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殲11B復產的目的和意義猜測

2021-02-20 方方的航空小築

    自從白頭殲11B露面之後,網上對其評價挺高,最高的達到可以和蘇35比肩的水平,也就是代替了11D的地位。基本上的理由就是換了雷達罩,所以換了AESA,所以……
    個人以為,與其琢磨白頭裡面到底是不是AESA,不如看看空軍海航想要什麼。客戶的需求才最終決定了產品的性能和方向。
    1)空中力量的戰略定位
    雖然說的是「攻防兼備」,但我們建設一支攻擊型空中力量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攻擊型空中力量要的是什麼?是行使制空權的力量,直白的說是對地攻擊飛機,而不是空中優勢飛機。在這方面兔子學鷹醬學得很徹底,F-15A那種純空優機是不受歡迎的。為什麼轟6技術已經老舊但還在改進生產?為什麼有了殲20還要大批生產石榴?根子就在這裡。


    2)力量短板
    到2000年以前,我們的空中力量其實就是防空軍,從建軍思想到實際裝備都是如此。幾十年的力量短板不是那麼容易彌補的。別看現在飛機也下餃子,但生產速度擺在那裡。還有錢包的問題。石榴的性能是不錯,但價格也很不錯,作為高端戰力,也只能充當刀刃。棍B/C的綜合性能不錯,但CAC產能擺在那裡,而且中型機的身板限制了載荷-航程能力。而國內最大的三代機群,殲11家族其實對地能力有限。


    3)來自小巴的啟示?
    一直以來我們都忽略了小巴的影響。從作戰能力上說,小巴空軍可以稱得上是「攻防兼備」了,它的作戰飛機首選都是兼具對空對地能力的多用途飛機,幻影系列,梟龍都是,並且在實際運用中也是承擔了對空和對地任務的。聯想到雄鷹演習,除了雄鷹2/3外,殲11家族參加了其它所有場次的演習,是兔子出場最多的機型。難道僅僅是為了扮演蘇30做陪練嗎?當然,基本的對空作戰演練是少不了的,但還有沒有點別的呢?


    這樣盤算下來,要想多快好省地擴充對地攻擊力量,殲11是個不錯的改進樣本。那麼,改進方向是什麼呢?
    1)省錢!省錢!!省錢!!!
    重要事情說三遍。這是大前提。如果不省錢,那改進復產11B就沒有多大意義,真要錢多燙手還不如增產石榴或者投產11D呢。
    這方面的一個表現就是吵得熱火朝天的空速管。從原理上說,空速管這東西的確跟雷達掃描機制無關,而是跟錢包有關。表面上看是去掉了雷達罩上的空速管,實際上意味著整個大氣數據系統更新(特別是後面的大氣數據計算機)。這也是要錢的。


    2)雷達航電增加對地模式,火控系統增加對地武器接口。
    這個其實已有端倪。如此前空軍宣傳片裡面的新殲11BS掛的新彈,殲15照片上出現的包括YJ91在內的多種對地精確武器,都暗示新殲11B具備更好的對地攻擊能力。並且這兩個機型還是舊雷達罩,雷達極有可能還是原PD雷達,只是增加了對地模塊。換言之,不換雷達,也可以基本滿足增強對地攻擊能力的需求。


    3)增強掛載能力
    這個看需求(和錢包)。蘇27的底子很好,局部結構加強後載彈量提升較大。對於新造的11B來說,借鑑石榴的結構增強方案,使用加強版的機身機翼也不是問題。

似乎是網友P圖,意思一下
    4)增強BVR作戰能力
    提升對地攻擊能力,不是說要把原有的對空作戰能力丟掉。金頭盔也好,國外聯訓也好,都暴露了殲11家族BVR作戰能力的短板。BVR作戰,信息獲取能力至關重要,數據鏈、AESA雷達系統、RWR系統,這些在可能的情況下都要升級換代。特別是AESA雷達,在金頭盔中的表現對PD雷達簡直是碾壓式的。從升級戰鬥力來說,AESA的確不可或缺。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批11B作用是什麼?不是頂在一線硬抗四代機,而是作為「刀身」,支援20石榴的戰鬥。原有的PD雷達也不是不能用。比如為PL15提供制導並無問題。只是體制所限,在多目標制導方面先天不如AESA。並且現代RWR就是針對PD雷達鎖定機制,難以實現靜默攻擊。那麼在非主要作戰方向上,或者面對相對較弱的三代機,PD雷達也能勝任。
   
    這樣來看,殲11B復產的目的和意義在於:在經濟許可的範圍內,快速提供大批作戰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多用途戰鬥機,增強對空特別是對地作戰能力,滿足空中力量建設的戰略需求。
    在這一前提下,根據錢包的厚薄,猜測可能會有三個方案:
    1)高配版
    更換以AESA為代表的新一代航電,加強機身,基本上就是簡版石榴。適用於土豪版新11B。
    2)中配版
    不換AESA,只是改進雷達,同時加強機身,以增強對地攻擊能力為主,適當優化對空能力,適用於窮人版新11B。
    3)低配版
    中配版航電,但不動機身,適用於現有的11B系列中期升級。
    當然,以上猜測沒有依據,僅供消遣。

