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臺灣「海軍陸戰隊」的退役上校,在顏才仁看來,1996年的臺海局勢就如同一枚火藥盒,只要丟下一根火柴,爆炸便一觸即發。
彼時,美軍航母戰鬥群開赴臺海,兩岸關係驟然緊張,時任東沙守備區指揮官的顏才仁,在東沙最前線親歷了這場飛彈危機。
據顏才仁回憶,當時的士兵們全部寫好遺囑,子彈都已上膛,誰也沒有把握,這場劍拔弩張的危機,最終會走向何種結局……
顏才仁
山雨欲來,人心惶惶1996年臺海危機的導火索,還要從一年前李登輝訪美談起。
1995年5月,在美方親口承諾不會允許李登輝訪美的情況下,僅僅一個月後,美國突然宣布允許李登輝進行所謂的「私人訪問」,這種兩面三刀、出爾反爾行為,令國人倍感震驚和憤慨。
此種背信棄義的舉動,毫無疑問是在挑釁大陸的底線,為了使美方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中國決定在臺海地區進行軍演,以震懾臺灣當局,打破美國認為中方只會默默吞食苦果的幻想。
在隨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大陸進行了強有力的反制,解放軍海、陸、空部隊多次展開聯合作戰軍事演習,進行三棲登陸、空降及山地作戰演練;前後試射東風15型中程飛彈13枚,出動艦船200餘艘、飛機近千架次。
自1958年金門炮戰結束之後,臺海兩岸從未有過如此大規模的軍事集結,一時間,臺海陰雲密布,人心惶惶,大有戰爭前夕的一觸即發之勢……
如此緊張的氛圍甚至造成了臺灣民間的恐慌,大批民眾聚集在機場,飛往北美的客機一票難求;市民們紛紛趕赴銀行,以求換購美金或取走存款。
這番重兵集結也引發了國際局勢的動蕩,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美軍緊急作出反應,「獨立」號與「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開始在臺灣海峽北端遊弋,空氣中的火藥味愈發濃烈。
此時的顏才仁正帶兵駐守在東沙島,東沙島作為東沙群島裡唯一的島嶼,一直處在臺灣軍隊的掌控之中,是國際航海中重要的交通樞紐。
東沙島距離臺灣高雄有約440公裡的距離,距離廣東汕頭則只有260公裡,因此,東沙島之爭對大陸和臺灣而言,都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
據顏才仁透露,他接到上級下達的指令是「島在人在,島亡人亡」。
時任東沙守備區上校指揮官的他心中明白,一旦東沙島被大陸拿下,島上近500位士兵被俘,將會對臺灣造成極大的民心衝擊。
其實,對於大陸戰略而言,奪取東沙島一事,猶如用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籌碼。
東沙島面積不大,島上又沒什麼天然遮蔽物,很難守備,而且島嶼距離臺灣本島的補給線很遠,一旦遭遇空襲,整座島便會陷入火海。
所以,儘管臺灣派軍戍守,但他們並沒有長期控制東沙島的能力,如果大陸想要拿下東沙的控制權,那實在是輕而易舉,所以解放軍是否要拿下東沙島,決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有無這個必要的問題。
當時的臺軍「參謀總長」羅本立面對如此風雲變幻的局勢,下令軍中,一旦外島受襲,必須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以命死守,並且承諾戰死指揮官可獲發300萬臺幣「安家費」。
回憶起當年的兩岸情勢,最令顏才仁印象深刻的,是羅本立上島視察的一幕,在東沙指揮部,羅本立指著牆上「與島共存亡」的標語問他:「你覺得這話怎麼樣?」
「報告指揮官,全島官兵皆已完成立功宣誓。」望著牆上的精神口號,顏才仁回道,「官兵在大王廟前立下遺囑,只剩唯一一個念頭,就是與島共存亡!」
顏才仁說,他的五百多名東沙兄弟都已寫好了遺書,遺書的內容套用了同一份模板:本人若發生不幸,所有財產將由某某來繼承。
據統計,在短短數個月內時間裡,「參謀總長」羅本立竟赴外島視察了57次之多。
在一些天真的士兵看來,肩上四顆星的將領能親自來一線視察,那麼前線應該是沒什麼危險,殊不知,正是因為人人都命懸一線,羅本立才會來此慰問,以定軍心。
隨著一箱箱的裝屍袋被運送上島,越來越多的士兵哭著致電家中,提前向家人們告別;陸戰隊的士兵們更是要24小時身著防彈衣,等候命令下達。
在膽戰心驚的日子裡,東沙島上的武器全都上膛,因為當時官兵手握的是65步槍,但真正的防衛武器是防空炮與20毫米機炮,擔心開戰時才上膛會來不及的士兵們為了爭取時間,便把槍械武器都時刻保持上膛狀態。
身為東沙守備區指揮官,顏才仁身上的重擔猶如泰山壓頂,許多軍方高層都前往他家中探視,以表達慰問,這種煎熬實在非一般百姓所能體會。
面對日益緊張的局勢,顏才仁心中也不禁打起鼓來,假如東沙發生戰爭,島上五百多名官兵犧牲了也就罷了,但如果是被俘,那麼臺灣當局該如何進行下一步謀劃?
