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代殲-11到終極殲-7:中國空軍的「影子家族」殲擊機

2021-02-19 幀察點

【上期內容A:為防川普們因疫「不靠譜」,美軍竟計劃組建「軍政府」

【上期內容B:【每周一曲】一切為打贏,一切看戰果!


【相關閱讀:「梟龍」究竟是不是終極殲-7?那得問問這兩位「魔改」兄弟】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有著「空中李向陽」之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研製的殲-12輕型戰鬥機。當時的越南戰爭空戰證明,未來殲擊機的機動性指標仍然非常重要,作為替代殲-5和部分殲-6的新機,殲-12的確貫徹了這一原則。但與之同時提出的,同樣貫徹這一原則,卻沒有機會走下繪圖板的另一個型號,卻引出了一個在人民空軍殲擊機發展序列中,長期若有若無的「影子序列」。

▲小巧清秀的殲-12,在那些年下馬的一系列型號中,有著不低的知名度

還輪不到討論雷達行不行


這個名為殲-11的方案,由112廠設計,採用接近幻影F.1的氣動布局——更為強調格鬥,起飛重量相當於殲-6/F-5的級別。由於該機的定位就是取代殲-6,112廠的首選方案也是使用和殲-6相同的雙發布局,採用兩臺增推的渦噴-6丙發動機。但這樣一來,由於後機身直徑較大、阻力偏大,導致最大平飛速度只能達到M1.75,不符合當時部隊提出的M2.0的指標。

▲其實在同時研發殲-8和殲-9兩款高空高速殲擊機的時候,是否有必要讓殲-11達到M2.0的指標值得商榷;殲-6/F-5的最大速度都遜於米格-21,但並不耽誤它們成為格鬥時的一把好手,但當時的認識顯然還沒有達到這一點

如果使用單臺渦噴-7丙,能夠保證控制阻力,但這款在殲-7當時使用的渦噴-7基礎上有限增推的型號,考慮到兩側進氣的損失,使得殲-11的起飛重量相對殲-7提升不大,武器裝載量和作戰半徑也如此。因此雖然各方對第三個選項——英制「斯貝」渦扇發動機是否適合殲擊機使用這一點始終存在爭議,但這個選項仍然成為殲-11最終進入相對詳細設計時的基礎。

渦噴-7實力有限的問題,負責殲-7之後大部分改進型研發的132廠也認識到了。1975年5月,在132廠討論十年規劃時,設計科科長屠基達提出在發展殲-7全天候型(後來演變成殲-7Ⅲ)的同時,預研使用兩側進氣、具備攔截能力的殲-7後繼機方案。這個當時被屠基達稱為「超殲-7」的方案,從氣動布局和名字的角度上說,可以算是殲-7CP/和超-7的緣起;而該機的動力選擇,同樣是「斯貝」發動機。

▲在參照米格-21MF之前,殲-7全天候型的方案是根據1972年132廠前往朝鮮測繪並拿到的部分米格-21PF實物進行的

相比當時仍未下馬的殲-9,殲-11和超殲-7都算是與之高低搭配的「低成本殲擊機」,前者並未要求中距攔射能力,後者也沒有明確要求使用高性能雷達;但它們計劃選用的「斯貝」,一方面並不適合殲擊機使用,一方面也便宜不到哪裡去。隨著殲-9於1978年12月最終徹底下馬轉入課題研究,殲-11這個名字再次出現,就是二十年後的「十一號工程」了;而「超殲-7」更是沒有得到更多人的響應,在政治運動和時代大潮中只是個小角色的第一代低成本殲擊機計劃,就此終止。

▲除了「斯貝」之外,殲-11後來還曾討論過使用法制M53發動機的可行性——不過也就是討論而已

雖然601所後來研製的殲-13,仍以「殲-6後繼機」的名義開始論證,起初也曾有過使用「斯貝」的方案,但殲-13實際上是一型計劃使用單臺渦扇-6/渦噴-15大推力發動機,曾被列入空軍重點裝備科研規劃的新機。而且在殲-9下馬後,實際上也並無比其更「高端」的機型存在,試圖從二代機往三代機過渡的殲-13,並不適合使用「低成本殲擊機」這個定義。


