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子邁太大,被發動機給毀了的新機,八三工程殲-8III

2021-02-13 機械工

任誰都想不到空中美男子殲-8居然還有一款三代改型,而且初始設計性能要求優於殲-10戰鬥機,只不過試飛過程兩次重大事故,直接導致了這款爭氣機的落幕。80年代面對北方強鄰鋼鐵洪流,特別是圖-22M「逆火」成為一代國土防空部隊抹不去的陰影,為有效應對這款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一方面利用中西方關係轉暖的便利條件從國外進口或引進技術。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動手能力對國產現有機型進行改進升級,當然是建立在西方先進技術引進基礎之上。

這款新銳機型來自殲-8戰鬥機,大家應該還記得美國人為獲得蘇聯戰略進攻緩衝區,當年特別大方向中國推薦F-16/79戰鬥機。目的就是用於攔截圖-22以及其他戰鬥機,不過這款猴版戰機性價比不高中方看不上,至於後續格魯曼為了解決生存危機,願意向中方提供24架F-14「雄貓」戰鬥機以及配套AIM-54「不死鳥」,由於時間關係這些都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

考察之後對於美國航電、雷達等系統的先進性相當認可,考慮到價格以及保持裝備自主性的需要,1984年中美雙方達成為殲-8加裝電子火控系統項目。這就是兩年後的「和平典範計劃/八二工程」,中方花費5.01億美元為50架殲-8II換裝AN/APG-66雷達,以及升級慣性導航設備,平視顯示器,大氣數據計算機和一個新的數據總線等。

當然最終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兩架殲-8II改裝機拉到美國被解剖個精光,完全掌握了中國航空現有研發能力之後。八二工程結束中國除了耗費時間以及金錢外,唯一得到的就是1553B數據總線標準,也就是工業化中的標準體系。

進入正題,和美國合作並不代表國內改進工作結束,恰恰相反1986年也就是中美雙方正式啟動八二工程期間。601所和112廠提出殲-8II大改方案,換裝渦噴-14發動機,採用新型航電系統、電傳操縱、雷達火控系統(脈衝多譜勒雷達)等高新技術,準備用7年左右時間、7億元人民幣(不含發動機)完成升級。性能上要求和在研殲-10類似並儘快交付使用,預計2000年空軍裝備殲-10之後,可以在對抗演練中優於殲-10。

由於後來「八二工程」無果而終,112廠對方案進行了大調整給予殲-8III的編號,也就是「八三工程」。1990年,上級領導在112廠視察時對這款殲-8III方案給予了肯定,當時這麼說:在八二工程上面美國人欺負了我們,我們一定要把殲-8III搞上去,為國家和人民爭這口氣。我們這麼大國家買幾架飛機解決不了大問題(1989年蘇聯表態可以向中方出口米格-29),要自力更生靠自己完成研製,搞個200架應對IDF戰鬥機,這也是殲-8III被稱之為「爭氣機」的由來。

1991年1月8日,殲-8III戰術技術指標得到批准,同年5月批准立項決定上馬(改來改稱殲-8C)。這款機型被寄予厚望,畢竟蘇-27還沒有進口,對岸三代IDF戰鬥機已在服役前夜。在空軍提出具體性能要求下,科研機構明確了任務目標,包括兩大改:換裝渦噴-14發動機,採用八二工程中數位化綜合火控系統,具備下視下射能力。

兩適應:移植殲-8D空中受油能力,具備綜合電子對抗能力。另外還有八個相關改進,如混搭三種中近距空空飛彈,從具備發射半主動中距彈到主動中距彈,從攻擊單一目標到多目標。還有換裝HTY-4A座椅,實現零速度零高度到高空高速彈射能力,其他包括減重、提高可維護性、增大航程及載重量等,性能全方面提升進入三代機時代。

空軍和世界先進水平出現嚴重代差,時不我待整個項目進入高速運轉,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提出首飛「爭三保四」(1993年到1994年),定型「爭六保七」(1996年到1997年)。1993年12月,殲-8III01架原型機首飛,1994年12月,殲-8III03架全狀態原型機首飛,1995年12月,殲-8III04架全狀態原型機首飛。時間點把控的很到位,和預計目標基本一致,如果不出意外空軍真的可能拿到一架三代殲-8III戰鬥機。

