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解放軍差點攻打臺灣,結果美國航母來了……

2021-02-10 觀察者網

本周對於中國人而言最重要的新聞莫過於臺灣政局的變幻了。民進黨此次二度執政,其毫不遜色於陳水扁時代的臺獨傾向自然也引起了各方的擔憂——2004年和2008年,這種擔憂與臺灣當局的輕率舉動曾兩次將臺海地區推到了戰爭邊緣;與此同時,今年還是1996年臺灣海峽危機20年,作為海峽兩岸距離全面武裝戰爭最近的一次危機。

從1996年的「千軍萬馬過海峽」到2016年的「超距打擊特戰破襲」,解放軍的攻臺預案,期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回到1996年,當時的臺海危機之嚴峻,遠遠不是新聞聯播裡「千軍萬馬渡海峽,萬裡驚濤把路開」這樣簡單。作為一場把一大批有志大陸青年逼成軍迷,把一大堆臺軍青年逼得夜裡在睡袋裡哭的危機,當年兩岸間的火藥味之濃烈,已經遠遠超出了對峙的階段,到了一觸即發的情勢中。

從後來披露的消息看,當時解放軍已經在東南沿海集結重兵,也已經做了武力奪取若干臺灣外島的準備和方案。不過最後這些方案都沒有實施,原因很簡單: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號和「獨立」號兩個航母戰鬥群抵近臺灣海峽附近後,直接否決了解放軍發動大規模渡海登陸進攻臺灣本島的可能性。蘭德公司在《中美軍力記分卡:1996-2017》中對中國空軍的評估是:消滅它需要美軍兩個戰鬥機聯隊。而2艘航母2個艦載機聯隊搭載有超過150架各型艦載機,加上駐紮在衝繩美軍基地的美軍戰機,戰鬥力遠遠超過「兩個戰鬥機聯隊」的標準。

1996年臺媒報導「獨立」號抵達臺灣海峽

正因如此,後來人在討論這次臺海危機時,往往將美國航母視作解放臺海行動受挫的關鍵因素,反而忽略了當年兩岸本身的軍力對比的真實情況。

近日,筆者與友人就1996年可能爆發的統一戰爭展開了一次紙上推演。推演一開始就設定美軍因為「不可抗力」從頭至尾都不介入臺海問題,也不會對臺灣給予任何的應急援助。原本以為,這樣的「金手指」可以讓推演變得毫無懸念,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依然出乎推演雙方最初的「刻板印象」。

推演開始!

通常在對1996年的臺海分析中,一般認為解放軍在陸軍上佔據數量甚至裝備優勢,海軍實力則旗鼓相當,空軍則是臺軍勝出。解放軍在作戰發起後,將依仗海空軍的數量優勢突破臺灣海峽,並在登陸後依靠優勢的陸軍部隊統一全島,臺軍則在發揮海空優勢的同時依託陸軍儘可能地堅守陣地,以拖待援。

但在後來的推演中,首先出人意料的是雙方的空軍力量的對比。臺軍儘管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訂購了F-16、幻影2000並自製了IDF戰機,但在1996年時,外購的新一代戰機還都只存在在紙面上,真正的三代機只有其中性能最弱的IDF戰機裝備了2個中隊。

臺灣訂購的F-16第一架於1996年7月出廠,1997年4月14日首批兩架抵達,到2001年12月18日才湊齊24架。圖為2001年底陳水扁參加臺空軍455聯隊F-16成軍典禮

而在1996年被解放軍視作空戰利器的蘇-27的數量也不多,只有最初的24架交貨形成了戰鬥力。這也是海峽兩岸唯一一種當時就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的戰機,其他戰機不僅只能使用近距離空空飛彈,甚至還有大量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晝間戰鬥機。臺軍的殺手鐧則是剛剛到貨一年多的E-2T預警機,該機作為戰場戰鬥力的倍增器,有著解放軍所不具備的優勢。在總體來說,1996年的兩岸空軍技術含量都不太高,都屬於依靠飛行員技藝和數量拼消耗的狀態,雖然臺軍在技能上有一定的優勢,但解放軍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卻最終能保障空中戰役的優勢。