▲只是繞了一圈回來,渦扇-6和渦噴-15確實誰也沒成正果

如果雷達確實不行,那麼真不行


我們之前談及殲-7CP和後來的「佩刀」Ⅰ時,曾經提到了「風暴」Ⅰ外貿坦克。從「風暴」Ⅰ,到應巴基斯坦需求發展而來的85ⅡAP,不僅成功走出了一條外貿坦克路線,還走出了自用的96系列主戰坦克,可以說是雙喜臨門。而在這個過程中,那門早在80年代初就隨從羅馬尼亞獲得的T-72坦克進入國內,並在90年代初完成第一步國產化的125mm滑膛炮,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冷戰後坦克炮領域新型號研發裝備的放緩,使得48倍徑125mm滑膛炮仍是當今的主流火力——圖為99A坦克早期樣車使用的加長身管125mm坦克炮,但最終沒有列裝

而同樣應巴基斯坦需求研製的殲-7CP最終的下馬結局,除了美國人的「幫忙」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國內沒法像拿出國產化125mm炮那樣,及時拿出性能足夠先進,能夠滿足90年代之後空戰環境需求的火控雷達——就像85ⅡAP/96式相比之前型號的核心價值是125炮那樣,殲-7CP相比殲-7M的核心價值就是火控雷達。

後來我們知道,通過多年的積累,加上「八二工程」中止後隨樣機回到國內的美制APG-66雷達等樣品的推動,國內在PD雷達領域的發展終於迎來了厚積薄發,不僅滿足了殲-10、殲轟-7A和殲-11B等型號的需求,也讓「梟龍」等來了那門「125炮」,但這都是後話了。

▲不同於在得到2A46之前就有所積累的高膛壓坦克炮領域,在研製殲-7CP的時候,國內雖然也曾研製過強-5乙的317雷達等有一些特色的型號,但技術基礎仍然很薄弱

雖然殲-7CP/「佩刀」Ⅰ最終沒有讓巴基斯坦滿意,但其研製論證過程,仍然引起了人民空軍的注意。此時殲-10已經啟動研製,計劃作為90年代人民空軍的「高端」機種,(當時計劃)不會生產太多,為此空軍提出了「一新二改三配套」原則,同期赴美改裝的殲-8Ⅱ「和平珍珠」雖然屬於「二改」之列,但同樣不便宜;因此空軍仍然需要一款低成本殲擊機,全面取代當時剛剛停產不久的殲-6。

▲到1987年10月,殲-7CP已經完成氣動選型、打樣設計和生產詳圖設計,具備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對於這款氣動上類似殲-7CP的自用型號(另一個類似的是殲-7艦載型,可以留到何時說說「海山鷹」時再提),最大的問題還是雷達如何解決。目前看到的部分資料顯示,有計劃先使用當時正在試飛的殲-7Ⅲ的JL-7A雷達「苟住」的打算,類似使用米格-21MF雷達的「猴版米格-23」米格-23MS;反正留出機頭空間之後,以後換性能更好的雷達就容易不少。

但與此同時,在陸英育總師的領導下,132廠與西工大在雙三角翼布局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由於能選用的發動機都差不多,因此相對重量和阻力更大的殲-7CP自用型,應用新機翼的殲-7Ⅱ改機動性更好、起降距離更短;在殲-7CP自用型的第二步雷達還沒著落的情況下,殲-7Ⅱ改在成本和性能上仍然更勝一籌。

▲誰也不可能開天眼,殲-7E作為上世紀90年代產量最大的國產新殲,扛起了遠超其設定的擔子,這就足夠了

最終殲-7Ⅱ改順利獲得了「準生證」,並更名為殲-7Ⅳ(後改稱殲-7E),1990年5月首飛。通過應用雙三角翼、渦噴-13發動機和平顯火控這些「適度升級」項目,以相比之前殲-7系列更強的綜合性能和並不過分的成本,殲-7E終於實現了批量生產,取代殲-6的目標,成為了事實上的「低成本殲擊機」;此時距離1970年的殲-11方案,已經過去了20年。


