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殲-11系列加速改進 「白頭」殲-11B現身沈飛試飛場

2021-02-19 演兵場

東方網·演兵場12月19日報導:昨天,沈飛公司官方微信號「航空工業沈飛」發布文章《決戰「勝」啦!沈飛完成年度「最後一飛」》,透露了該公司已提前完成全年科研批產飛機的全部試飛任務。

圖片說明:「白頭」殲-11B 航空工業沈飛

稿件配圖顯示,進行最後一次試飛任務的是一架殲-11平臺的重型戰鬥機,該機最大的特點是使用了白色的雷達罩,這和之前的殲-11、殲-11B戰機形成了鮮明對比。

圖片說明:「白頭」殲-11B 航空工業沈飛

從試飛戰機的外觀上來看,這架戰機系屬於殲-11B戰機平臺上的改進型號,最典型的外觀特徵當屬其翼尖為適配霹靂-8B設計的「L」型發射架。事實上,這種使用白色雷達罩的殲-11B被也被戲稱為「白頭」殲-11B,近年來曾零星出現在各類公開的軍事報導之中:

央視走進抗美援朝英模部隊系列報導

2019年年底,在紀念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相關報導中「白頭」殲-11B首次公開亮相,驚鴻一瞥;幾乎在同一時期,軍網的一組圖中也出現了「白頭」殲-11B的身影;日前,央視走進抗美援朝英模部隊系列報導中,一架「白頭」殲-11B悄然出現機隊末。

殲-11系列戰機仍在持續改進

先來聊一聊殲-11系列戰機的前世今生,讓我們先把時間調回上世紀的90年代初,中國在空軍裝備方面嚴重落後於世界,僅有殲-7、殲-6等二代機戰鬥機固守空天。

因此,當時空軍急需一種壓得住的三代重型戰鬥機,直接引進並國產俄制蘇-27戰鬥機最終成了最優選擇。中國開始著手引進蘇-27戰鬥機,並於1990年12月28日正式籤訂蘇-27合同。在1992-2002年間,中國一共進口了76架蘇-27,其中包括36架單座型的蘇-27SK和40架雙座型的蘇-27UBK。

資料圖:殲-11A 只能使用俄制武器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沈飛獲得蘇-27SK戰鬥機的生產許可證,並使用了部分進口零部件組裝生產,隨後逐漸提升了相關部件的國產化率,最早這種組裝戰鬥機也就是殲-11和殲-11A。

正是有了殲-11的基礎,沈飛之後有計劃、有步驟推進系列改進改型工作,成功地完成多型殲擊機的研製,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研製」的關鍵跨越。

資料圖:殲-16現身長春空軍開放日 錢程燦攝

2006年推出了航電系統效能更先進、國產化水平更高的殲-11B。別看殲-11B戰鬥機外形和殲-11區別不大,其「內功」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採用國產的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玻璃化座艙,換裝國產新型雷達,並使用更加先進的電傳操控系統。此後,借鑑從烏克蘭引進的蘇-33原型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後又在殲-11BS的基礎上研發了多用途戰鬥機殲-16。

資料圖:使用了國產發動機的殲-11B戰機,翼尖掛載霹靂-8B

其中,殲-11B是其中最具裡程碑的一款機型,它出現標緻蘇-27在中國正式實現「本土化」。在繼承了蘇-27優秀平臺的技術上,殲-11B在航電系統上也遠遠超過殲-11和殲-11A,且更易融入中國空軍的作戰體系,還可以集成更先進國產飛彈。

那麼,「白頭」殲-11B到底改了哪些地方?

