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許達
在研究這兩型裝備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中國正在推進的空軍建制改革。
根據已披露的內容,可以推斷此次改革主要包含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航空兵團將升格為航空兵旅,取消師的建制,由戰區指揮所直接指揮。
二是部分航空兵團即將撤編,新成立的航空兵旅編制規模將會擴大。
往日編制黨們嘴裡的「24架大法」有運轉不靈之虞,往後的航空兵旅定編可能是32架,這意味著空軍短時間內需要一大批能直接融入現有作戰系統的戰鬥機。
蘇-35SK照片,俄方技術人員在飛機前合影,拍攝地為中國南方某場站
這些飛機當然不會從土裡長出來或者從樹上掉下來,還需要成都和瀋陽的工人同志們擼起袖子加油幹一番,可能還包括俄羅斯共青城廠的工人同志。
這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空軍的換裝壓力。
雖然J-20已經進入中國空軍序列,但是距離真正裝備實戰部隊並且擔任起戰鬥任務還有不少路要走
2000年以後,中國空軍的裝備更新基本進入了良性循環:
2006年殲-10戰機完成IOC,同年殲-11B戰機首飛成功;
2007年殲-11A的04批次戰機完成交付;
2008年殲-11B的01批次戰機下線;
2009年殲-10B戰機首飛成功。
差不多每年一個小跨越,硬是在16年裡把靠著不到80架蘇-27SK/UBK戰機撐門面的空軍建設成了一支擁有150多架蘇-27/殲-11A、200多架殲-11B/BS、100餘架蘇-30、280餘架殲-10A/S、100餘架殲-10B/C以及250多架飛豹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三(如果算實際堪用飛機數量可能是世界第二)的戰術空軍(含海軍航空兵)力量。
最早進入我國空軍的那一批蘇-27SK/UBK實際上已經開始逐步退出一線部隊甚至退出現役
但面對著美國空軍,中國空軍雖然不再是「小學生」,可也沒跨過「高中生」的門檻——以目前中國的總產能和平均生產效率,加上一半的戰術空軍還沒實現三代化的基本現狀,仍然是「一把辛酸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戰術體系的建設。
俗話說,「兔子是最大的美粉」,這種堪稱簡單粗暴的思維方式雖然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質疑,但卻在無形中減少了多次試錯的成本,
但從「亦步亦趨」到最後的「彎道超車」還是要按照基本法來的,
在現階段,我軍各種機型的發展思路學美軍,也沒啥大毛病。
比如,殲-16的戰術定位就和蘇-30SM有著明顯不同——蘇-30SM依然偏重製空任務,而殲-16有「鱉版F-15E」之稱,在具有強大對地攻擊能力的同時還具有不俗的空戰性能的雙重任務飛機。
著名CG畫師高山先生的J-16CG圖,為了配合J-16炸彈卡車的稱號,高山給CG上的飛機「掛載」了幾十枚小口徑制導炸彈
說清楚了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最近的傳言分析一番了。
中國空軍兩大主力國產機型:J-10A和J-11B,兩者數量架起來就已經達到約500架
殲-11B的口碑最近10年簡直像是坐了一趟過山車:
露面之初被稱讚為「比肩蘇-35的一代神機」;
緊接著2009年「菊花殘」事件和「亂用復材反增重」事件;
之後「觸手星人」的梗和「飛不了超音速」、「可用過載超不過6G」、「海軍拿它當巡邏機」等一系列或真或假的負面消息,在網絡輿論中,聲望一落千丈,成為「失敗機型」的代名詞。
直到2014年的「飛出8G過載」和「攔截美軍P-8A」兩個事件,殲-11B的聲望才走出谷底,開始上升。
2016年裝備了「太行」系列發動機的殲-11B在「金頭盔」空戰中大獲全勝,成為毫無疑問的主力機型,才又榮獲「一代神機」的稱號。
可惜這個稱號晚到了十來年——不吹不黑,殲-11B相比殲-11A,更像是完成了F-15A到F-15C的跨越。
不只是空軍,海空航空兵也已經裝備了3個團的J-11BH/BSH,這些飛機已經開始在南海上空嶄露頭角,圖為美國P-8A在南海拍攝的執行攔截任務的J-11
此次傳言「殲-11B恢復生產」,更有可能是殲-11B的生產從來就沒有真正停過——畢竟還有一些部隊正在持續換裝這一戰機。
同時,隨著航空團向航空兵旅升格,這些部隊也面臨著缺編的問題,而且這些缺額還很難用其它機型來彌補:
上世紀進口的蘇-27SK和蘇-27UB已經相當老舊不堪大用;
自行生產的殲-11A雖然大多數機體較新,但在同樣完成整編後還能剩下多少用於機動調劑?