相關焦點

  • 殲-11B戰機復產成定局!
    據悉,央視新聞頻道採訪了沈飛一線,對國產重型殲擊機生產和裝備部隊情況進行了「大揭秘」,這也算是極為罕見了,央視記者在採訪時,就了解到一架剛剛出廠的殲11B重型殲擊機正在準備試飛後交付。殲-11B復產的消息其實也傳聞許久,這次央視進行報導,可謂是第一次從官方渠道證實。
  • 中國為何復產殲11B戰機 看似是倒退但也事出有因
    日前,央視新聞頻道罕見「大尺度」解碼國產重型殲擊機生產和裝備部隊情況,央視記者在沈飛一線採訪時,一架剛剛出廠的殲11B重型殲擊機正在準備試飛後交付,這也是首次從官方渠道證實了軍壇傳聞已久的消息——在殲16裝備部隊的背景下,殲11B只是暫時停產,復產已成定局。  央視記者在沈飛試飛站的機庫探訪時,重點介紹了一架剛出廠的殲11B。
  • 許達:論殲-11B的復產和殲-11D的命運
    (本文中戰鬥機分代按照解放軍傳統分類法,即殲-20為四代機;殲-7、8為二代機;蘇-27、殲-11、殲-10等為三代機)J-11D戰機,圖片來自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就這兩個傳言,筆者一直想說點什麼,為了避免我們的討論成為克勞賽維茨口中「無意義的爭執」,我們在研究這兩型裝備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是我軍正在推進的空軍建制改革。
  • 【乾貨】論殲-11B的復產和殲-11D的命運
    總之,蘇-35對我國空軍的正面意義就在於保證了我國空軍迅速擁有了一種足以和第四代戰鬥機配合擔負制空任務的重型戰鬥機。當然這裡面也有負面意義,就是嚴重打擊了部分國人的自信心,感到難以接受並很快聯想到「國貨不行」上。
  • 復產F-22戰鬥機的難度有多大?到底有什麼意義?
    NO.1326 - F-22復產有多難?
  • 從殲-11B的復產看殲-11D的命運和中國未來主力戰鬥機
    同時,隨著航空團向航空兵旅升格,這些部隊也面臨著缺編的問題,而且這些缺額還很難用其它機型來彌補:上世紀進口的蘇-27SK和蘇-27UB已經相當老舊不堪大用;自行生產的殲-11A雖然大多數機體較新,但在同樣完成整編後還能剩下多少用於機動調劑?何況殲-11A和殲-11B的技術狀態存在較大差異,放在一起裝備並不合適。
  • 中國為何還在生產殲11B戰機 而不要性能更好的殲11D
    道路坎坷的殲-11B戰鬥機   9月11日,央視公開了記者採訪航空工業沈飛的畫面,從新聞可以看到多架殲-11B戰鬥機停放在沈飛試飛站機庫裡面,表明殲-11B還在生產或者已經復產。  這個新聞表明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仍舊在採購殲-11B戰鬥機,而不是最新殲-11D,這個舉動是否代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不再採購殲-11D尚不得而知,不過現在中國空軍列裝殲-20,引進蘇-35SK,增購殲-11B,留給殲-11D空間正在縮小倒是不爭的事實。
  • 殲11B恢復生產成真,為何空軍不要性能更好的殲11D
    從CCTV新聞來看,殲11B還在生產9月11日,央視公開了記者採訪航空工業沈飛的畫面,從新聞可以看到多架殲-11B戰鬥機停放在沈飛試飛站機庫裡面,表明殲-11B還在生產或者已經復產。這個新聞表明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仍舊在採購殲-11B戰鬥機,而不是最新殲-11D,這個舉動是否代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不再採購殲-11D尚不得而知,不過現在中國空軍列裝殲-20,引進蘇-35SK,增購殲-11B,留給殲-11D空間正在縮小倒是不爭的事實。
  • 殲-11系列加速改進 「白頭」殲-11B現身沈飛試飛場
    沈飛完成年度「最後一飛」》,透露了該公司已提前完成全年科研批產飛機的全部試飛任務。別看殲-11B戰鬥機外形和殲-11區別不大,其「內功」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採用國產的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玻璃化座艙,換裝國產新型雷達,並使用更加先進的電傳操控系統。此後,借鑑從烏克蘭引進的蘇-33原型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後又在殲-11BS的基礎上研發了多用途戰鬥機殲-16。
  • 殲-10性能有限 殲-11B仍是國產戰鬥機中流砥柱
    從官方報導中可以看到沈飛車間有多架殲-11B在生產從報導內容來看,國產重型戰鬥機殲-11B仍然繼續生產,這似乎驗證了近期網際網路上關於「殲-11B復產」的傳聞。然而,殲-11B到底是復產,還是一直就沒有間斷生產,這個問題恐怕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仍然說不清,不過,沈飛方面仍然繼續生產這款戰機,至少說明中國空軍對其有著現實需求。
  • 安-124運輸機要絕版了,烏克蘭承認無力復產安-124
