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臺海危機,暴露「美日同盟」真相

2021-02-20 世界通史

長期以來,美國和日本一直強調「美日同盟」關係的重要性,日本說美國是日本「不可替代的同盟國」,美國說美日關係是「重要的」和「牢固的」。然而美日真是親密無間嗎?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美日之間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美日同盟」的真相。

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

2007年10月30日,臺灣《中國時報》刊登了一篇特別報導,首度披露了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臺灣海峽舉行三軍大演習時,日本政府採取的應對措施,和美國把所謂「盟友」晾到一邊的內幕。當時的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和許多日本政要,在解放軍臺海演習結束後得出結論:美國這個盟友在關鍵時刻是靠不住的;日本不應該也決不會扮演批評中國的凸顯角色!

解放軍臺海大演習前夕,橋本首相徹夜未眠

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臺灣海峽三軍大演習前幾天,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好幾天都是徹夜未眠,他的臉整日繃得緊緊的沒有一絲笑容。一名高級官員後來回憶說:「我從來沒有看到橋本首相如此緊張疲倦過。」

橋本首相需要絞盡腦汁考慮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第一件讓橋本睡不著覺的問題是:臺海發生武力衝突的可能性,具體包括——「如果臺海開戰,日本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戰爭開始後,日美安保條約如何啟動?」「日本應該給美軍提供什麼樣的設施和其它方便?」等等。橋本首相立即召集內閣安全保障室、外務省、防衛廳的高級官員開會,他說:「臺海大概不會發生武力衝突吧?但是或許有萬一,所以當務之急是盡最大可能來確認衝突的可能性有多大。」

另一件讓橋本夜不能寐的事情是: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如何撤出在臺灣的日本僑民。橋本連珠炮似地向安全保障室的高級官員發問:「臺灣有幾處機場?政府專機能降落的跑道有幾條?地點在哪裡?如果從那裡快速往返運送人員的話,能運多少人?如果為撤僑而派船的話,臺灣東海岸有幾個港口能停靠?可以泊多大的船?」橋本的話讓安全保障室的人手忙腳亂。  

時任安全保障室室長的三井康有回憶說,安全保障室在此之前曾與外務省、防衛廳和運輸省合作,制訂出了一份書面計劃。該計劃稱,當時在臺灣的日僑、定居者和遊客各約1萬人,為此,日本政府的飛機可以利用離臺灣最近的衝繩那霸機場迅速撤僑,政府可以限制日本公民前往臺灣旅行,讓日本僑民儘快返回國內;如果不得已動用船舶撤運日本僑民,為安全起見,船隻將不在離中國大陸更近的臺灣西側港口靠岸。該計劃還設想了臺灣出現難民以及難民中混有武裝遊擊隊的情況。  

然而,安全保障室自覺滿意的計劃讓橋本首相大感不滿,他責備說:「如果日本現在開始管制公民到臺灣旅遊,那麼這向中國傳遞了什麼樣的信號?臺灣民眾又會有何種感受?」最後,還是橋本首相親自拍板定下了所謂救出僑民、大量難民對策、沿岸警備及恐怖行為對策、對美支援的「危機管理四點指示」。

日本四大情報來源對臺海局勢說法不一,橋本首相告誡政府高級官員們說:「我最擔心發生意外。如果解放軍演習按計劃進行的話,當然不會出現危機,但如果發生意外,比如說解放軍的飛彈發生了偏差呢?」 

日本究竟要不要撤僑?解放軍會不會真的封鎖臺灣海峽?此時一切都有賴於日本政府對局勢的判斷,而準確的判斷基於準確的情報。日本政府的情報來源是以內閣情報調查室、駐外使館、外務省和防衛廳為主的。然而,這四個情報來源讓橋本失望了,因為他們提供的關鍵性情報要麼支離破碎,要麼天差地別。

蘇-27戰鬥機編隊

內閣情報調查室提供的臺海局勢情報聳人聽聞:「弄不好可能會有武力衝突,因為解放軍已經動用了蘇-27戰鬥機,而蘇-27是專門用來對抗美國售臺的F-16戰鬥機的。」更聳人聽聞的是,內閣情報調查室還報告說:中國有登陸作戰的打算!登陸地點可能是在金門、馬祖周邊的小島,作戰方式是以小規模兵力登陸作戰;但由於解放軍能動員的登陸艦數量有限,所以應該不會在臺灣本島登陸。同時,內閣情報調查室還預測美國在派來「獨立」號航母之後,還會派「尼米茲」號航母到太平洋。這一情報事後被證實,橋本對這條情報的評價很高,他說:「情報最準確的是大森。」這個「大森」就是內閣情報調查室室長大森義夫。