雷達行了,那也不一定行

但在整個90年代期間,隨著對臺戰備形勢的陡然緊張,殲-7加裝雷達的重要性突然猛增。1990年5月30日(此時殲-7E已經首飛成功12天)作為「解決殲-7Ⅲ遺留問題」而立項,第二年8月首飛的殲-7ⅢA(最終定型時改稱殲-7D),雖然後來也只生產了32架,但這些「加塞兒」產物於1995年量產後,卻裝備了當時正緊張備戰的南京軍區空29師夜航團。

▲殲-7ⅢA使用的是推力更大的渦噴-13FⅠ發動機,為了這臺麻煩不斷的發動機,這款小改型飛機的定型時間也受到了影響

1995年,空軍還在殲-7ⅡH上試驗性加裝過與英國合作研製的226A型雷達,儘管受限於雷達本身的性能,226A雷達於1998年下馬,這些飛機又恢復了裝備測距器的狀態。同樣是在1998年,空軍也不再訂購殲-7D,並希望之後生產的殲-7,雷達性能比殲-7D更強,飛行性能則至少和殲-7E相當,以更好實現「高低搭配」。

這時候隨著蘇-27的引進並形成戰鬥力,雖然殲-10才剛剛試飛,但已經讓空軍80年代後期構想的「高低搭配」有了高的一層;而在「八二工程」對美合作中止後,601所的「八三工程」殲-8Ⅲ阻力重重、節點拖延,並未兌現殲-8Ⅱ平臺的潛力。因此在空軍的備戰需求面前,低的這一層還沒有一個令人完全滿意的答案。

▲「八三工程」的失敗結局,不僅是讓「爭氣機」洩了氣的問題

此時在楊鳳田主導下,自籌資金完成了包括加改裝渦噴-13B發動機、1471G型PD雷達等內容的殲-8Ⅱ0004號原型機,已於1995年10月完成領先試飛。儘管該機此時仍然是殲-8Ⅲ的「備胎」,但已經構成了發展成後來殲-8H/F的實用化基礎;殲-7系列要想完成逆襲,必須抓緊動作。

▲殲-8ⅡM對渦噴-13B的進一步試飛,縮短了殲-8H/F的相關試飛進度

回頭想想,如果當初的殲-7E是在殲-7CP的兩側進氣布局基礎上,融合帶前緣機動襟翼增升的雙三角翼,現在倒是有望通過升級雷達和殲-8Ⅱ改進型競爭;然而既然當初選擇了更實際的方案,現在誰也都甭找後悔藥了。132廠一方面在殲-7E的基礎上發展短平快的殲-7G,一方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證殲-7F的方案。

後來的故事證明,殲-8H/F的新機生產數量並不大,但通過將部隊現有的殲-8B/D升級為殲-8BH/DH和殲-8DF,仍然實現了一定的裝備規模。我們之前提到過,1998年6月首飛的139號殲-7FS,實際上就是132廠留用的139號殲-7Ⅱ改裝升級而來;作為自籌資金髮展的型號,殲-7FS首架原型機的由來既是節省成本,同時也向部隊表明,殲-7FS可以在現役殲-7上改裝升級而來。

▲陸英育總師與殲-7FS的合影,注意機身側面的J7F字樣,如果一切順利,殲-7FS以此構型轉為正式型號,自然就是殲-7F了

大家都不想折騰氣動這事兒,背後折射出的,是部隊並不希望在21世紀初接收太多新造的「超級二代機」的心態——比如按現在的情況,到了2025年,機齡均已超過25年的殲-7E和殲-8D平臺將批量退役;機齡比它們少5年以上,但產量不多的殲-7G和殲-8F並不會擠佔多少裝備空間,甚至還可以通過軍援軍貿消耗庫存。

