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空軍有多難?— 殲-8II沒幾架,能用的中距彈僅20枚

2021-02-10 新刀口談兵

按照96年臺海演習劇本,奪島登陸是最終目的,但過程同樣重要特別是制空權才是一切的前提。作為重頭戲的空戰,首先比拼雙方戰機性能及數量,其次比拼雙方可攜帶彈藥,也就是本文要提到的視距外空空飛彈。

上世紀90年代,世界強國已普遍具備視距外作戰能力,機型也已更換為先進的三代機。不過對於海峽兩邊空軍實力而言,不考慮外部幹預情況下大家半斤對八兩,當然對岸由於自製IDF機型以及E-2T的存在,在質量方面整體戰鬥力佔優。

體系對抗中近距格鬥已經不是重點,超視距才是王道,對岸裝備了58架能發射「天劍二號」的IDF戰鬥機。我們則裝備了26架蘇-27SK/UBK戰鬥機,這批戰機可以攜帶R-27中距彈,另外還有剛剛交付使用的50多架殲-8II戰鬥機,理論上具備發射原裝進口義大利「阿斯派德」中距彈。

90年代主角光環無限好的IDF戰鬥機,看下圖中的攜帶彈藥情況,近距、中距空空飛彈以及大量配套彈藥足以說明它的實力。由於整合多種國外飛機設計、製造技術,性能水準等同於三代多用途戰鬥機,最大缺陷是發動機推力較小但不影響其短距空優作戰。

相比之下制空作戰,注重高空高速截擊的殲-8II就有點勉強了,但這款當時國產最先進戰鬥機只能不斷改進。以應付可能到來的急切要求,兼具扔自由落體炸彈,還得進行高機動制空作戰,當然包括最重要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回到正題,當時的殲-8II戰鬥機僅裝備了50多架,雖然理論上具備發射「阿斯派德」中距彈能力。但實際情況是有機不一定有彈,而且事發突然當時除蘇-27可以立刻投入使用外,緊急改裝能發射「阿斯派德」的殲-8II在個位數,完全是試驗性質真正實戰誰也不知道打不打的準。

中意是在80年代後期籤訂購買合同,直到1990年8月,義大利交付首批25枚「阿斯派德」飛彈。這些飛彈交付後立刻送到科研機構,一方面配套殲-8II改裝設計以及靶試,另一方面則進行測繪分析以進行仿製。

1992年12月,殲-8II進行了兩次「阿斯派德」飛彈的打靶測試,由於各種因素飛彈試射沒能獲得成功。分析解決原因並進行設計改動,直到1995年再次靶試三發三中,也就是傳說中配套殲-8II的A彈系統設計定型。

靶試階段消耗了5枚「阿斯派德」飛彈,實際上首批進品原裝貨就剩下20枚,注意時間點已經到了1995年。也就是臺海危機前夕,軍工效率再高動手能力再強,以改裝後的殲-8II每機攜帶兩枚計算,也只能提供一次出擊10架所需。

當然這只是猜測實際改裝不可能按這種標準進行,最多也就個位數幾架殲-8II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那麼合同中剩下的60去哪了?

實際上如果剩餘60枚能夠及時交付,空軍在這個時間點至少還有一擊之力,但是90年代初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蜜月期結束。然後「阿斯派德」上採用了美制配件,很自然的成為禁售品,後來改為法制配件替代。直到1996年2月,這批60枚中距空空飛彈才送抵我國,真正完成復驗測試已經是4月份的事情。

1996年,東南沿海那場演習是在3月25日結束,如果按時間計算這批「阿斯派德」還有機會上陣。但是緊急改裝下的殲-8II數量不多,再加上不經驗證直接攜帶出擊,雖然看起來威武雄壯不少但實戰效果怎麼樣不得而知。

很可能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畢竟超視距空戰對於我們來說是新知識,總不能當煙花就拿天上去放個好看,實際上臺海危機期間20枚「阿斯派德」就是我們手上僅有能實戰的中距彈。

「阿斯派德」空空飛彈,最大射程80公裡,最大飛行速度5馬赫(高空發射),預製破片戰鬥機重34公斤。「天劍二號」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最大射程60公裡,最大飛行速度4馬赫,22公斤高爆破片戰鬥部。

  

