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換裝了第五代戰鬥機的空軍某旅「王海大隊」在演訓中以「零損傷」的代價一舉「擊落敵機」17架,而解放軍也在臺灣周邊空域開展了大規模空中行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代殲擊機在未來可能的軍事行動中會扮演什麼樣角色,成了值得討論的新問題。
枕戈待旦的東部戰區空軍,是解放臺灣的保證
臺海天空的新王者
9月18日,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表示,今天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臺海附近組織實戰化演練。這是針對當前臺海形勢、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採取的正當必要行動。
在這一表態之後不久,臺軍發布消息稱,解放軍出動2架轟-6K戰機、8架殲-16戰機、4架殲-11戰機、4架殲-10戰機,多批次從多個方向掛彈進入臺灣西南、西部防空識別區。臺軍緊急起飛戰鬥機,並出動防空飛彈系統進行應對。
臺媒稱,臺軍各基地各型戰機緊急起飛次數達17次之多,部分臺灣空軍聯隊戰機起飛頻率更是創成軍以來紀錄。
東部戰區的殲-11BS和殲-16,是對臺空戰的主力,這些先進的重型機利用更優秀的空空彈壓制了哪怕是升級過的F-16V 圖源:軍網英文版
9月19日,解放軍再次出動大規模機群開展行動。包括2架殲-10,2架殲-11和4-8架殲-16越過所謂臺海中線進行演訓,而臺灣島西南方向空域則有包括2架轟-6、1架運-8反潛機和多架殲-16接近臺灣島展開行動。
從臺軍公布的解放軍戰機行動示意來看,18日參與行動的解放軍的戰機行動方向主要來自臺灣海峽方向和臺灣島西南方向。其中4架殲-11、4架殲-10和4架殲-16的行動方向是臺灣海峽內,其基本動作都是越過所謂海峽中線後,在臺灣海峽中線東部水域上空進行活動;而4架殲-16殲擊機和4架轟-6K轟炸機則從臺灣西南方向展開行動。
根據臺軍發布的拍攝的照片看,出動的轟-6K每機攜帶了4枚鷹擊-12超音速空艦飛彈。19日的行動雖然編隊數量有所變化,但整體行動模式也基本一致。
按照解放軍的行動規律,如次多方向、多機型機種的長時間複雜空中行動,必然會有預警機承擔空情掌握和指揮任務,並大概率會有伴隨的電子戰飛機進行電磁偵察或者壓制的支援任務。不過臺軍並未在通報中提到這些飛機,應該是它們所在的位置相對靠後,未被臺軍有效跟蹤和發現。
這樣大規模,多方向的出動,也少不了特種機統籌協調
雖然不知道臺灣海峽方向上3組戰機在空中出動的前後時序情況。不過與一般設想中「千軍萬馬過海峽」的壯闊場面不同,這3組12架殲擊機在臺海上空如果是同時出動,加上大陸方向部署的遠程防空飛彈,基本上已經能夠滿足奪取臺灣中央山脈以西上空制空權的需要。
而如果解放軍能夠維持這樣規模的戰機部隊在臺海上的全天存在,並且成功壓制臺軍的遠程防空兵器以及反擊機群,則實際上就能保持對海峽上空制空權的持續控制,同時有效掩護各種承擔對地打擊任務的職責。
當然,海峽裡這三組不同的殲擊機群因為性能的原因其戰鬥力水平各有差異,其空戰能力要以能夠充分發揮霹靂-15遠程空空飛彈射程優勢的殲-16戰機最為出色。
殲-16相對於臺軍起飛攔截戰機的高空高速優勢,配合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空空飛彈所賦予的下視下射能力,能夠讓臺軍戰機甫一升空就遭到強有力的壓制。
地導部隊壓制了臺軍戰機在臺灣以西的活動空間
不管是我軍還是臺軍,在現代空戰中,除了第一次出擊會有大機群出動以外,雙方一個基地一般只能保持12架規模的飛機在天上 圖源:臺媒
至於臺灣島西南方向攜帶鷹擊-12反艦飛彈的轟-6K,顯然臺灣島上的目標都不是他的菜,而多達16枚的超音速反艦飛彈無論對於臺軍哪一款水面艦艇,甚至臺軍以1-2艘基德級驅逐艦為核心的大規模水面艦艇編隊,顯然都顯得過於殘暴了。
這類射程超過400公裡的重型超音速遠程反艦飛彈的對手,顯然是指望用大型航空母艦對中國統一國家領土行動進行幹涉的境外勢力——當然對付這種力量的時候,鷹擊-12的出擊次序可能要排在真正「從天而降」的打擊之後,以減小對手艦載機群和宙斯盾艦對於飛彈突防的妨礙。
而如果這些轟炸機攜帶的是對地攻擊的AKD-20巡航飛彈,那麼連臺灣東部那些自以為在中央山脈蔭蔽下的目標,也不可能逃過正義的制裁。
轟炸機團一輪齊射,就是96枚AKD-20
不難看出,這兩個方向,18架戰機加上配套的支援飛機,再配合遠程地空飛彈以及其他來自火箭軍的打擊力量,基本已經勾勒出了解放軍奪取海峽制空權和反擊境外幹涉力量兩種作戰形式的基本輪廓。在短期可見的未來,這種作戰形式的進一步增強,就仰賴於各個作戰元素本身在技術性能上的升級換代。
具體到奪取制空權的角度上,這其中最能夠實現快速升級的,就是承擔空戰任務的殲擊機。
就在本周,軍報報導了已經部分換裝第五代戰機殲-20的「王海大隊」所在空軍旅在演訓中以「零損傷」的代價一舉「擊落敵機」17架的戰果,無疑顯示出具備優秀隱身性能的五代機在面對四代/四代半戰機時展現出來的巨大優勢。
雖然這類演習案例在美軍手中已經屢次上演,但只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解放軍自己的部隊身上,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五代戰機「真香」的真諦。
根據解放軍此前的測試,如果說殲-11B能比較充分地發揮霹靂-12的性能,殲-16能完全徹底發揮霹靂-12的性能,殲-20則能充分發揮射程更大的霹靂-15飛彈性能優勢。
加上殲-20本身的隱身性能,解放軍完全可以做到在後方預警機等情報體系的支援下,在臺軍雷達無法探測到的安全距離上(也基本在海峽中線附近)部署殲-20等隱身戰機,並使用遠程空空飛彈對任何出現的敵方空中目標進行打擊。
目前」王海大隊「所在旅已經換裝了兩位數的殲-20戰機,也就說按照這次解放軍空中行動的規模,解放軍現在就能在臺海上空實現臺軍看不見的「威龍之牆」。對於還在因為剛用上四代半戰機而沾沾自喜的臺灣空軍而言,這樣的力量已經足夠稱得上是實實在在的「滅頂之災」了。
類似的場景不但能在臺灣海峽出現,在東海、黃海乃至南海水域上空,只要搭配得當,旅級規模的殲-20就能依託後方支援形成強大的空中優勢。
雖然對於交付總量剛剛突破一個旅的殲-20而言,全旅使用殲-20暫時還是一個美好的願景,但隨著解放軍又一支作戰部隊即將喜提殲-20,以及真正使用國產發動機的殲-20的產量開始進一步爬升,未來在中國的天空上築起「威龍長城」的日子,顯然不會太久了。
越贊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