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夫列夫實驗設計局成立於1939年,是前蘇聯主要軍用航空器設計商之一,也因在二戰中設計的多款飛機表現優秀而聞名世界。其第一任總設計師是A.C.雅科夫列夫。上世紀40年代,世界航空開啟噴氣時代,雅科夫設計局也以雅克-15為首,開始了其噴氣式戰鬥機研製工作。準備好了嗎?現在開扒!
雅克-15,代號「羽毛(Feather)」,它是由雅克-3U活塞式螺旋槳戰鬥機的機體,改裝上噴氣式發動機短艙和噴管而成的一種戰鬥機。它是蘇聯航空史上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卻不是第一款。1946年4月24日,雅克-15與同日計劃首飛的I-300(米格9)戰鬥機都想爭取「蘇聯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的名號,互不相讓。最後,通過拋硬幣的方式,雅克-15落敗,成為了晚3小時上天的老二。直到1948年初,推出雅克-17前,設計局共生產了約280架雅克-15。後來,它們幾乎全用作讓飛行員適應噴氣式戰鬥機的教練機來使用。在莫斯科博物館展出的雅克-15。 Alan Wilson/攝三視圖。Kaboldy/製作
雅克-17是雅科夫列夫實驗設計局研製的亞音速單座戰鬥機,也是蘇聯早期的噴氣式戰鬥機。由雅克-15改進而來,為加強機身結構,更換一個更強大的發動機,設計時增加了可投擲副油箱,並將雅克-15尾部機輪改為機首起落架。
此外,還有衍生版本的教練型烏雅克-17和雙座型雅克-17UTI,這三種版本加在一起共生產約430架,但都沒有實戰經驗。烏雅克-17和雅克-17UTI與原型機一樣,同屬於蘇聯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飛機。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曾經使用過一批烏雅克-17作為訓練使用,現有一架在空軍航空博物館保存(圖在下方)。
在米格-15研製出來前,雅克-17擔負著前蘇聯領空的防守任務,也正是雅克-17,讓我國空軍進入了噴氣時代。
波蘭航空博物館的雅克17。Daniel Delimata/攝
我國航空博物館保存的雅克-17
雅克-19,是雅克-15之後的第二個雅克夫列夫噴氣式戰鬥機,也是一個試驗型全金屬單座戰鬥機。它和雅克此前的設計有很多不同,如配備了助燃器的發動機;有著類似米格15的煙管式機身設計;配有彈射座椅、液壓系統和全套的無線電導航設備等。在那時,雅克-19的整體技術領先於當時蘇聯的任何一款戰鬥機。
雅克-19的出現為雅克局積累了很多珍貴的新機身設計經驗,但由於雅克-19沒有太多改動空間,及當時的發動機技術太落後等因素,這款飛機並沒有選擇量產。
第二個原型叫「Yellow 25」,下舵上的數字為「2」。
三視圖。Kaboldy/製作
取代雅克-17,雅克-23是雅克-15/17家族的最終改版,也是後掠翼戰鬥機的後備/過渡機。雅克-23雖然與雅克局的前幾款飛機外形相似,但它其實是一款全新的飛機——機身採用了全金屬承力蒙皮結構並安裝了性能更好的羅羅「德文特」發動機,平直形中單翼布局,前三點式起落架,機鼻進氣道,戰鬥機式氣泡型座艙,翼尖油箱。
從1949年初開始服役,到1950年生產線轉向米格-15為止,雅克-23共生產了310架。此外,這款機型還曾出口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各12架,波蘭95架。
Wisnia6522/攝
Vitaly V. Kuzmin/攝
布拉格航空博物館,捷克斯洛伐克的雅克-23。Dezidor/攝
雅克-23三視圖
雅克-25,前蘇聯首架裝備了雷達的全天候噴氣式戰鬥機,因其直筒狀裝備雷達機頭而得名暱稱——「手電筒」。