防衛廳提供的情報就更邪乎了。防衛廳2月份在橋本去參加美日首腦峰會之前,就向首相簡報了臺海危機可能發生的情況:中國將在臺灣「總統大選」前舉行預定的大演習;演習包括登陸訓練的可能性很大;估計會發射飛彈;可能會動用新型飛彈。

另一份情報甚至宣稱:解放軍或許會登陸金門、馬祖附近小島中的一個!為此,防衛廳長官3月11日被緊急召到首相官邸,他分成「中國的動向」、「美國的動向」和「日本的對應」三個部分準備了一頁的摘記,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中國看情形可能登陸臺灣周邊的一個小島;美國會增派「尼米茲」號航母;只要美國派「尼米茲」來,日本就沒有出動的必要。時任統合幕僚會議自衛隊指揮的某高級官員說:「如果當時接到命令,我們已準備好調動部隊,但後來沒有接到指示,所以部隊也就沒有調動,只是動用了那霸與宮古之間的雷達基地來執行一般性的任務。」 

日本外務省掌握的情報,相對來說冷靜了許多,他們認為「臺海不會發生衝突」,日本政府「應該冷靜對待」。時任外務省高官的一名知情者後來透露說:「內閣情報調查室和防衛廳遞交的聳人聽聞的情報,並不奇怪,這就像天氣預報一樣,說會下雨結果天晴,並不會受到責難,但如果說天晴結果卻是下雨,則會遭恥笑。所以他們就拼命說會下雨!」 

正因為情報自相矛盾、支離破碎,橋本首相大為不滿,於是轉而向盟友美國求助。然而,讓橋本生氣的是,在臺海危機的初期,美國人好像把日本政府給忘了,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情報。橋本首相大為光火:「美國那樣稱讚與日本的同盟關係,但在緊要關頭卻不送情報過來,這還是盟友嗎?!」白宮一位高級官員後來辯解說:「那時我們都忙壞了,所以很難騰出時間向日本通報情報。」由於日本人再三請求,美國人後來給了日本政府一些簡報,日本人還想從美國人那裡購買偵察衛星情報,但此時已經來不及了。

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

美國出動「尼米茲」號航母,又「忘了」通知日本,儘管有情報表明美國人會因臺海局勢出動航母,並且還堅信美國人出動航母前一定會通知美國在亞洲的最大盟友日本政府。但事實上,美國人又耍了盟友一回。

日本自衛隊和其它機構的情報早知道美國可能出動「尼米茲」號航母,但美軍真的向太平洋調動「尼米茲」號時,日本人並不知情,日本政府萬分震驚。事情發生後,就連美國駐日本的外交官們也自覺臉上無光,美國駐日本公使拉斯特說:「作為一種禮節,美國政府應該及時向日本通報一下。」美國駐日大使蒙戴爾則抱怨道:「在華盛頓官僚群中,不知是誰把日本給忘了。」蒙戴爾此前曾向日本人擔保:「美國在臺海危機之際不論採取何種行動,都會讓日本政府知道的,會與日本共享情報,這對維持美日安保非常重要!」 

美國賴在基地不想走,日本人吞了「蒼蠅」

讓日本政府意外且尷尬的是,美軍居然想以臺海危機為藉口,賴在原來答應歸還的衝繩「普天間基地」不走,使日本人如同吞了一隻蒼蠅。以至於橋本首相最後悟出一個道理:謹慎為上!

美軍駐衝繩空軍基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臺灣海峽大演習,除了讓美國海軍很忙之外,駐日本的美軍也忙碌了起來。3月15日,駐衝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1陸戰遠徵部隊2000餘人接到24小時戰備待命的命令;駐衝繩加手納的哈利亞航空隊、駐漢森兵營的炮兵和駐普天間的直升機部隊均在待命狀態;普天間基地的24架直升機更是忙著裝備、檢查燃料;3月17日,從佐世堡駛出了為美國「獨立」號航母運送補給的船,上面裝載了可供5200人食用的糧食、每天7800瓶的潔淨飲料和28000個漢堡包。雖說駐衝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最後並沒有出動,但卻讓美國人再度意識到衝繩基地的重要性。  

於是,美國國防部一些高官有意無意地告訴日本人說,應該以臺海局勢為契機加強美日協商。言下之意讓日本人大為震驚:美國人想以此為藉口暫緩歸還普天間基地!對此,日本政府針鋒相對地說,臺海危機與普天間基地的歸還、與衝繩基地的角色、與美日防衛合作指針以及美日安保體制,還是分開來說為好。