▲但如果我軍作戰部隊眼下有大量新生產的「超級二代機」,那麼對它們的處理就是個麻煩事兒

殲-7FS的試驗表明,其雷達天線雖然並不比米格-21MF/比斯的大多少,但更好的安裝環境使得其有條件獲得更好的探測性能,增重增阻的影響也被控制到最低;雖然不可調的下頜進氣道,使得其高空高速性能相比殲-7E都有一定下降,不利於該機執行中距攔射任務,但根據專家評審的意見,在殲-7FS基礎上發展實用型號,足以實現「低成本殲擊機」的要求了。

▲畢竟剛定型時候的殲-8F那也不便宜

而最終從殲-7FS發展出的殲-7F/MF,完成了氣動上的進化,但也註定無法通過升級現有殲-7而來,最終決定了其命運。雖然132廠仍然通過殲-7G的定型生產,並和607所等把殲-7G的子系統以套件形式改裝殲-7E(稱之為殲-7L),完成了自用型單座殲-7家族的收尾,外貿型號也在第三世界國家行銷到2010年之後,然而「低成本殲擊機」的句號,終究不夠圓滿。


▲當然,這裡頭本應還有貴航從CY-1到LFC-16的「側板布局戰鬥機」方案這顆遺珠,我們還是把它留給「山鷹」的故事吧

愛行不行

「梟龍」在2009年完成定型後,特別是在2010年4月裝配國產渦扇-13發動機首飛成功之後,其實也已經具備了國內裝備條件。當時大家都覺得,光靠殲-10和殲-11B換掉空軍的七爺八爺們不知要換到何時,不如採購點便宜的「梟龍」。這某種程度上,就像當初大家都覺得052D只會少量建造,應該會有一款低成本的「052B+通用驅逐艦」作為補充那樣。

▲當然如今大家也看到了,新通驅什麼的只是傳說,就連054B問世都還有些日子;至於「梟龍」,則早就和我軍沒啥緣分了

回過頭來看,關於「梟龍」自用型,其實也不只是軍迷們動過心思。早年間的這類心思,還屬於過慣了窮日子後,「低成本殲擊機」思想的遺留,但隨著經費條件的迅速改善,「梟龍」作為「高低搭配」入列我軍的可能性最終徹底消失。不過直到幾年前,當「梟龍」還沒有巴基斯坦之外的第二個用戶時,仍有人建議空軍應當裝備一批「梟龍」,但目的是用於向潛在客戶演示,提升用戶信心;很多潛在客戶也通過其軍事交流渠道,向中方表達過類似觀點。

▲一些潛在用戶的邏輯是,如果中國空軍裝備「梟龍」,意味著中國將長期保有對「梟龍」完善的配套保障能力,客戶一旦需要時可隨時提供;而隨著「梟龍」的生產整體轉移到巴基斯坦,他們對緊急時能否從巴基斯坦迅速獲得這類保障,更是缺乏足夠信心

當服務於航空兵部隊更快更好地按新大綱加鋼淬火的殲-10S和殲-11BS,成為我軍目前成本最低的新造殲擊機時,也意味著「低成本殲擊機」這個縈繞了近半個世紀的名詞成為歷史。即使方興未艾的無人機時代,會使得未來的有人殲擊機身邊多上一群成本確實更低的戰友,但它們顯然不適合被定義為傳統的「低成本殲擊機」了。

▲當然,作為殲-7CP某種意義上的「精神續作」,「山鷹」系列在空海軍已經有了很大的裝備規模,還發展出了具備超視距空戰潛力,實現了「低成本殲擊機」夢想的FTC-2000G;但它的故事,同樣不屬於本文探討的內容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