1997年1月意外還是降臨,04號原型機在轉場630所時,在降落過程由於氣象條件差造成二等事故。閻良機場跑道頭有一條溝(鋪設電纜臨時挖的),由於塔臺並不知情飛行員目視未發現,造成04號原型機左起落架在溝中折斷,飛機衝出跑道撞樹損毀。

關鍵時刻出現這種意外,為彌補損失並及時完成殲-8III後續試飛任務,緊急投產了05號原型機。屋漏偏逢連夜雨,1999年5月,05號原型機(機號513)在試飛時。發動機燃油系統發生嚴重洩露事件,導致飛機空中起火,飛行員彈射跳傘飛機再次損毀。兩次重大事故造成殲-8III無法完成定型,再加上殲-8F偵察型研製進入攻關階段,殲-10已到了入役前的最後時刻。這種情況下再去研製一款二代機體的「三代機」,顯然從時間到實際投入得到的產出比都不划算,因此2001年殲-8III下馬成為不爭氣的「爭氣機」。

做個總結,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空軍確實相當憋屈。周邊國家都已開始裝備三代機,而我們手上能用的卻是大量二代機,甚至連一代的殲-5/6都捨不得丟棄,因為相對先進的殲-7和殲-8數量不多性能不佳。在內外部壓力下殲-8III的改裝就顯得很有必要,換裝大推力渦噴-14發動機以及電傳飛控系統,新式雷達以及中距彈。除了獲得強大載彈能力外,還能獲得很可觀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不說強於殲-10至少也是一款準三代戰鬥機。

可最大的問題就出在發動機上,渦噴-14「崑崙」發動機加力推力高達8噸,也是我國首臺完成設計、試製、試驗、試飛全過程的航空發動機。看起來很先進實際上是以渦噴-13,外加「斯貝」發動機拼接而成的面子工程,管路滲漏油、高壓渦輪葉片根部斷裂、喘振停車等問題層出不窮。以這樣並不成熟的新式發動機,再加上新航電雷達系統,一切都建立在經驗不足基礎上註定了最後失敗的命運。

性能參數:最大平飛速度2.2馬赫,基本航程1250千米,最大航程2150千米。標配一門23毫米機炮,翼下四掛架包括兩枚PL-5、PL-8格鬥彈,以及兩枚PL-11中距彈,另外還有火箭發射巢。