註:本文系網絡轉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24年變化有多大?中國1996年和2020年奪島登陸能力比較
    登陸演習1996年奪島登陸能力制空權是頭等優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登陸作戰的成敗因素,當時空軍和海航在裝備數量上以4000多架戰機排名世界前列。但考慮到質量因素實際戰鬥力恰好相反,空優主力包括3700架殲-5以及殲-6,570架殲-7戰鬥機、130架殲-8戰鬥機,500架強-5攻擊機。
  • 一架F22A能擊落30架殲10A?上集
    若F22A真的能一架打中國30架殲10A,鑑於中國空軍當前只有總數不到900架三代以上戰機,豈不是30架F22A就能完勝中國空軍?50架F22A就能把中俄一起揍趴下?100架F22A就能打敗全球?187架F22A就能稱霸銀河系了?呵呵,別笑。
  • 96年時武統有多難?劉華清放狠話:打掉一艘航母拼掉一支艦隊
    1996年時武統有多難?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這段時間內,臺海兩岸的軍力局面是:臺軍海空軍強,解放軍陸軍強。但真實局面並非如此。雖然臺灣在1992年從美國購買了150架F-16A/B戰鬥機,1993年從法國購買了60架幻影2000-5戰鬥機,但這兩款戰機都是1997年才開始交付臺灣空軍的,根本沒趕上96年的臺海危機!
  • 臺媒:殲-20來了,距臺北僅500公裡
    臺媒曝:解放軍殲-20進駐衢州機場,若向臺灣方向飛,15至20分鐘就能飛抵臺灣上空轟炸。據臺灣中時新聞網9月26日報導,浙江衢州市民眾近日拍攝到解放軍最先進第五代隱形戰機殲-20,正在浙江沿海重要空軍基地「衢州機場」降落畫面。報導提到,該機場距臺北僅500公裡,殲-20從該機場向臺灣方向飛7至8分鐘,臺軍巡航戰機就會進入殲-20長程飛彈有效打擊範圍。
  • 八三工程,性能優於殲-10 — 不爭氣的爭氣機殲-8III
    在空軍提出具體性能要求下,科研機構明確了任務目標,包括兩大改:換裝渦噴-14發動機,採用八二工程中數位化綜合火控系統,具備下視下射能力。兩適應:移植殲-8D空中受油能力,具備綜合電子對抗能力。另外還有八個相關改進,如混搭三種中近距空空飛彈,從具備發射半主動中距彈到主動中距彈,從攻擊單一目標到多目標。
  • 步子邁太大,被發動機給毀了的新機,八三工程殲-8III
    我們這麼大國家買幾架飛機解決不了大問題(1989年蘇聯表態可以向中方出口米格-29),要自力更生靠自己完成研製,搞個200架應對IDF戰鬥機,這也是殲-8III被稱之為「爭氣機」的由來。在空軍提出具體性能要求下,科研機構明確了任務目標,包括兩大改:換裝渦噴-14發動機,採用八二工程中數位化綜合火控系統,具備下視下射能力。兩適應:移植殲-8D空中受油能力,具備綜合電子對抗能力。另外還有八個相關改進,如混搭三種中近距空空飛彈,從具備發射半主動中距彈到主動中距彈,從攻擊單一目標到多目標。
  • 中國殲-20戰機曝光巨大隱身彈艙:尺寸性能超越美國F-22猛禽!
    殲-20主彈艙的尺寸比F-22稍大,有網友分析長度在4.5~4.8米之間,深度0.8米,可以正常掛載6枚射程超過150公裡的霹靂-15中距空空飛彈,可裝載尺寸更大的空空飛彈或空地彈藥。F-22由於機身尺寸的侷促,導致主彈艙的尺寸較小,安排掛載飛彈時比較矛盾,委屈了主彈艙裡面的AIM-120C-7型中距空空彈。
  • 謎底揭開,殲20彈艙可裝4枚霹靂15,F22為何能多帶2枚?
    這一次,殲-20多機編隊低空通場,2架殲-20還打開了主彈艙和側彈艙,主彈艙裝有4枚霹靂-15新一代中距空空飛彈、側彈艙裝有2枚霹靂-10新一代格鬥空空飛彈,從藍色的塗色來看,都是訓練彈,除了無法真正發射、沒有戰鬥部,導引頭和實彈是沒有差別的,可供飛行員模擬發射訓練。
  • 24年有多大變化?中國1996年與2020年登陸作戰能力對比
    摘自:今日頭條@萬乘之尊1996年,曾經有一場聲勢浩大的登陸演習和飛彈發射訓練,雖然展現了優良的軍事素質和高昂的士氣,顯示了決心和能力。一:1996年的登陸攻島能力現代登陸作戰的成敗在於制空權,但當時的空軍並沒有能力發動針對港口和機場的空戰,空襲最多只能維持1~2個星期,空軍和海軍航空兵3000架戰機的數量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但是質量卻是倒數的,作為主力戰鬥/攻擊機的強一5和殲一6作戰半徑只能剛剛夠得到海岸線,殲一7和殲一8型全天候戰鬥機只有少量裝備,先進的蘇27戰機只有20多架,除了蘇27戰機和殲一
