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在上一篇文章裡提到過從終端硬體、系統設計、人機互動及應用生態四個角度去分析如何設計一個「好」的車機系統,今天先把這個話題給聊完,然後把視線從產品回歸到市場,說一嘴車機的產業鏈,給「車機三部曲」劃一個句號。
1. 人機互動
人機互動,即所謂的HMI,從最初的工業時代的儀表操作臺上最簡單的幾個開關按鈕一直演變到現在集硬按鈕、觸屏、VR(語音識別)及所謂AI廠商鼓吹的多模態交互等,本質上其實是一座方便用戶與系統之間溝通的橋梁,但我們會發現它在某些車廠的設計裡似乎是一座「迷宮式」橋梁,結構越來越複雜,橋梁卻越來越難通行,所以與其說科技一直在進步,倒不如說人類能力根本匹配不上野心,然後... ,就似乎沒有然後了。我們回到理性的認知上,談一下對車機HMI的幾點想法。不同於手機或者PC,相對複雜的交互流程最多只會讓用戶覺得有點麻煩。車機上的交互一旦不簡單,不僅影響車主的身體和心理感受,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引發交通事故,車毀人亡。所以在對待這個事情上,車機的HMI設計一定要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儘可能保證車主少操作甚至不操作即可滿足當前需求,就好似"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麼,該如何做呢。首先最重要的是重構設計方法論。目前車機領域的大部分設計人員應該都是從移動網際網路轉行而來,對移動網際網路那一套基於觸控的交互方法很熟,比如各種手勢的運用等等,有時候在設計的時候很容易將這些設計習慣延伸到車機端,並未認真的分析過車內的物理空間及應用場景,導致車主在使用過程中有些彆扭,影響行車體驗。,所以在進行車機類產品的設計時,提前必須要深度思考一下車主的核心應用場景並實地觀察車內真實環境(比如駕駛員與車機的相對位置、車內的光線表現等),重構一套車機端的從視覺界面覆蓋到業務交互層的方法論,提升用戶的行車效率。其次是強化車機端各CP/SP的個性化推薦。車機端現在有很多應用,實際上並不太需要用戶一直操作才能呈現最後的結果,但是設計卻依舊如此,比如導航,我們在去往一個目的地時,往往需要經過啟動導航、目的地搜索、路線選擇等一大堆流程,實際上是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車主的常去目的地以及經驗路線,幫用戶主動完成前面一堆需要操作的步驟,直接通過語音喚醒導航即可,通過一些技術及產品手段減少了許多中間交互的環節,很多時候產品上稍微多做一些,用戶遇到的麻煩會減少很多,這也許就是車機的一小步、而對於車主來講,就是一大步。目前的車機系統在人機互動方式上主要分為硬按鍵、觸摸和VR三種,其中硬按鈕則包含了中控屏、扶手箱操作臺及方向盤三塊地方,比如像某些日系車喜歡保留的中控屏硬按鍵和寶馬等車型為代表的位於扶手箱處的idrive旋鈕等,除了VR之外,其他這些都是已經比較成熟的應用方案了,然後許多車廠也是一窩蜂似的給用戶強推這個「全家桶」,像級中國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一個通病,就是喜歡把簡單的東西做的很複雜。就實際使用效果而言,車機因為要支持及適配包含硬按鈕、VR以及觸控等多種交互方式,一方面讓軟體架構及其臃腫,經常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窘迫,導致開發及人員已經厭惡了不斷的改改改,到最後應付了事;另一方面就是時常會讓用戶陷入一種選擇糾結狀態,逐個試錯,最後無功而返。這也就造成了車機交互出現一種怪圈,樣樣行,但是樣樣也不行。2. 應用生態