回頭看來,伴隨著「白頭」殲-11B的曝光數量的逐漸增多,以及此次沈飛正式「官宣」這款戰機進入科研批產試飛,演兵場由此猜測,殲-11B/BS型戰機已經進入了改裝升級的「階段性時刻」。

資料圖:兩位「金頭盔」飛行員擊拳慶祝勝利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殲-11B一直是中國空軍的骨幹空優戰鬥機,畢竟重型機的對空優勢是先天的。按解放軍空軍「金頭盔」自由空戰競賽的戰果來看,在熟悉了殲-10A戰機的基本性能後,2016年至今捧杯的均為殲-11B單位。

然而,殲-11B畢竟已經面世十餘載,其PD雷達整體水平仍然停留在三代機的標準。在如今三代機普遍安裝了探測距離更遠、性能更先進的雷達當下,殲-11B捨棄原有PD雷達升級AESA雷達的「民間呼聲」也越來越高漲。

資料圖:「白頭」殲-11B對比殲-11

「白頭」殲-11B相比於之前的「黑頭」殲-11B,其最大的變化在機鼻雷達罩由黑色換成了類似新批次殲-16的淺灰色。因此,外界更多由此推測該殲-11B可能換裝了殲-16的同款的相控陣(AESA)雷達。

圖片說明:2018年8月3日《解放軍報》頭版 截圖

得益於相控陣雷達比傳統機械雷達在多目標探測/跟蹤等能力上的明顯優勢,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殲-16的空戰能力被推到新高度。2018年8月3日《解放軍報》頭版的一篇報導披露,即使在失去先手的情況下,2架殲-16面對數架殲-10也沒有壓力,雙方從中距打到近距難解難分。

演兵場猜測,殲-11B有可能到了殲-16的部分「技術下放」,安裝類同款的相控陣雷達,並改進了部分機載航電設備,用比較小的城市,實現了空戰能力的全面升級。這種改進有點類似於日本對F-15J實施的改進,僅僅通過升級雷達和航電等核心設備,將戰機升級到F-15J-SI水平。

圖片說明:疑似殲-11D試飛圖 圖源@angadow

此外,網絡上最近還流傳了一架殲-11平臺戰機密集試飛的照片,其灰色雷達罩根部有一圈很明顯的斜切線,這點和殲-10C十分類似。相比於殲-11B,這款戰機的ISRT設備靠右安裝,並在另一側設置了一個可伸縮的加油裝置。

