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崍飛彈危機(又稱第三次臺灣海崍危機,1996年臺海危機)。海崍兩岸關係自198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以經濟交流為重本已日趨緩和,1990年代初因東歐及蘇聯巨變,美國不再需要拉攏中共對抗蘇聯,轉為拉攏臺灣對抗中共,激起雙方衝突,雙方政治關係日趨緊張,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雙方經濟關係並未受到實質影響。
1995年至1996年間臺灣政界提高了對中華民國「正統性」的訴求,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準備武力攻臺的軍事演習,行動引發危機。解放軍第二砲兵部隊和南京軍區分別向臺灣外海試射飛彈,舉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美國則緊急調動兩個航艦戰鬥群進入海崍,海崍一時戰雲密佈。
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試圖以恫嚇行為幹涉中華民國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但最終適得其反,李登輝順利當選連任。中國方面則原已作好在臺超越底線後對臺實施一定規模戰術打擊的準備,後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中間諜問題(即劉連昆案)取消了原計劃。
危機歷程背景1979年1月1日,美國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廢止與中華民國籤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改以《臺灣關係法》取代之。《臺灣關係法》維持對臺在商業、文化及其他方面關係,在軍事方面則維持對臺軍售,但將臺灣排除出共同防禦體系。
1990年前後因東歐及蘇聯巨變,美國不再需要拉攏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對抗蘇聯,轉而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經濟、軍事方面的潛在對手,因而再度拉攏中華民國,在展開對中國武器禁運的同時加強對臺軍售,但並未將臺納入協防體系。
1995年5月22日,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決定允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於當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進行非官方的私人訪問,參加康奈爾大學的畢業典禮,打破了將近17年未有中華民國最高層官員訪美的慣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認為,美國此舉助長了臺灣內部謀求獨立的政治勢力的氣焰。
軍事演習過程第一階段1995年7月至11月23日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表示抗議李登輝訪問美國。1995年7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發表新聞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二砲部隊將於7月21日至28日間,舉行飛彈演習,朝向距離基隆港約56公裡的彭佳嶼海域附近試射。1995年12月19日,美國指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通過臺灣海域。此第一階段大致包含以下行動:
1995年7月21日至7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江西鉛山飛彈基地試射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六枚,預定目標距臺灣富貴角北方約70海浬處。7月21日1時,距離富貴角北方命中區481公裡的鉛山基地以東某地點,先後發射兩枚東風15飛彈;7月22日零時跟二時,先後試射兩枚東風15飛彈;7月24日二時跟四時,先後發射兩枚東風15飛彈,六枚均命中目標區。
1995年8月15日至8月25日,解放軍南京軍區出動艦艇59艘、飛機192架次,在東引北方約28海浬處,進行海上攻防演練。
1995年9月15日至10月20日,解放軍陸海空部隊在閩南沿海地區展示艦艇有81艘、飛機610架次。
1995年10月31日到11月23日,解放軍在福建省東山島舉行兩棲登陸作戰操演,出動兵力包括步兵第91師、艦船63艘、飛機50架。
第二階段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期間,第二次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與此同時,臺灣即將在3月23日舉行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飛彈落點在基隆及高雄外海。當時,有消息稱將攻佔馬祖的東莒島。中華民國國軍以及所屬飛彈部隊隨即進入最高警戒狀態。3月8日當天美國立刻宣佈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部署到臺灣東北海域。1996年3月11日,美國海軍自波斯灣加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臺灣東部海域,預定與獨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會合。另一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部隊也緊急全部出海抗衡,雙方劍拔弩張。另外,面對一觸即發的臨戰狀態,美國、日本、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國皆已準備自臺灣撤僑。此一階段的過程:
1996年3月8日至3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福建永安和南平飛彈部隊基地,進行「聯合九六」飛彈射擊演習。發射四枚東風15飛彈點火升空,越過臺灣海崍。3月8日零時與一時,從永安分別試射兩枚東風15飛彈,落在高雄外海西南30至150海浬;而同步時間前後不到十分鐘,3月8日一時,從南平發射一枚東風15飛彈,落在基隆外海29海浬處。後來,經美國碉堡山號神盾艦在屏東小琉球附近海域陸續偵測到4枚飛彈。
1996年3月12日至3月20日間,解放軍海、空部隊在東海與南海展開第二次實彈軍事演習。航空兵力之戰術操演和編隊航行、火炮、飛彈射擊及海空聯訓。
1996年3月18日至3月25日間,解放軍海、陸、空部隊展開第三次登陸聯合作戰的軍事演習,演習地點平潭島離臺灣的島嶼不足70海浬。演練項目包括三棲登陸、空降及山地作戰演練。
歐美國家部份觀點認為,解放軍當時想攻佔中華民國的部分控制島嶼以恫嚇中華民國政府,但目標不是東莒而是孤立海上的烏坵島。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此未作官方正式評論。
間諜洩密案據中華民國前國防部軍事情報局六處副處長龐大為說,1996年時,解放軍一份「聯合九六一」演習計劃被間諜劉連昆洩露給中華民國。這份計劃顯示,如果選舉出現「最壞的結果」時,「聯合九六一」軍事演習隨時可以變成真正的軍事行動。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獲得此一計劃後,立刻傳達此一消息給美國,美國因而派遣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與獨立號航空母艦靠近臺海,以具體行動阻止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攻臺的軍事企圖。解放軍後來在美國壓力下,修改了這項行動方針,採取「三不原則」,即一、發射飛彈不會飛越臺灣本島上空,二、海軍空軍不超越臺海中線,三、即使舉行登陸演習,不會實際去佔領臺灣的島嶼等。解放軍在演習時發射了飛彈,但沒有使用實彈的彈頭。
3年後即1999年,劉連昆的身份在潛伏於臺灣軍情局的間諜李志豪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密報後暴露,間諜劉連昆、邵正宗被大陸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不久,他們入祠中華民國國民革命忠烈祠。
1996年臺灣進行首次總統民選,中國在臺灣周遭海域進行飛彈演習,當時軍情局六處副處長龐大為特地到中國,與劉連昆會面,獲得相關飛彈演習機密資料後,即將機密資料交付李志豪帶回臺灣,但擔任中國臥底的李志豪卻將資料送回中國,導致劉連昆身分曝光遭中國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