應用生態發跡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後來慢慢被移植到智能電視領域,然後隨著汽車慢慢成為又一個智能終端,於是應用生態這個概念也隨之到來。傳統車機因為沒有生態,都是自己閉門造車,一造一個爛,造成車主對車機應用生態這塊的口碑及其差,更多時候還是依賴手機來滿足各種需求,所以如何引進網際網路廠商的資源為其打造一個良好的車機生態成為了車廠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咱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如何解決這個這個難題。車廠的模式是賣車,賣一臺車掙一臺車的利潤,而網際網路的玩法是用戶先用我的產品,覺得好用那就留下來一直用,然後想辦法從用戶和廣告商身上去賺錢,這兩種模式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所以很難達成統一,導致只能退而求其次,車廠按項目制的方式給網際網路供應商進行結算,項目完成後誰都不理誰,最後受折磨的始終是用戶。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車廠取消跟網際網路廠商之間這種項目制的合作機制,將項目開發的費用(據我所知還不少,比如很多車載導航項目都是千萬級別)投入到開發者平臺的獎池,獎勵給那些優質的應用開發商,鼓勵更多的開發商投入進來。當網際網路內容進來之後,除了要把各個應用通過前端的車機推給用戶之外,還需要考慮搭建後臺的應用審核、更新等管理機制,讓第三方的應用能夠找到渠道進行提交和更新,然後用戶可以在車機端通過OTA進行在線升級,讓網際網路供應商能夠直接觸達用戶,通過持續性的迭代提升用戶體驗。
OEM車廠,既然談到車機,那肯定離不開車廠。這個大家比較熟了,日系、德系、美系、歐系、韓系和以長城、吉利為代表的國產品牌等。
車機廠商,作為車廠的tier1,主機廠商目前在行業內的話語權無需多言,目前國內有這幾家巨頭相互搏殺:路暢,博泰,遠特,華陽等,國外就哈曼、parrot比較知名一些;
OS供應商,主要包含WinCE(微軟),QNX(黑莓)、Android(Google)、Linux及國內Ali OS for car (阿里斑馬系統)、GKUI(吉利車載系統),其中前四個都是底層作業系統,Ali OS for car 和GKUI 是基於linux包裝的系統(類似MIUI)。
智能硬體相關(導航,後視鏡、OBD等),前裝導航兩巨頭:四維圖新和高德,後裝導航TOP3:凱立德,瑞圖萬方,四維圖新;後視鏡和OBD就不多說了,一大堆菜雞互啄,難形成氣候。
TSP服務商,前期主要是指基於呼叫中心的形式提供車載信息娛樂服務(比如導航,車輛救援,酒店機票預訂等),國內目前最大的兩家:安吉星和G-BOOK,其中安吉星主要服務於通用旗下車型,包含雪佛蘭,凱迪拉克,通用等等,G-BOOK主要服務於豐田旗下雷克薩斯等部分高端車型;後期通常指各種車載CP/SP,這塊基本上是一些網際網路廠商佔坑,比如天氣、電臺、音樂、新聞等各大應用及服務供應商。
通信運營商,也就是即將應用於物聯網的5G網絡,這塊國內主要是中國移動、華為在搞,V2X等車輛間通信及數據交互都離不開這些牽路搭橋的底層通信運營商。
車載語音供應商,比較知名的有百度、科大訊飛、搜狗及國外的Nuance等,車載語音主要分為語音識別(語音翻譯成文字)和NLP(基於上下文的自然語言處理),其中從屬於AI領域的NLP這塊技術上比較難搞,目前百度和Nuance做的還不錯。
基於手機車機互聯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蘋果的Apple Carplay,Google的 Android Auto,百度的Carlife,四維圖新的welink等,只是把車載屏當成手機的外接設備,目前定位應該是車聯網成熟之前的一個過渡性方案。
汽車後市場服務提供商:包含各大維修保養服務等等。
關於車機的話題可能暫時告一段落,之後我們可能會聊一些其他領域的東西,比如自動駕駛、高精度地圖、V2X,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通過知乎(搜索「南望山校長」或「車聯網那些事兒」)或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微信群」獲取入群信息)進行溝通,下期見。
- END -
本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如需轉載或諮詢合作,請與我聯繫
聯繫方式:+ 微信 18601944759
延伸閱讀
扒一扒車機那些事(中)
扒一扒車機那些事(上)
車載導航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