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誰都想不到空中美男子殲-8居然還有一款三代改型,而且初始設計性能要求優於殲-10戰鬥機,只不過試飛過程兩次重大事故,直接導致了這款爭氣機的落幕。80年代面對北方強鄰鋼鐵洪流,特別是圖-22M「逆火」成為一代國土防空部隊抹不去的陰影,為有效應對這款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一方面利用中西方關係轉暖的便利條件從國外進口或引進技術。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動手能力對國產現有機型進行改進升級,當然是建立在西方先進技術引進基礎之上。
這款新銳機型來自殲-8戰鬥機,大家應該還記得美國人為獲得蘇聯戰略進攻緩衝區,當年特別大方向中國推薦F-16/79戰鬥機。目的就是用於攔截圖-22以及其他戰鬥機,不過這款猴版戰機性價比不高中方看不上,至於後續格魯曼為了解決生存危機,願意向中方提供24架F-14「雄貓」戰鬥機以及配套AIM-54「不死鳥」,由於時間關係這些都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
考察之後對於美國航電、雷達等系統的先進性相當認可,考慮到價格以及保持裝備自主性的需要,1984年中美雙方達成為殲-8加裝電子火控系統項目。這就是兩年後的「和平典範計劃/八二工程」,中方花費5.01億美元為50架殲-8II換裝AN/APG-66雷達,以及升級慣性導航設備,平視顯示器,大氣數據計算機和一個新的數據總線等。
當然最終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兩架殲-8II改裝機拉到美國被解剖個精光,完全掌握了中國航空現有研發能力之後。八二工程結束中國除了耗費時間以及金錢外,唯一得到的就是1553B數據總線標準,也就是工業化中的標準體系。
進入正題,和美國合作並不代表國內改進工作結束,恰恰相反1986年也就是中美雙方正式啟動八二工程期間。601所和112廠提出殲-8II大改方案,換裝渦噴-14發動機,採用新型航電系統、電傳操縱、雷達火控系統(脈衝多譜勒雷達)等高新技術,準備用7年左右時間、7億元人民幣(不含發動機)完成升級。性能上要求和在研殲-10類似並儘快交付使用,預計2000年空軍裝備殲-10之後,可以在對抗演練中優於殲-10。
由於後來「八二工程」無果而終,112廠對方案進行了大調整給予殲-8III的編號,也就是「八三工程」。1990年,上級領導在112廠視察時對這款殲-8III方案給予了肯定,當時這麼說:在八二工程上面美國人欺負了我們,我們一定要把殲-8III搞上去,為國家和人民爭這口氣。我們這麼大國家買幾架飛機解決不了大問題(1989年蘇聯表態可以向中方出口米格-29),要自力更生靠自己完成研製,搞個200架應對IDF戰鬥機,這也是殲-8III被稱之為「爭氣機」的由來。
1991年1月8日,殲-8III戰術技術指標得到批准,同年5月批准立項決定上馬(改來改稱殲-8C)。這款機型被寄予厚望,畢竟蘇-27還沒有進口,對岸三代IDF戰鬥機已在服役前夜。在空軍提出具體性能要求下,科研機構明確了任務目標,包括兩大改:換裝渦噴-14發動機,採用八二工程中數位化綜合火控系統,具備下視下射能力。
兩適應:移植殲-8D空中受油能力,具備綜合電子對抗能力。另外還有八個相關改進,如混搭三種中近距空空飛彈,從具備發射半主動中距彈到主動中距彈,從攻擊單一目標到多目標。還有換裝HTY-4A座椅,實現零速度零高度到高空高速彈射能力,其他包括減重、提高可維護性、增大航程及載重量等,性能全方面提升進入三代機時代。
空軍和世界先進水平出現嚴重代差,時不我待整個項目進入高速運轉,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提出首飛「爭三保四」(1993年到1994年),定型「爭六保七」(1996年到1997年)。1993年12月,殲-8III01架原型機首飛,1994年12月,殲-8III03架全狀態原型機首飛,1995年12月,殲-8III04架全狀態原型機首飛。時間點把控的很到位,和預計目標基本一致,如果不出意外空軍真的可能拿到一架三代殲-8III戰鬥機。
1997年1月意外還是降臨,04號原型機在轉場630所時,在降落過程由於氣象條件差造成二等事故。閻良機場跑道頭有一條溝(鋪設電纜臨時挖的),由於塔臺並不知情飛行員目視未發現,造成04號原型機左起落架在溝中折斷,飛機衝出跑道撞樹損毀。
關鍵時刻出現這種意外,為彌補損失並及時完成殲-8III後續試飛任務,緊急投產了05號原型機。屋漏偏逢連夜雨,1999年5月,05號原型機(機號513)在試飛時。發動機燃油系統發生嚴重洩露事件,導致飛機空中起火,飛行員彈射跳傘飛機再次損毀。兩次重大事故造成殲-8III無法完成定型,再加上殲-8F偵察型研製進入攻關階段,殲-10已到了入役前的最後時刻。這種情況下再去研製一款二代機體的「三代機」,顯然從時間到實際投入得到的產出比都不划算,因此2001年殲-8III下馬成為不爭氣的「爭氣機」。
做個總結,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空軍確實相當憋屈。周邊國家都已開始裝備三代機,而我們手上能用的卻是大量二代機,甚至連一代的殲-5/6都捨不得丟棄,因為相對先進的殲-7和殲-8數量不多性能不佳。在內外部壓力下殲-8III的改裝就顯得很有必要,換裝大推力渦噴-14發動機以及電傳飛控系統,新式雷達以及中距彈。除了獲得強大載彈能力外,還能獲得很可觀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不說強於殲-10至少也是一款準三代戰鬥機。
可最大的問題就出在發動機上,渦噴-14「崑崙」發動機加力推力高達8噸,也是我國首臺完成設計、試製、試驗、試飛全過程的航空發動機。看起來很先進實際上是以渦噴-13,外加「斯貝」發動機拼接而成的面子工程,管路滲漏油、高壓渦輪葉片根部斷裂、喘振停車等問題層出不窮。以這樣並不成熟的新式發動機,再加上新航電雷達系統,一切都建立在經驗不足基礎上註定了最後失敗的命運。
性能參數:最大平飛速度2.2馬赫,基本航程1250千米,最大航程2150千米。標配一門23毫米機炮,翼下四掛架包括兩枚PL-5、PL-8格鬥彈,以及兩枚PL-11中距彈,另外還有火箭發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