這意味著,之前一度被傳「胎死腹中」的殲-11D項目再度出山,再加上此次「官宣」的「白頭」殲-11B,都證明解放軍仍在致力於不斷探索殲-11平臺的潛力。

相關焦點

  • 官宣了!殲-11B戰機復產成定局!
    據悉,央視新聞頻道採訪了沈飛一線,對國產重型殲擊機生產和裝備部隊情況進行了「大揭秘」,這也算是極為罕見了,央視記者在採訪時,就了解到一架剛剛出廠的殲11B重型殲擊機正在準備試飛後交付。殲-11B復產的消息其實也傳聞許久,這次央視進行報導,可謂是第一次從官方渠道證實。
  • 殲11B罕見曝光生產線 大尺度官宣披露哪些秘密?
    央視曝光殲-11B生產過程  這是央視首次走進現役先進戰機的製造車間,整個播出時間超過11分鐘。先以記者現場解讀的方式介紹了雷達、光電雷達、進氣道和國產發動機以及機載武器的基本用途。此後對其製造材料和工藝進行了解讀,包括碳纖維複合材料、雷射增材製造技術(3D列印技術的一種),最後對沈飛的重型戰機系列進行了展望。
  • 殲-31改進版試飛成功 外國媒體的評價亮了!
    據印度報業託拉斯網站12月27日援引《中國日報》報導,中國第五代隱形戰機FC-31「鶻鷹」的改進版本上周在遼寧瀋陽進行了首次試飛。報導說,這種雙引擎、具有雷達規避能力的戰機此前名為殲-31,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旗下的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負責研發。
  • 沈飛殲11D流出新照片,單座國產三代半制空戰鬥機,遲到的王者
    近幾年關於殲-11D的消息很少,有網友看到新圖後,好奇沈飛殲-11D是不是又復活了?下面說說個人對於這款戰機的觀點。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這是一架殲-11D黃皮機,應該是在某地試飛時被網友所拍。圖片中戰機的編號被水印擋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架殲-11D沒有機首空速管,戰機的雷達呈傾斜布置。這一點與國產殲-10B/C戰鬥機的雷達布置方式幾乎一致,主要是為了便於安裝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
  • 殲11B恢復生產成真,為何空軍不要性能更好的殲11D
    從CCTV新聞來看,殲11B還在生產9月11日,央視公開了記者採訪航空工業沈飛的畫面,從新聞可以看到多架殲-11B戰鬥機停放在沈飛試飛站機庫裡面,表明殲-11B還在生產或者已經復產。殲-11B發展道路比較坎坷,先是FWS-10渦扇發動機可靠性不足,早期生產的飛機不得不裝上AL-31F應急,然後FWS-10與飛機進氣道匹配又出現問題,不得不對進氣道進行改進,殲-11BS列裝部隊之後,也出現飛控系統故障造成飛行事故,經過部隊和沈飛努力,才算解決問題,但是這個時候,殲-20已經試飛,殲-10B/C戰鬥機已經列裝部隊,殲-11B與這些飛機相比,已經落後,所以飛行員說殲-11B
  • 中國為何還在生產殲11B戰機 而不要性能更好的殲11D
    道路坎坷的殲-11B戰鬥機   9月11日,央視公開了記者採訪航空工業沈飛的畫面,從新聞可以看到多架殲-11B戰鬥機停放在沈飛試飛站機庫裡面,表明殲-11B還在生產或者已經復產。  殲-11B發展道路比較坎坷,先是FWS-10渦扇發動機可靠性不足,早期生產的飛機不得不裝上AL-31F應急,然後FWS-10與飛機進氣道匹配又出現問題,不得不對進氣道進行改進,殲-11BS列裝部隊之後,也出現飛控系統故障造成飛行事故,經過部隊和沈飛努力,才算解決問題,但是這個時候,殲-20已經試飛,殲-10B/C戰鬥機已經列裝部隊,殲-11B與這些飛機相比,已經落後,所以飛行員說殲
  • 中國為何復產殲11B戰機 看似是倒退但也事出有因
    ▲沈飛試飛站機庫中的新生產的殲11B,央視截圖   殲11B是使用國產雷達、航電和「太行」發動機的蘇27國內生產型,此前已經裝備中國空軍、海航部隊諸多部隊。       我空軍為何仍購殲11B而非殲11D?或因美軍一實戰經驗  9月11日,央視公開了記者採訪航空工業沈飛的畫面,從新聞可以看到多架殲-11B戰鬥機停放在沈飛試飛站機庫裡面,表明殲-11B還在生產或者已經復產。
  • 中國怪異戰機亮相代號殲17 一架頂10架殲10
    在試飛過程中,如果發現問題,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設計和局部修改,最終達到用戶滿意的需求。然而,也正是因如此,殲-31缺乏軍方給出的明確指標和需求,才導致了其在試驗中只能修改和改進研製單位所發現的問題,無法順利的朝著某個明確的目標推進,無法進一步推進整個工程。
  • 對殲11B復產的目的和意義猜測