相關焦點

  • 從殲-1到殲-20:中國戰機蓽路藍縷70載……
    新中國的空軍裝備從殲擊機開始,從一無所有、蘇聯購買、引進仿製到自主研製,從殲-1到殲-20,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弱到強,從第一代發展到第四代,從仰望美蘇到平視美軍,血淚和著汗水,蓽路藍縷,一路走來,終有一天我們會所向無敵!
  • 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殲-5自1956年9月投入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殲-5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和空戰,也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其改進型殲-5甲機頭裝有雷達,主要用於夜間截擊空戰。殲6殲6戰機為中國自主生產第一代超音速戰機,從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產,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裝備序列當中。
  • 殲16打造攻防兼備空軍核心 空軍現役殲擊機中僅次殲-20
    除了與殲-20、殲-10C組建編隊協同作戰訓練,近日更與殲-10、殲11B展開對抗空戰訓練。作為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的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殲-16是空軍現役殲擊機中僅次於殲-20的重器,是打造攻防兼備強大空軍的核心力量。殲-16是在殲-11戰鬥機基礎上發展研製的新型第四代雙座雙發多用途戰鬥機,於2011年10月在瀋陽首飛。
  • 中國戰鬥機家族為什麼沒有出現殲17,殲18,殲19,而是直接到殲20?
    1956年新中國製造殲-5戰鬥機試飛成功,同年9月加入中國空軍服役,殲-5戰鬥機是中國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結束中國空軍沒有國產戰鬥機的歷史,在中國空軍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此後的幾十年裡,中國空軍相繼研製出殲-6、殲-7和殲-8系列戰鬥機,其中殲-6戰鬥機是中國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實戰擊落敵機最多的戰鬥機,在長達數十年的服役生涯中,為保衛祖國領空立下汗馬功勞,2010年殲-6全部退役,標誌這款中國名機正式完成了它漫長而又輝煌的歷史任務。
  • 「梟龍」究竟是不是終極殲-7?那得問問這兩位「魔改」兄弟
    ,成飛公司(132廠)生產的殲-7家族譜系圖,並發到了微博上(https://weibo.com/2859620437/IwzPc5eLr)。由於在這張譜系圖上,「梟龍」戰機與殲-7家族中間確實連著,這就又引發了很多朋友們關於「梟龍」究竟是不是「終極殲-7」的爭論,那咱們就從這張圖的局部說起。
  • 閱兵場下的殲-11系列戰機:「沈霍伊」的理想與現實
    5架殲-16多用途殲擊機、7架殲-15艦載殲擊機和7架殲-11B制空殲擊機組成的陣容,佔了此次受閱34架殲擊機的一半以上。然而,在那三道如流星一般穿過漫天黃沙的銀色光芒面前,即使是家族中綜合性能最強大的殲-16,也難免面對「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現實。
  • 殲20的亮相,開啟中國空軍的五代機時代
    11月1日,第十一屆中國航展在珠海盛大開幕:殲10B來了,這是媲美世界主流的先進戰機,翼尖的森森飛彈能讓任何敵人膽寒;運20來了,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運輸機之一,它使得中國空軍擁有了戰略空軍能力,快速投送能力大幅增強;空警500來了,這是先進強大預警飛機,它可以驅散戰場迷霧,並使各種空中武器融為一體;彩虹無人機來了,這是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
  • 東南驚鴻:世界最輕超音速殲擊機殲-12的故事
    12時,通常會說,「這是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首個脫開米格飛機的格局,完全自主設計並投入試飛的噴氣式殲擊機型號」。▲軍迷們還曾設想過,由1970年規劃的「遠轟」攜帶殲-12作為「子母機」驗證的方案(摘自《戰場》第11期《中國紅色空中艦隊》一文)而在了解到更多歷史之後,設想逐漸變成了追尋與殲-12命運相關的兩個問題:殲-12
  • 殲-20、殲-16、殲-10C 空軍部隊陸續換裝新裝備