據一名現役臺軍少校回憶,在接到休假官兵立即歸隊的命令後,身為隊長的他腦海中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寧可做逃兵,也絕不回營。
在這人人自危的時刻,忠誠在性命面前仿佛一文不值,一名金門通訊兵在退役後透露,當時自己隨身帶著通訊密碼本,一旦解放軍上島,他就交出密碼本,希望能藉此保全性命。
誠然,對這些普通的臺灣士兵而言,煽風點火的政治人物不用親臨戰場,而他們卻要為了沒有意義的政策,去做無謂的犧牲,就連留營值班的官兵也表示,如果真打起來,他們寧願選擇繳械投降。
在1996年的新聞聯播裡,曾用"千軍萬馬渡海峽,萬裡驚濤把路開"來形容這場危機,然而,實際形勢之嚴峻,遠非寥寥數語所形容的這般簡單。
如果說美國派遣雙航母戰鬥群抵達臺海一事,將這場飛彈危機推向了對抗的最高潮,那麼,接下來的一幕無疑充滿著濃重的戲劇性。
大陸與臺灣都難以預料的是,在一番耀武揚威之後,美方竟然以局勢得到緩和為由,將航母戰鬥群撤離了臺灣附近海域。
從實際情況來看,以中方當時的常規軍事力量,其實是無力阻止美軍航母介入的,所以美軍航母究竟為何突然撤退,成為了二十多年來的未解之謎。
有人猜測,美軍之所以突然撤退,是因為發現中方兩艘戰略飛彈核潛艇突然消失在衛星監測中,便誤以為其已經突破了島鏈封鎖,要前往美國近海進行核威懾。
於是,為了向中國政府表明「無意使衝突升級」,美國航母戰鬥群主動向後撤離了200海裡,以避免中美兩國發生正面衝突。
在當時,捲入臺海危機的各方勢力都無法目睹它的全貌,誤判也確實難免,因此,在美方將航母戰鬥群撤離之後,大陸方面也適時讓局勢降溫,海峽上空氤氳著的戰爭迷霧終於消散了。
1996年3月25日,中國宣布在臺海地區的軍事演習結束;數日後,「獨立」號航空母艦返回日本衝繩基地,「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也返回駐地,這標誌著此次臺海危機正式劃上句點。
這場箭在弦上的「飛彈危機」,是自1958年空戰後兩岸最大的一次軍事危機,作為在東沙最前線歷經險情的指揮官,顏才仁的心中感概頗多。
2001年,顏才仁於臺灣「海軍陸戰隊」99師退役,在從軍生涯中,他見證過兩岸關係最尖銳、敵對的時刻,也經歷了兩岸和平交流「大三通」,所以,面對如今蔡英文任內兩岸關係再次惡化的局勢,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顏才仁說,當年臺軍所受的教育還是很好的,島上的士官們也的確做好了隨時為臺灣犧牲的準備,但是二十多年過去,當下士兵的精神戰力早已不同以往,如果戰爭發生,誰能保證駐島官兵不會首先放下武器?
在他看來,若解放軍意圖奪取東沙,臺灣軍方能否守住島嶼,要取決於島上官兵的意志力和戰力,如果指揮官消極不作為,官兵不知為何而戰,那麼守島也就無從談起了。
談起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勢,顏才仁認為,臺灣與大陸的實力,在這二十年裡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臺灣已難以跟大陸進行軍武競爭,臺灣地區領導人應該想辦法,謀求與大陸對話的機制與共識,這才是百姓之福。
「和平統一」是國人一直以來最殷切的期盼,但如果臺灣當局仍執迷不悟,那無異雞飛蛋打、自尋死路,因為中國的核心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祖國必須統一。
以往鑑來,我們從臺海危機中也認識到了軍力的不足,於是加快了航母、艦載機、偵察機、潛艇、飛彈等多型裝備的研髮腳步,如今,大陸軍力正在飛速提升,一旦臺灣越過底線,大陸回擊的手段必定會比1996年更強硬!
放眼未來,臺海局勢在大陸推進兩岸交流的努力下,未必風急浪高,但有頻繁製造事端的美國在旁盯梢,臺海局勢恐怕也不會風平浪靜,大陸與臺灣的關係走勢仍然嚴竣複雜。
綜合實力日益強大的祖國,絕不會允許任何外來勢力的侵犯,在這條目的地名為「團圓」的艱難長徵路上,我們共同努力,攜手並進,相信一定會有實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