    自從白頭殲11B露面之後,網上對其評價挺高,最高的達到可以和蘇35比肩的水平,也就是代替了11D的地位。
  • 殲16戰機只是國產化蘇30?其實沈飛所做的並不簡單
    當然,殲轟-7也是雙座型,但它主要承擔的是縱深遮斷的轟炸任務,「殲」字恐怕有些徒有其名。  中國選擇一種雙座型作為其對殲11系列戰鬥機的高端改進型,而不是像俄羅斯的蘇-35那樣選擇一種單座型也頗有意味。畢竟,蘇-27家族的雙座型在氣動外形上的改動稍大,機動性有所損失。
  • 殲-31「鶻鷹」二號機大改後首飛 現場照曝光
    解放軍殲-20戰機最近正式曝光、俄羅斯首批蘇-35戰機亦預計在聖誕節交付中國之際,有傳沈飛集團製造出隱形戰機殲-31的二號機。
  • 殲-10性能有限 殲-11B仍是國產戰鬥機中流砥柱
    從官方報導中可以看到沈飛車間有多架殲-11B在生產從報導內容來看,國產重型戰鬥機殲-11B仍然繼續生產,這似乎驗證了近期網際網路上關於「殲-11B復產」的傳聞。然而,殲-11B到底是復產,還是一直就沒有間斷生產,這個問題恐怕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仍然說不清,不過,沈飛方面仍然繼續生產這款戰機,至少說明中國空軍對其有著現實需求。
  • 關於殲-11D
    網上流傳出殲-11D的圖片,這是殲-11的最新型號。
  • 「中國側衛」漸漸沉默,殲-11B系列未被國防部提及,或將逐步淘汰
    殲-20、殲-16和殲-10C算是被「欽點」為中國空軍主力,但比較令人感懷的,是已經服役了15年的殲-11B系列戰鬥機,並未被提及。這也就意味著,曾經是共和國空軍「絕對主力」的殲-11B系列戰鬥機,將不會有大的該型,最多只會有小幅度的改進,殲-11B系列戰鬥機,或將逐漸面臨淘汰。
  • 殲31現身"航母"甲板,開始上艦測試?那殲20還有機會嗎?關鍵看這一點
    細心的網友可能會發現該「航母」並非真航母,而是武漢中國艦船設計研究中心內「航母樓」,從中可以看到,此次曝光的新型艦載戰鬥機,外形上和中國沈飛研製的殲31戰機十分相似。雖然殲-20的尺寸會導致航母的載機量較少,但質量應該可以彌補數量的缺憾,尤其在針對美軍F-22、F-35的戰鬥中,殲-20的質量優勢肯定要比殲-31的數量優勢更重要。雖然殲-31航程和載荷比不上殲-20,但其整體尺寸較小,可以讓航母攜帶更多數量的殲-31。
  • 如果當年殲10不幸下馬,沈飛這一魔改殲8已計劃好備胎上位
    但在上世紀80-90年代,殲-10的發展十分不易,幾次因為技術和資金原因差點下馬,幸好得到高層領導人力挺,才能夠續寫今天的輝煌。而在殲-10差點下馬的那個階段,航空工業瀋陽所曾認真考慮用一種殲-8家族中最現代化的改進型作為「備胎」,但萬幸的是,殲-10歷經坎坷終成正途。
  • 殲31外形大變,或為國產航母而準備!
    如果中國的航母能夠使用殲-31戰機的改進型,就能極大地提升艦載機的作戰能力」。但是,另外一位專家張文昌對科技日報的記者表示,如果殲-31要登艦,幾個重要的改進將必不可少,比如增加設備,幫助殲-31適應航母甲板降落和起飛環境,增大殲-31的機翼和尾翼,加強飛機機體及起落架。
  • 殲-11和蘇-35都脫胎於蘇-27,殲-11魔改能媲美蘇-35嗎?
    自此之後,中國沈飛集團在充分吸收原版蘇-27戰鬥機的技術基礎上,研製了殲-11戰鬥機。並且,以殲-11為基礎,沈飛集團對其進行家族化開發,很快又推出殲-11B型戰鬥機。後續,沈飛集團從烏克蘭引進蘇-33原型機,成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又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為參考型號,再次推出殲-16戰鬥轟炸機。
  • 500架五代機包圍中國,殲20卻不到100架,成飛緊急開啟第4條生產線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空軍對於殲-20的態度是「質量、品質最優先」,進度加快的前提是必須保證質量和品質。事實上,在殲-20的研製生產過程中,一直是邊服役邊改進,原型機數量眾多,僅已知的殲-20原型機就有「2001」、「2011」和「2021」三個批次,總的原型機數量多達11架。
  • 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殲教1是沈飛58年自行研製成功的該機製造了3架,用於全機靜力試驗和試飛。後來,因中國空軍飛行員訓練體制調整,沒有繼續研發、項目中止。殲2即中國米格15米格15戰鬥機是由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北約給予的綽號是「柴捆(Fagot)」,是蘇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