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獲勝的蘇聯紅軍乘勝追擊,德軍節節敗退。曼施坦因主動放棄一些重要據點,誘敵深入,他抓住蘇軍戰線過長的弱點,在哈爾科夫發起反擊,重創蘇軍。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佔的哈爾科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為防止戰線的徹底崩潰,蘇最高統帥部把第1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此外第21和第64集團軍也被從史達林格勒調至這些方向,此後,戰線趨於穩定。哈爾科夫反擊戰結束後,在庫爾斯克地區兩軍陣線上形成了一個凸出部。兩軍陷入僵持,一場著名的坦克大戰即將展開。
庫爾斯克會戰,一場大規模對攻戰,一場坦克大戰。德國天才指揮官埃裡希·馮·曼施坦因與蘇聯著名元帥格奧爾吉·朱可夫的一場對決。
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雙方共投入約280萬兵力,8000輛坦克。
其中7月12日雙方共有15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羅霍羅夫卡激戰,普羅霍羅夫卡坦克大戰後被人們稱為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成為一個傳奇。戰鬥結果是德軍進攻受挫,蘇軍全面反擊,獲得了會戰的勝利。可以說此次會戰是蘇德戰場的一個分水嶺。
裝備精良的德軍為什麼會失敗?其中有三個關鍵因素。
第一,戰機貽誤
從曼施坦因建議進攻開始,到希特勒同意進攻,這之間一共有4個月的時間。
3月10日,曼施坦因建議發起進攻,但希特勒希望等待虎式坦克、斐迪南等新型裝甲到位。
4月15日,希特勒籤署6號元首令,制訂「堡壘」計劃,準備進攻,此時距曼施坦因提出的進攻日期已經一個多月。
5月10日,蘇軍已經做好防禦準備。進攻的最佳時期已經失去,但德軍現在進攻仍有獲勝可能。
6月17日,德軍參謀部反對計劃,認為戰機已過,但希特勒一意孤行,堅持要求進攻,直到7月5日計劃才得以實施。
蘇軍利用這段時間設立6條防線,縱深120多英裡,由大量互相緊密配合的戰壕、鐵絲網、反坦克火力點和反坦克溝壕以及雷區組成,僅第一道防線就埋下了94萬枚地雷。
第二,兵力對比懸殊
德軍方面:
78萬名士兵、2928輛坦克、9966門火炮、2110架飛機
蘇聯方面:
191萬名士兵、5128輛坦克、25013門火炮、2792架飛機。
軍力對比上德軍全面落後於蘇軍。德軍擁有虎式、費迪南等性能優越的坦克,但數量上不成規模。蘇軍的T-34系列坦克雖然性能火力不及德軍,但數量龐大,足以和德軍抗衡。
蘇方三個方面軍對德國第9和第2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佔2.4比1的優勢,在坦克上佔1.9比1的優勢。此外,索科羅夫斯基的西方方面軍、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及西南方面軍的第57集團軍和第2坦克軍也被部署到了庫爾斯克地區,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複雜局面。在軍工方面,到了1943年,搬遷到遠東的蘇聯軍火工業終於開始達到並超過戰前水平,同時英美等西方的援助也開始大量抵達。
經過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戰鬥素質明顯提高。德軍卻在這兩次會戰中失去大量優秀官兵,實力大不如前。
第三,戰爭形勢
蒙哥馬利和巴頓將軍指揮盟軍在義大利登陸,義大利軍隊節節敗退,根本無力抵抗。
7月13日,希特勒抽調包括黨衛第二裝甲師在內的進攻主力部隊回國防守,曼斯坦因沒有了任何的進攻資本。
從莫斯科保衛戰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到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精銳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再到庫爾斯克會戰的失利,可以說德軍雖然在戰術上取得一定勝利,傷亡比也比蘇軍少,但是戰略上德軍已經失去了主動權。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幾乎被打去了脊梁。東線戰場蘇軍原本成曲線狀、參差不齊的防線變成了一條堅固的直線,可以說蘇軍從戰爭初期的慘敗逐漸穩住了腳跟,緩過勁的蘇軍開始源源不斷的補充兵員和裝備。
蘇軍在廣袤的平原地帶即將展開自己的大縱深戰略,後續的史達林十次突擊將德軍逐出了蘇聯領土,加上西線的困擾,希特勒已經無牌可打。
歷史就是這麼帶有戲劇性,從閃擊波蘭開始,一路兵不血刃,德軍一度看到了莫斯科紅場克林姆林宮的塔頂,然而轉眼三年時間,蘇軍已經逼近德軍邊境,不久隨之而來的就是蘇聯旗幟插上了德國議會大廈的樓頂。有人說當初怎麼怎麼樣,戰爭形勢就會被改寫。然而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假設,歷史帶有客觀性和必然性,存在即合理,長時間存在的東西更是合理。所以孰是孰非,就讓它淹沒在歷史的海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