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女兒在微信上說
教一個不認識字的人用智慧型手機,我一直感覺這是一個浩瀚的工程。所以,即便有教母親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想法,也沒認真去做。
母親不識字是有原因的。母親兄妹六人,她是大姐,所以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姥姥照看弟弟妹妹。再後來成為民兵,一名戰士,刺殺、射擊、投彈等大量訓練讓她離開了課堂。雖然母親不識字但民兵的經歷仍然讓我十分敬佩。
前段時間母親來上海,一次晚飯後在iPad上用QQ與弟弟一家三口視頻,這對於沒摸過智慧型手機的母親來說特別新鮮和先進。也就是從這次視頻通話開始,我決定開始教她用智慧型手機。
最初從使用iPad開始的,畢竟第一次視頻通話就是在iPad上。最關鍵的是iPad屏幕大,圖標間距大,操作起來比較簡單,也不容易按錯。
母親最常用的就是微信聊天,不過,進入微信並通過多層菜單找到弟弟的帳號還是有些不方便的。一方面是母親不識字,對於菜單只能通過位置和圖像來辨別,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很容易出錯。另外,母親長年務農,手指較粗且在滑動操作的時候稍顯笨拙。後來,將幾個常用聯繫人放在了桌面上,母親想聯繫誰直接進入,方便了很多。
隨著微信聊天的熟練,逐漸教會了母親使用QQ聊天,通過音樂軟體播放兒歌安慰愛哭愛鬧騰的孩子。現在,她甚至可以用iPad給孩子拍照片和視頻。雖然經常誤操作,但已經進步很大。
不過,仍然存在很多不方便的地方。iPad是通過家裡的wifi連接,外出時沒有網絡,攜帶也不方便。後來給母親準備了一臺5寸屏幕的手機,但她外出的時候很少用,說是不好用。比如打電話的時候,此前她用按鍵機,壓力反饋很好,號碼通話鍵即可撥打電話。現在,要先打開通訊錄並進入撥號盤,而觸屏的壓力反饋比較差,同時,撥號盤也太小,很容易出錯。在聯繫人列表中雖然有頭像幫母親辨識,但是想準確的點擊聯繫人那細細的一行,還是有些不便。
雖然我感覺5寸屏手機已經很大,圖標間距也不小,但對於母親而言,還是有些小,常常出錯。再後來,找到一個第三方軟體親情模式,可以把手機改為老人機模式。
在老人機模式下,圖標的風格有點像WP系統中的磁貼,夠大,不容易點錯。我將常用的幾個家人添加到桌面,一鍵點擊就能撥通電話。最人性化的地方就是可以語音朗讀接收的簡訊,這對於不認識字的母親而言再好不過了。不過,老人機模式下雖然可以在桌面上添加微信、QQ圖標,但是不能將聯繫人添加到桌面,因此仍會遇到操作層級多的問題,很難像iPad上那樣自如的實現視頻或語音聊天。此外,老人機模式下基本沒有針對老人使用需求做優化處理。
現在,母親在家的時候就用iPad通過微信、QQ與我和弟弟等聊天,外出的時候仍然在用一款實體鍵盤的老舊功能機。
也就是在教母親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同時,我在網上搜索了當前廠商推出的老人機產品。無一例外,都是大按鍵、高音喇叭、SOS鍵外加手電筒(老人到底有多麼的需要手電筒啊,設計師是腦殘麼)。即便是號稱老人機第一品牌的某廠商產品,也無法擺脫這些窠臼。
真是搞不明白,為什麼智慧型手機時代,手機廠商仍然再用這種沒頭腦的思維做老人機,這絕對是錯誤的。老人在使用手機的時候自然需要大字體、大圖標、高喇叭和SOS鍵,但他們更需要符合使用需求的功能,比如簡單便捷的操作、更少層級的操作體驗、針對一些常用軟體的二次優化等等。
我認為,在手機配置上,老人機絕對不等於低端機,而應該用質量最好的晶片硬體,顯示屏要清晰、處理器不求高精尖但要足夠的穩定。同時,不能將老人機排除在智能機行列之外,老人手機的智能化應該成為手機廠商考慮的重點。
我還認為,老人機不能像做常規的智慧型手機產品那樣去做研發與設計,不應該將老人機看做是一個硬體產品,而應該是一個滿足老年人智慧型手機使用需求的解決方案。廠商需要為這一人群提供日常聯繫、社交、娛樂、應急救助、健康安全等為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
當然,這還只是我一個人的想法,希望看到上述文字的人一起來關注並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在進入一個老齡化階段,所以,也希望在這個專業的市場裡面,有更多做實事的企業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