰鬥素質明顯提高。德軍卻在這兩次會戰中失去大量優秀官兵,實力大不如前。

第三,戰爭形勢

蒙哥馬利和巴頓將軍指揮盟軍在義大利登陸,義大利軍隊節節敗退,根本無力抵抗。

7月13日,希特勒抽調包括黨衛第二裝甲師在內的進攻主力部隊回國防守,曼斯坦因沒有了任何的進攻資本。

從莫斯科保衛戰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到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精銳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再到庫爾斯克會戰的失利,可以說德軍雖然在戰術上取得一定勝利,傷亡比也比蘇軍少,但是戰略上德軍已經失去了主動權。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幾乎被打去了脊梁。東線戰場蘇軍原本成曲線狀、參差不齊的防線變成了一條堅固的直線,可以說蘇軍從戰爭初期的慘敗逐漸穩住了腳跟,緩過勁的蘇軍開始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員和裝備。

蘇軍在廣袤的平原地帶即將展開自己的大縱深戰略,後續的史達林十次突擊將德軍逐出了蘇聯領土,加上西線的困擾,希特勒已經無牌可打。

歷史就是這麼帶有戲劇性,從閃擊波蘭開始,一路兵不血刃,德軍一度看到了莫斯科紅場克林姆林宮的塔頂,然而轉眼三年時間,蘇軍已經逼近德軍邊境,不久隨之而來的就是蘇聯旗幟插上了德國議會大廈的樓頂。有人說當初怎麼怎麼樣,戰爭形勢就會被改寫。然而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假設,歷史帶有客觀性和必然性,存在即合理,長時間存在的東西更是合理。所以孰是孰非,就讓它淹沒在歷史的海洋中吧。