可能正因為如此,橋本首相隨後對解放軍臺海大演習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解放軍的飛彈演習開始之後,日本激進勢力曾要求橋本派出護衛艦,但橋本否決了這一要求,表示「動用海上自衛隊太招搖了」,結果只派了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艇。此時,雖有部分亞太國家支持美國派航母的政策,日本國內極端勢力也強烈要求橋本表達強硬態度,但橋本首相明確表示:以高八度的聲音來批評中國並非上策,我不想凸顯日本批評中國的角色。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1996年臺海危機,美日之間不為人知的內幕
    長期以來,美國和日本一直強調「美日同盟」關係的重要性,日本說美國是日本「不可替代的同盟國」,美國說美日關係是「重要的」和「牢固的」。然而美日真是親密無間嗎?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美日之間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美日同盟」的真相。
  • 1996年臺海危機
    臺灣海崍飛彈危機(又稱第三次臺灣海崍危機,1996年臺海危機)。
  • 1996年臺海危機,若真打起來,結局真的可以收復臺灣嗎?
    臺海海空一時戰雲密布。不過,「攻臺」最終未能成為現實。1996年3月25日,危機最終告一段落。中國宣稱在臺海附近地區進行的軍事演習結束,隨後幾天,美國兩艘航母各自返回基地,標誌著臺海危機的正式結束。其實當冷靜下來再仔細復盤一下當年臺海兩岸的實力對比,我們會發現,事實的真相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真正阻擾了我軍前進步伐的原因可能完全顛覆了我們通常的認知。為什麼這麼說,讓我們好好探討一番。
  • 復原戰士回憶1996年臺海危機:戰前很多解放軍就已寫好了遺書
    根據復原戰士的回憶,1996年發生的臺海危機,大陸是做好了一切戰鬥準備的。他們所屬的部隊,船上裝著改裝過的廢舊飛機發動機,只要一開動就能產生大量的濃煙。他們接到的命令是在第一批登陸部隊前到達戰場,不惜一切代價衝到海岸附近,開動煙霧製造器掩護部隊登陸。
  • 離解決臺灣問題最近的一次: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
    其實,在1996年的臺海飛彈危機中,是距離解決臺灣問題最近的一次,統一大業可謂近在咫尺,但最終還是無果。臺灣問題: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1949年,解放軍跨過長江、解放南京,國民黨政府宣布垮臺,以委員長為首的國民黨集團退守臺灣,這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讓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那邊國民黨集團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退據臺灣,大陸與臺灣從此兩岸分隔。
  • 1996臺海危機時,大陸飛彈部隊射了多少枚飛彈?
    今年以來,由於臺美勾結加深,臺海局勢風高浪急。臺灣方面,加緊購置美軍裝備,軍演連連;解放軍方面,各型戰機頻繁進入臺灣西南空域。而每當有大陸軍機進入時,臺軍就不時起飛戰機進行驅離。雙方的對抗讓人不時會聯想到1996年臺海危機。大家都知道,1996年的臺海危機是從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起的。
  • 1996臺海危機時,大陸飛彈部隊射了多少枚飛彈?來看看吧
    兩岸的對峙讓人不時想起1996年的臺海危機。眾所周知,1996年的臺灣海峽危機就是由1995年李登輝訪美引起的。當時,美國國務卿親自向大陸作出承諾:「美國將不允許李登輝訪問美國。」然而,美國卻違背了自己的信念。一個月後,也就是1995年5月22日,朝鮮突然宣布「李登輝獲準訪問美國」。
  • 美日印澳四國同盟好像呼之欲出,中國真的很危險嗎?
    最近,美日印澳外長在日本召開四國安全對話會議,核心議題是中國。一時間,輿情洶洶。好傢夥,光一個美國就夠中國忙乎了,現在人家四國要聯手合圍中國,中國豈不是四面楚歌,危機四伏嗎?這裡面的三國,美日印,都是世界大國,都不是中國用一支偏師就可對付的,尤其是美國,世界老大,力量超強。
  • 臺軍退將回憶1996「臺海危機」:士兵寫好遺囑,槍全部上膛
    身為臺灣「海軍陸戰隊」的退役上校,在顏才仁看來,1996年的臺海局勢就如同一枚火藥盒,只要丟下一根火柴,爆炸便一觸即發。
  • 解讀阿米蒂奇報告:美日同盟的「四個重大挑戰」
    阿米蒂奇此前兩人已分別於2000年、2007年和2012年牽頭髮表了三份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阿米蒂奇報告」,旨在推動美國對日政策和美日同盟轉型,為同盟發展確定「未來方向」。美日同盟的「四個重大挑戰」 其一,美日主導構建的國際秩序正處於危機,美國領導人公開質疑現行國際秩序,而別國的「威權資本主義」正作為新治理模式在全世界推廣。 美國戰後建立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受到川普的質疑,川普政府退出了一系列國際組織,撕毀了已經籤訂了的一系列協議,動搖了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 【美日關係】李慶四 王大千:川普政府美日同盟關係探析
