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SpaceX公司的低地球軌道「拼車」火箭成功發射,一次將143顆小衛星送入近地軌道,打破了印度火箭於2017年創造的「一箭104星」記錄。我國臺灣省的兩顆立方星「飛鼠」和「玉山」也在其中。
143星入軌後,各家紛紛與自己的衛星建立了聯繫,但「飛鼠」「玉山」卻遲遲聯繫不上,一時引起各方關注。
近日有好消息傳來,經過國外無線電愛好者的幫助,臺「中央大學」終於接收到「飛鼠」衛星的信號。喜訊裹挾熱浪而來,冬日的寶島仿佛回到稻花芬芳的時節,臺媒歡呼跳躍,百家爭鳴,聽取盛讚一片。
這次臺灣省搭車發射的「飛鼠」「玉山」屬於立方星(CubeSat),這是一種高度標準化的微納衛星,以10釐米邊長的立方體為一個單位,即1U。「臺灣大學」研製的「飛鼠」衛星是3U立方星,另外一顆「玉山」衛星則由騰輝電信等單位共同研製,是一顆1.5U立方星。
儘管島內媒體對兩星寄予厚望,「中時新聞」甚至在發射後第一時間將「飛鼠」定義為「臺灣太空發展史新的一頁」。但太空探索充滿風險,你永遠無法預知鮮花與噩耗哪個先來。
立方星是21世紀以來發射最多、應用最廣泛的微納衛星標準,擁有完全貨架化的成熟產業鏈。在立方星網店裡,你甚至可以像攢臺式機一樣,用經過多次飛行驗證的成熟商業元件搭建你自己的立方星。
確定衛星大小、選擇數據傳輸組件、捲尺天線、星載處理器、電源組件、姿態測控組件,不要9998萬,也不要998萬,只要幾萬歐元,你就能拼出一顆有實際功能的立方星。
倘肯多花十幾萬,你甚至也可以通過「拼車」方式把自己的立方星送入太空。成熟產業鏈的好處在於,就算你的立方星過於簡陋,你依然能夠在衛星有限的壽命內(通常是幾個月),收到它發自太空的、清晰的信號。
換句話說,簡單的貨架商品能失聯,其中肯定存在問題。
在寶島立方星失聯、島內專家焦頭爛額百思不得其解之際,一位西班牙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接收到了「飛鼠」的信號並發布在網上。
「中央大學」迅速跟進,探究為何擁有更先進接收設備的研製方反而沒有收到信號。最後,經過寶島各位專家學者一系列研究,終於得出初步結論:
「中央大學」的衛星地面站,壞了…
不光放大器壞了,衛星天線的俯仰機構也年久失修,以至於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仰角誤差高達15度。
這波啊,這波是《走近科學》。
如果大家以為寶島同胞只是小打小鬧弄弄立方星,那就錯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也曾開始一本正經地發展航天工業。
儘管西方世界的民用衛星貨架一直對臺灣當局敞開,但畢竟沒有經驗,還是要從搞(抱)合(大)作(腿)開始。於是折騰了近10年,臺灣的第一顆衛星終於出爐。
儘管衛星基本上是美國TRW製造,發射也是美國火箭進行的,但畢竟是島內第一顆衛星,從氣勢上不能輸。
因此命名為「中華衛星一號」,英文名字是「ROCSAT-1」,直譯過來是「中華民國衛星一號」。
2004年還發射了「中華衛星二號」,衛星皮實耐用,原本5年設計壽命,服役了12年才壞掉。
短短5年間,進步如此大,請問臺灣省是如何做到的呢?
也沒什麼,除了全省科技人員努力提供了幾個元器件以外,剩下的95%是歐洲阿斯特裡姆公司做的。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氣勢也拼不過局勢。2004年底,陳水扁一聲令下,「中華衛星」直接改名「福衛」,拿掉了「中華」的名頭。
「福衛」,聽起來很喜慶的名字,但如果知道它的全稱,大家恐怕就笑不出來了——「福爾摩沙衛星」。
「福爾摩沙」,是葡萄牙殖民者對寶島臺灣的稱呼,被「臺獨」堂而皇之地拿來命名衛星,替換掉的還是「中華」。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沒了「中華」加持,「福爾摩沙衛星」搖身一變,成了「臺灣之光」的代表。
2017年,經過漫長的研製,島內終於等來了自己獨享的時刻——第一顆「臺灣製造」的遙感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首次自研」、「臺灣之光」,各種光環加持下的「福衛五號」從研製到發射都令島媒激動到不能自已,仿佛有了「拒統」的底氣一般。但這顆耗資約合10億人民幣的衛星傳回第一批圖片時,所有人都傻了。
衛星圖片失焦,「臺灣之眼」得了白內障。
自研的東西出了問題,達不到設計要求,總要仔細調查一番。最後,經過寶島各位專家學者一系列研究,終於得出初步結論:
是美國進口的光學校準儀出了問題。
坦率地說,故障發現後,寶島的科研人員確實做了許多努力,從軟硬體兩方面下手,儘可能地改善了衛星圖片的成像質量。但就像白內障一樣,莎普X思滴眼睛沒用,想根治還得做手術——但衛星在太空中踽踽獨行,沒辦法手術,只能保守治療,與病灶和平共處。當然,如果寶島的科研人員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衛星上,這種低級錯誤大概不會發生。
那麼精力都用在哪裡了呢?
國際宇航聯合會是一個成立於1951年的國際組織,旨在促進全球航天領域科學家的相互交流,推動航天進步造福人類。由他們舉辦的國際宇航大會是每年航天領域的國際盛會,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除非會議在拒絕向中國專家提供籤證的美加等國召開,按慣例我國每年會組織頗具規模的代表團參加國際宇航大會。
在美國召開的第70屆大會上,參會科學家質問美方為何集體拒籤中國代表團,圖片來源新華網同樣地,生活在寶島的科學家也可以用「中國臺灣」的名義參會,不論是China Taiwan還是Taiwan, Province of China,必須標明China。
但令人感到迷惑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居然總要抓住部分學術會議主辦方的漏洞與無知,在「國家」一欄寫上「Taiwan」,沒有China。
這種會議主辦方多見於美國、日本,不得不令人懷疑它們是否在與那些寶島科學家唱雙簧。
大陸代表團從不手軟,發現一個,糾正一個,所以這種雞賊的「論文臺獨」始終處於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境地,頗有相聲《小偷公司》的風採。
有時候,他們甚至不滿足於「論文臺獨」,在宇航大會的展覽會期間,一些寶島科學家曾經趁大陸代表團看不見的時機悄悄在展臺打出「Taiwan」名號,還試圖懸掛偽政權的旗子。
當然,下場也很簡單,被大陸代表團與會場保安聯合打擊。
「旋滅」。
在私下裡,做出此等腌臢事的寶島科學家也對大陸科學家倒苦水,這不是它們想幹,實在是偽政權對它們有「臺獨」考核,帶KPI指標的那種。
現在知道為什麼「臺灣之眼」得白內障了吧?精力全用在「臺獨」KPI上了。
臺當局總是自詡與西方發達國家關係密切,在航天領域極少受限,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渠道極為順暢,如果把研究「臺獨」小伎倆的心思全用到衛星上,恐怕也不是今天這個樣子,「臺灣之光」也不會淪為純粹笑柄。
畢竟,統一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臺獨」想上天?飛得越高摔得越慘。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任念東,政治軍事觀察者。文章2021年2月1日發表於觀察者網《任念東:「臺獨」也想「上天」?扒一扒臺灣航天的畫皮》(https://m.guancha.cn/RenNianDong/2021_02_01_579877.shtml),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