當年臺軍還得依靠F-104這樣的飛機救急

當時解放軍蘇-27剛好形成了戰鬥力,就戰機本身來說解放軍有一些優勢

E-2T是當時臺軍在空中最大的倚仗

比起空中優勢,解放軍在海上的形勢就不那麼樂觀了。雖然從艦艇數量上看,臺軍似乎要佔劣勢,但考慮臺灣海峽的狹窄和其他任務,解放軍並不能像臺軍一樣將全軍投入奪取制海權的作戰中,因此實際雙方能集中的兵力實際上旗鼓相當。但在技術上,臺軍此時雖然才剛剛開始換裝二代艦,但即使一些已經老化的老「陽字號」驅逐艦在改進以後的性能也要比當時解放軍的主力051型先進不少。當時解放軍海軍的大部分艦艇還裝備著技術相對落後的「海鷹」系列反艦飛彈,「鷹擊-8」反艦飛彈剛開始列裝;近程艦空飛彈則只有8艘戰艦裝備,其中4艘裝備的還是性能落後的紅旗-61飛彈;近防火炮、反潛魚雷等設備臺軍的情況則要好得多,不僅驅護艦普及了防空飛彈,還有10艘以上驅護艦裝備了射程近40公裡的標準-1區域防空飛彈和「雄風-2」反艦飛彈,加上當時剛剛裝備的「諾克斯」級反潛護衛艦,臺軍在反艦、防空和反潛上都對解放軍構成優勢,再加上臺軍海蛟大隊裝備的50艘飛彈快艇,雖然每艇只有2枚飛彈,但是航速快、目標小,對於登陸艦隊來說是很大的威脅。

「陽字號」中的「遼陽」號驅逐艦,原為基林級,按照「武進三型」計劃,安裝了奧託梅拉76毫米艦炮、「標準」-1防空飛彈、「雄風」-2反艦飛彈

以開封艦為代表的051型驅逐艦當時剛剛換上「海響尾蛇」,防空能力還不如臺軍「遼陽」號

至於陸軍而言,臺軍這一時期則出人意料地佔據優勢,由於這一時期包括99式和96式主戰坦克、自行高炮、新型水陸坦克等都沒有列裝,而包括自行火炮、自行火箭炮、88式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等也主要部署在北方,使得解放軍在臺灣當面的廣州、南京、濟南三個軍區裡缺乏先進的主戰坦克等重武器,只有少量59II和79式這樣的第一代改進型坦克;與此相對,臺軍當時剛剛裝備了500多輛二代水準且有「準三代」火控的CM-11和CM-12主戰坦克,再輔以AH-1W武裝直升機、M-109自行火炮等武器,在裝備質量上顯著好於當時的解放軍。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臺軍正處於「精實案」的前夜,陸軍的師級部隊雖然不那麼反應迅速,但總數超過20個師加上多個裝甲旅的部隊使得解放軍登陸部隊註定要陷入數量劣勢。如果考慮到臺軍還在西海岸特意保持的機械化步兵師和裝甲旅、空降旅作為打擊部隊,前幾批次登陸的解放軍受到的壓力顯然非同小可。

當時這些火控先進的坦克對我軍登陸部隊威脅極大,現在連ZBD-05兩棲突擊車都打不過了

當然,解放軍當時已經裝備了大約200枚的東風-15地地飛彈,但這個數量對於臺灣而言實在太少,日後常見的「彈道飛彈封鎖機場」設想,此時還是一種不可行的奢侈,加上這些飛彈使用美國GPS系統的信號進行精確制導,在沒有美國信號的條件下只能依靠慣性導航,精度也大大下降。臺軍不僅能很快通過臨時塔臺對機場恢復指揮,也能在地下作戰掩體中躲避飛彈打擊(1996年的東風-15還沒有鑽地彈頭),甚至在長白相控陣雷達被摧毀的情況下利用天合系統,將天弓一號防空飛彈在霍克飛彈系統的指揮下攔截目標。雖然推演中這些飛彈相對精確地打擊了包括空軍基地塔臺,防空飛彈陣地雷達等最為關鍵的設備,但在數量不足精度也有限的情況下,他們給臺軍造成的只是麻煩而已。

「天弓」陣地,以當時來說相當先進

這種裝備和數量上的「勢均力敵」甚至「臺軍略贏」的局面在推演中也表現地相當鮮明。為了爭奪臺海上空的制空權,解放軍一方幾乎是對空中力量「搜腸刮肚」,將每一隊可以想到的全天候戰鬥機(僅僅是全天候,還不一定有中距空空飛彈)加入麾下,甚至藉助從義大利進口,用於測試和科研的原裝「阿斯派得」空空飛彈搭配殲-8II戰鬥機增強中距空戰能力,同時還不放棄包括殲-6在內的大批舊式戰機;而預警機則使得臺軍對海峽空情有著不錯的掌握,在開戰後好幾天裡,臺軍都有能力組織攔截解放軍的空襲部隊,並在地空飛彈、艦空飛彈的支援下爭奪海峽上空制空權。