    ◎俄羅斯伏爾加河第聶伯航空公司運營的安-124-100運輸機安-124的批量生產工作始於1984年,當時蘇聯境內只有2座工廠可以組裝安-124運輸機,分別是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公司工廠和俄羅斯「航空之星-SP」航空製造廠。蘇聯解體之後,安東諾夫航空公司停止了安-124運輸機的總裝工作,大量半成品和零件積壓在總裝廠中。
  • 美國航母莫囂張,中國殲-11B戰鬥機已部署西沙永興島!
    殲-11B是基於我國上世紀90年代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戰鬥機的升級改進版,相比於蘇-27,殲-11B在火控、航電系統、雷達等多方面進行了升級,也因此擁有了不俗的性能。      (圖源:高德地圖) 從宏觀上來看,雖然幾架殲-11B並不能對美軍的航母艦隊形成強有力的威懾,但是別忘了,美軍來的可是中國南海,我們的人民海軍、岸艦飛彈和防空飛彈系統也不是吃素的
  • 殲-11B搭載電戰吊艙,「電子豹」罕見亮相
    其中,殲-11B在和殲-10B的空戰訓練搭載電戰吊艙,「電子豹」更是罕見亮相,鐵翼下掛著兩個碩大的電子吊艙,令人直呼過癮!演兵場之前提過,電子戰吊艙在各國都屬於高度機密,我軍航空兵部隊在日常例行訓練中都不會掛載電子對抗設備,只有實戰意味較強的演訓任務中,這些神秘的「外掛」才會出現。
  • 殲-11B戰鬥機——比你想像中更重要的「空軍中堅力量」
    在歷次演習和日常執勤巡邏飛行任務中,殲-11B都是當然的「主角」。殲-11B,扮演著比你想像中更重要的角色。 據外媒猜測,殲-11B從開始批生產到現在,已有大批同型戰機服役多年,在蘇-27SK和殲-11A陸續退役之後,是目前空軍裝備數量最大的重型三代機型號。
  • 停產的殲11B恢復生產 殲-11D面臨著下馬放棄的厄運
    (本文中戰鬥機分代按照解放軍傳統分類法,即殲-20為四代機;殲-7、8為二代機;蘇-27、殲-11、殲-10等為三代機)J-11D戰機,圖片來自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就這兩個傳言,筆者一直想說點什麼,為了避免我們的討論成為克勞賽維茨口中「無意義的爭執」,我們在研究這兩型裝備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是我軍正在推進的空軍建制改革。
  • 殲11B罕見曝光生產線 大尺度官宣披露哪些秘密?
    這是中國媒體首次全方位、近距離向外界展示殲-11B戰機。專家表示,殲-11B是中國海空軍裝備的明星戰機,多次出現在重大任務中,中國航空工業也通過這個機型提高了製造水平。殲-11B無論對於空軍還是中國航空工業意義都很重大。另外,如此深入報導殲-11B,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空軍的心態越來越開放與自信。
  • 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殲-5自1956年9月投入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殲-5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和空戰,也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其改進型殲-5甲機頭裝有雷達,主要用於夜間截擊空戰。殲6殲6戰機為中國自主生產第一代超音速戰機,從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產,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裝備序列當中。
  • 飛豹老矣,西沙還是需要殲16和航母鎮守
    由於國內的綜合化航電直到殲10項目才獲得真正突破,因此老飛豹上是通過專門設置了一套獨立火控系統來完成給反艦飛彈輸入目標信息等工作,它與投放航空炸彈、發射機炮和空空飛彈的常規火控系統(以03G瞄準系統為核心)是相互獨立的。
  • 王牌|把殲-11B展示出來!
    明星們從一開的體驗飛行到最終跨進殲-11B的座艙,雖不及選拔真飛行員那樣苛刻,但全流程全要素的節點還是給觀眾科普了「想成為殲擊機飛行員是有多不容易!」此次面對社會公眾展示空軍形象,軍方製片人的心情始終沒有放鬆過。因為一旦出現意外,連鎖反應會迅速引爆。先不說參與訓練過程中的風險把控,即便是鏡頭中的細節處理都不得容忍一絲疏忽。把最先進的在役戰機展示出來,能看出來空軍是下了決心的。
  • 扒一扒殲10和幼獅的「淵源」和「誤解」
    網絡上有一個流傳深遠的迷案,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主力戰鬥機殲10,技術來源於以色列流產的 Lavi(幼獅)戰鬥機項目。此猜測的證據之一,是以色列「幼獅」戰機在外形上與J-10上的高相似度。如圖。不得不說的是,殲-10研發的消息自1980年代起已開始流傳(研發立項應該更早),獅式戰鬥機項目開始於1980年2月,兩者在時間上也「高度吻合」。此猜測的證據之三,是幼獅項目被迫流產後,需要挽回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