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內容A:為防川普們因疫「不靠譜」,美軍竟計劃組建「軍政府」】
【上期內容B:【每周一曲】一切為打贏,一切看戰果!】
【相關閱讀:「梟龍」究竟是不是終極殲-7?那得問問這兩位「魔改」兄弟】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有著「空中李向陽」之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研製的殲-12輕型戰鬥機。當時的越南戰爭空戰證明,未來殲擊機的機動性指標仍然非常重要,作為替代殲-5和部分殲-6的新機,殲-12的確貫徹了這一原則。但與之同時提出的,同樣貫徹這一原則,卻沒有機會走下繪圖板的另一個型號,卻引出了一個在人民空軍殲擊機發展序列中,長期若有若無的「影子序列」。
▲小巧清秀的殲-12,在那些年下馬的一系列型號中,有著不低的知名度
還輪不到討論雷達行不行
這個名為殲-11的方案,由112廠設計,採用接近幻影F.1的氣動布局——更為強調格鬥,起飛重量相當於殲-6/F-5的級別。由於該機的定位就是取代殲-6,112廠的首選方案也是使用和殲-6相同的雙發布局,採用兩臺增推的渦噴-6丙發動機。但這樣一來,由於後機身直徑較大、阻力偏大,導致最大平飛速度只能達到M1.75,不符合當時部隊提出的M2.0的指標。
▲其實在同時研發殲-8和殲-9兩款高空高速殲擊機的時候,是否有必要讓殲-11達到M2.0的指標值得商榷;殲-6/F-5的最大速度都遜於米格-21,但並不耽誤它們成為格鬥時的一把好手,但當時的認識顯然還沒有達到這一點
如果使用單臺渦噴-7丙,能夠保證控制阻力,但這款在殲-7當時使用的渦噴-7基礎上有限增推的型號,考慮到兩側進氣的損失,使得殲-11的起飛重量相對殲-7提升不大,武器裝載量和作戰半徑也如此。因此雖然各方對第三個選項——英制「斯貝」渦扇發動機是否適合殲擊機使用這一點始終存在爭議,但這個選項仍然成為殲-11最終進入相對詳細設計時的基礎。
渦噴-7實力有限的問題,負責殲-7之後大部分改進型研發的132廠也認識到了。1975年5月,在132廠討論十年規劃時,設計科科長屠基達提出在發展殲-7全天候型(後來演變成殲-7Ⅲ)的同時,預研使用兩側進氣、具備攔截能力的殲-7後繼機方案。這個當時被屠基達稱為「超殲-7」的方案,從氣動布局和名字的角度上說,可以算是殲-7CP/和超-7的緣起;而該機的動力選擇,同樣是「斯貝」發動機。
▲在參照米格-21MF之前,殲-7全天候型的方案是根據1972年132廠前往朝鮮測繪並拿到的部分米格-21PF實物進行的
相比當時仍未下馬的殲-9,殲-11和超殲-7都算是與之高低搭配的「低成本殲擊機」,前者並未要求中距攔射能力,後者也沒有明確要求使用高性能雷達;但它們計劃選用的「斯貝」,一方面並不適合殲擊機使用,一方面也便宜不到哪裡去。隨著殲-9於1978年12月最終徹底下馬轉入課題研究,殲-11這個名字再次出現,就是二十年後的「十一號工程」了;而「超殲-7」更是沒有得到更多人的響應,在政治運動和時代大潮中只是個小角色的第一代低成本殲擊機計劃,就此終止。
▲除了「斯貝」之外,殲-11後來還曾討論過使用法制M53發動機的可行性——不過也就是討論而已