相關焦點

  • 淺談庫爾斯克會戰
    與此同時曼施坦因也在計劃向蘇軍反撲,他主動放棄了一些重要據點,誘敵深入,使蘇軍戰線越拉越長,而德軍卻趁機完成了兵力集結。      2月19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反擊蘇聯西南方面軍並於3月2日毀滅其第五集團軍,3月6日德軍開始進攻一個月前丟失的哈爾科夫,而且沒用幾天就將其攻佔。為了防止戰線崩潰,史達林從列寧格勒附近調了三個集團軍。
  • 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開始連敗,一直被打回柏林,原因為何?
    希特勒為了打贏這場會戰,把德國擁有的先進武器都用上了,動用了幾乎所有的後備兵力,這也預示著德軍一旦失敗,就失去了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在戰場上處於劣勢地位。希特勒制定了「堡壘作戰計劃」,計劃五月四號對庫爾斯克地區發動進攻,但因為雨季的來臨,再加上德意軍隊在北非戰場遭遇慘敗,希特勒不得已把進攻時間推遲到七月份,庫爾斯克會戰前,德軍就面臨兩線作戰,這是德軍的硬傷。
  • 【歷史】史上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
    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5輛坦克,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2000架,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這是德軍最後的垂死掙扎,企圖重奪戰略主動權卻不幸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一次失敗的兵行險著。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向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聯西南方面軍發起反擊,至3月2日,西南方面軍遭到了重創,其第5集團軍遭到了毀滅,3月6日,德軍開始向哈爾科夫進攻,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佔的哈爾科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最高統帥部把第1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1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史達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
  • 希特勒給多少虎式坦克 德軍才能打贏庫爾斯克會戰?
    由朱可夫元帥坐鎮,帥哥羅科索夫斯基親自指揮的中央方面軍第2坦克集團軍正在向德寇的裝甲部隊發起進攻。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與蘇聯紅軍共出動了8000多輛坦克、自行火炮和裝甲車輛,參戰雙方共投入了約280萬兵力,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2000架。虎式坦克作為德軍的進攻先鋒進攻庫爾斯克防禦外圍,在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歐洲戰場—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東線戰場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
  • 從威龍成品模型看庫爾斯克會戰(上)
    希特勒準備在夏季攻勢採用南北鉗形夾擊的方式消滅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聯重兵集團,再次把握戰爭主動。南北兩路都以交通樞紐庫爾斯克為目標向心突擊。戰役代號:堡壘德國北線的裝甲矛頭由第九集團軍負責,防禦大師莫德爾上將指揮。
  • 庫爾斯克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坦克會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規模的一場對攻戰役,在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德軍與蘇聯紅軍共出動了近8000輛坦克。參戰雙方共投入了約280萬名士兵,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5000架,也創下兩個紀錄就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最大規模單日空戰。
  • 庫爾斯克戰役回眸
    蘇軍在前沿陣地,蘇軍精心地設計他們的防禦,構築了三道防禦線,防禦縱深超過100英裡,整個防禦體系由大量互相緊密配合的戰壕、鐵絲網、反坦克火力點和反坦克溝壕以及雷區組成,在德軍最可能的進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 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大獲全勝,為何蘇聯士兵卻笑不出來
    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共殲滅德軍36萬人,擊毀德軍坦克1500多輛,火炮3000多門,擊落德戰機1100餘架。面對如此驕人的戰績,戰後的蘇軍卻籠罩在一片悲傷之中,這是為什麼呢?史達林格勒會戰中,被希特勒自詡「打開天常之門」的鮑羅斯第6集團軍,遭到蘇軍的全殲,蘇德會戰開始進入相持階段。
  • 曼施坦因:二戰德軍"大腦",不世出軍事天才
    新讀史 每晚9點,文化夜宵   博文  | 通識  |
  • 假如穿越了:45輛99式坦克加入庫爾斯克會戰,德軍能反敗為勝嗎?
    而德軍裝甲師在1943年7月的情況,總頭來看是國防軍一般裝甲師只有一百多輛坦克,而三個兵力充足的黨衛軍裝甲師則有約200輛坦克。因此45輛坦克,恰好就是一個德軍裝甲師裝甲突擊力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按照裝甲兵力集結不分散的原則,假設這45輛99式坦克以集中的營級兵力形式,加強某一個德軍師作為先鋒投入戰鬥。
  • 庫爾斯克戰役始末:成敗對雙方都很重要,蘇軍後發制人
    德蘇雙方都意識到這場會戰對雙方意義重大,蘇軍敗了,形勢將恢復到1941年冬季困守莫斯科的窘境,德軍戰敗的話,將喪失整個蘇德戰場的主動權,它再也無力組織起現有規模的戰略預備隊了。所以希特勒硬邦邦地丟給諸將一句話:"不能失敗"。
  •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庫爾斯克會戰,又名庫爾斯克攻防戰,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同時也是二戰時期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
  • 克萊斯特: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德軍元帥,指揮能力完全不輸曼施坦因
    在蘇德戰爭殘酷的四年戰爭時間裡,蘇德戰場上湧現出了一大批能力十分出色的名將,然而在這些將領中,有那麼幾位將領卻並不出名,甚至可以說是默默無聞,所以我便試著來為大家一一介紹這些能力出眾,但又因為種種原因而在國內默默無聞的名將們。
  • 10萬德軍擊潰50萬蘇軍,哈爾科夫戰役德國怎樣絕地反擊?
    二戰蘇德戰場上,在哈爾科夫這一個地方雙方就打了四仗,有些類似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長沙會戰。第一次是德軍奪城之戰,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軍在此粉碎蘇軍攻勢,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發生在1943年8月,蘇軍終於勝了一次,收復哈爾科夫。
  • 庫爾斯克戰役(一)——橫空出世
    隨即,信號燈升空,德軍士兵在軍官的帶領下躍出戰壕,向蘇軍陣地衝去。在他們的身後,機槍嘶鳴,坦克怒吼,地獄之門仿佛被打開,庫爾斯克會戰正式拉開序幕。      東線,在曼施坦因元帥在重奪哈爾科夫後,德軍恢復了別爾哥羅德一線的陣地,但是在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之間卻出現了一個深深潛入德軍防線的突出部(這個突出部形成的大概原因是中央集團軍群拒絕與曼施坦因合作清除這一區域),這個突出部讓德軍的防線多出了近500公裡,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步兵師防守,這讓德軍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情況更加雪上加霜。
  • 德國名將曼施坦因
    1918年他以參謀人員的身份志願參加布萊斯勞的「前線自衛軍」(Frontier Defence Force)並服役到1919年。大戰之間1920年,曼斯坦和一個西裡西亞地主的女兒,尤塔·西貝麗結婚,婚姻一直維持到1966年她去世時為止。
  • 庫爾斯克:最後的坦克大決戰 國曆獨家
    而在這年2-3月間爆發的哈爾科夫戰役更是加強了他們這種自信: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德軍抓住了戰機,面對輕敵冒進的蘇軍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不僅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還差點把瓦圖京指揮的蘇軍給包了餃子。另一方面,哈爾科夫之戰的失敗也給蘇軍最高統帥部潑了一盆冷水,讓他們從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的盲目樂觀中清醒過來,明白了自己面對的敵人,是一支怎樣讓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天王山之戰,蘇軍大勝,為何他們卻高興不起來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場上的一場天王山之戰。蘇德雙方總計投入了280萬名士兵,並出動了8000多輛坦克和5000多架飛機,這也創造了人類史上坦克會戰規模與單日空戰規模之最。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在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此戰之後,蘇聯完全奪回了戰場的主動權,開始一路朝柏林推進,而德軍則再無還手之力。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 庫爾斯克會戰:開出虎式坦克依舊慘敗,德軍一打二為何不再復刻?
    德軍士兵在納粹思想的洗禮下,作戰勇猛程度冠絕歐洲,再加上德國發達的軍工產業的支撐,德軍可謂是勢如破竹。一連串的勝利,讓希特勒衝昏了頭腦,他居然不顧反對要去攻打蘇聯。在蘇聯境內,不可一世的德軍遭遇到了巨大失敗,從莫斯科戰役的止步不前,到史達林格勒會戰的丟盔棄甲,德軍徹底失去了不可戰勝的光環,展露出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