臺軍海軍則給解放軍造成了更多的難題,由於在數量和質量上毫不遜色,臺海軍在推演中沒有絲毫躲閃,而是大膽對解放軍登陸船團直接發起攻擊,雖然解放軍此時已經有了轟-6丁和殲轟-7兩種可發射反艦飛彈的攻擊機,但二者總數加起來只有12架,而且轟-6丁的亞音速飛彈還十分容易被攔截,面對臺軍集中使用的先進驅護艦,很難起到一擊斃命的效果,至於阿根廷式的超低空突襲,不僅要面對臺軍兇猛的防空火力,還要損耗空軍本就不多的強-5戰機,反而削弱對臺灣本島的打擊力度。這使得海戰的主體成了兩岸艦隊的對決,對這場技術水平基本在上世紀70年代的海戰,雙方必然會兩敗俱傷,最後的勝敗並不取決於哪方的艦隊存活下來,而在於解放軍是否能保護登陸船團不遭受過度的打擊。在筆者經歷的這次推演中,臺軍其實有不少的可能重創解放軍登陸船團,但最後為了能繼續推演,大家商定以最樂觀的設定,將解放軍登陸船團定義為基本完好。

海航六師94年才開始接收殲轟-7,96年還摔了一架


當年的灘頭陣地,解放軍需要用不怕死的精神去填出勝利道路

儘管如此,解放軍的登陸還是遇到了障礙,由於當時全軍只有十餘艘大型坦克登陸艦,一次性運輸的部隊總數也只有一個旅左右,為了能儘快將後續部隊送上岸,首批部隊必然要奪佔一個規模可觀、且未遭嚴重破壞的、位於臺灣西海岸的港口。但對臺軍而言,一旦臺海戰事爆發,隨時準備阻塞甚至破壞臺灣西海岸的港口幾乎是臺軍的必然選擇。這樣一來,解放軍即使用登陸艦運輸了第一梯隊上岸,也會因為沒有辦法在海灘上用民用船隻卸載後續部隊,導致有限的先頭部隊被以逸待勞的臺軍消滅。為了能讓推演不致於在解放軍第一梯隊登陸後就結束,我們再次開了「金手指」,讓臺軍「無意」將新竹港(這裡還必須是新竹,因為基隆的位置不便後續部隊補充,而高雄則缺少合適的登陸地點)不加破壞,且給予解放軍在新竹上空順利空投空降部隊的便利。即便如此,面對新竹南北方向臺軍的重兵集團,除非臺軍如傻瓜一樣等著解放軍將後續部隊送上島而不加以反衝擊,否則,若是南北臺軍一齊反擊,解放軍依然會面臨被趕下海的危險。

當年的臺軍還不是「草莓兵」


現在臺軍士兵的戰鬥力不足一鵝

經過數天的推演,我們不得不承認,在1996年的背景下,即使沒有美軍的幹涉,解放軍想要在一周或者數周時間內「快速」解決祖國統一問題,除了三軍要齊心協力不怕犧牲之外,真的還需要把希望寄托在能連續擲出一串六的好運氣和臺軍的愚蠢上。很顯然,那樣的條件下,把祖國統一的機會押在進行一次軍事冒險上是極不明智的。

當然,20年後的今天,海峽兩岸的實力對比早已發生了徹底的轉變,人們也早就不懷疑解放軍能夠快速解放臺灣的能力,轉而更多關心如何應對可能的美國幹涉。在兩岸關係似乎要走向惡化的當下,回憶解放軍20年前的情境,也是一種別樣的感覺。

本文來自:政經資訊新媒體觀察者網

聯繫·合作:2920915625(QQ)

微信公眾號可以像聊天那樣置頂了,想試試嗎?長按公眾號就能設置

回復「置頂」獲取方法!

