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白頭殲11B露面之後,網上對其評價挺高,最高的達到可以和蘇35比肩的水平,也就是代替了11D的地位。基本上的理由就是換了雷達罩,所以換了AESA,所以……
個人以為,與其琢磨白頭裡面到底是不是AESA,不如看看空軍海航想要什麼。客戶的需求才最終決定了產品的性能和方向。
1)空中力量的戰略定位
雖然說的是「攻防兼備」,但我們建設一支攻擊型空中力量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攻擊型空中力量要的是什麼?是行使制空權的力量,直白的說是對地攻擊飛機,而不是空中優勢飛機。在這方面兔子學鷹醬學得很徹底,F-15A那種純空優機是不受歡迎的。為什麼轟6技術已經老舊但還在改進生產?為什麼有了殲20還要大批生產石榴?根子就在這裡。
2)力量短板
到2000年以前,我們的空中力量其實就是防空軍,從建軍思想到實際裝備都是如此。幾十年的力量短板不是那麼容易彌補的。別看現在飛機也下餃子,但生產速度擺在那裡。還有錢包的問題。石榴的性能是不錯,但價格也很不錯,作為高端戰力,也只能充當刀刃。棍B/C的綜合性能不錯,但CAC產能擺在那裡,而且中型機的身板限制了載荷-航程能力。而國內最大的三代機群,殲11家族其實對地能力有限。
3)來自小巴的啟示?
一直以來我們都忽略了小巴的影響。從作戰能力上說,小巴空軍可以稱得上是「攻防兼備」了,它的作戰飛機首選都是兼具對空對地能力的多用途飛機,幻影系列,梟龍都是,並且在實際運用中也是承擔了對空和對地任務的。聯想到雄鷹演習,除了雄鷹2/3外,殲11家族參加了其它所有場次的演習,是兔子出場最多的機型。難道僅僅是為了扮演蘇30做陪練嗎?當然,基本的對空作戰演練是少不了的,但還有沒有點別的呢?
這樣盤算下來,要想多快好省地擴充對地攻擊力量,殲11是個不錯的改進樣本。那麼,改進方向是什麼呢?
1)省錢!省錢!!省錢!!!
重要事情說三遍。這是大前提。如果不省錢,那改進復產11B就沒有多大意義,真要錢多燙手還不如增產石榴或者投產11D呢。
這方面的一個表現就是吵得熱火朝天的空速管。從原理上說,空速管這東西的確跟雷達掃描機制無關,而是跟錢包有關。表面上看是去掉了雷達罩上的空速管,實際上意味著整個大氣數據系統更新(特別是後面的大氣數據計算機)。這也是要錢的。
2)雷達航電增加對地模式,火控系統增加對地武器接口。
這個其實已有端倪。如此前空軍宣傳片裡面的新殲11BS掛的新彈,殲15照片上出現的包括YJ91在內的多種對地精確武器,都暗示新殲11B具備更好的對地攻擊能力。並且這兩個機型還是舊雷達罩,雷達極有可能還是原PD雷達,只是增加了對地模塊。換言之,不換雷達,也可以基本滿足增強對地攻擊能力的需求。
3)增強掛載能力
這個看需求(和錢包)。蘇27的底子很好,局部結構加強後載彈量提升較大。對於新造的11B來說,借鑑石榴的結構增強方案,使用加強版的機身機翼也不是問題。
似乎是網友P圖,意思一下
4)增強BVR作戰能力
提升對地攻擊能力,不是說要把原有的對空作戰能力丟掉。金頭盔也好,國外聯訓也好,都暴露了殲11家族BVR作戰能力的短板。BVR作戰,信息獲取能力至關重要,數據鏈、AESA雷達系統、RWR系統,這些在可能的情況下都要升級換代。特別是AESA雷達,在金頭盔中的表現對PD雷達簡直是碾壓式的。從升級戰鬥力來說,AESA的確不可或缺。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批11B作用是什麼?不是頂在一線硬抗四代機,而是作為「刀身」,支援20石榴的戰鬥。原有的PD雷達也不是不能用。比如為PL15提供制導並無問題。只是體制所限,在多目標制導方面先天不如AESA。並且現代RWR就是針對PD雷達鎖定機制,難以實現靜默攻擊。那麼在非主要作戰方向上,或者面對相對較弱的三代機,PD雷達也能勝任。
這樣來看,殲11B復產的目的和意義在於:在經濟許可的範圍內,快速提供大批作戰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多用途戰鬥機,增強對空特別是對地作戰能力,滿足空中力量建設的戰略需求。
在這一前提下,根據錢包的厚薄,猜測可能會有三個方案:
1)高配版
更換以AESA為代表的新一代航電,加強機身,基本上就是簡版石榴。適用於土豪版新11B。
2)中配版
不換AESA,只是改進雷達,同時加強機身,以增強對地攻擊能力為主,適當優化對空能力,適用於窮人版新11B。
3)低配版
中配版航電,但不動機身,適用於現有的11B系列中期升級。
當然,以上猜測沒有依據,僅供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