雅克-25採用與I-320和拉-200截然不同的設計布局(圖見下方),為了不佔用機身空間,在兩側後掠機翼的吊艙中安裝了發動機,並加裝了罕見的「自行車式」起落架。此外,雅克-25的圓形機鼻包含了「獵鷹」雷達,後面是串聯雙座座艙。雙發動機及龐大的機體為飛行帶來了較好的穩定性,較大的航程和載彈量。因此,雅克-25成為了一款出色的飛行測試平臺。
還沒完!休息5秒鐘,插播一則廣告這款飛機的改型不少,除M型之外,還有雅克-25L測試機、雅克-25K空空飛彈測試機、雅克-25Msh無線電遙控靶機、雅克-25RV高空偵察機等。從1953年開始量產到1958年停止生產,雅克局總共製造了480架雅克-25。
博物館裡的雅克-25
I-320和拉-200對比圖。機頭、機鼻相同,座艙不同,I-320是串聯雙座、拉-200是並列雙座。
三視圖。Kaboldy/製作
雅克-38戰鬥機(代號「鐵匠」(Forger)),是蘇聯海軍航空兵第一且唯一一款可供服役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同時也是蘇聯第一種實用化的固定翼艦載機型號。雅克-38的誕生和蘇聯首批可起降固定翼戰機的基輔級航空母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前者在技術研發及戰術配置上幾乎專為後者而設。
當它要垂直升降時,駕駛艙後方的蓋打開,裡面的兩部發動機開動,同時在機尾的發動機其噴管向下,三部發動機一起發功產生一股向上的總推力,由於在垂直升降時各翼面皆失效,故主發動機有三條氣管分別向機尾和兩翼端產生推力去控制飛機,而當改為向前飛行,蓋關閉而兩部發動機也停機,主發動機停止向此三條氣管供氣而其噴管也改為水平向後,從而變成和普通飛機一樣向前飛行。
正在垂直升降的Yak-38戰鬥機,Wolodymir Nelowkin攝於1992年英國法恩堡航展。
雅克-38動力解剖圖。Tosaka/作品
攝於1984年,雅克-38在新羅西斯克號航空母艦上作垂直起降
在明斯克號航空母艦上的Yak-38。
雅克-38三視圖。Jack Roberts/作品
雅克-141戰鬥機,代號「自由式」(Freestyle),是一架蘇聯研製的超音速垂直起降戰鬥機。它以蘇聯短場起降飛機雅克-38戰鬥機為基礎,1975年開始改進換代,設計名最初為雅克-41。不過,由於偏重飛彈戰術的蘇聯政府高層對航空母艦不重視,所以,資金緊張而限制了發動機的研製計劃,使得雅克41在1987年才首飛成功。但好景不長,蘇聯解體導致雅克-41計劃雪上加霜,失去資金鍊而被迫中止。
後來,雅克夫列夫設計局便尋求國際合作夥伴以獲得開發資金維持開發專案。恰逢此時洛克希德公司正在為競爭聯合先進攻擊技術開發X-35而遭遇技術難題,兩者一拍即合,雅克-41也正式改名為雅克-141戰鬥機。然而,再次啟動研發計劃後沒過多久,項目就被徹底中止。後來也有種說法是,洛克希德公司參考了雅克-141的短距/垂直起降技術,繼續開發了X-35B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就是F-35B戰鬥機的原型,但沒有確切依據證實這種說法。
Ken Videan攝於1992年,雅克-141在英國範堡羅航展
1992年在範堡羅航空展作飛行展示的雅克-141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Wal Nelowkin/攝
Yak-141的機翼可向上折起。Vitaly V. Kuzmin/攝
1992年在範堡羅航空展作飛行展示的雅克-141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Ken Videan/攝
雅克-141三視圖。Greg Goebel/作品
雅克家族戰鬥機扒完了,至此,蘇聯戰鬥機家族已經出了3/4篇,在下一扒中,小編會把剩下的圖波列夫家族戰鬥機、拉沃奇金戰機、伊卡洛斯戰機一次扒完,敬請期待吧!
本文資料綜合自網絡
註:圖片來自網絡,因轉發途徑過多無法聯絡到拍攝者,若版權擁有者有異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