相關焦點

  • 1996年差點收復臺灣,驚心動魄!最終被這三個叛徒攪黃!!
    關於1996年解放軍海空2炮三軍針對臺灣的聯合軍事演習。當初想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收復臺灣。但美國兩艘航母橫在海峽兩岸之間,數天後,軍委,國防部宣布演習達到預期成果,演習結束。  於是大家都一致認為,沒有美國航母。臺灣已經收復了。其實錯了。       96年臺海全軍大軍演,產生的威懾力直至今天也沒有消散  1,解放軍總後勤部軍械部部長,少將,劉連昆
  • 當年差點就收復臺灣了 結果被這三個叛徒洩密了!
    選擇置頂公眾號關於1996年解放軍海空2炮三軍針對臺灣的聯合軍事演習。當初想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收復臺灣。但美國兩艘航母橫在海峽兩岸之間,數天後,軍委,國防部宣布演習達到預期成果,演習結束。於是大家都一致認為,沒有美國航母。臺灣已經收復了。其實錯了。
  • 復原戰士回憶1996年臺海危機:戰前很多解放軍就已寫好了遺書
    緊接著便是美軍從1995年7月21日一直持續到1996年3月11日,在臺灣外海域進行的數月軍演。在中國對美國抗議無效之後,3月8日中國解放軍四枚東風15號飛彈點火升空,首次穿越臺灣海峽。在美國的插手之下,臺海局勢緊張到令人窒息,這場較量最終只能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一觸即發的臺海危機,也在美國航母的耀武揚威羞辱之下,默默被平息。
  • 1996年臺海危機,暴露「美日同盟」真相
    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美日之間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美日同盟」的真相。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2007年10月30日,臺灣《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特別報導,首度披露了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臺灣海峽舉行三軍大演習時,日本政府採取的應對措施,和美國把所謂「盟友」晾到一邊的內幕。
  • 1996年臺海危機,美日之間不為人知的內幕
    長期以來,美國和日本一直強調「美日同盟」關係的重要性,日本說美國是日本「不可替代的同盟國」,美國說美日關係是「重要的」和「牢固的」。然而美日真是親密無間嗎?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美日之間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美日同盟」的真相。
  • 當年臺海危機差點就收復臺灣,結果被這三個叛徒洩密
    中國政府迅速做出反擊,新華社發表新聞宣布解放軍將於1995年7月21日至7月28日,舉行二炮部隊的飛彈試射演習,朝向距離臺灣基隆港約56公裡的彭佳嶼海域附近舉行飛彈試射,並進行多次軍事演習。到1996年,解放軍海空2炮三軍針對臺灣的聯合軍事演習。當初是想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收復臺灣。但美國兩艘航母橫在海峽兩岸之間,數天後,軍委,國防部宣布演習達到預期成果,演習結束。
  • 1996年臺海危機,若真打起來,結局真的可以收復臺灣嗎?
    美國也作出反應,調來「獨立號」、「尼米茲號」兩個航母戰鬥群趕來作為回應。臺海海空一時戰雲密布。不過,「攻臺」最終未能成為現實。1996年3月25日,危機最終告一段落。中國宣稱在臺海附近地區進行的軍事演習結束,隨後幾天,美國兩艘航母各自返回基地,標誌著臺海危機的正式結束。
  • 1996年臺海危機
    軍事演習過程第一階段1995年7月至11月23日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表示抗議李登輝訪問美國。1995年7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發表新聞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二砲部隊將於7月21日至28日間,舉行飛彈演習,朝向距離基隆港約56公裡的彭佳嶼海域附近試射。1995年12月19日,美國指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通過臺灣海域。
  • 離解決臺灣問題最近的一次: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
    臺灣問題: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1949年,解放軍跨過長江、解放南京,國民黨政府宣布垮臺,以委員長為首的國民黨集團退守臺灣,這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讓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那邊國民黨集團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退據臺灣,大陸與臺灣從此兩岸分隔。