  • 150架對21架,中國殲-20戰鬥機和日本F-35戰鬥機攻擊力橫向對比
    戰鬥機,甚至F-15J戰鬥機中距空戰能力都弱於韓國空軍配備F-15K戰鬥機,後者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而F-15J戰鬥機未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配備的中距飛彈AAM-4中距空空飛彈,性能上跟中國PL-12中距空空飛彈想接近,再加上弱化對地和對海打擊能力,執著於取得空中優勢,都導致F-15J戰鬥機片面性追求極致的空戰性能。
  • 中航發布暴力鑽地彈, 為何說它與殲-20是絕配?
    視頻中表示: 「2017年,我們用超額完成的改革發展任務,用堅定不移踐行國家戰略的豐碩成果,用武器裝備的歷史性突破,用融合社會資源建設航空強國的探索實踐」。片尾除了出現CM-400AKG火箭推進飛彈的發射鏡頭外,也展示了一枚垂直鑽入地面的空射炸彈。這種鑽地炸彈的難處在哪?發展它有何意義呢?今天,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
  • 漲姿勢|IDF戰機中距空空飛彈火力增一倍,終於達到殲10水平
    作為一種最大起飛重量12噸,僅使用2臺4噸級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的輕型戰鬥機,IDF在設計之初典型空空作戰掛載方式是2中4近。其中距彈在美國通用動力等公司的幫助下使用了80、90年代較為流行的機腹縱列半埋式掛架,兩枚天劍2型中距空空飛彈一前一後掛載,在翼下掛有2個副油箱的情況下,翼尖掛架和翼下外側掛架還可掛載4枚天劍1型格鬥空空飛彈。
  • 1996年解放軍差點攻打臺灣,結果美國航母來了……
    蘭德公司在《中美軍力記分卡:1996-2017》中對中國空軍的評估是:消滅它需要美軍兩個戰鬥機聯隊。而2艘航母2個艦載機聯隊搭載有超過150架各型艦載機,加上駐紮在衝繩美軍基地的美軍戰機,戰鬥力遠遠超過「兩個戰鬥機聯隊」的標準。
  • 德軍僅不到50%裝備可用:12架殲20可橫掃德國空軍
    這份名為《2017年德國聯邦國防軍主要武器戰備情況》顯示了2017年德國陸海空軍主要作戰武器的「悲慘戰備完好率」。例如報告透露,空軍歐洲戰鬥機「颱風」機只有39架可投入作戰(總數128架),狂風戰鬥機只有26架能戰鬥,不足總數三分之一,15架A-400M運輸機止只有3架能用,陸軍CH-53運輸直升機只有16架能用(總數72架),58架NH
  • 解放軍96年的懸念:「天劍二號」如何對付?
    作為臺灣地區空軍力量的「三駕馬車」,IDF、幻影2000-5和F-16A/B在過去的差不多20年時間裡一直被看做是解放軍對臺軍事鬥爭中比較不好對付的幾件裝備
  • 殲20作為我國最強的戰鬥機,5架殲20的威力有多大呢?
    5架殲20在隱身狀態下可以掛載「10枚霹靂-10+20枚霹靂-15,一共可以攻擊30個空中目標」,在非隱身狀態下可以掛載多達70枚飛彈(一架殲20內置彈倉掛載6枚飛彈,外置4個雙聯裝複合掛架可以掛載8枚空空飛彈)。
  • 人民空軍七十年簡史(六):能戰方能止戰
    ▲除了老生常談的,首批引進的26架蘇-27一度只有9架可用之外,1996年之前幾年,全軍主戰機種平均完好率僅為60%,部分機型不足50%的情況,都使得「首戰用我」根本無從談起實際上,從1995-1996年空軍做的相應準備情況來看
  • 臺灣軍力淺析 - 空軍(上)
    1950年美國空軍進駐,1958年溫州灣「九二四」空戰中實戰發射世界上第一枚空對空飛彈的F-86就從這裡起飛。新竹機場曾於1998年開放軍民合用,但僅開航8個月就因為進駐的國華航空公司發生多起事故而停辦,改回空軍專用。
  • 臺灣那架能飛9個G,讓殲20說拜拜的戰機,究竟什麼樣?
    在之前其空軍宣傳片中,一位F16飛行員自信滿滿地表示:F16能飛9個G,遇到我,再送你兩個G,GG!在30年前,班長見到這樣的戰機也許會羨慕嫉妒恨,但現在?區區F16V,不用殲20出馬,殲10C就夠用了。
  • 一周軍評|從美國F-15X扯皮看三代機在未來空軍中的地位
    畢竟現實空戰又不是「皇牌空戰」,輕型戰鬥機的中距飛彈帶的不夠多,往往導致在空戰中不能利用最大射程發射飛彈來逼迫敵機規避從而獲得優勢地位。注意一下近年來實戰演習和實戰的圖像我們可以發現,中美俄的輕型戰鬥機(F-16、米格-29、殲-10這些「中型」機)都不約而同儘可能增加中距飛彈攜帶數量,而減少格鬥彈數量。而更早一些的時候,經常能看見這些戰鬥機掛四枚格鬥彈出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