何況殲-11A和殲-11B的技術狀態存在較大差異,放在一起裝備並不合適。
在這種情況下,殲-11B從低速生產重新轉入高速製造的狀態,再一下子生產出幾十架飛機來保證作戰部隊滿編就顯得十分緊迫了。
作為殲-11B的後期型,很可能已經試用了一部分殲-16和殲-11D上的成熟裝備,有模糊不清的圖片證明,某架新建造的黃皮殲-11B似乎在光電探測系統上有了一定的升級,這多少說明了一個問題:
空軍試圖使用殲-16和殲-11D上的成熟技術,來保證殲-11B的戰鬥力持續提升。
出現這個情況表明:殲-11D很有可能確實遇到了很大的麻煩。
網絡上出現的據稱是去年新生產的J-11B照片
不可否認,殲-11D確實取得了力所能及的最大進步:
換裝了改進型「太行」IPE發動機和配套的航空發動機全權限電調系統,
將機載火控雷達更新為第三代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
並將航空電子系統基本升級至第四代戰鬥機水平,加裝了空中加油系統。
升級之後的殲-11D基本具備了配合殲-20進行制空作戰的能力,尤其是殲-11D的較強態勢感知能力和空中加油能力將賦予其戰術使用上很大的靈活性。
但是殲-11D相對中國空軍,確實有點「來晚了」。
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是戰機的技術水平方面看,殲-11D和蘇-35SK毫無疑問處於同一層次上,甚至殲-11D的電子系統技術水平還要超過蘇-35。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從機身結構、飛控系統、發動機成熟性等方面,相比蘇-35還有一定的差距,沒辦法如最初計劃的那樣,立刻投入批量生產。
這種差距未來當然可以彌補,但還是那句話:需要時間。
在我國空軍已經開始一邊補第三代戰鬥機的課,一邊開始向第四代作戰系統全面升級的情況下,到底有無必要等這些時間:
從支持國貨的角度來看當然可以等,但是從空軍戰鬥力的快速生成和保證研發資源全力投向第四代戰鬥機乃至第五代戰鬥機的角度考慮,反而沒必要再等。
二是在瀋陽的工人兄弟們的產能方面,這一問題實際上不要贅述: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112廠目前的生產工作,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用上「不堪重負」這個詞——目前已知的排進生產計劃的機型已經包括了:
從低速生產重新轉入全力生產的殲-11B/BS、
從全力生產轉入低速生產的殲-15和殲-15電子戰型、
一直在全力生產的殲-16、即將低速生產的殲-16電子戰型;
此外還要擔負著幾型新機的快速試製任務,在2020年後很可能中型第四代戰鬥機也要加入豪華午餐。
每一型新機都堪稱國之重器,每一型新機都在戰術體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這種情況下還能擠出多少油水繼續改進殲-11D?
怕是很難回答。
無論如何,中國空軍在今後的幾年內裝備數量最大的必然是J-16系列戰機
現在的殲-11D和蘇-35很可能也是同樣的結果——在殲-20已經開始服役的情況下,要真的大量裝備殲-11D和蘇-35,必要性恐怕就沒那麼大了,即便殲-11D加入空軍的作戰序列,和蘇-35的總數加起來可能也不會超過120架。
在這種情況下,時間優先壓倒能力優先,現貨壓倒期貨顯然是理所應當的結論。
當然,殲-11D的情況不妙並不意味著它徹底銷聲匿跡——作為我軍歷史上「最強三代半」,它的部分現成的分系統諸如相控陣雷達、第四代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改進型發動機和FADEC等等,都可以直接用於殲-11B的中期改裝。
就好像我軍裝備數量不少的殲-8DF一樣,未來出現一種「殲-11BD」完全可能。
而蘇-35SK戰機雖然性能喜人,但也並非完人:所配備的機載武器技術水平已經落後時代,其電子系統則是過於「劍走偏鋒」,就和改裝前的「現代」級驅逐艦一樣無法無縫銜接到我軍新一代系統中。
實際上蘇-35的超機動性除了來自於推力強大而又具備矢量推力的發動機外,還有那遠低於人們想像的空重
更何況,雖然空軍的當前目標是「戰鬥力優先」,但長遠來看我們的根本目標還是「建立完全自主和國產的空軍作戰體系」,蘇-35如果不進行改裝,在十到十五年之後的空軍戰術體系裡恐怕會再度顯得十分尷尬;
因此,也並不排除蘇-35在未來的改裝中可能同樣會借鑑部分殲-11D戰機的現有成果,給蘇-35安裝中國電子設備和武器,這是在雙方引進談判期間就爭議過的問題。
總而言之,中國空軍的大規模轉型升級已經全面鋪開,希望「國貨」、「俄貨」群體們少些爭論,畢竟一支強大的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符合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它是用國產武器還是俄羅斯武器武裝起來的。