雖然601所後來研製的殲-13,仍以「殲-6後繼機」的名義開始論證,起初也曾有過使用「斯貝」的方案,但殲-13實際上是一型計劃使用單臺渦扇-6/渦噴-15大推力發動機,曾被列入空軍重點裝備科研規劃的新機。而且在殲-9下馬後,實際上也並無比其更「高端」的機型存在,試圖從二代機往三代機過渡的殲-13,並不適合使用「低成本殲擊機」這個定義。
▲只是繞了一圈回來,渦扇-6和渦噴-15確實誰也沒成正果
如果雷達確實不行,那麼真不行
我們之前談及殲-7CP和後來的「佩刀」Ⅰ時,曾經提到了「風暴」Ⅰ外貿坦克。從「風暴」Ⅰ,到應巴基斯坦需求發展而來的85ⅡAP,不僅成功走出了一條外貿坦克路線,還走出了自用的96系列主戰坦克,可以說是雙喜臨門。而在這個過程中,那門早在80年代初就隨從羅馬尼亞獲得的T-72坦克進入國內,並在90年代初完成第一步國產化的125mm滑膛炮,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冷戰後坦克炮領域新型號研發裝備的放緩,使得48倍徑125mm滑膛炮仍是當今的主流火力——圖為99A坦克早期樣車使用的加長身管125mm坦克炮,但最終沒有列裝
而同樣應巴基斯坦需求研製的殲-7CP最終的下馬結局,除了美國人的「幫忙」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國內沒法像拿出國產化125mm炮那樣,及時拿出性能足夠先進,能夠滿足90年代之後空戰環境需求的火控雷達——就像85ⅡAP/96式相比之前型號的核心價值是125炮那樣,殲-7CP相比殲-7M的核心價值就是火控雷達。
後來我們知道,通過多年的積累,加上「八二工程」中止後隨樣機回到國內的美制APG-66雷達等樣品的推動,國內在PD雷達領域的發展終於迎來了厚積薄發,不僅滿足了殲-10、殲轟-7A和殲-11B等型號的需求,也讓「梟龍」等來了那門「125炮」,但這都是後話了。
▲不同於在得到2A46之前就有所積累的高膛壓坦克炮領域,在研製殲-7CP的時候,國內雖然也曾研製過強-5乙的317雷達等有一些特色的型號,但技術基礎仍然很薄弱
雖然殲-7CP/「佩刀」Ⅰ最終沒有讓巴基斯坦滿意,但其研製論證過程,仍然引起了人民空軍的注意。此時殲-10已經啟動研製,計劃作為90年代人民空軍的「高端」機種,(當時計劃)不會生產太多,為此空軍提出了「一新二改三配套」原則,同期赴美改裝的殲-8Ⅱ「和平珍珠」雖然屬於「二改」之列,但同樣不便宜;因此空軍仍然需要一款低成本殲擊機,全面取代當時剛剛停產不久的殲-6。
▲到1987年10月,殲-7CP已經完成氣動選型、打樣設計和生產詳圖設計,具備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對於這款氣動上類似殲-7CP的自用型號(另一個類似的是殲-7艦載型,可以留到何時說說「海山鷹」時再提),最大的問題還是雷達如何解決。目前看到的部分資料顯示,有計劃先使用當時正在試飛的殲-7Ⅲ的JL-7A雷達「苟住」的打算,類似使用米格-21MF雷達的「猴版米格-23」米格-23MS;反正留出機頭空間之後,以後換性能更好的雷達就容易不少。
但與此同時,在陸英育總師的領導下,132廠與西工大在雙三角翼布局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由於能選用的發動機都差不多,因此相對重量和阻力更大的殲-7CP自用型,應用新機翼的殲-7Ⅱ改機動性更好、起降距離更短;在殲-7CP自用型的第二步雷達還沒著落的情況下,殲-7Ⅱ改在成本和性能上仍然更勝一籌。