    殲-20列陣長空、運-20大鵬展翅、地空飛彈直指蒼穹……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空軍一大批新型現役主戰裝備精彩亮相。
  • 新世紀中國空軍對地打擊的主力---殲-16殲擊轟炸機
    殲-16戰鬥機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在殲-11戰鬥機基礎上發展研製的新型第四代雙座雙發多用途戰鬥機。
  • 寬窄焦點 殲20的亮相,開啟中國空軍的五代機時代
    11月1日,第十一屆中國航展在珠海盛大開幕:殲10B來了,這是媲美世界主流的先進戰機,翼尖的森森飛彈能讓任何敵人膽寒;運20來了,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運輸機之一,它使得中國空軍擁有了戰略空軍能力,快速投送能力大幅增強;空警500來了,這是先進強大預警飛機,它可以驅散戰場迷霧,並使各種空中武器融為一體;彩虹無人機來了,這是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甚至代表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最令無數中國人感慨而激動的是
  • 【揭秘】神秘的中國女殲擊機飛行員
    中國首批女殲擊機飛行員對外界來說一直都很神秘,她們被稱作「雷霆玫瑰」。那麼,中國女飛行員是如何進行訓練的?
  • 20種,中國蘇27原來這麼多,殲11殲15殲16就有14型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用方便麵、狗皮大衣和現金換回大批蘇27以來,這種俄羅斯戰機就在中國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側衛」家族。包括蘇27、蘇30、蘇35、殲11、殲15、殲16,各種子型號加起來竟然有20種之多,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自1999年瀋陽飛機製造廠開始從進口蘇-27機體散件自行組裝以來,殲-11系列也作為中國蘇-27的延續而面世。誰能忘得了屢次東南沿海危機時中國空軍憑藉蘇-27而產生的如虹士氣?說起引進的蘇-27戰機,當時蘇-27SK、蘇-27UBK一共引進了76架,包括36架蘇-27SK、40架蘇-27UBK。
  • 殲-10性能有限 殲-11B仍是國產戰鬥機中流砥柱
    然而,殲-11B到底是復產,還是一直就沒有間斷生產,這個問題恐怕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仍然說不清,不過,沈飛方面仍然繼續生產這款戰機,至少說明中國空軍對其有著現實需求。中國除了殲-16這樣的多功能戰機外,還需要一款足以抗衡周邊的空優四代機,殲-10雖然是中國空軍重點開發的高性能制空戰鬥機,但受困於發動機限制,其航程較短是一個致命缺陷。同樣的原因,其對地攻擊能力與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 【軍迷·問】為什麼沒有殲9、殲12等戰鬥機?
    「99A坦克」、「東風飛彈」、「殲15戰鬥機」…… 很多人一說起這些型號都朗朗上口。不過說到戰鬥機,大家在閱兵上見到了「殲10」、「殲11」、「殲15」,很多人也許不禁會問:怎麼沒有殲12、殲13、殲14啊? 從解放軍空軍戰鬥機裝備序列史來看,一路下來殲5、殲6、殲7、殲8都有,唯獨沒有殲9,再往後殲10、殲11,然後殲15,似乎又缺席了那麼幾位。
  • 殲-11系列加速改進 「白頭」殲-11B現身沈飛試飛場
    殲-11系列戰機仍在持續改進先來聊一聊殲-11系列戰機的前世今生,讓我們先把時間調回上世紀的90年代初,中國在空軍裝備方面嚴重落後於世界,僅有殲-7、殲-6等二代機戰鬥機固守空天。因此,當時空軍急需一種壓得住的三代重型戰鬥機,直接引進並國產俄制蘇-27戰鬥機最終成了最優選擇。中國開始著手引進蘇-27戰鬥機,並於1990年12月28日正式籤訂蘇-27合同。
  • 40年前的這款「老殲11」為何下馬?不顧基礎 技術太過超前
    這次會議的背景,是總結越南戰爭、中東戰爭中的經驗,高機動性戰鬥機成為了這次會議確定中國國產殲擊機的主要發展趨勢,一口氣確定了三個型號,一個是明確上馬的「小殲」計劃,也就是後來的殲-12輕型殲擊機,南昌飛機製造廠研製,另一個是「4號工程」垂直起降戰機。
  • 中國殲-11和殲-10B到底誰厲害?
    中國現役主力戰機是殲-10和殲-8,但是我們都知道還有一款戰機也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那就是蘇-27國產化的殲-11。
  • 中國為何復產殲11B戰機 看似是倒退但也事出有因
    但隨著中國空軍三代戰鬥機向三代半戰鬥機過渡,沈飛推出了使用三代半雷達、航電架構的多用途殲擊機殲16,並已裝備東部戰區空軍某王牌部隊,考慮到殲10A已停產,殲11B已經成為唯一還在生產的空軍型純三代機(因殲15理論上也是純三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