相關焦點

  • 八三工程,性能優於殲-10 — 不爭氣的爭氣機殲-8III
    601所和112廠提出殲-8II大改方案,換裝渦噴-14發動機,採用新型航電系統、電傳操縱、雷達火控系統(脈衝多譜勒雷達)等高新技術,準備用7年左右時間、7億元人民幣(不含發動機)完成升級。性能上要求和在研殲-10類似並儘快交付使用,預計2000年空軍裝備殲-10之後,可以在對抗演練中優於殲-10。
  • 從初代殲-11到終極殲-7:中國空軍的「影子家族」殲擊機
    由於該機的定位就是取代殲-6,112廠的首選方案也是使用和殲-6相同的雙發布局,採用兩臺增推的渦噴-6丙發動機。但這樣一來,由於後機身直徑較大、阻力偏大,導致最大平飛速度只能達到M1.75,不符合當時部隊提出的M2.0的指標。
  • 27年前雙十二,中國爭氣機殲-8III首飛,卻成了爭議機!
    飛機首飛成功】,主要內容是:1993年12月12日,殲8Ⅲ飛機首飛成功。這一款戰鬥機的簡介是:該機在殲8B飛機基礎上,裝配了與「八二工程」相當的國產化航空電子綜合火控系統,換裝了新研發動機,並移植了殲8D受油機的技術成果,增強了武器系統能力,飛機作戰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 殲八III為什麼下馬?
    好多人都聽說過殲八III的名字,這是89年中美合作的「八二工程該發動機是606自主設計的,也叫「崑崙」,據稱該機選用了渦噴13發動機的3級低壓壓氣機和縮小的"斯貝"發動機前7級高壓壓氣機的葉片造型攢出的高低壓氣機,又根據606以前沒搞完的大推力渦扇6以及渦噴15等發動機的半吊子經驗,設計出燃燒室、高低壓渦輪和加力燃燒室等部件,總之可以說是一臺雖然叫做自主設計但遠遠算不上成熟的發動機。
  • 央視官宣:「更威猛的殲-10」即將出現!隱身版殲-10要亮相了?
    先說「下」吧,「下」可以被稱為有限改進型,也就是在當前殲-10C型戰鬥機的基礎上,更換FWS-10「太行」發動機的最新改進型,有限改進航空電子系統,畢竟現在已經小批列裝殲-20的「太行」發動機某改型已經基本成熟、且推力超過AL-31FN-M1
  • 種族天賦:美國用F-22魔改隱身轟炸機,殲-20能改嗎?
    ▲曾幾何時,娘娘可是空中唯一的五代機但是近幾年,五代機的發展已經邁上快車道,F-35的產能不斷提速,降低了五代機的使用門檻;中國殲-20逐漸成軍,新機持續推進;俄羅斯蘇-57衝破艱難險阻,也開始緩速量產,甚至有出口的可能。
  • 春節特別報導⑥|「爭氣機」殲-10的奮鬥路:發動機實現國產 空戰力克同代重型機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東方網軍事頻道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資料,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講完了我國國產的第一、第二代戰鬥機,現在正式進入三代機的環節,今天故事的主角是殲-10戰鬥機。
  • 【軍迷·問】為什麼沒有殲9、殲12等戰鬥機?
    「99A坦克」、「東風飛彈」、「殲15戰鬥機」…… 很多人一說起這些型號都朗朗上口。不過說到戰鬥機,大家在閱兵上見到了「殲10」、「殲11」、「殲15」,很多人也許不禁會問:怎麼沒有殲12、殲13、殲14啊? 從解放軍空軍戰鬥機裝備序列史來看,一路下來殲5、殲6、殲7、殲8都有,唯獨沒有殲9,再往後殲10、殲11,然後殲15,似乎又缺席了那麼幾位。
  • 707航母工程艦載機,殲-6是主力殲-12改是後備
    「四號任務」不是從頭開始研製艦載機,而是在現有戰機基礎上進行改進,當時可選對象包括殲-6、強-5、殲-7以及殲-12戰鬥機。其中最為穩妥成熟的當屬殲-6,因此殲-6改垂直起降艦載機當仁不讓,整個四號任務就是為它量身定製。以殲-6為基礎加裝升力發動機,從現在模型看就是在機身下方安裝了四大升力風扇,改裝比較簡單就是為了快速列裝。
  • 太行發動機是中國戰鬥機的「心臟」,我們的中國心
    近日,某軍事雜誌刊登了一篇空軍工程大學李應紅院士的訪談錄,李應紅院士在談到中國發動機的現狀時表示,最新型號的殲-10戰機已改用國產發動機,也就是說殲-10戰機將不再使用俄制的AL-31FN渦扇發動機,而是換裝國產的太行(WS-10)發動機。
  • 【成長路】外國發動機 VS 我國發動機
    你要仿製別人的新型發動機,所要花的時間可能比自己從零開始研發還要多,而且仿製產品的性能還很可能不及原型機。這方面我國是有慘痛教訓的,例如"太行"渦扇發動機,其核心機就源於CFM-56,太行發動機在05年完成設計定型,但8年過去了仍然問題不斷,只用在雙發的殲11戰鬥機上。
