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敏彈,實質上便是一種炮射彈藥,同時也是一種主動攻擊裝甲車輛的彈藥。之所稱為末敏彈,便是因為其彈道末端敏感器系統的存在,和常規炮射飛彈末端的引爆觸發彈藥不同的是,末敏彈能在發射之後命中目標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內,能利用末端的敏感器系統自動追尋識別裝甲目標,屬於發射後不管的打擊彈,類似於藍箭7空地飛彈,紅箭10反坦克飛彈。
實際上,我國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對國產末敏彈的試射試驗,並在試驗中進行了對裝甲實車的打擊。在試驗之初,陸軍調動了12輛的62式輕坦,均為當時的現役坦克。而這半個裝甲連的坦克在3公裡的矩形範圍內依次排開,並投入了1門PHL03式300毫米遠程火箭炮用於對末敏彈的實彈打擊試驗。試驗中,國內研發的末敏彈被裝載在了PHL03式遠程火炮之上,就這樣,50公裡外的火炮對12輛62式輕坦展開末敏彈打擊,共計30發的末敏彈從天而降,悉數落在了試驗範圍內的坦克群上。最終計算試驗結果後,有12輛坦克有半數以上的坦克被擊穿裝備,並徹底摧毀。
顯然,此次成功的試驗成為我國繼續開發末敏彈的動力。在曾經利用遠程火箭炮的發射基礎上,經過國內再開發,取得炮射末敏彈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要知道, 末端敏感彈藥的末敏彈並不是飛彈,發射出去之後就不具備持續跟蹤目標並自動變軌飛行的能力,其結構比飛彈甚至末端制導的飛彈還要簡單,不光是實用性突出,經濟成本較為低廉也是一方面,我國將其開發到炮射飛彈之上,無疑實現了對火炮武器的末端制導。傳統炮兵要打擊分散的裝備部隊,往往要投入數百枚以上的高爆榴彈密集式打擊,而換裝末敏彈之後,僅需要二倍或是三倍於敵方裝甲的榴彈便可以實現全殲,打擊殲滅十分高效划算。
很多人要問了,這種先進的武器是中國獨有嗎?答案是否定的,美軍研製末敏彈的時間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其發展的M898式"薩達姆" 155毫米末敏彈最初就用於炮射飛彈之上,90年代初期,美軍研製徹底成功,取得了13發11中的最好試驗成果。儘管如此,其發展的末敏彈並不是最好的。同樣研製末敏彈的德國開發了SMArt 155毫米末敏彈,這種莫名的命中率可穩定達到90%以上,成為德軍裝備最多的炮射彈藥之一。
綜合來看,末敏彈最大的作用便是提升炮射榴彈的命中率,畢竟戰場上的裝甲都是靈活運動的,敵人是不會靜止不動當靶子的,末敏彈對命中率的提升是其自身最大的特點。目前,世界四個發展末敏彈的國家中,俄,美,德中,德國的末敏彈依然實力強勁,我國和美軍俄羅斯均已發展到了3代末敏彈水平,更是提升到不僅限於火箭炮和榴彈炮之上,三代末敏彈利用迫擊炮等單兵武器同樣能夠發射,這種武器未來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