  • 復盤臺海1996:臺灣還是那個臺灣,只是大陸已不是當初的大陸
    報導原文描述:1996年臺海危機的發生,中國軍隊和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的直接對峙,鞭策中國自主研發出了世界第一種反艦彈道飛彈,號稱「航母殺手」的DF-21D。 央視報導披露,96臺海危機促使了DF-21D反艦飛彈的誕生。這也是官媒對96臺海危機的第一次正式報導。
  • 1996年中國收復臺灣失敗內幕:三個叛徒洩密
    1996年臺海危機中的洩密事件,前解放軍總後軍械部長劉連昆少將,因貪汙一事被發現,撤消部長職務,降成副軍職,少將降成大校,懷恨在心,主動尋找臺諜聯繫,後發展總後勤部前軍械局局長邵振中,多次向臺軍洩露國家機密,1996年李登輝選舉,我們發射飛彈威懾,他告知我軍彈頭是空的,結果被李登輝說出,引起我們安全部注意,監視若干年後 人贓俱獲,被叛死刑,以注射毒針的方式被處死。
  • 1996臺海危機時,大陸飛彈部隊射了多少枚飛彈?來看看吧
    在臺灣方面,中國加大了購買美國軍事裝備的力度,並多次舉行軍事演習;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指揮下,各類戰鬥機經常進入臺灣西南空域。每當大陸軍隊的飛機進入,臺灣軍隊就會不時地起飛離開。兩岸的對峙讓人不時想起1996年的臺海危機。眾所周知,1996年的臺灣海峽危機就是由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起的。當時,美國國務卿親自向大陸作出承諾:「美國將不允許李登輝訪問美國。」
  • 美國:中國會乘美軍疫情爆發攻打臺灣嗎?
    他於1993年3月12日登上羅斯福號航母,為了表現美國海軍的力量尤其是羅斯福號的力量,他說了這段話,讓羅斯福號的官兵自豪了近30年。著名軍火商Northrop Grumman看到了商機,將其做成商業廣告,流傳甚廣。誰能想到,27年後,同樣是羅斯福號航母,這個曾經威風八面的巨無霸被一個看不見的敵人擊敗了——新冠病毒。近日,美國新冠病毒全面爆發,美軍的染毒人數每日刷新,也在不斷增加。
  • 96年時武統有多難?劉華清放狠話:打掉一艘航母拼掉一支艦隊
    ▲1996年臺海危機時,央視新聞聯播截圖1995年5月22日,美國突然宣布,柯林頓允許李登輝於6月份訪問美國!1996年3月,正是臺灣地區進行第一次「大選」的時間,美國從波斯灣調來了「獨立」號航母戰鬥群,與本就在此海域活動的「尼米茲」號,組成雙航母戰鬥群,對大陸政府施壓,為臺灣當局助威。
  • 96年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 劉愛國丨臺海風雲1996:未盡的硝煙
    報導原文描述:1996年臺海危機的發生,中國軍隊和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的直接對峙,鞭策中國自主研發出了世界第一種反艦彈道飛彈,號稱「航母殺手」的DF-21D。 但日本畢竟沒有像美國那樣敢與中國正面對抗的能力,只能從背後偷偷摸摸搞一些小動作。事實上,臺灣島內的「臺獨」勢力,大多是日本右翼團體在扶持。 現在還有不少人關心,「如果1996年兩岸真的開打,美國會不會參戰?」實際上從美國的對臺方針和一貫行為中,這個問題不難找到答案。我們分析當時的臺海戰局,無非出現三種結果: 1.
  • 解放臺灣要等到2030年嗎?
    解放軍在南海所採取的造島及軍事化行動,目的是攻打臺灣時可從南部進攻,不必擔心美軍從背後實施反擊,因此攻打臺灣風險正在提高。刀哥覺得,為了在選舉前營造氣氛,灣灣一些人會把所有能用的手段都用上的。當然,這些說法有多少可信度,那就是考驗你的智商和知識的水平了。灣灣馬上選舉了,這個很多人都知道。
  • 美國航母進南海,周圍出現多艘中國軍艦?解放軍回應來了
    9月26日下午,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在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主持2019年9月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據外媒報導,國外衛星照片顯示,美國「裡根」號航母正在南海航行。在「裡根」號航母周圍出現不少疑似中國軍艦的船隻。請問能否證實?
  • 1996臺海危機時,大陸飛彈部隊射了多少枚飛彈?
    臺灣方面,加緊購置美軍裝備,軍演連連;解放軍方面,各型戰機頻繁進入臺灣西南空域。而每當有大陸軍機進入時,臺軍就不時起飛戰機進行驅離。雙方的對抗讓人不時會聯想到1996年臺海危機。大家都知道,1996年的臺海危機是從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起的。當時,美國國務卿親口對大陸做出過承諾「美國不會允許李登輝訪美」。
  • 臺灣22架F35打垮解放軍,中將怒噴馮世寬....
    臺灣上報5月10日報導,在剛剛結束的漢光33號演習兵棋推演中,臺軍設定對抗2025年臺海登陸的解放軍。兵棋推演中,面對解放軍的殲-20、殲-31戰鬥機。臺灣空軍以22架F-35,F-16V和IDF改進版戰鬥機的組合對抗,臺軍判定解放軍在爭奪制空權中並無優勢。最終臺灣「自造艦艇」突破重圍,配合美日艦隊擊退解放軍三個航母戰鬥群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