  • 發動機課堂第三代高性能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航空知識]微信號  想了解第三代高性能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先看一段視頻:中國空軍金頭盔飛行員,以及裝備該類發動機的殲11戰鬥機。不是一般的帥啊。  20世紀60年代,各國曾在民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的基礎上,發展了幾種用於戰鬥機的低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有的還帶有加力燃燒室,它們的推重比在5左右。當時美國空軍提出第三代戰鬥機概念,要求新機作為空中優勢戰鬥機,具有高機動性能。顯然,當時那些發動機滿足不了需求。▲英國裝備的F-4M戰鬥機,裝備過MK202/203「斯貝」系列渦扇發動機。
  • 美國正版太行F110燒錢無數,為啥照樣機毀人亡不斷
    由於太行發動機,長期的太不行,振動嚴重超標,噴零件,喘振,停車,空中停車次數之頻繁猶如家常便飯,使得成飛殲10戰鬥機,就飛了一個起落,打死也不敢用,直接退貨,繼續進口俄羅斯發動機過日子,雖然俄羅斯發動機也不太可靠。
  • 宋文驄:奮戰7000晝夜,助力殲10誕生,培養殲20總師楊偉
    1962年到1964年之間,宋文驄帶領了一批技術人員進行了多種不同參數組合和平面形狀的新機方案設計研究,最終,宋文驄極力推薦的雙發動機方案獲得批准,助推我國殲8飛機的成功研發和試飛,這也是我國首架自行設計的超音速戰機。
  • 殲-31「鶻鷹」二號機大改後首飛 現場照曝光
    新機經大改良、換上新國產發動機後,據稱可能已在12月進行首飛。香港《經濟日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稱,有「中國殲擊機搖籃」的沈飛集團,代表作是殲-8、殲-11,以及航母艦載機殲-15。至於研發中的雙發雙垂尾隱形戰機「鶻鷹」殲-31,與進展順利的成飛殲-20相比,命運就顯得撲朔迷離。
  • 【殲7E首飛三十年】為了建立強大的空中威懾力量——記研製殲—7E系列戰鬥機的西工大群體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為提高飛機超視距作戰能力,沙伯南教授再次與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合作成功研製了殲-7FS試驗機,1996年8月由成飛公司、黎陽發動機公司、航空附件研究所、航空複合材料特種結構研究所、成都清江儀表廠、陝西凌雲電器總公司、西北光學儀器廠、陝西千山電子儀器廠等9個單位自籌經費,分擔風險進行研製的預研驗證機。
  • 殲20開始裝備國產發動機,推力超130千牛,大於俄制發動機
    殲-20戰鬥機採用了獨特的鴨式布局+大三角無尾氣動的設計,是全球第一款裝備鴨翼的隱身戰鬥機,並且採用了包括AESA、飛火推一體化、全動式垂尾等等多種全新技術,堪稱是集中國多年航空工業技術之大成者。發動機號稱是"工業王冠上的明珠",而戰鬥機所使用的大推力小涵道比發動機,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如今全球真正能夠生產大推力戰鬥機發動機的國家,只有中美俄三國,英法兩國只能生產中等推力的戰機發動機,其他國家基本上不具備研製生產戰鬥機發動機的能力。
  • 「空中李向陽」研製背後的故事,當年下馬的殲-12原來設計這麼超前
    而基於我國當時落後的發動機水平,並且要求完全自產的設計指標,能夠配套的發動機只有當時尚不成熟的渦噴-6乙,這款軍推僅27KN的渦噴發動機遠遠落後於同時期的第三代渦扇發動機。這就意味著要想實現既定指標,「輕」是唯一的出路。
  • 東南驚鴻:世界最輕超音速殲擊機殲-12的故事
    8月25日,空軍正式明確了兩型高機動性殲擊機的研製工作。除了「4噸小飛機」之外,另一個項目是由112廠研製的殲-11(當然不是現在這個),雖然該機的目標只是一款取代殲-6的9噸級飛機,沒到殲-9那麼高的地步,但由於空軍仍要求殲-11應比「4噸小飛機」更注重高空高速指標(要求最大平飛M數2.2,升限19000米——不比殲-8差哪去了),導致發動機實在不好弄,1970年就宣告下馬。
  • 刀口評論/進口的AL31發動機裡發現女內褲!還有人說殲20裝的是"三姨夫"嗎?
    中國空軍從2005年開始,中止了與俄羅斯的整機來料組裝(包括AL31FN發動機)合同,並開始在沈飛獨立研製和生產完全是自己研發和製造的國產戰鬥機殲11B,之前進口和來料加工組裝的蘇27中國代號是殲11A。顯見,來中國的蘇27和組裝的蘇27出了問題,而且問題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