    川普過於強調「美國第一」是引發同盟關係變化的主要原因,安倍試圖左右逢源難免左支右絀,以及亞太地區第三方因素的存在也起著重要作用。美日同盟關係看似穩定如舊,實則布滿裂隙。  聯盟戰略始終是美國賴以維持其全球「霸主」地位的重要支柱,美日同盟更是其中關鍵一環。對於美日雙邊關係而言,維繫同盟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2016年川普上臺以前的美日關係是基於一種「非自然親密關係」的夥伴關係。
  • 臺軍退役中將帥化民回憶1996年臺海危機斷言:美國人死不起,絕不會為臺出兵
    帥化民 ,臺軍退役中將、前「立法委員」 ,今天表示,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時,他曾被找去美國國防部,原本以為是美國要協防臺灣
  • 96臺海飛彈危機背後的內幕!
    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是近幾十年來中國大陸軍事上少有的危機時刻,陸美臺三方在臺海角力,而戰爭幾乎己經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 劉愛國丨臺海風雲1996:未盡的硝煙
    報導原文描述:1996年臺海危機的發生,中國軍隊和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的直接對峙,鞭策中國自主研發出了世界第一種反艦彈道飛彈,號稱「航母殺手」的DF-21D。 央視報導披露,96臺海危機促使了DF-21D反艦飛彈的誕生。這也是官媒對96臺海危機的第一次正式報導。在此之前,關於這次歷史事件的回顧與復盤,多流於民間媒體和外媒的文章中。
  • 洩露98年臺海危機解放軍演習機密的間諜被判處死刑
    本文詳細記述了臺海危機時期,我方出現的幾大叛徒。意在提醒今天的各位,間諜無處不在,和平來之不易,警惕之心不可無,居安思危須常有!正文1996年的臺海危機,已經過去20多年了。1996年3月在臺灣地區即將舉行的所謂首次「總統」直接選舉前夕,解放軍在臺灣海峽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兩岸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在3月23日臺灣選舉投票日前達到了頂點。3月8日至15日之間,解放軍向臺灣本島北端、南端附近的兩個目標海域發多枚東風-15型彈道飛彈。
  • 臺海危機中,臺灣接到神秘電話
    第一篇連載從1995年7月的臺海飛彈(大陸稱飛彈)危機開始切入。 「李登輝秘錄」預計連載至今年底為止,刊頭中的「李登輝」三字由他本人提字。 產經新聞今天的報導產經新聞立場偏右,曾公開支持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此舉在日本媒體中極為罕見。
  • 呂耀東:拜登政府與美日同盟的發展趨向
    未來美日同盟的「雙向義務」合作與日本的同盟「對等化」訴求將相伴發生、相互影響,並逐步內化於美日澳印「四國安全機制」及西方「盟友圈」構建之中。中日關係中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加上中美關係的緊張狀態,使得美日同盟的對華針對性日益凸顯。美日兩國確認釣魚島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公然侵害中國領土主權及國家安全利益,使得中美日關係進一步複雜化,並影響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 臺海風雲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籤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也被稱為「軸心國」。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籤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也被稱為「同盟國」。
  • 美中臺三角:從一江山島戰役、金門炮戰到飛彈危機 重新認識歷史上的臺海危機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臺灣海峽危機」(簡稱臺海危機)。一般認為,國共戰爭結束後,曾發生過三次臺海危機。第一次臺海危機為鞏固在臺灣海峽的戰略地位,1954年9月對金門發動炮擊,此後奪回對一江山島、大陳島的控制。影響:這次戰事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給中美臺關係帶來深遠影響。它間接促成了1954年12月美國和臺灣籤訂《共同防禦條約》,美臺軍事同盟從此成形。對臺灣來說,失去臺灣列島,國軍無異於丟掉了「反攻大陸」的跳板。
  • 從金門到海峽中線 | 臺海危機背後繞不開的山姆大叔
    過去幾十年,臺海曾多次燃起硝煙或準軍事對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臺海危機。一般認為,分治後曾發生過3次臺海危機。這是1949年後第一次「炮擊金門」,引發第一起臺海危機。一江山位於台州列島大陳島以北,1955年1月18日,經過激戰,在19日拿下這座小島,果軍指揮官王生明將軍引爆手榴彈自殺。一江山被攻陷之後,常凱申終於決定放棄台州列島,但堅持將大陳島的居民全部轉移到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