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96年臺海演習劇本,奪島登陸是最終目的,但過程同樣重要特別是制空權才是一切的前提。作為重頭戲的空戰,首先比拼雙方戰機性能及數量,其次比拼雙方可攜帶彈藥,也就是本文要提到的視距外空空飛彈。
上世紀90年代,世界強國已普遍具備視距外作戰能力,機型也已更換為先進的三代機。不過對於海峽兩邊空軍實力而言,不考慮外部幹預情況下大家半斤對八兩,當然對岸由於自製IDF機型以及E-2T的存在,在質量方面整體戰鬥力佔優。
體系對抗中近距格鬥已經不是重點,超視距才是王道,對岸裝備了58架能發射「天劍二號」的IDF戰鬥機。我們則裝備了26架蘇-27SK/UBK戰鬥機,這批戰機可以攜帶R-27中距彈,另外還有剛剛交付使用的50多架殲-8II戰鬥機,理論上具備發射原裝進口義大利「阿斯派德」中距彈。
90年代主角光環無限好的IDF戰鬥機,看下圖中的攜帶彈藥情況,近距、中距空空飛彈以及大量配套彈藥足以說明它的實力。由於整合多種國外飛機設計、製造技術,性能水準等同於三代多用途戰鬥機,最大缺陷是發動機推力較小但不影響其短距空優作戰。
相比之下制空作戰,注重高空高速截擊的殲-8II就有點勉強了,但這款當時國產最先進戰鬥機只能不斷改進。以應付可能到來的急切要求,兼具扔自由落體炸彈,還得進行高機動制空作戰,當然包括最重要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回到正題,當時的殲-8II戰鬥機僅裝備了50多架,雖然理論上具備發射「阿斯派德」中距彈能力。但實際情況是有機不一定有彈,而且事發突然當時除蘇-27可以立刻投入使用外,緊急改裝能發射「阿斯派德」的殲-8II在個位數,完全是試驗性質真正實戰誰也不知道打不打的準。
中意是在80年代後期籤訂購買合同,直到1990年8月,義大利交付首批25枚「阿斯派德」飛彈。這些飛彈交付後立刻送到科研機構,一方面配套殲-8II改裝設計以及靶試,另一方面則進行測繪分析以進行仿製。
1992年12月,殲-8II進行了兩次「阿斯派德」飛彈的打靶測試,由於各種因素飛彈試射沒能獲得成功。分析解決原因並進行設計改動,直到1995年再次靶試三發三中,也就是傳說中配套殲-8II的A彈系統設計定型。
靶試階段消耗了5枚「阿斯派德」飛彈,實際上首批進品原裝貨就剩下20枚,注意時間點已經到了1995年。也就是臺海危機前夕,軍工效率再高動手能力再強,以改裝後的殲-8II每機攜帶兩枚計算,也只能提供一次出擊10架所需。
當然這只是猜測實際改裝不可能按這種標準進行,最多也就個位數幾架殲-8II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那麼合同中剩下的60去哪了?
實際上如果剩餘60枚能夠及時交付,空軍在這個時間點至少還有一擊之力,但是90年代初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蜜月期結束。然後「阿斯派德」上採用了美制配件,很自然的成為禁售品,後來改為法制配件替代。直到1996年2月,這批60枚中距空空飛彈才送抵我國,真正完成復驗測試已經是4月份的事情。
1996年,東南沿海那場演習是在3月25日結束,如果按時間計算這批「阿斯派德」還有機會上陣。但是緊急改裝下的殲-8II數量不多,再加上不經驗證直接攜帶出擊,雖然看起來威武雄壯不少但實戰效果怎麼樣不得而知。
很可能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畢竟超視距空戰對於我們來說是新知識,總不能當煙花就拿天上去放個好看,實際上臺海危機期間20枚「阿斯派德」就是我們手上僅有能實戰的中距彈。
「阿斯派德」空空飛彈,最大射程80公裡,最大飛行速度5馬赫(高空發射),預製破片戰鬥機重34公斤。「天劍二號」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最大射程60公裡,最大飛行速度4馬赫,22公斤高爆破片戰鬥部。
註:本文系網絡轉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