▲誰也不可能開天眼,殲-7E作為上世紀90年代產量最大的國產新殲,扛起了遠超其設定的擔子,這就足夠了
最終殲-7Ⅱ改順利獲得了「準生證」,並更名為殲-7Ⅳ(後改稱殲-7E),1990年5月首飛。通過應用雙三角翼、渦噴-13發動機和平顯火控這些「適度升級」項目,以相比之前殲-7系列更強的綜合性能和並不過分的成本,殲-7E終於實現了批量生產,取代殲-6的目標,成為了事實上的「低成本殲擊機」;此時距離1970年的殲-11方案,已經過去了20年。
雷達行了,那也不一定行
但在整個90年代期間,隨著對臺戰備形勢的陡然緊張,殲-7加裝雷達的重要性突然猛增。1990年5月30日(此時殲-7E已經首飛成功12天)作為「解決殲-7Ⅲ遺留問題」而立項,第二年8月首飛的殲-7ⅢA(最終定型時改稱殲-7D),雖然後來也只生產了32架,但這些「加塞兒」產物於1995年量產後,卻裝備了當時正緊張備戰的南京軍區空29師夜航團。
▲殲-7ⅢA使用的是推力更大的渦噴-13FⅠ發動機,為了這臺麻煩不斷的發動機,這款小改型飛機的定型時間也受到了影響
1995年,空軍還在殲-7ⅡH上試驗性加裝過與英國合作研製的226A型雷達,儘管受限於雷達本身的性能,226A雷達於1998年下馬,這些飛機又恢復了裝備測距器的狀態。同樣是在1998年,空軍也不再訂購殲-7D,並希望之後生產的殲-7,雷達性能比殲-7D更強,飛行性能則至少和殲-7E相當,以更好實現「高低搭配」。
這時候隨著蘇-27的引進並形成戰鬥力,雖然殲-10才剛剛試飛,但已經讓空軍80年代後期構想的「高低搭配」有了高的一層;而在「八二工程」對美合作中止後,601所的「八三工程」殲-8Ⅲ阻力重重、節點拖延,並未兌現殲-8Ⅱ平臺的潛力。因此在空軍的備戰需求面前,低的這一層還沒有一個令人完全滿意的答案。
▲「八三工程」的失敗結局,不僅是讓「爭氣機」洩了氣的問題
此時在楊鳳田主導下,自籌資金完成了包括加改裝渦噴-13B發動機、1471G型PD雷達等內容的殲-8Ⅱ0004號原型機,已於1995年10月完成領先試飛。儘管該機此時仍然是殲-8Ⅲ的「備胎」,但已經構成了發展成後來殲-8H/F的實用化基礎;殲-7系列要想完成逆襲,必須抓緊動作。
▲殲-8ⅡM對渦噴-13B的進一步試飛,縮短了殲-8H/F的相關試飛進度
回頭想想,如果當初的殲-7E是在殲-7CP的兩側進氣布局基礎上,融合帶前緣機動襟翼增升的雙三角翼,現在倒是有望通過升級雷達和殲-8Ⅱ改進型競爭;然而既然當初選擇了更實際的方案,現在誰也都甭找後悔藥了。132廠一方面在殲-7E的基礎上發展短平快的殲-7G,一方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證殲-7F的方案。
後來的故事證明,殲-8H/F的新機生產數量並不大,但通過將部隊現有的殲-8B/D升級為殲-8BH/DH和殲-8DF,仍然實現了一定的裝備規模。我們之前提到過,1998年6月首飛的139號殲-7FS,實際上就是132廠留用的139號殲-7Ⅱ改裝升級而來;作為自籌資金髮展的型號,殲-7FS首架原型機的由來既是節省成本,同時也向部隊表明,殲-7FS可以在現役殲-7上改裝升級而來。
▲陸英育總師與殲-7FS的合影,注意機身側面的J7F字樣,如果一切順利,殲-7FS以此構型轉為正式型號,自然就是殲-7F了
大家都不想折騰氣動這事兒,背後折射出的,是部隊並不希望在21世紀初接收太多新造的「超級二代機」的心態——比如按現在的情況,到了2025年,機齡均已超過25年的殲-7E和殲-8D平臺將批量退役;機齡比它們少5年以上,但產量不多的殲-7G和殲-8F並不會擠佔多少裝備空間,甚至還可以通過軍援軍貿消耗庫存。
▲但如果我軍作戰部隊眼下有大量新生產的「超級二代機」,那麼對它們的處理就是個麻煩事兒
殲-7FS的試驗表明,其雷達天線雖然並不比米格-21MF/比斯的大多少,但更好的安裝環境使得其有條件獲得更好的探測性能,增重增阻的影響也被控制到最低;雖然不可調的下頜進氣道,使得其高空高速性能相比殲-7E都有一定下降,不利於該機執行中距攔射任務,但根據專家評審的意見,在殲-7FS基礎上發展實用型號,足以實現「低成本殲擊機」的要求了。
▲畢竟剛定型時候的殲-8F那也不便宜
而最終從殲-7FS發展出的殲-7F/MF,完成了氣動上的進化,但也註定無法通過升級現有殲-7而來,最終決定了其命運。雖然132廠仍然通過殲-7G的定型生產,並和607所等把殲-7G的子系統以套件形式改裝殲-7E(稱之為殲-7L),完成了自用型單座殲-7家族的收尾,外貿型號也在第三世界國家行銷到2010年之後,然而「低成本殲擊機」的句號,終究不夠圓滿。
▲當然,這裡頭本應還有貴航從CY-1到LFC-16的「側板布局戰鬥機」方案這顆遺珠,我們還是把它留給「山鷹」的故事吧
愛行不行
「梟龍」在2009年完成定型後,特別是在2010年4月裝配國產渦扇-13發動機首飛成功之後,其實也已經具備了國內裝備條件。當時大家都覺得,光靠殲-10和殲-11B換掉空軍的七爺八爺們不知要換到何時,不如採購點便宜的「梟龍」。這某種程度上,就像當初大家都覺得052D只會少量建造,應該會有一款低成本的「052B+通用驅逐艦」作為補充那樣。
▲當然如今大家也看到了,新通驅什麼的只是傳說,就連054B問世都還有些日子;至於「梟龍」,則早就和我軍沒啥緣分了
回過頭來看,關於「梟龍」自用型,其實也不只是軍迷們動過心思。早年間的這類心思,還屬於過慣了窮日子後,「低成本殲擊機」思想的遺留,但隨著經費條件的迅速改善,「梟龍」作為「高低搭配」入列我軍的可能性最終徹底消失。不過直到幾年前,當「梟龍」還沒有巴基斯坦之外的第二個用戶時,仍有人建議空軍應當裝備一批「梟龍」,但目的是用於向潛在客戶演示,提升用戶信心;很多潛在客戶也通過其軍事交流渠道,向中方表達過類似觀點。
▲一些潛在用戶的邏輯是,如果中國空軍裝備「梟龍」,意味著中國將長期保有對「梟龍」完善的配套保障能力,客戶一旦需要時可隨時提供;而隨著「梟龍」的生產整體轉移到巴基斯坦,他們對緊急時能否從巴基斯坦迅速獲得這類保障,更是缺乏足夠信心
當服務於航空兵部隊更快更好地按新大綱加鋼淬火的殲-10S和殲-11BS,成為我軍目前成本最低的新造殲擊機時,也意味著「低成本殲擊機」這個縈繞了近半個世紀的名詞成為歷史。即使方興未艾的無人機時代,會使得未來的有人殲擊機身邊多上一群成本確實更低的戰友,但它們顯然不適合被定義為傳統的「低成本殲擊機」了。
▲當然,作為殲-7CP某種意義上的「精神續作」,「山鷹」系列在空海軍已經有了很大的裝備規模,還發展出了具備超視距空戰潛力,實現了「低成本殲擊機」夢想的FTC-2000G;但它的故事,同樣不屬於本文探討的內容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